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毂油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58617发布日期:2019-01-08 21:51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轮毂油封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是与一种油封结构有关,特别是指一种用于轮毂的轮毂油封。



背景技术:

现有的轮毂油封主要具有一第一套环,以及套设于该第一套环外围的一第二套环,且该第一套环与该第二套环间形成有一间距,并于该间距位置处进一步设有一弹性阻隔件,该弹性阻隔件的一端固设于第二套环,而该弹性阻隔件的另一端则弹性抵顶于该第一套环,借此,当该第二套环相对该第一套环转动时,该第二套环会带动该弹性阻隔件高速摩擦该第一套环,以产生边界润滑效应(Boundary Lubrication),从而可达到防止漏油的目的。

然而为了让该第二套环可以相对该第一套环转动,该第一套环与该第二套环间必须保持有该间距,使得外部的泥沙可以由该间距侵入该油封内,进而损坏该油封,有鉴于此,乃有业者开始在该间距位置处设有一防尘结构,例如在该间距设置橡胶块等,但这种方式仍无法避免泥沙进入该间距,且在该油封长时间使用后,该橡胶块容易发生磨损而失去作用,因此,本案创作人在观察到上述缺点后,认为如何提出一种可有效防尘的轮毂油封,实有必要,而遂有本实用新型的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轮毂油封,其可有效的防止泥沙侵入,而具有较佳的耐用性与可靠性。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轮毂油封,其包含有:一第一套环,其具有一第一环壁,且该第一环壁的外环面径向朝外延伸有一第一侧壁,该第一侧壁的自由端环设有一抵顶部;以及一第二套环,其是套设于该第一套环的外围,且该第二套环具有平行于该第一环壁设置的一第二环壁,该第二环壁的内环面对应该第一侧壁径向朝内延伸有一第二侧壁,该第二侧壁与该第一侧壁保持一间距,使该第一侧壁与该第二侧壁间形成有一通道;以及一第一阻挡单元,其是设置于该第一套环与该第二套环间,并具有一主唇部,且该主唇部的一端固定于该第二侧壁,而该主唇部的另一端则抵顶于该第一环壁的外环面;还有一第二阻挡单元,其是设置于该第二套环外,并具有一可挠部,且该可挠部的一端固定于该第二环壁,而该可挠部的另一端则朝该抵顶部方向延伸,并越过该通道悬空于该抵顶部的外侧,且与该抵顶部间保持有一间距,以形成有一连通该通道的开口,同时该可挠部的外侧面对应该开口处凸设有一施力部,该施力部是凸出该第二环壁的外环面。

作为优选方案,其中,该第一套环于该第一侧壁的自由端是平行该第一环壁弯折延伸以形成有该抵顶部。

作为优选方案,其中,该第二阻挡单元于该可挠部的内侧面是对应该抵顶部凸设有至少一尖部。

作为优选方案,其中,还包含有一第三阻挡单元,其具有一设置于该第二侧壁的底部,且该底部是朝该第一侧壁方向延伸有至少一阻挡唇。

作为优选方案,其中,还包含有一第三阻挡单元,其具有一设置于该第一侧壁的第一凹凸部,以及一设置于该第二侧壁的第二凹凸部,且该第一凹凸部与该第二凹凸部间形成有一不规则通道。

作为优选方案,其中,还包含有一耐磨环,其设置于该通道内对应该抵顶部处,且该耐磨环面对该抵顶部的一侧进一步凸设有一凸部。

作为优选方案,其中,还包含有一第四阻挡单元,其具有一设置于该第一侧壁的基部,且该基部对应该开口凸设有一阻挡部。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轮毂油封,由于该可挠部是越过该通道而悬空于该抵顶部的外侧,且该可挠部的外侧面对应该开口处是设有该施力部,该施力部凸出该第二环壁的外环面,因此当使用者将该轮毂油封装入一轮毂的轴孔内时,该施力部会受到该轴孔内壁的挤压,而压迫该可挠部弹性压抵于该抵顶部,以封闭连通该通道的开口,借此,可达到阻挡外部泥沙侵入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以显示轮毂油封尚未装入轴孔时的状态。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以显示轮毂油封正在装入轴孔时的状态。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以显示轮毂油封装入轴孔后的状态。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附图中的符号说明:

100 轮毂油封;10 第一套环;11 第一环壁;12 第一侧壁;13 抵顶部;20 第二套环;21 第二环壁;22 第二侧壁;30 第一阻挡单元;31 主唇部;32 弹性件;33 副唇部;40 第二阻挡单元;41 可挠部;42 施力部;43 尖部;50 第三阻挡单元;51 底部;52 阻挡唇;53 第一凹凸部;54 第二凹凸部;60 耐磨环;61 凸部;70 第四阻挡单元;71 基部;72 阻挡部;A 通道;B 开口;C 不规则通道;200 轮毂;201 座体;202 轴孔;203 轮轴;204 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2以及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剖视图以及局部放大剖视图,其揭示有一种轮毂油封100,该轮毂油封100主要包含有:

