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扭齿片式活动关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54100发布日期:2019-04-30 18:29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一种旋扭齿片式活动关节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产品支撑装置连接件的活动关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旋扭齿片式活动关节。



背景技术:

自拍装置作为生活娱乐、出门游行等作为记录生活的必备装置,其占用空间小、方便携带、操作简单,比如CN201611255648.9公开的一种可快速调节角度的支架,一种可快速调节角度的支架,包括连接部、杆Ⅰ、杆Ⅱ、关节Ⅰ、关节Ⅱ、头部;所述连接部为两端设有外螺纹的杆;所述头部包括圆环,圆环的侧壁设置垂直于圆环中心轴的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配置有第二螺钉;所述连接部一端连接设备、另一端连接关节Ⅰ,杆Ⅰ一端连接关节Ⅰ、另一端连接关节Ⅱ,所述杆Ⅱ一端连接关节Ⅱ,另一端固定头部。所述杆Ⅰ、杆Ⅱ上均设置挂线勾。该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可以固定设备连接线,可对其角度与位置进行调整,操作方便,简单实用。但是其对角度与位置进行调整的结构复杂,体积大,不方便携带,使用效果差,且其稳定效果差。

又如现有的手机其功能较多,采用手机观看影视节目,比如专利 CN201521068867.7公开了一种手机支架其包括支架固定部、连接杆、手机夹持部,所述的连接杆包括延伸杆和折叠杆,所述的延伸杆的一端与支架固定部连接,延伸杆的另一端与折叠杆可旋转连接,所述折叠杆的另一端与手机夹持部连接。用户可以采用该装置将手机支撑于床头、桌子等位置,方便用户观看手机减小手部疲劳,提升观看角度,但是其使用范围有限,而且其调整角度需要多次进行弯折才能调整好角度。因其夹持部位较大不方便携带,无法作为普通自拍装置使用,其功能性较为单一。

又如专利CN201420038853.X,公开了一种高度可调节的LED台灯,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内设有驱动电源,底座上设有开关组件,底座一端用第一铰接部连接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用第二铰接部连接LED发光机构,驱动电源、开关组件和LED发光机构电连接,所述支撑机构包括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与底座用第一铰接部铰接,所述第二支撑杆与LED发光机构用第二铰接部铰接,所述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用第三铰接部铰接。采用多组铰接的方式使得该LED台灯方便折叠,但是通过折叠的其占用空间大、角度调节唯一,可调整范围小。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拉伸后可转向方便收纳、便携式、多用途的旋扭齿片式活动关节。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旋扭齿片式活动关节,该活动关节结构简单,加工成本低,易于广泛推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旋扭齿片式活动关节,该活动关节包括固定关节组件、旋转定位组件和活动关节组件,所述固定关节组件与旋转定位组件连接,所述活动关节组件与旋转定位组件旋转连接,所述定位组件包括有旋转齿,所述旋转齿定位组件固定活动关节组件旋转后的角度,所述固定关节组件固定连接现有连接杆的上端,所述活动关节组件上设有连接杆滑动孔,所述连接杆滑动孔内设有卡位。

在本实用新型当中,通过固定关节组件、旋转组件和活动关节组件形成活动关节,可以实现现有连接杆的收缩功能,减小占用空间、同时方便调节高度、方便携带,其使用简单,实现即可收缩又可旋转调整角度。

进一步地,所述旋转定位组件还包括有螺栓连接件,所述螺栓连接件包括有螺栓,所述螺栓一端穿过活动关节组件后与固定关节组件固定。采用螺栓连接件,其成本低,加工简单,易于实现,连接稳定。定位齿进行定位活动关节组件的旋转角度。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关节组件和活动关节组件相接触,在其接触面固定关节组件和旋转定位组件均设有旋转齿。

进一步地,所述旋转齿包括有第一旋转齿和第二旋转齿,所述活动关节组件包括连接杆卡接部和活动部,所述卡接部与所述活动部连接,所述第一旋转齿设置于活动部的内侧壁上;

所述固定关节组件包括有连接杆固定部与螺栓固定部,所述连接杆固定部与螺栓固定部连接,所述第二旋转齿设置于螺栓固定部外壁上,所述第一旋转齿和第二旋转齿啮合。

进一步地,所述卡接部与所述活动部一体成型式连接,所述活动部上开设有供螺栓连接件通过的通孔,所述活动部包括第一活动部与第二活动部,所述第一活动部设置在卡接部的左侧,所述第二活动部设置在卡接部的右侧,第一旋转齿设置于第一活动部外侧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杆固定部与螺栓固定部一体成型式连接,所述螺栓固定部包括第一螺栓固定部与第二螺栓固定部,所述第一螺栓固定部设置在连接杆固定部的开口处的左侧边,所述第二螺栓固定部设置在连接杆固定部的开口处的右侧边,所述第二旋转齿设置于第一螺栓固定部的外壁上。

