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位控制器及其液位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28262发布日期:2019-06-05 22:49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液位控制器及其液位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阀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液位控制器及其液位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液位控制器,安装于储液装置内用以控制储液装置内液位的高低。液位控制器根据控制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电子式液位开关控制、浮球开关控制,即浮球阀、液位继电器控制、非接触式控制等。液位控制器主要是控制阀门的开启及关闭,以对储液装置进行补液来实现液位的高低的控制。

浮球开关控制一般为浮球阀,主要包括阀体组件、连杆组件以及浮球等部件,浮球置于储液装置的内,连杆组件与浮球连接,从而通过储液装置流体介质的浮力作用带动浮球浮动,以实现浮球阀的启/闭,达到对储液装置内流体介质的液位控制目的。

就目前而言,现有的浮球阀在密封过程中,主要是靠浮球浮力提供密封力,而由于浮球能够提供的浮力有限,因此只有增加浮球体积及采用较长连杆结构来增加密封力,结构较为复杂;其次,采用浮球、连杆组件的方式控制阀门的启/闭,只要储液装置内流体介质稍有流失或使用,浮球阀即会开启,这样致使浮球阀的启/闭频繁,严重影响浮球开关控制及阀门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寿命长的液位控制器及其液位控制系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

一种液位控制器,安装于储液装置内,用以控制所述储液装置内流体介质的液位,所述液位控制器包括阀体组件、阀瓣、阀芯、浮动组件以及差动式密封组件,所述阀瓣及所述阀芯均设于阀体组件内,所述阀瓣与所述阀芯连接,且所述阀瓣与所述阀体组件之间形成腔室,所述阀体组件上开设有供流体介质流出的第一出口,所述阀瓣上开设有通孔,所述阀芯上开设通道,所述通孔与所述通道连通,所述差动式密封组件的一端用以与所述阀芯配合,另一端用以与所述浮动组件配合;

当所述浮动组件受力浮起时,所述浮动组件推动所述差动式密封组件密封所述通道,从而联动所述阀瓣移动,以关闭所述液位控制器;

当所述浮动组件落下时,所述差动式密封组件与所述通道分离,所述腔室与所述第一出口通过所述通道连通,所述阀瓣移动以开启所述液位控制器开启。

在本申请中,通过设置差动式密封组件,从而浮动组件通过作用于差动式密封组件以控制所述阀瓣的移动实现所述液位控制器的开启及关闭。可以看出,所述液位控制器取消了连杆组件,通过差动式密封组件控制阀瓣的移动,密封简单且可靠,同时所述液位控制器在低液位即开启,在高液位即关闭,液位的控制方便,结构简单;其次,采用高低液位的控制避免了所述液位控制器启/闭频繁,延长了液位控制器的使用寿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差动式密封组件包括密封件,所述阀体组件上开设有安装腔,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安装腔连通,所述密封件收容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阀芯的一端安装于所述安装腔内并与所述密封件配合,所述阀芯的另一端伸入所述通孔内,所述阀芯的外壁与所述通孔的内壁之间形成间隙,且所述间隙的大小可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阀体组件上还开设有第一进口及第二出口,所述腔室位于所述第一进口及所述第二出口之间,所述阀瓣具有朝向所述第一进口的外侧以及朝向所述腔室的内侧,所述阀瓣内侧的表面积大于所述阀瓣外侧的表面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位控制器还包括补气阀瓣,所述阀体组件上开设补气腔以及补气孔,所述补气腔与所述第一进口连通,所述补气阀瓣设于所述补气腔内,用以实现所述补气孔与所述第一进口之间的连通或者隔断。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所述补气阀瓣,进而可以控制补气孔与所述第一进口之间的连通或者隔断,以平衡所述第一进口与所述第二出口之间的压力,避免所述第二出口内的流体介质倒流至所述第一进口,造成第一进口处流体介质的污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阀体组件包括阀体、阀盖以及阀座,所述阀体安装于所述阀座上,所述阀盖盖设于所述阀座上,所述第一进口及第二出口均开设于所述阀体上,所述第一出口以及所述安装腔均开设于所述阀座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口处设有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用以过滤从所述第一进口进入的流体介质。

