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联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33012发布日期:2018-12-11 21:33阅读:345来源:国知局
一种联轴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传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联轴器。



背景技术:

目前,炼铁厂上料系统直拖式皮带给料机、十一辊布料器等设备的驱动装置是整体式结构,即电机与减速机为一体,减速机输出轴是空心轴,直接套装在从动件轴上,带动从动件转动的连接方式。

生产过程中,设备经常发生故障,如从动轮轴颈断裂、减速机空心轴键槽或轴上平键磨损,传动失效等,造成此种连接方式设备使用过程中,连接部位出现较多故障:1、轴孔键槽与平键容易磨损,造成传动失效;2、减速机套在驱动轮轴颈上,增加了轴颈负荷,传动中轴颈容易断裂;3、套入式传动发生故障时不宜判断问题原因;4、减速机装拆和调整同轴度位置较困难等。

因此,如何解决套入式传动方式所产生的故障,减少设备故障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联轴器,能够解决套入式传动方式所产生的故障,减少设备故障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联轴器,应用于套入式连接的减速机和从动件,包括:

设置于所述减速机输出轴的减速机端半联轴器;

设置于所述从动件轴的从动件端半联轴器;

其中,所述减速机端半联轴器和所述从动件端半联轴器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在上述联轴器中,所述减速机端半联轴器和所述从动件端半联轴器相对位置均开设有用于穿入连接件的通孔。

优选地,在上述联轴器中,所述连接件为柱销。

优选地,在上述联轴器中,所述柱销为尼龙柱销。

优选地,在上述联轴器中,所述通孔均匀设置于所述减速机端半联轴器和所述从动件端半联轴器的凸缘上。

优选地,在上述联轴器中,所述减速机端半联轴器和所述从动件端半联轴器之间的接触端面上设置有复合垫片。

相对于背景技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联轴器,包括减速机端半联轴器以及从动件端半联轴器,其中,减速机端半联轴器设置于减速机输出轴,从动件端半联轴器设置于从动件轴,减速机端半联轴器和从动件端半联轴器可拆卸连接。

本方案公开的联轴器为一对联轴器,分别设置在减速机输出轴和从动轴上,采用可拆卸连接方式连接,代替了直接套装的方式,从而保证了装配质量,且检查维护方便,特别是发生故障时,能快速判断出是减速机部分还是从动件部分出现问题,抢修更换方便,解决了套入式传动方式所产生的故障,减少设备故障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方案提供的一种联轴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减速机端半联轴器1、从动件端半联轴器2、通孔3。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联轴器,能够解决套入式传动方式所产生的故障,减少设备故障率。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联轴器,包括减速机端半联轴器1以及从动件端半联轴器2,其中,减速机端半联轴器1设置于减速机输出轴,从动件端半联轴器2设置于从动件轴,减速机端半联轴器1和从动件端半联轴器2可拆卸连接。

本方案公开的联轴器为一对联轴器,分别设置在减速机输出轴和从动轴上,采用可拆卸连接方式连接,代替了直接套装的方式,从而保证了装配质量,且检查维护方便,特别是发生故障时,能快速判断出是减速机部分还是从动件部分出现问题,抢修更换方便,解决了套入式传动方式所产生的故障,减少设备故障率。

优选地,减速机端半联轴器1和从动件端半联轴器2相对位置均开设有用于穿入连接件的通孔3。通过连接件可拆卸的安装于通孔3上,便于减速机端半联轴器1和从动件端半联轴器2拆装。

具体地,连接件可以为柱销,柱销具体为尼龙柱销。连接件也可采用螺柱连接。该连接方式下的联轴器利用若干非金属弹性材料制成的柱销,置于两半联轴器凸缘孔中,通过柱销实现两半联轴器联接,该联轴器结构简单,容易制造,装拆更换弹性元件比较方便,不用移动两联轴器。

通孔3均匀设置于减速机端半联轴器1和从动件端半联轴器2的凸缘上,达到连接的稳定性。

减速机端半联轴器1和从动件端半联轴器2之间的接触端面上设置有复合垫片。复合垫片可选用弹性材质的垫片。设备启停时容易造成转子窜动量加大、设备过载等问题,在两个联轴器之间加设一个复合垫片。复合垫片优选选择弹性好的弹性材质制成的垫片,连接件连接时如有松动,弹性垫片可起到防松作用。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