设计这样结构的是便于使活动关节放置在第一螺栓固定部与第二螺栓固定部之间,实现自由的角度变化。

进一步地,所述螺栓连接件还包括有螺母,所述螺栓穿过活动关节组件后与固定关节组件后螺栓端头与螺母固定连接。设计螺母是用于锁紧活动关节组件与固定关节组件。

进一步,所述卡位包括有弹性卡接件和弹性卡接片凹槽,所述弹性卡接件包括有弹性片,所述弹性片下端落于弹性卡接片凹槽内。

进一步,所述卡位包括有弹性胶凸起。

本实用新型的优势在于:相比于现有技术,通过固定关节组件、旋转组件和活动关节组件形成活动关节,可以实现现有连接杆的收缩功能,减小占用空间、同时方便调节高度、方便携带,其使用简单,实现即可收缩又可旋转调整角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旋扭齿片式活动关节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旋扭齿片式活动关节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旋扭齿片式活动关节的爆炸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旋扭齿片式活动关节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参见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旋扭齿片式活动关节,该活动关节包括固定关节组件1、旋转定位组件2和活动关节组件3,固定关节组1件与旋转定位组件2连接,活动关节组件3与旋转定位组件2旋转连接,定位组件2 包括有旋转齿21,旋转齿21定位活动关节组件3旋转后的角度,固定关节组件1固定连接现有连接杆的上端,活动关节组件3上设有连接杆滑动孔31,连接杆滑动孔31内设有卡位311,现有内侧连接杆可以穿过连接杆滑动孔31,卡位311卡于内侧连接杆尾端。

通过固定关节组件、旋转组件和活动关节组件形成活动关节,可以实现现有连接杆的收缩功能,减小占用空间、同时方便调节高度、方便携带,其使用简单,实现即可收缩又可旋转调整角度。

在本实施例中,旋转定位组件2还包括有螺栓连接件22,螺栓连接件22 包括有螺栓221,螺栓221一端穿过活动关节组件3后与固定关节组件1固定。

固定关节组件1和活动关节组件3相接触,在其接触面固定关节组件1和旋转定位组件3均设有旋转齿21。

旋转齿21包括有第一旋转齿211和第二旋转齿212,活动关节组件3包括连接杆卡接部31和活动部32,卡接部31与所述活动部32连接,第一旋转齿 211设置于活动部32的内侧壁上。

固定关节组件1包括有连接杆固定部11与螺栓固定部12,连接杆固定部 11与螺栓固定部12连接,第二旋转齿212设置于螺栓固定部12外壁上,所述第一旋转齿211和第二旋转齿212啮合。

在本实施例中,卡接部31与活动部32一体成型式连接,活动部32上开设有供螺栓连接件22通过的通孔321,活动部32包括第一活动部322与第二活动部323,第一活动部322设置在卡接部31中心的左侧,第二活动部322设置在卡接部31中心的右侧,第一旋转齿211设置于第一活动部321内壁上。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杆固定部11与螺栓固定部12一体成型式连接,连接杆固定部11为开口的圆弧状,螺栓固定部12设有供螺栓连接件22通过的第二通孔121,螺栓固定部12包括第一螺栓固定部122与第二螺栓固定部123,第一螺栓固定部122设置在连接杆固定部11中心的左侧边,第二螺栓固定部123 设置在连接杆固定部11中心的右侧边,且第一螺栓固定部122与第二螺栓固定部123围合形成供第二活动部323通过的空间,第二定齿212设置于第一螺栓固定部122外侧壁上。

设计这样结构的是便于使活动关节放置在第一螺栓固定部与第二螺栓固定部之间,实现自由的角度变化,同时设计第一旋转齿是对活动关节组件调节到所需的位置后进行定位。设计这样结构的是便于使活动关节放置在第一螺栓固定部与第二螺栓固定部之间,实现自由的角度变化,同时设计第一旋转齿是对活动关节组件调节到所需的位置后进行定位。

在本实施例中,螺栓连接22件还包括有螺母222,螺栓221穿过活动关节组件3后与固定关节组件1后螺栓221的端头与螺母222固定连接。设计螺母是用于锁紧活动关节组件与固定关节组件。

在本实施例中,现有连接杆采用偏心杆,连接杆滑动孔31与偏心杆的外围相适配,其偏心杆尾端设有尾塞,当偏心杆拉出后偏心杆尾端卡于连接杆通过孔31上。

在实施本技术方案时,现有连接杆采用圆形、方形、椭圆形等规则几何形,卡位311采用弹性卡接件(图未示)和弹性卡接片凹槽(图未示),弹性卡接件包括有弹性片,弹性片下端落于弹性卡接片凹槽内,或者卡位311采用有弹性胶凸起限制现有连接杆尾部。

本实用新型的优势在于:相比于现有技术,在本实用新型当中,通过固定关节组件、旋转组件和活动关节组件形成活动关节,可以实现现有连接杆的收缩功能,减小占用空间、同时方便调节高度、方便携带,其使用简单,实现即可收缩又可旋转调整角度。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