设置过滤装置,可将第一进口处的流体介质过滤;其次,过滤装置的设置使得所述液位控制器可单独作为控制阀门使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浮动组件包括浮筒以及实心结构,所述实心结构将所述浮筒内部填满,且所述实心结构的密度小于所述流体介质的密度。

采用实心结构代替现有的浮球,并且实心结构将所述浮筒填满,可以避免因流体介质进入浮球内、浮球破裂或者脱落,导致浮力不足或者失去浮力,无法控制液位,造成流体介质溢出等情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位控制器还包括控制箱以及控制管,所述浮动组件设于所述控制箱内,所述阀体组件设于所控制箱上,所述控制箱上开设用以使所述储液装置内的流体介质流入所述控制箱内的控制孔,所述控制管具有相对设置的最高点和最低点,所述控制管的最高点靠近所述控制孔设置,所述控制管的最低点远离所述控制孔设置,所述控制管的一端与所述控制箱内部连通,另一端伸入所述储液装置内预定位置。

当储液装置内的液位上升至一定高度时,流体介质从控制管的最高点或者控制孔进入所述控制箱内,此时控制管内便会封存一段空气,同时,所述浮动组件受浮力,差动式密封组件带动阀瓣移动,使得所述液位控制器关闭;当储液装置内的液位下降至预定位置,控制管内的空气气压将降低,从而产生虹吸现象,使得控制箱内的流体介质经所述控制管流入储液装置内,进而所述浮动组件的浮力消失,差动式密封组件带动阀瓣移动,使得所述液位控制器开启。由上述的过程可知,通过设置控制管使得所述储液装置的高、低液位可以精确控制,避免了液位控制器及阀门的启/闭频繁,并且储液装置的低液位可以根据储液装置的不同高度进行调节和控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管的一端为进液口,另一端为出液口,所述进液口伸入所述储液装置内并靠近所述储液装置的底部,所述出液口与所述控制箱连通,所述进液口的位置位于所述最高点G与所述最低点L之间。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液位控制系统,用以控制储液装置内的液位,包括主阀门组件以及液位控制器,所述液位控制器用以控制所述阀门组件的开启及关闭。

与现有技术相比,所述液位控制器及其液位控制系统通过设置差动式密封组件,从而浮动组件通过作用于差动式密封组件以控制所述阀瓣的移动实现所述液位控制器的开启及关闭。可以看出,所述液位控制器取消了连杆组件,通过差动式密封组件控制阀瓣的移动,密封简单且可靠,同时所述液位控制器在低液位即开启,在高液位即关闭,液位的控制方便,结构简单;其次,采用高、低液位的控制,避免了所述液位控制器的启/闭频繁,延长了液位控制器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位控制系统的控制流程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位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主阀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位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图4中A处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图5中B处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控制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液位控制系统100、储液装置101、连接管102、主阀门组件10、主阀体11、主进口111、主出口112、主阀瓣12、先导孔121、主阀座13、主弹性件14、主腔室15、液位控制器20、阀体组件21、阀体211、第一进口211a、第二出口211b、腔室211c、补气腔211d、阀盖212、补气孔212a、阀座213、第一出口213a、安装台阶213b、安装腔213c、凸部2131、阀瓣22、阀瓣的外侧221、阀瓣的内侧222、通孔223、导向块224、阀芯23、阀芯的第一端231、阀芯的第二端232、台阶233、通道234、第一通道234a、第二通道234b、弹性件235、差动式密封组件30、密封件31、浮动组件40、浮筒41、实心结构42、控制箱50、控制孔51、控制管60、进液口61、出液口62、第一弯曲部63、第二弯曲部64、防倒吸装置70、补气阀瓣71、浮动部711、浮动槽711a、补气密封件712、过滤装置8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装设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供一种液位控制系统100,用以控制储液装置101内流体介质的液位,实现所述储液装置101的自动补给流体介质的功能。在这里,所述储液装置101可以是水池、水箱、油箱等,所述流体介质可以是水、油等液体。

