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缓起动电磁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28222发布日期:2019-06-05 22:49阅读:380来源:国知局
一种缓起动电磁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阀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缓起动电磁阀。



背景技术:

电磁阀(Electromagnetic valve)是用电磁控制的工业设备,是用来控制流体的自动化基础元件,属于执行器,并不限于液压、气动。用在工业控制系统中调整介质的方向、流量、速度和其他的参数。电磁阀可以配合不同的电路来实现预期的控制,而控制的精度和灵活性都能够保证。电磁阀有很多种,不同的电磁阀在控制系统的不同位置发挥作用,最常用的是单向阀、安全阀、方向控制阀、速度调节阀等。

传统的电磁阀通电或断电时,电磁阀内的阀杆快速上升或下降,使阀杆与阀体之间产生冲击,电磁阀内元件的不到有效保护,大大缩短电磁阀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和缺陷,提供一种缓起动电磁阀,其具有结构简单、保护元件减小冲击磨损以及使用寿命长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缓起动电磁阀,包括阀体,设于阀体下部的下盖,设于阀体上的进气口、排气口,设于阀体上部的阀座,设于阀座上的手动杆、设于阀座上部的先导头组件、设于先导头组件外侧的线圈组件、设于线圈组件一侧电连接的接线盒组件,所述阀体与阀座之间设有上阀盖,所述上阀盖与下盖之间阀体形成空腔结构,所述空腔结构内设有进气阀芯组件、隔板、平衡芯组件、排气阀芯组件,所述阀体与下盖之间设有阀体密封圈。

进一步地,所述空腔结构包括第一空腔、第二空腔、第三空腔,所述第一空腔、第二空腔之间设有隔板,所述第一空腔、第二空腔并列设置,所述第二空腔交错设置于第三空腔上部,所述第一空腔内设有进气阀芯组件,所述第二空腔内设有平衡芯组件,所述第三空腔内设有排气阀芯组件,所述第一空腔下部设有与进气阀芯组件配合使用的凹腔,所述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上部与上阀盖之间设有上阀盖密封垫,所述第一空腔分别与第二空腔和第三空腔之间设有通道,所述第三空腔顶部与排气阀芯组件对应面设有O型圈。

进一步地,所述进气阀芯组件包括进气阀芯、设于进气阀芯上部的活塞、设于活塞上的Y型圈、下压Y型圈、活塞弹簧,所述进气阀芯上开设有与进气口配合使用的进气槽,所述进气阀芯下部设有与凹腔配合使用的下压块,所述Y型圈、下压Y型圈设于活塞外侧与阀体和隔板相抵,所述活塞弹簧设于Y型圈与下压Y型圈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平衡芯组件包括平衡芯、平衡芯Y型圈、平衡芯套、平衡芯弹簧、O型圈,所述平衡芯上设有卡槽,所述平衡芯Y型圈设于卡槽内,所述平衡芯内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平衡芯套套设于平衡芯、平衡芯Y型圈上,所述平衡芯弹簧设于安装槽与平衡芯套之间,所述平衡芯下部与第二空腔底部相对应设有O型圈。

进一步地,所述平衡芯上至少设有两个卡槽,每个卡槽内均设有平衡芯Y 型圈,两个平衡芯Y型圈直径呈一大一小设置于卡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排气阀芯组件包括排气阀芯、排气复位弹簧、节流针、节流针弹簧,所述排气阀芯设于第三空腔内,所述排气复位弹簧设于排气阀芯下部与第三空腔底部相抵,所述节流针设于排气阀芯上部与排气口配合使用,所述节流针中部设有O型圈,所述节流针弹簧套设于节流针向阀体延伸端上。

进一步地,所述手动杆一端设有手动杆帽,所述手动杆一端向阀座内延伸设有前挡块、后挡块、手动杆O型圈、手动杆弹簧,所述前挡块与手动杆帽之间设有插销,所述手动杆O型圈设于前挡块与后挡块之间,所述手动杆弹簧设于后挡块与阀座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线圈组件与接线盒组件之间设有橡胶平垫,所述线圈组件和先导头组件上部设有塑料螺母,所述线圈组件下部与阀座连接之间设有压板。

进一步地,所述下盖通过螺钉固定连接与阀体上,所述螺钉与下盖之间设有弹垫。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提供一种缓起动电磁阀,通过第一空腔内的进气阀芯组件、第二空腔内的平衡芯组件以及第三空腔内的排气阀芯组件在阀体内的配合使用,保证进气阀芯组件、平衡芯组件、排气阀芯组件在阀体内运作的灵活性,减少因升降过程产生的冲击,造成元件的磨损,有效的延长磁阀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阀体分解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阀座分解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一种缓起动电磁阀,包括阀体1,设于阀体1下部的下盖2,设于阀体1上的进气口3、排气口4,设于阀体1上部的阀座5,设于阀座5上的手动杆6、设于阀座5上部的先导头组件7、设于先导头组件7外侧的线圈组件8、设于线圈组件8一侧电连接的接线盒组件9,所述阀体1与阀座5之间设有上阀盖10,所述上阀盖10与下盖2之间阀体1 形成空腔结构11,所述空腔结构11内设有进气阀芯组件12、隔板13、平衡芯组件14、排气阀芯组件15,所述阀体1与下盖2之间设有阀体密封圈16,所述空腔结构11包括第一空腔17、第二空腔18、第三空腔19,所述第一空腔17、第二空腔18之间设有隔板13,所述第一空腔17、第二空腔18并列设置,所述第二空腔18交错设置于第三空腔19上部,所述第一空腔17内设有进气阀芯组件12,所述第二空腔18内设有平衡芯组件14,所述第三空腔19 内设有排气阀芯组件15,所述第一空腔17下部设有与进气阀芯组件12配合使用的凹腔20,所述第一空腔17和第二空腔18上部与上阀盖10之间设有上阀盖密封垫21,所述第一空腔17分别与第二空腔18和第三空腔19之间设有通道,所述第三空腔19顶部与排气阀芯组件15对应面设有O型圈22,通过第一空腔17内的进气阀芯组件12、第二空腔18内的平衡芯组件14以及第三空腔19内的排气阀芯组件15在阀体1内的配合使用,保证进气阀芯组件12、平衡芯组件14、排气阀芯组件15在阀体1内运作的灵活性,减少因升降过程中产生的冲击,造成元件不必要的磨损,有效的延长电磁阀的使用寿命。

