一种用于蓄热式燃烧的直行程换向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64828发布日期:2018-12-14 21:50阅读:42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蓄热式燃烧的直行程换向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烧系统的换向阀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蓄热式燃烧的直行程换向阀。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资源和环境问题日显突出,工业炉作为能源消耗的大户,如何尽快推行高效、环保的节能技术成为重中之重。

蓄热式燃烧技术采用直接换热方式,将空气或/和燃气预热到1000℃以上,排烟温度在150℃左右,实现最大限度的余热回收。

蓄热式燃烧中,高温烟气从蓄热烧嘴排出,将蓄热体加热到接近于炉膛温度;烟气出烧嘴后经换向阀切换,该烧嘴由排烟状态切换成燃烧状态,常温的助燃空气或燃气进入烧嘴吸取蓄热体的热能至1000℃以上,并进入加热炉内与然后或空气混合燃烧。

上述的换热过程通过换向系统进行换向,其中,换向阀为换向系统的关键部件。换向阀的密封性是影响其寿命的重要因素,但是现有技术中,换向阀存在两个密封问题:一是烧嘴侧进气口关闭时,其与阀板之间密封不严;二是阀杆与阀体的动密封处容易出现内漏,甚至像阀门外部逸气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蓄热式燃烧的直行程换向阀,包括阀体、阀杆以及动力部件,所述动力部件设于所述阀体上,且其输出端连接所述阀杆,还包括第一密封结构和第二密封结构,所述第一密封结构包括均套接于阀杆上的压紧盖、套筒、限位件以及密封件;

所述动力部件驱动阀杆线性运动;

所述第二密封结构设于阀杆的端部,并控制阀体的烧嘴侧接口的开、关;

所述套筒和所述压紧盖均与阀体可拆卸连接;所述限位件和所述密封件均内置于所述套筒中,且限位件向下的位移自由度通过套筒进行约束;所述密封件通过压紧盖进行预紧。

优选的,所述压紧盖包括均套接在阀杆上的法兰盘部和中心筒部,所述法兰盘部与阀体可拆卸连接,所述中心筒部的一端设于法兰盘部的中心,另一端插接于套筒中并压紧密封件。

优选的,所述套筒的下端向内翻边,所述翻边对所述限位件进行限位。

优选的,所述密封件为V型密封圈。

优选的,所述第二密封结构包括阀板和阀板密封圈,所述阀板上设有槽底宽于槽口的安装槽,所述阀板可拆卸地连接于阀杆的端部,所述阀板密封圈紧密地嵌入安装槽中。

优选的,所述阀板密封圈与阀板的一个接触面上设有形变缓冲槽。

优选的,所述阀杆与动力部件的输出端法兰连接,且阀杆与动力部件的输出端之间填充有隔热材料。

优选的,所述动力部件包括气缸和支架,所述气缸通过所述支架固定在阀体上,所述气缸的活塞杆连接阀杆。

优选的,所述阀体还包括风机侧接口、检修口以及检修法兰,所述风机侧接口连接外界风机系统,所述检修法兰可拆卸地设于所述检修口处。

优选的,所述限位件为挡圈。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动力部件通过阀杆驱动第二密封机构线性往复运动,从而控制烧嘴侧接口的通断。直线运动保证第二密封结构的行程最短,因此用时最少,从而提高了工作灵敏度和工作效率。

2、在阀杆与套筒之间的间隙一定的情况下,第二密封结构通过压紧盖对密封件进行预紧,使密封件与阀杆紧密贴合,从而保证阀杆与阀体的密封性。

3、安装槽的槽底宽于槽口,且槽底到槽口平滑过渡;嵌入部的形状和尺寸与安装槽向匹配,并嵌接于安装槽中,该连接形式解决了阀板密封圈容易脱落阀板的问题。

4、使用过程中,尤其是排烟阶段,系统的温度较高,受材料影响阀板和阀板密封圈会微微变形,形变缓冲槽为两者提供了形变的缓冲空间,从而提高了阀板和阀板密封圈的使用寿命。

5、阀杆和气缸活塞杆之间填充有隔热材料,避免了介质的温度通过阀杆传递到气缸而对其产生损害。

6、在后期修护或维修时,打开检修法兰即可对换向阀内部结构进行检修,而不必拆下整个阀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换向阀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部放大图;

图3为图1的B部放大图。

其中,101、阀体,101-1、风机侧接口,101-2、烧嘴侧接口,101-3、检修法兰,102、阀杆,201、气缸,202、支架,301、法兰,302、隔热材料,401、压紧盖,401-1、法兰盘部,401-2、中心筒部,402、套筒,403、密封件,404、限位件,501、连接套,502、阀板,503、阀板密封圈,503-1、嵌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加以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3,一种用于蓄热式燃烧的换向阀,用于切换空气侧的空气和烟气,或切换燃气侧的燃气和烟气,可以垂直设置,也可水平设置,根据系统的需要而定,为了便于阐述,以下以垂直设置的工况为例进行说明。