所述液位控制系统100包括主阀门组件10以及液位控制器20,所述主阀门组件10连接于管路组件上,所述液位控制器20设于所述储液装置101内并与所述主阀门组件10连接,用以控制所述阀门组件10的开启及关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主阀门组件10为普通的阀门组件,例如,所述主阀门组件10可以为轴流式水控阀、膜片式水控阀等。当然,所述液位控制器20也可以单独使用,即将所述液位控制器20连接于管路组件上,通过所述液位控制器20本身的开启/关闭来控制所述储液装置101的液位。在这里,需要解释的是,所述储液装置101内流体介质的液位指的是流体介质在储液装置101内位置的高低。

在本实施例中,以所述液位控制器20用以控制所述主阀门组件10的开启或关闭为阐述对象,具体地描述所述液位控制器20的结构以及控制原理。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主阀门组件10为轴流式水控阀,所述液位控制器20与所述主阀门组件10之间通过连接管102连接。

请参阅图3,所述主阀门组件10包括主阀体11、主阀瓣12、主阀座13以及主弹性件14。所述主阀瓣12安装于主阀体11内,并与主阀体11之间围成主腔室15,所述主阀座13安装于所述主阀体11上,所述连接管10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主阀体11上,并与所述主腔室15连通,所述主阀瓣12上开设有先导孔,所述主阀针14的一端安装于所述先导孔内,且所述主阀针14的外壁与所述先导孔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主弹性件14位于所述主腔室15内,所述主弹性件14的一端抵靠于所述主阀瓣12上,另一端抵靠在主腔室15的内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主阀体11上开设于用以供流体介质流入的主进口111及供流体流出并与所述储液装置101连接的主出口112。所述主阀瓣12上开设有先导孔121,并通过所述先导孔121将所述主进口111与所述主腔室15之间连通。所述液位控制器20通过所述主进口111与所述主出口112之间连通和隔断以实现对所述储液装置101控制内流体介质液位的控制。

请参阅图4、图5及图6,所述液位控制器20包括阀体组件21、阀瓣22、阀芯23、差动式密封组件30、浮动组件40、控制箱50以及控制管60。所述阀瓣22及阀芯23设于阀体组件21内,所述阀瓣22上开设有通孔223,所述阀芯23的一端安装于所述通孔223内,所述浮动组件40设于所述控制箱50内,所述差动式密封组件30设于所述控制箱50与所述阀体组件21之间,所述差动式密封组件30一端与所述阀芯23配合,另一端与所述浮动组件40配合,从而通过所述浮动组件40带动所述差动式密封组件30运动,以使所述阀瓣22移动实现所述液位控制器20开启及关闭。

所述阀体组件21包括阀体211、阀盖212以及阀座213,所述阀体211通过螺纹连接、焊接连接等方式安装于所述阀座213上,所述阀盖212盖设于所述阀座213上。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阀体211与所述阀座213之间通过螺纹连接。

所述阀体211上开设用以供流体介质进入的第一进口211a及供流体介质流出的第二出口211b,所述阀瓣22设于所述阀体211内,所述阀瓣22、所述阀体211以及阀座213三者之间围成腔室211c,所述第一进口211a用以与外部的管路组件连接,以引导流体介质进入所述阀体211,所述第二出口211b与所述储液装置101连通,以使从所述第二出口211b流出的流体介质能够流入所述储液装置101内,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控制所述阀瓣22的移动从而控制所述第一进口211a与所述第二出口211b之间连通或者隔断,以实现所述液位控制器20的开启及关闭。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进口211a处设有快接插口,所述快接插口用以与外部管路配合,以实现外部管路的快速连接。

所述阀座213上设有安装台阶213b,所述阀体211安装于所述安装台阶213b上。进一步地,所述阀座213上开设有安装腔213c以及用以供流体介质流出的第一出口213a,所述腔室211c位于所述第一出口213a及第二出口211b之间,所述第一出口213a一端与所述储液装置101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安装腔213c连通,所述阀芯23安装于所述安装腔213c内并与所述阀瓣22连接,所述差动式密封组件30安装于所述安装腔213c内以与所述阀芯23配合。进一步地,所述阀座213设有凸部2131,所述凸部2131上开所述安装腔213c。

