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型建筑设备用钢结构支撑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43987发布日期:2019-05-11 00:52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一种大型建筑设备用钢结构支撑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钢结构,具体是一种大型建筑设备用钢结构支撑架。



背景技术:

钢构建筑重量轻、强度高、整体刚性好、变形能够强,建筑物自重仅是砖混结构的五分这一,可抵抗每秒70米的飓风,使生命财产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轻钢墙体采用高效节能体系,具有呼吸功能,可调节室内空气的干湿度,屋顶具有通风的功能,可以使屋内部上空形成流动的空气间,保证屋顶内部的通风及散热需求,现有钢结构支撑架在应用于大型建筑中使用时,钢结构之间结构之间的连接大多通过硬性连接进行固定,该种方式易造成钢结构的抗拉性减弱,不利于钢结构的长时间使用,同时现有钢结构大多直接与地面或混凝土基桩连接,当钢结构在承受过大压力时,会导致钢结构出现连接不稳定的状况,因此,针对这一现状,迫切需要开发一种大型建筑设备用钢结构支撑架,以克服当前实际应用中的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型建筑设备用钢结构支撑架,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大型建筑设备用钢结构支撑架,包括主支撑架、栓孔、副架体和支撑板,所述主支撑架左右两侧均开口设置有若干个栓孔,且栓孔呈对称状分布,所述主支撑架左右两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板,且支撑板呈“L”状设置在主支撑架中,所述支撑板上方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副架体,所述栓孔内部嵌入设置有耐磨层,所述耐磨层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八个缓冲杆,且缓冲杆远离耐磨层一端与主支撑架固定连接,所述主支撑架正面雕刻设置有标尺,且标尺数量为两个,所述支撑板下方贯穿设置有固定杆,且固定杆与栓孔贯穿连接,所述主支撑架下端嵌套设置有稳定基座,且稳定基座上表面面积大于主支撑架下端截面面积;

所述稳定基座包含有固定孔、底板、减震器和分散板,所述稳定基座四周均开口设置有固定孔,且固定孔呈对称状分布在稳定基座中,所述稳定基座下方固定连接有底板,且底板与固定孔固定连接,所述稳定基座内部嵌入设置有减震器,且减震器下端与底板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稳定基座上方嵌入设置有分散板,且分散板与主支撑架嵌套设置。

优选的,所述八个缓冲杆呈环形状排列在栓孔四周,且缓冲杆靠近栓孔一侧呈“内小外大”状设置。

优选的,所述固定杆数量最少为四个或四个以上,且固定杆直径略小于栓孔内径。

优选的,所述标尺刻度间距为五厘米,且标尺每五格刻度为加长刻度。

优选的,所述减震器设有若干个均匀排布在稳定基座中,且减震器内部呈“S”状设置。

优选的,所述底板厚度为稳定基座厚度的四分之一。

优选的,所述分散板面积为稳定基座上表面面积二分之一,且分散板上表面呈“凹”形状设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大型建筑设备用钢结构支撑架,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种大型建筑设备用钢结构支撑架,为提高钢结构的压力承载程度,可通过若干个均匀排布在稳定基座中的减震器对主支撑架承受的压力进行过滤削弱,防止压力在钢结构内部损坏钢结构的连接部位,且减震器内部呈“S”状设置使得减震器的减震性能得到提升,从而提高钢结构整体的稳定性,解决了现有的装置减震性能差的不足;

(2)、该种大型建筑设备用钢结构支撑架,为提高钢结构使用寿命,可通过八个呈环形状排列在栓孔四周的缓冲杆对固定杆与栓孔之间摩擦产生的压力进行缓冲,再由缓冲杆将压力传导至主支撑架进行分散,防止压力作用在固定杆上,损坏固定杆的连接稳定以及缩短固定杆使用寿命,且缓冲杆靠近栓孔一侧呈“内小外大”状设置使得压力更均衡的被缓冲杆进行传导,提高设备的使用稳定性,解决了现有的装置连接处易松动的不足;

(3)、该种大型建筑设备用钢结构支撑架,为使得钢结构更好的进行压力分散,可通过上表面呈“凹”形状的分散板嵌套固定主支撑架,防止主支撑架在使用时出现移位,提高钢结构的稳固性,同时分散板面积为稳定基座上表面面积二分之一使得分散板更均匀的分散压力给减震器进行削弱,使得减震器更加均衡的使用,解决了现有的装置不好进行压力分散的不足。

