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组化易拆装电动夹持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08207发布日期:2019-01-22 22:29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模组化易拆装电动夹持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夹持支架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模组化易拆装电动夹持支架。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动夹持支架,其安装麻烦,例如:其左夹持臂、右夹持臂和驱动电机分别固定于于电动夹持支架的内部,在后续维修更换时,拆装操作十分麻烦,还有,其单个零部件分别组装定位的方式,也会导致整个电动夹持支架的组装稳定性欠佳,局限了产品的组装精度及使用性能稳定性。

因此,需要研究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模组化易拆装电动夹持支架,其将驱动电机、左夹持臂和右夹持臂三者模组化形成一个整体,便于拆装,后期维修和更换方便,也使得内部零件定位更准确,提高产品质量和安装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模组化易拆装电动夹持支架,包括有外壳和安装于外壳内的电动夹持模组、底部支撑臂、无线充电线圈、电路板;

所述电动夹持模组包括模组内架和可拆式装设于模组内架内的驱动电机、左夹持臂、右夹持臂,所述驱动电机通过传动机构连接于左夹持臂和/或右夹持臂,所述左夹持臂、右夹持臂分别伸出模组内架的相应左、右侧外部;

所述电动夹持模组通过模组内架可拆式装设于外壳内,所述左夹持臂、右夹持臂分别伸出外壳的相应左、右侧外部;所述无线充电线圈叠设于电动夹持模组的前侧,所述底部支撑臂伸出外壳的底端外部;

所述电路板分别连接于无线充电线圈和驱动电机,以及,所述电路板还连接有用于感应移动电子设备取放动作的感应模块。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驱动电机位于左夹持臂和右夹持臂的上方位置,所述电路板位于电动夹持模组的下方位置。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模组内架包括分体设置的前内架和后内架,所述后内架具有一体往前延伸的卡扣部,所述前内架的前侧凹设有卡槽,所述前内架和后内架连接,所述卡扣部适配于卡槽内。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前内架的前侧凹设有用于放置无线充电线圈的安装凹位,所述无线充电线圈位于安装凹位内。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传动机构包括齿轮轴、左齿条以及右齿条,前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齿轮轴,所述齿轮轴传动连接于左齿条和右齿条,所述左齿条连接右夹持臂,所述右齿条连接左夹持臂。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模组内架内还装设有左弹性件和右弹性件,所述右弹性件的右端相对模组内架位置固定,所述右弹性件的左端向左作用于右夹持臂,所述左弹性件的左端相对模组内架位置固定,所述左弹性件的右端向右作用于左夹持臂;所述左齿条的右端抵于右夹持臂的左端,所述右齿条的左端抵于左夹持臂的右端;

所述感应模块感应移动电子设备取动作时,所述感应模块控制驱动电机正向驱动左齿形条和右齿形条向外侧移动,所述左齿形条往右抵推右夹持臂,所述右齿形条往左抵推左夹持臂;

所述感应模块感应移动电子设备放动作时,所述感应模块控制驱动电机反向驱动左齿形条和右齿形条向内侧移动,所述左夹持臂在左弹性件的复位作用下往右位移夹紧,所述右夹持臂在右弹性件的复位作用下往左位移夹紧。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底部支撑臂包括前后组装设置的调节块和底部支撑块,所述调节块的后侧设有调节齿条,所述调节齿条呈竖直设置,所述底部支撑块的前侧和后侧分别设有调节卡块和滑块,所述调节卡块可滑动适配于调节齿条,前述外壳内形成有供滑块滑动的滑槽,所述滑块适配于滑槽内。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外壳包括前盖和后壳,前述电动夹持模组、电路板、底部支撑臂自上而下依次连接于后壳的前侧内壁上,所述电路板叠设于底部支撑臂的前侧。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

其主要是通过将驱动电机、左夹持臂和右夹持臂三者模组化形成一个整体,便于拆装,后期维修和更换方便,尤其是,通过模组化设计,使得内部零件定位更准确,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安装效率;

其次是,整体结构紧凑,尤其是驱动电机与电路板上下分开设置,给电路板留出充分的设计空间,便于电路板的设计及电子元件的布置,有效利用外壳内部的安装空间,使得外壳内的结构布局更合理,也避免电路板与驱动电机两者的热量相互影响叠加,使得整个电动夹持支架的散热性能更好;

以及,通过底部支撑臂,保证移动电子设备的底部支撑稳定性,尤其是,通过调节卡块与调节齿条的配合,实现底部支撑臂可调设计,更好的适配带充电设备尺寸,使用方便,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立体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电动夹持模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电动夹持模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内安装支架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底部支撑臂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底部支撑臂另一角度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状态使用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外壳 11、前盖

12、后壳 122、滑槽

13、USB接口 20、安装部

30、电动夹持模组 31、左夹持臂

311、左夹持部 32、右夹持臂

321、右夹持部 33、驱动电机

331、齿轮轴 341、前内架

342、后内架 343、安装凹位

344、卡扣部 345、卡槽

346、安装耳部 347、螺钉固定孔

348、安装贯穿孔 35、左齿条

36、右齿条 37、内安装支架

371、第一滑轨 372、第二滑轨

373、齿轮轴安装位 38、左弹性件

39、右弹性件 40、底部支撑臂

401、支撑凸部 41、调节块

411、调节齿条 42、底部支撑块

421、调节卡块 422、滑块

50、无线充电线圈 60、电路板

71、识别模块 72、解除模块

80、移动电子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9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具体结构,一种模组化易拆装电动夹持支架,包括有外壳10和安装于外壳10内的电动夹持模组30、底部支撑臂40、无线充电线圈50、电路板60,其中:

所述外壳10上设有USB接口13,所述USB接口13电连接于电路板60。所述外壳10的后侧连接有安装部20,用于夹持或吸附于车载上。

所述外壳10包括前盖11和后壳12,前述电动夹持模组30、电路板60、底部支撑臂40自上而下依次连接于后壳12的前侧内壁上,所述电路板60叠设于底部支撑臂40的前侧。

所述电动夹持模组30包括模组内架和装设于模组内架内的驱动电机33、左夹持臂31、右夹持臂32、内安装支架37、左弹性件38和右弹性件39,所述电动夹持模组通过模组内架可拆式装设于外壳10内,所述左夹持臂31、右夹持臂32分别伸出外壳10的相应左、右侧外部;所述右弹性件39的右端相对模组内架位置固定,所述右弹性件39的左端向左作用于右夹持臂32,所述左弹性件38的左端相对模组内架位置固定,所述左弹性件38的右端向右作用于左夹持臂31;所述左齿条35的右端抵于右夹持臂32的左端,所述右齿条36的左端抵于左夹持臂31的右端。

所述无线充电线圈50叠设于电动夹持模组30的前侧,在本实施例中,下述前内架341的前侧凹设有用于放置无线充电线圈50的安装凹位343,所述无线充电线圈50位于安装凹位343内。所述内安装支架37上设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一滑轨371和第二滑轨372,所述左夹持臂沿第一滑轨371可往复位移式装设,所述右夹持臂32沿第二滑轨372可往复位移式装设。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模组内架包括分体设置的前内架341和后内架342,所述后内架342具有一体往前延伸的卡扣部344,所述前内架341的前侧凹设有卡槽345,所述前内架341和后内架342连接,所述卡扣部344适配于卡槽345内。

以及,所述前内架341和后内架342两者中,其一设有安装耳部346,另一设有螺钉固定孔347,所述安装耳部346的中心设有安装贯穿孔348,第一螺钉通过安装贯穿孔348与螺钉固定孔347固定于外壳10的内壁。

所述驱动电机33位于左夹持臂31和右夹持臂32的上方位置,所述电路板60位于电动夹持模组30的下方位置。所述驱动电机33通过传动机构连接于左夹持臂31和/或右夹持臂32,所述左夹持臂31、右夹持臂32分别伸出模组内架的相应左、右侧外部形成相应的左夹持部311和右夹持部321。所述传动机构包括齿轮轴331、左齿条35以及右齿条36,前述驱动电机33的输出轴连接齿轮轴331,所述齿轮轴331传动连接于左齿条35和右齿条36,所述左齿条35连接右夹持臂32,所述右齿条36连接左夹持臂31。

所述驱动电机33的输出端设有用于传动连接左齿条35和/或右齿条36的齿轮轴331,所述内安装支架37凹设有齿轮轴安装位373,前述齿轮轴331适配于齿轮轴安装位373内。

所述电路板60分别连接于无线充电线圈50和驱动电机33,以及,所述电路板60还连接有用于感应移动电子设备取放动作的感应模块。所述感应模块包括识别模块71和解除模块7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识别模块71设置于外壳10的前侧,所述解除模块72设置于外壳10的外周;优选地,所述识别模块71为光电感应模块或磁感应模块,所述解除模块72为电阻触摸开关、电容触摸开关或光电感应开关。

所述感应模块感应移动电子设备80放动作时(即识别模块71检测到移动电子设备80放置于外壳10的信号时),所述感应模块控制驱动电机反向驱动左齿形条和右齿形条向内侧移动,所述左夹持臂31在左弹性件38的复位作用下往右位移夹紧,所述右夹持臂32在右弹性件39的复位作用下往左位移夹紧。

所述感应模块感应移动电子设备80取动作时(即解除模块72接收到拿取移动电子设备80的信号时),所述感应模块控制驱动电机正向驱动左齿形条和右齿形条向外侧移动,所述左齿形条35往右抵推右夹持臂32,所述右齿形条36往左抵推左夹持臂31。

所述底部支撑臂40伸出外壳10的底端外部形成支撑凸部40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部支撑臂40包括前后组装设置的调节块41和底部支撑块42,前述支撑凸部401设置于底部支撑块42上,所述调节块41的后侧设有调节齿条411,所述调节齿条411呈竖直设置,所述底部支撑块42的前侧和后侧分别设有调节卡块421和滑块422,所述调节卡块421可滑动适配于调节齿条411,前述外壳10内形成有供滑块422滑动的滑槽121,所述滑块422适配于滑槽121内。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其主要是通过将驱动电机、左夹持臂和右夹持臂三者模组化形成一个整体,便于拆装,后期维修和更换方便,尤其是,通过模组化设计,使得内部零件定位更准确,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安装效率;

其次是,整体结构紧凑,尤其是驱动电机与电路板上下分开设置,给电路板留出充分的设计空间,便于电路板的设计及电子元件的布置,有效利用外壳内部的安装空间,使得外壳内的结构布局更合理,也避免电路板与驱动电机两者的热量相互影响叠加,使得整个电动夹持支架的散热性能更好;

以及,通过底部支撑臂,保证移动电子设备的底部支撑稳定性,尤其是,通过调节卡块与调节齿条的配合,实现底部支撑臂可调设计,更好的适配带充电设备尺寸,使用方便,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