所述阀瓣22大致呈“碗”状,所述阀瓣22设于所述阀体211以及阀座213之间,所述阀瓣22的开口朝向所述阀座213设置。进一步地,所述阀瓣22具有朝向所述第一进口211a的外侧221以及朝向所述腔室211c的内侧222,所述阀瓣的内侧222的表面积大于所述阀瓣22的外侧221的表面积。

所述通孔223将所述腔室211c与所述第一进口211a连通设置。所述阀芯23的一端伸入所述通孔223内,所述阀芯23的外壁与所述通孔223的内壁之间形成间隙,且所述间隙的大小可调。可以理解的是,所述间隙即为节流通道,所述间隙能够调节从所述第一进口211a进入所述腔室211c内流体介质的压力。而间隙的大小可调,即能够调节不同压力流体介质进入所述腔室211c,从而使所述液位控制器20适应不同压力系统环境;同时,当系统压力值变化,通过所述间隙的调节,能够避免变化的压力对系统中的部件,如阀瓣22、阀芯23等造成损害。优选地,本实用新型中的液位控制20能够适应1MP及其1MP以上的压力系统环境。

进一步地,所述阀瓣22上设有导向块224,所述通孔223开设于所述导向块224上,所述阀芯23穿设于所述通孔223内。在这里,所述阀芯23兼做导向件,以导向所述阀瓣22的运动,使所述阀瓣22的运动更加顺畅,稳定性更好。所述阀芯23大致呈杆状,所述阀芯23的横截面呈“T”型,所述阀芯23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231及第二端232,所述阀芯的第一端231安装于所述安装腔213c内并与所述安装腔213c之间密封连接,所述阀芯的第二端23穿设于所述通孔223并伸入所述第一进口211a内。所述阀芯的第二端23外壁与所述通孔223内壁之间形成所述间隙。可以理解的是,所述间隙的改变可以通过改变所述阀芯的第二端23的外径实现,即通过更换不同尺寸的阀芯23即可。

优选地,所述阀芯23上具有台阶233,当所述阀芯23安装于安装腔213c内时,所述台阶233抵靠于所述凸部2131上,进而实现所述阀芯23的安装及定位。

所述阀芯23上开设有通道234,所述通道234与所述腔室211c之间连通,用以供所述腔室211c的流体介质流出。进一步地,所述通道234的内径大小可调,可以理解的是,所述通道234也可以当作节流通道,所述通道234能够调节从所述腔室211c流出后的流体介质的压力,而所述通道234的内径大小可调,即能够调节不同的流出所述腔室211c的流体介质的压力,从而配合所述阀芯23的外壁与所述通孔223的内壁之间的间隙,进一步提高所述液位控制器20适应不同压力系统的能力;同时,当系统压力值变化,通过所述间隙以及所述通道234的调节,能够进一步地避免变化的压力对系统中部件的损害,即延长了所述液位控制器20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所述通道234包括第一通道234a及第二通道234b,所述第一通道234a以及所述第二通道234b的内径大小均可调。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是所述第一通道234a或第二通道234b中其中一个通道的内径大小可调。所述第一通道234a与所述阀腔211c连通,所述第二通道234b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通道234a连通,另一端用于与所述差动式密封组件30配合用。优选地,所述第一通道234a的轴线与所述第二通道234b轴线垂直设置,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道234a的轴线与所述第二通道234b轴线也可以不垂直设置。