一第一套环10,其具有一第一环壁11,且该第一环壁11的外环面径向朝外延伸有一第一侧壁12,该第一侧壁12的自由端是平行该第一环壁11弯折延伸以形成有一抵顶部13。

一第二套环20,其是套设于该第一套环10的外围,且该第二套环20具有平行于该第一环壁11设置的一第二环壁21,该第二环壁21的内环面对应该第一侧壁12径向朝内延伸有一第二侧壁22,该第二侧壁22与该第一侧壁12保持一间距,使该第一侧壁12与该第二侧壁22间形成有一通道A。

一第一阻挡单元30,其是设置于该第一套环10与该第二套环20间,并具有一主唇部31,且该主唇部31的一端固定于该第二侧壁12,而该主唇部31的另一端则通过一弹性件32,例如弹簧,提供弹力推抵而抵顶于该第一环壁11的外环面,同时该主唇部31还朝该第一环壁11方向延伸有一副唇部33。

一第二阻挡单元40,其是设置于该第二套环20外,并具有一可挠部41,且该可挠部41的一端固定于该第二环壁21,而该可挠部41的另一端则朝该抵顶部13方向延伸,并越过该通道A悬空于该抵顶部13的外侧,且与该抵顶部13间保持有一间距,以形成有一连通该通道A的开口B,同时该可挠部41的外侧面对应该开口B处凸设有一施力部42,该施力部42是凸出该第二环壁21的外环面,此外该可挠部41的内侧面是对应该抵顶部13凸设有至少一尖部43。

一第三阻挡单元50,其具有一设置于该第二侧壁22的底部51,且该底部51是朝该第一侧壁12方向延伸有至少一阻挡唇52。

请参阅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示意图,该轮毂油封100可组装于一轮毂200上,其中,该轮毂200主要具有一座体201,该座体201的中心设有一轴孔202,可供一轮轴203穿设通过,同时该轮轴203与该轴孔202间还设有一轴承204,使该座体201可通过该轴承204而相对该轮轴203转动,而该轮毂油封100则设置于该轴孔202内,并位于该轴承204的外侧,且让该第一套环10套设于该轮轴203,以及让该第二套环20抵顶于该轴孔202的内壁,借此,当该座体201转动而连动该第二套环20相对该第一套环10转动时,该第二套环20会带动该第一阻挡单元30高速摩擦该第一套环10,以产生边界润滑效应,从而可达到防止漏油的目的。

请再继续参阅图5至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于装设该轮毂油封100时,依序如图5至图7所示,将该轮毂油封100推入该轴孔202内,其中,如图5所示,当使用者尚未将该轮毂油封100装入该轮毂200的轴孔202内时,此时该可挠部41与该抵顶部13间保持有该开口B,之后如图6所示,当使用者将该轮毂油封100塞入该轴孔202内时,此时因为该可挠部41的外侧面对应该开口B的位置处设有该施力部42,该施力部42是凸出该第二环壁21的外环面,所以该施力部42会受到该轴孔202内壁的挤压,而压迫该可挠部41朝该抵顶部13方向移动,进而如图7所示,当该轮毂油封100完全塞入该轴孔202内时,该可挠部41会弹性压抵于该抵顶部13,而可封闭连通该通道A的开口B,以达到阻挡外部泥沙侵入的效果。

值得一提是,由于该可挠部41的内侧面设有该尖部43,因此可以降低该可挠部41与该抵顶部13间的接触面积以减少磨擦阻力,且由于该可挠部41是受该施力部42的加压推抵而弹性抵顶于该抵顶部13,即该可挠部41是存有往该抵顶部13方向移动的预力,因此即便该尖部43出现磨损也会继续抵顶于该抵顶部13,而具有较佳的可靠度。

请再参阅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剖视图,该轮毂油封100与前述第一较佳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该第三阻挡单元50是具有一设置于该第一侧壁12的第一凹凸部53,以及一设置于该第二侧壁22的第二凹凸部54,且该第一凹凸部53与该第二凹凸部54间形成有一不规则通道C,同时还包含有一耐磨环60,其是设置于该通道A内对应该抵顶部13处,借此,可进一步提升防尘效果,且该耐磨环60面对该抵顶部13的一侧进一步凸设有一凸部61,可供降低该耐磨环60与该抵顶部13间的接触面积以减少磨擦阻力。

请再参阅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剖视图,该轮毂油封100与前述第一较佳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还包含有一第四阻挡单元70,其具有一设置于该第一侧壁12的基部71,且该基部71对应该开口B凸设有一阻挡部72,借此,可进一步提升防尘效果。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然其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更动与修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的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