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屋顶挂钩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52609发布日期:2019-07-13 08:37阅读:907来源:国知局
一种屋顶挂钩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光伏支架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屋顶挂钩结构。



背景技术:

太阳能光伏发电主要是通过太阳能电池板吸收太阳能实现的,因此需要将太阳能电池板安装在户外,例如屋顶等阳光辐射充足的地方。在斜屋顶进行太阳能板的安装时,通常需要用到屋顶挂钩。

现有的挂钩,一般包括通过螺栓组件连接的挂钩座和上挂钩。施工时,先将屋顶瓦片掀开,通过膨胀螺丝将挂钩座固定在屋顶,然后盖上瓦片,上挂钩的上端与瓦片上的导轨组件连接,导轨组件用于连接太阳能板。

在安装斜屋顶挂钩时,由于各种瓦片结构以及瓦片离屋顶高度不相同,因此需要预先对屋顶与瓦片高度进行测量,以选择合适的挂钩。然而,上述操作过程,浪费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导致施工效率较低,因而还有待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屋顶挂钩结构,具有上下安装高度可调,施工效率高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屋顶挂钩结构,包括挂钩座、上挂钩以及连接所述挂钩座和上挂钩的螺栓组件,所述挂钩座包括与屋顶连接的底板和垂直于所述底板的下调节板,所述下调节板上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腰形孔,所述螺栓组件穿过所述第一腰形孔与所述上挂钩的下端固定,所述上挂钩的上端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腰形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施工时,先将挂钩座与屋顶固定,再将螺栓组件穿过第一腰形孔与上挂钩固定;其中,螺栓组件能够沿第一腰形孔的长度方向移动,使得上挂钩的高度能够调节。待挂钩座与上挂钩完成组装后,通过螺栓组件穿过第二腰形孔与安装在太阳能板上的导轨组件固定,即完成太阳能板的安装。

综上,通过改变螺栓组件在第一腰形孔和第二腰形孔内的位置,可实现上挂钩和太阳能板的高度调节,避免预先对屋顶与瓦片高度进行测量的过程,提高施工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挂钩包括平行于所述下调节板的连接板、垂直于所述连接板的过渡板以及垂直于所述过渡板的上调节板,所述连接板与所述过渡板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圆角部,所述过渡板与所述下调节板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圆角部,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供螺栓组件穿过的通孔,所述第二腰形孔设置在所述上调节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板、过渡板以及下调节板构成“Z”字型的上挂钩,而第一圆角部和第二圆角部的设计,能够减小连接板与过渡板、过渡板与下调节板之间的应力集中点,提高下挂钩的结构强度,使下挂钩的使用寿命有保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板上延伸有置于所述第一腰形孔内的滑块,所述滑块的侧壁与所述第一腰形孔的侧壁相抵,所述通孔设置在所述滑块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滑块置于第一腰形孔内,并使滑块的侧壁与第一腰形孔的侧壁相抵,能够对连接板的水平方向进行限位,提高连接板安装后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调节板于所述第二腰形孔的外侧设置有防滑纹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滑纹路的设计,能够在上调节板与导轨组件连接时,增加上调节板与导轨组件接触面的摩擦,提高太阳能板安装时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调节板垂直方向的两侧朝所述连接板方向弯曲并形成滑槽,所述连接板滑移于所述滑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螺栓组件将下调节板与连接板固定时,连接板的外壁与滑槽的内壁相抵,能够防止连接板与下调节板产生水平方向的偏移,使得连接板与下调节板之间的安装更加稳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板的外壁两侧向外延伸有截面呈弧形的抵接块,所述抵接块与所述滑槽的内壁相抵。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抵接块的设计,能够减小连接板外壁与滑槽内壁之间的磨损,降低连接板移动时产生的噪音。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抵接块上嵌有与所述滑槽内壁相抵的滚珠。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滚珠的设计,能够使连接板的移动更加顺畅,进一步降低连接板移动时产生的噪音。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板上间隔设置有圆形通孔和条形通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圆形通孔和条形通孔的组合,能够适用于不同的安装条件,提高整体的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改变螺栓组件在第一腰形孔和第二腰形孔内的位置,可实现上挂钩和太阳能板的高度调节,避免预先对屋顶与瓦片高度进行测量的过程,提高施工效率;