所述阀芯23上套设有弹性件235,所述弹性件24的一端抵靠于所述凸部2131上,另一端抵靠于所述阀瓣22上,所述弹性件235用以复位所述阀瓣22用。

所述差动式密封组件30包括密封件31,所述密封件31安装于所述安装腔213c内。优选地,所述密封件31的横截面大致呈“T”型,所述密封件31的一端伸出所述安装腔213c并与所述浮动组件40配合,所述密封件31的另一端用以与所述通道234配合以密封所述通道234或者使所述通道234导通,从而实现所述第一出口213a与所述腔室211c之间的隔断或者连通。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密封件31只有部分伸出所述安装腔213c,所述密封件31在所述安装腔213c内运动,所述安装腔213对所述密封件31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从而能够保证所述密封件31与所述通道234之间的配合更加紧密且准确,并且能够避免因液面波动导致浮动组件40晃动等造成的密封件31与所述阀芯20之间错位等问题。所述浮动组件40包括浮筒41以及实心结构42,所述实心结构42将所述浮筒41内部填满,且所述实心结构42的密度小于所述流体介质的密度,从而在流体介质的作用下能够使所述浮筒41漂浮于液位上。在这里,通过在所述浮筒41内填充实心结构42,从而避免因流体介质进入浮筒41内、浮筒41破裂或者脱落,导致浮力不足或者失去浮力,无法控制液位,造成所述储液装置101流体介质溢出等情况。

进一步地,所述浮筒41大致呈筒状,所述浮筒41设于所述控制箱50内,所述浮筒41的一端与所述密封件31配合。当所述浮筒41受力浮起时,所述浮筒41在浮力的作用下推动推动所述密封件31密封所述通道234,从而所述阀瓣22移动以使所述液位控制器20关闭,当所述浮筒41落下时,所述密封件41与所述通道234分离,所述腔室211c与所述第一出口213a通过所述通道234连通,所述阀瓣22移动以使所述液位控制器20开启。所述实心结构42可以为聚苯乙烯泡沫等高分子材料。

所述控制箱50大致呈筒状,所述控制箱50具有先对相对设置的两端,所述控制箱50的第一端通过可拆卸结构安装于所述阀座213上,第二端靠近所述储液装置101的底部设置,且所述控制管60连接于所述控制箱50的第二端。在这里,所述可拆卸结构包括螺栓结构、卡接结构等。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箱50通过螺栓结构安装于所述阀座213上。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箱50靠近所述阀座213的一端设有用以供储液装置101内的流体介质流入所述控制箱50内的控制孔51,从而当储液装置101内的流体介质液位上升至控制孔51时,流体介质流入控制箱50内,从而所述浮筒41在浮力的作用下浮动以推动所述密封件31密封所述通道234,以使所述液位控制器20关闭,从而使得所述主阀门组件10关闭以停止往所述储液装置101内注液。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孔51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控制的所述储液装置101内的流体介质液位而设置。可以理解的是,当所述储液装置101内的流体介质从控制孔51进入控制内50时,即所述主阀门组件10就关闭并停止往所述储液装置101内注液,此时所述储液装置101内流体介质的液位为最高液位。因此,通过设置所述控制箱50以及浮动组件40,从而可以根据不同的工况灵活控制所述储液装置101内流体介质的液位。

所述控制管60为圆管或者异型管,所述控制管60具有相对设置的最高点G和最低点L,所述控制管60的最高点G靠近所述控制孔51设置,所述控制管60的最低点L远离所述控制孔51设置,所述控制管60的一端与所述控制箱50内部连通,另一端伸入所述储液装置101内的预定位置。

在这里,需要解释的是,所述储液装置101内的预定位置即所述储液装置101内预设的最低液位的位置。而在该位置时,浮筒41下落,所述腔室211c与所述第一出口213a通过所述通道234连通,所述阀瓣22移动使所述液位控制器20开启,从而控制所述主阀门组件10开启,进而往所述储液装置101内补充流体介质。

所述控制管60的最高点G可以比所述控制孔51的位置高,也可以比所述控制孔51的位置低。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管60的最高点G高于所述控制孔51的位置。