用于蓄热式燃烧的直行程换向阀包括阀体101、阀杆102、动力部件、第一密封结构以及第二密封结构。其中,动力部件可拆卸地设置在阀体101上,且其输出端连接阀杆102,用于驱动阀杆102作线性运动。阀杆102的下端深入阀体101内部,阀杆102通过第一密封结构与阀体101动密封连接。第二密封结构设于阀杆102的下端,用于控制阀体101的烧嘴侧接口101-2的开、关。

第一密封结构包括均套接于阀杆102上的压紧盖401、套筒402、限位件404以及密封件403。其中,压紧盖401和套筒402均通过紧固件可拆卸地连接于阀体101上,限位件404和密封件403均内置于套筒402中,限位件404向下的位移自由度通过套筒402进行约束;限位件404用于对密封件403进行限位,可选用挡圈;压紧盖401对密封件403具有向下的预紧力,预紧力的大小通过调整压紧盖401与阀体101的相对位置关系而实现。

动力部件通过阀杆102驱动第二密封机构线性往复运动,从而控制烧嘴侧接口101-2的通断。直线运动保证第二密封结构的行程最短,因此用时最少,从而提高了工作灵敏度和工作效率。

在阀杆102与套筒402之间的间隙一定的情况下,第二密封结构通过压紧盖401对密封件403进行预紧,使密封件403与阀杆102紧密贴合,从而保证阀杆102与阀体101的密封性。

请继续参阅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上一实施例进行了优化,压紧盖401包括法兰盘部401-1和中心筒部401-2,其中,法兰盘部401-1通过紧固件可拆卸地连接在阀体101上,中心筒部401-2的上端固定在法兰盘部401-1的中心位置,下端深入套筒402中压紧密封件403。作为优选的,本实施例中,法兰盘部401-1和中心筒部401-2一体成型。

请继续参阅图2,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对上一实施例进行了优化,套筒402的上端向外翻边,该翻边与阀体101通过紧固件连接;套筒402的下端向内翻边,该翻边对限位件404在轴向上向下的位移自由度进行约束。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对上一实施例进行了优化,密封件403选用V型密封圈。

请参阅图3,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对上一实施例进行了优化,第二密封结构包括阀板502、锥形密封圈以及连接套501。其中,阀板502通过连接套501安装在阀杆的端部;阀板502的下部为盘状,并设有安装槽,该安装槽的槽底宽于槽口,且槽底到槽口平滑过渡;阀板密封圈503包括嵌入部503-1和密封部,其中,嵌入部503-1的形状和尺寸与安装槽向匹配,并嵌接于安装槽中,密封部凸出于阀板502,关闭烧嘴侧接口101-2时,密封部与阀体101密封连接。

现有技术中,阀板502上的密封圈使用一段时间后容易脱落,本实施例中,阀板密封圈503与阀板502的连接形式解决了该问题。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阀板密封圈503与阀板502的一个接触面上设有环形的形变缓冲槽。使用过程中,尤其是排烟阶段,系统的温度较高,受材料影响阀板502和阀板密封圈503会微微变形,形变缓冲槽为两者提供了形变的缓冲空间。

进一步的,阀板密封圈503为氟橡胶材质,根据流通介质不同进行针对性的选型,当介质带有温度和腐蚀性,且含有微量尘埃时,氟橡胶材质的阀板密封圈503采用硬密封形式;当介质为空气时,氟橡胶材质的阀板密封圈503采用具有弹性的软密封。

请参阅图1和图2,在另一实施例中,对上一实施例进行了优化,动力部件包括气缸201和支架202。其中,支架202四周均通风,以便于阀杆102自然冷却。支架202通过紧固件固定在阀体101上,气缸201固定在支架202上,且气缸201的输出端,即活塞杆,通过法兰301连接阀杆102。为避免介质的温度通过阀杆102传递到气缸201而对其产生损害,本实施例中在阀杆102和气缸201活塞杆之间填充有隔热材料302。

请参阅图1,在另一实施例中,对上一实施例进行了优化,除上述的烧嘴侧检修口外,阀体101还包括风机侧接口101-1、检修口以及检修法兰101-3,其中,风机侧接口101-1连接外界风机系统,检修法兰101-3通过紧固件安装在检修口处。在后期修护或维修时,打开检修法兰101-3即可对换向阀内部结构进行检修,而不必拆下整个阀门。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具体实施例,但本申请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