所述进气阀芯组件12包括进气阀芯23、设于进气阀芯23上部的活塞24、设于活塞24上的Y型圈25、下压Y型圈26、活塞弹簧27,所述进气阀芯23 上开设有与进气口3配合使用的进气槽28,所述进气阀芯23下部设有与凹腔20配合使用的下压块29,所述Y型圈25、下压Y型圈26设于活塞24外侧与阀体1和隔板13相抵,所述活塞弹簧27设于Y型圈25与下压Y型圈26之间,所述平衡芯组件14包括平衡芯30、平衡芯Y型圈31、平衡芯套35、平衡芯弹簧33、O型圈34,所述平衡芯30上设有卡槽32,所述平衡芯Y型圈 31设于卡槽32内,所述平衡芯30内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平衡芯套35套设于平衡芯30、平衡芯Y型圈31上,所述平衡芯弹簧33设于安装槽与平衡芯套 35之间,所述平衡芯30下部与第二空腔18底部相对应设有O型圈34,所述平衡芯30上至少设有两个卡槽32,每个卡槽32内均设有平衡芯Y型圈31,两个平衡芯Y型圈31直径呈一大一小设置于卡槽32内,通过进气阀芯组件 12和平衡芯组件14有效的保护阀体1内的元件在上升或下降时产生的冲击,造成不必要的磨损,有效的保证电磁阀整体的使用寿命。

所述排气阀芯组件15包括排气阀芯36、排气复位弹簧37、节流针38、节流针弹簧39,所述排气阀芯36设于第三空腔19内,所述排气复位弹簧37 设于排气阀芯36下部与第三空腔19底部相抵,所述节流针38设于排气阀芯 36上部与排气口4配合使用,所述节流针38中部设有O型圈40,所述节流针弹簧39套设于节流针38向阀体1延伸端上,通过排气复位弹簧37、节流针弹簧39使排气阀芯36、节流针38能够更好的达到缓起动的效果。

所述手动杆6一端设有手动杆帽41,所述手动杆6一端向阀座5内延伸设有前挡块42、后挡块43、手动杆O型圈44、手动杆弹簧45,所述前挡块 42与手动杆帽41之间设有插销46,所述手动杆O型圈44设于前挡块42与后挡块43之间,所述手动杆弹簧45设于后挡块43与阀座5之间,通过插销 46卡接于手动杆6与阀座5之间,保护手动杆6在意外触碰时进入阀座5内,导致电磁阀停止的现象发生。

所述线圈组件8与接线盒组件9之间设有橡胶平垫47,通过橡胶平垫47 使线圈组件8与接线盒组件9之间达到密封效果,所述线圈组件8和先导头组件7上部设有塑料螺母48,所述线圈组件8下部与阀座5连接之间设有压板49,通过塑料螺母48使线圈组件8、先导头组件7、压板49固定连接于阀座5上。

所述下盖2通过螺钉50固定连接于阀体1上,所述螺钉50与下盖2之间设有弹垫51,通过螺钉50将下盖2与阀体1固定连接,保证下盖2与阀体 1在运作时不易脱落。

其工作原理:接线盒组件9通电时,线圈组件8产生电磁力带动先导头组件7,先导头组件7在阀座5内向上带动第一空腔17内的进气阀芯组件12 和第二空腔18内的平衡芯组件14同时上升,第一空腔17与第三空腔19之间的通道内气体逐步变小,第三空腔19内的排气阀芯组件15得不到气体支撑,排气阀芯组件15缓慢从排气口4下滑至第三空腔19内,排气口4逐步开启,气体从进气口3通过第一空腔17、进气阀芯组件12上的进气槽28、隔板13第二空腔18、平衡芯组件14流通到排气口4,接线盒组件9断电时,线圈组件8与先导孔组件不产生电磁力,先导头组件7下降至阀座5内,第一空腔17内的进气阀芯组件12和第二空腔18内的平衡芯组件14同时下降,第一空腔17与第三空腔19之间的通道内气体逐步变大,第三空腔19内的排气阀芯组件15受到气体支撑,排气阀芯组件15缓慢从第三空腔19内上升至排气口4,气体从进气口3到排气口4之间的通道逐渐关闭,排气阀芯组件 15挡住排气口4,排气口4逐步关闭。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