当储液装置101内的液位上升至一定高度时,流体介质从控制管60的最高点G或者控制孔51进入所述控制箱50内,此时,所述控制管60内便会封存一段空气,同时,所述浮筒41受浮力作用所述密封件31密封所述通道234,以使所述阀瓣22移动,使得所述液位控制器20关闭;当所述储液装置101内的液位下降至预定位置,由于所述控制管60内的容积变大,从而所述控制管60内空气的气压将降低,从而产生虹吸现象,使得所述控制箱50内的流体介质经所述控制管60流入储液装置101内,进而所述浮筒41所述受的浮力消失,密封件31与所述通道234分离,以使所述阀瓣22移动,使得所述液位控制器20开启。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控制管60使得所述储液装置101的高、低液位可以精确控制,避免了液位控制器20及主阀门组件10的启/闭频繁,延长液位控制器20及主阀门组件10的至少10倍的使用寿命,并且储液装置101的低液位可以根据储液装置101的不同高度进行调节和控制;其次,避免了液位控制器20及主阀门组件10的启/闭频繁,从而降低了管路中流体介质的介质压力的波动,不仅降低噪音,且储液装置101内的流体介质总处于高液位,在储液装置101的底部易形成死水区,造成储液装置101内流体介质的二次污染,设置非常合理。

在这里,所述虹吸现象是指利用液面高度差的作用力现象,从而使得控制箱50内的流体介质经所述控制管60流入储液装置101内。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控制管60的流体介质流通的面积是一定的,改变所述控制管60的最高点G位置,即可以改变所述控制管60内所能够封存的空气量,进而改变所述控制管60内的气压,使得所述控制管60所产生的虹吸时高度就不同,从而由此来调节所述储液装置101内的液位的高低。

请参阅图7,所述控制管60一端为进液口61,另一端为出液口62,所述进液口61伸入所述储液装置101内并靠近所述储液装置101的底部,所述出液口62与所述控制箱50连通,所述储液装置101的流体介质经所述进液口61进入所述控制箱50内。

进一步地,控制管60可为圆管或其它异型管,所述控制管60包括第一弯曲部63及第二弯曲部64,所述第一弯曲部63的弯曲方向与所述第二弯曲部64的弯曲方向相背设置。具体地,所述第一弯曲部63大致呈“U”型,所述第二弯曲部64也大致呈“U”,所述第一弯曲部63的“U”型开口的朝向与所述第二弯曲部64的“U”开口的朝向相背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弯曲部63的弯曲方向朝向所述储液装置101底部,所述第二弯曲部64的弯曲方向背离所述储液装置101底部,所述第一弯曲部63的弯曲处的位置即为最高点G,所述第二弯曲部64的弯曲处的位置即为最低点L,所述最高点G位置高于所述出液口62的位置。

可理解的是,当所述控制箱50内的流体介质上升至控制管60的出液口62时,即流体介质从进液口61进入并上升至所述出液口62的高度,流体介质经所述出液口62进入所述控制管60内,而此时,由于最高点G与出液口62之间的位置高度差,从而在所述控制管60便会封存一段空气;当储液装置101内流体介质的液位下降时,封存在所述控制管60内的空气会慢慢被拉稀薄(控制管内的液位也随之下降,空间增大),从而产生虹吸现象,使得控制箱50内的流体介质经所述控制管60流入储液装置101内,进而浮筒41下落。

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管60还可以为其结构,只要能够实现一下目的即可,即当所述储液装置101内液面下降时,能够将自动所述控制箱50内的流体介质倒吸至所述储液装置101内。

所述液位控制器20还包括防倒吸装置70以及过滤装置80,所述防倒吸装置70设于所述阀体211与所述阀盖212之间,用以防止所述第二出口211b内的流体介质回流至所述第一进口211a,造成所述第一进口211a出的流体介质的污染;所述过滤装置80设于所述第一进口211a处,用以过滤流经所述第一进口211a的流介质。

