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破损管道快速修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78303发布日期:2019-04-03 00:39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一种破损管道快速修复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道维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破损管道快速修复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由于地埋PE管道受各种因素影响,经常发生破裂渗水事故,不仅对生产和办公用水带来多次影响,且有时发现不及时,往往也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在平时的维修过程中,采用传统的管箍热融合法,此方法虽然简单,但是在操作起来受环境、位置、空间等受限因素影响,增加维修时间,且敲打管箍时容易伤及管道管件,还可能对人身造成伤害,即增加劳动强度,又降低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破损管道快速修复装置,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破损管道快速修复装置,包括两个管箍、丝杠、顶座;

所述丝杠用于通过外界施力通过所述顶座作用于所述管箍;

所述管箍包括左管箍与右管箍分别用于连接破损管道两端;所述左管箍、所述右管箍可进行左右平移,可移动到所述破损管道的破裂界面处;

所述顶座包括左顶座与右顶座;所述左顶座作用于所述左管箍上,所述右顶座作用于所述右管箍上。

优选的,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丝杠为中间位置为内六方形,其中,所述丝杠的左侧及所述左顶座上的丝孔均为正丝;所述丝杠的右侧及所述右顶座上的丝孔均为反丝。

优选的,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丝杠具有2根,且所述丝杠材质为碳钢材质。

优选的,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顶座为4个底部为圆弧形的1/4圆弧顶座;且所述顶座材料为碳钢材质。

本实用新型有益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合理设置丝杠、顶座与管箍的连接关系,结构简单,易于实施,可有效降低管道维修时工作强度、降低了发送二次事故的概率、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时间;同时可实施众多场景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2对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一种破损管道快速修复装置详细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一种破损管道快速修复装置,包括两个管箍1、内六方形丝杠2、丝杠3、左顶座4、右顶座5;

所述丝杠用于通过外界施力通过所述顶座作用于所述管箍;

所述管箍包括左管箍与右管箍分别用于连接破损管道两端;所述左管箍、所述右管箍可进行左右平移,可移动到所述破损管道的破裂界面处;

所述顶座包括左顶座与右顶座;所述左顶座作用于所述左管箍上,所述右顶座作用于所述右管箍上。

进一步,所述丝杠为中间位置为内六方形,其中,所述丝杠的左侧及所述左顶座上的丝孔均为正丝;所述丝杠的右侧及所述右顶座上的丝孔均为反丝。

进一步,所述丝杠具有2根,且所述丝杠材质为碳钢材质。

进一步,所述顶座为4个底部为圆弧形的1/4圆弧顶座;且所述顶座材料为碳钢材质。

具体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一种破损管道快速修复装置,其中,顶座和丝杠都是由45#碳钢制作而成,以便于提高使用的工作强度。

其中,顶座位于丝杠的两端,且与管箍的密切贴合。

通过人为对丝杠进行使力,管箍在顶座的受力下进行左右平移,位移到管道破裂截面处。

为了使管箍在顶座外力下,同时受力位移,在丝杠左侧部分及左顶座孔处为正丝,丝杠右测部分及右顶座孔处为反丝(倒丝)。

由于在对丝杠进行外力作用时,丝杠本身为圆柱形,为了便于使力,把丝杠中间位置制作成内六方形,便于用扳手施加外力,将两头管箍顶到最佳位置。同时,在管箍通过外力作用移动到破损管道6的界面处后,利用热熔器对管箍和管道进行融合。

由于维修的管道都为圆形,为了便于顶座在官道上平顺位移,将顶座的底部制作成圆弧形,圆弧形底座更容易在管道表面移动,减小摩擦,降低劳动强度,顶座对管箍受力均匀。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具体采用的通用流程:步骤A:找到管道破损点;步骤B:将管道破损点截开;步骤C:两头套上管箍,用专利装置将管箍位移到截断处;步骤D:管道修复完成;通过对破损管道界面进行处理,采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破损管道快速修复装置,进行快速修复。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和变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畴,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应由权利要求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