综上,整个装置结构稳定,减震效果好,可以有效的提高钢结构的稳定性,防止钢结构在使用时出现结构不稳定的状况,从而提高钢结构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稳定基座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栓孔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主支撑架;101-栓孔;1011-耐磨层;102-标尺;103-缓冲杆;2-副架体;3-支撑板;301-固定杆;4-稳定基座;401-固定孔;402-底板;403-减震器;404-分散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至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大型建筑设备用钢结构支撑架,包括主支撑架1、栓孔101、耐磨层1011、标尺102、缓冲杆103、副架体2、支撑板3、固定杆301、稳定基座4、固定孔401、底板402、减震器403和分散板404,主支撑架1左右两侧均开口设置有若干个栓孔101,且栓孔101呈对称状分布,主支撑架1左右两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板3,且支撑板3呈“L”状设置在主支撑架1中,支撑板3上方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副架体2,栓孔101内部嵌入设置有耐磨层1011,耐磨层1011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八个缓冲杆103,且缓冲杆103远离耐磨层1011一端与主支撑架1固定连接,八个缓冲杆103呈环形状排列在栓孔101四周,且缓冲杆103靠近栓孔101一侧呈“内小外大”状设置,通过八个呈环形状排列在栓孔101四周的缓冲杆103对固定杆301与栓孔101之间摩擦产生的压力进行缓冲,再由缓冲杆103将压力传导至主支撑架1进行分散,防止压力作用在固定杆301上,损坏固定杆301的连接稳定以及缩短固定杆301使用寿命,且缓冲杆103“内小外大”状设置使得压力更均衡的被缓冲杆103进行传导,提高设备的使用稳定性,主支撑架1正面雕刻设置有标尺102,且标尺102数量为两个,标尺102刻度间距为五厘米,且标尺102每五格刻度为加长刻度,利用刻度间距为五厘米的标尺102方便施工者施工时更快速的确定高度,使得施工者无需借助卷尺即可知道钢结构大概高度,同时标尺102每五格刻度为加长刻度使得施工者观察刻度时更加明了,支撑板3下方贯穿设置有固定杆301,且固定杆301与栓孔101贯穿连接,固定杆301数量最少为四个或四个以上,且固定杆301直径略小于栓孔101内径,通过四个或四个以上的固定杆301对支撑板3进行固定,防止钢结构应用于大型建筑时不够结实,提高钢结构的耐用性,同时固定杆301直径略小于栓孔101内径使得固定杆301固定时更加快速,提高钢结构的施工速度,主支撑架1下端嵌套设置有稳定基座4,且稳定基座4上表面面积大于主支撑架1下端截面面积,稳定基座4包含有固定孔401、底板402、减震器403和分散板404,稳定基座4四周均开口设置有固定孔401,且固定孔401呈对称状分布在稳定基座4中,稳定基座4下方固定连接有底板402,且底板402与固定孔401固定连接,底板402厚度为稳定基座4厚度的四分之一,通过厚度为稳定基座4厚度的四分之一的底板402对主支撑架1进行支撑,防止主支撑架1压力过大导致稳定基座4下陷,同时也可提高设备的稳定性,稳定基座4内部嵌入设置有减震器403,且减震器403下端与底板402上表面固定连接,减震器403设有若干个均匀排布在稳定基座4中,且减震器403内部呈“S”状设置,通过若干个均匀排布在稳定基座4中的减震器403对主支撑架1承受的压力进行过滤削弱,防止压力损坏钢结构的连接部位,且减震器403内部呈“S”状设置使得减震器403的减震性能得到提升,从而提高钢结构整体的稳定性,稳定基座4上方嵌入设置有分散板404,且分散板404与主支撑架1嵌套设置,分散板404面积为稳定基座4上表面面积二分之一,且分散板404上表面呈“凹”形状设置,通过上表面呈“凹”形状的分散板404嵌套固定主支撑架1,防止主支撑架1在使用时出现移位,提高钢结构的稳固性,同时分散板404面积为稳定基座4上表面面积二分之一使得分散板404更均匀的分散压力给减震器403进行削弱,使得减震器403更加均衡的使用。

工作原理,将基桩预埋进基层中,固定好定位钢筋,随后将稳定基座4上的固定孔401对应插入预埋好的钢筋中,确定好水平高度后焊死防止钢结构移位,随后将主支撑架1嵌套在上表面呈“凹”形状的分散板404中,防止主支撑架1在使用时出现移位,提高钢结构的稳固性,随后将支撑板3利用固定杆301将其与主支撑架1连接在一起,随后副架体2利用螺栓固定在支撑板3上,为提高钢结构的压力承载程度,可通过若干个均匀排布在稳定基座4中的减震器403对主支撑架1承受的压力进行过滤削弱,防止压力损坏钢结构的连接部位,通过八个呈环形状排列在栓孔101四周的缓冲杆103对固定杆301与栓孔101之间摩擦产生的压力进行缓冲,再由缓冲杆103将压力传导至主支撑架1进行分散,防止压力作用在固定杆301上,损坏固定杆301的连接稳定以及缩短固定杆301使用寿命,通过上述结构的配合使用,使得该设备在使用时可以有效的提高钢结构的稳定性,防止钢结构在使用时出现结构不稳定的状况,从而提高钢结构的使用寿命。

该大型建筑设备用钢结构支撑架,还包括用于对主支撑架1、副架体2、支撑板3和稳定基座4进行连接固定的的螺栓,具体型号和连接结构为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不再进行赘述。

以上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