请继续参阅图5,所述阀体211上还开设有补气腔211d,所述补气腔211d与所述第一进口211a连通。所述阀盖212盖设于所述补气腔211d处,所述阀盖212上开设补气孔212a,所述补气孔212a与外部大气压连通。所述倒吸装置70包括补气阀瓣71,所述补气阀瓣71安装于所述补气腔211d内,用以与所述补气孔212a配合,以实现所述补气孔212a与所述第一进口211a之间的连通或者隔断。当流体介质从所述第一进口211a流入,由第二出口211流出时,所述补气阀瓣71在流体介质的浮力作用下使所述补气阀瓣71移动并将所述补气孔212a密封;当所述储液装置101内的流体介质液位超过所述第二出口211使所述第一进口211a内出现负压或者所述第一进口211a内无流体介质时,所述第一进口211a处流体介质的浮力消失,从而补气阀瓣71落下,使得所述第一进口211a与外部大气压连通,从而防止所述第二出口211处的流体介质回流至第一进口211a,造成污染。

进一步地,所述补气阀瓣71包括浮动部711以及补气密封件712,所述补气密封件712安装于所述浮动部711上,所述浮动部711上开设有浮动槽711a,以增加所述浮动部711的受力面积,从而增大密封所述补气孔212a的密封力,使密封更加可靠。

所述过滤装置80包括过滤网或者过滤器等,所述过滤网有不锈钢材质加工制造。在这里,过滤装置80的设置使得所述液位控制器20可单独作为控制阀门使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下面阐述所述液位控制器20的工作原理:

(1)初始状态:所述主阀门组件10在主弹簧的作用下处于关闭位置;所述浮筒41受自身的重力作用落于所述控制箱50内,所述阀腔211c通过所述通道234与所述第一出口连通,所述液位控制器20处于开启状态。

(2)主阀门组件10开启过程:流体介质初次进入时,管路内的流体介质从主阀口111经过先导孔121进入主腔室15,流经连接管102至所述液位控制器20,由于初始状态,所述液位控制器20处于开启状态,因此,流体介质从所述第一进口211a进入,并从所述第二出口211b流出至储液装置101内;同时,部分的流体介质经所述通孔223、腔室211c、通道234以及所述第一出口213a流出至储液装置101内;此时,主腔室15内的无流体介质压力,而在流体介质本身压力的作用下,所述主阀瓣12移动,所述主阀门组件10被开启,流体介质从所述主出口112流入所述储液装置101内。

(3)主阀门组件10关闭过程:当储液装置101内的液位上升至最高液位时,所述储液装置101内的流体介质经过所述控制箱50上的控制孔51或者控制管60进入所述控制箱50内;此时,浮筒41受流体介质的浮力,带动所述密封件31将所述通道234密封,随着所述腔室211c内不断充入流体介质,所述腔室211c内的压力不断增大且所述阀瓣的内侧222的表面积大于所述阀瓣22的外侧221的表面积,当所述腔室211c内的流体介质的压力到达一定时,所述腔室211c内的流体介质压力推动所述阀瓣22运动以将所述液位控制器20关闭;

当所述液位控制器20关闭时,所述主腔室15内不断充入流体介质,随着所述主腔室15内的流体介质压力不断增大,主腔室15内的流体介质压力推动所述主阀瓣12运动,并将所述主阀门组件10关闭。

(4)所述储液装置101的液位控制过程:当所述储液装置101内的液位达到最高点时,所述液位控制器20关闭,从而主阀门组件10也关闭,该过程已在上述的主阀门组件10关闭过程详细叙述,再此就不在赘述;

当所述储液装置101内的液位达到最低点时,首先随着所述储液装置101内的液位的下降,当液位下降到预定位置时,所述控制箱50与所述储液装置101之间产生虹吸现象,所述控制箱50内的流体介质通过所述控制管60吸入至所述储液装置101内,从而,所述浮筒41所受的浮力消失,所述浮筒41下落,所述密封件31与所述通道234分离,使得所述腔室211c通过所述通道234与所述第一出口213a连通,从而腔室211c的流体介质压力经所述第一出口213a卸出,进而所述阀瓣22在所述第一进口211a的流体介质压力作用下移动,使得所述液位控制器20开启,进而,所述主阀门组件10开启,进入循环过程,以实现所述液位控制20控制所述主阀门组件10的开启及关闭,达到所述储液装置101内流体介质液位的控制。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