2、将滑块置于第一腰形孔内,并使滑块的侧壁与第一腰形孔的侧壁相抵,能够对连接板的水平方向进行限位,提高连接板安装后的稳定性;

3、在螺栓组件将下调节板与连接板固定时,连接板的外壁与滑槽的内壁相抵,能够防止连接板与下调节板产生水平方向的偏移,使得连接板与下调节板之间的安装更加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挂钩座;2、上挂钩;3、螺栓组件;4、底板;5、下调节板;6、圆形通孔;7、条形通孔;8、第一腰形孔;9、第二腰形孔;10、连接板;11、过渡板;12、上调节板;13、通孔;14、第一圆角部;15、第二圆角部;16、滑块;17、滑槽;18、抵接块;19、滚珠;20、防滑纹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屋顶挂钩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挂钩座1、上挂钩2以及用于连接挂钩座1和上挂钩2的螺栓组件3,螺栓组件3由螺栓和螺母组成。

如图1所示,挂钩座1包括与屋顶连接的底板4和垂直于底板4的下调节板5,底板4上间隔设置有圆形通孔6和条形通孔7,底板4通过螺钉穿过圆形通孔6或条形通孔7与屋顶固定。其中,通过圆形通孔6和条形通孔7的组合,能够适用于不同的安装条件,有利于提高整体的实用性。

如图1所示,下调节板5上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腰形孔8,下调节板5通过螺栓穿过第一腰形孔8与上挂钩2的下端固定,上挂钩2的上端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腰形孔9,上挂钩2通过螺栓穿过第二腰形孔9与太阳能板上的导轨组件(图中未显示)固定。因此,通过改变螺栓在第一腰形孔8和第二腰形孔9内的位置,即可实现上挂钩2和太阳能板的高度调节。

具体地,如图1、2所示,上挂钩2包括平行于下调节板5的连接板10、垂直于连接板10的过渡板11以及垂直于过渡板11的上调节板12,连接板10上设置有供螺栓穿过的通孔13,第二腰形孔9设置在上调节板12上。其中,连接板10与过渡板11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圆角部14,过渡板11与下调节板5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圆角部15,而通过第一圆角部14和第二圆角部15能够减小连接板10与过渡板11、过渡板11与下调节板5之间的应力集中点,提高下挂钩的结构强度,使下挂钩的使用寿命有保障。

如图2、3所示,连接板10上延伸有置于第一腰形孔8(见图1)内的滑块16,滑块16的侧壁与第一腰形孔8(见图1)的侧壁相抵,通孔13设置在滑块16上。因此,在安装连接板10时,滑块16能够沿第一腰形孔8(见图1)的方向滑移,并且对连接板10的水平方向起到限位作用,以提高连接板10安装后的稳定性。

如图1、2所示,下调节板5垂直方向的两侧朝连接板10方向弯曲并形成滑槽17,连接板10滑移在滑槽17内。因此,在下调节板5与连接板10固定时,连接板10的外壁与滑槽17的内壁相抵,从而能够防止连接板10与下调节板5产生水平方向的偏移,使得连接板10与下调节板5之间的安装更加稳定。

如图2、3所示,连接板10的外壁两侧向外延伸有截面呈弧形的抵接块18,抵接块18与滑槽17的内壁相抵,以减小连接板10外壁与滑槽17内壁之间的磨损,降低连接板10移动时产生的噪音。

进一步地,为了能够使连接板10的移动更加顺畅,进一步降低连接板10移动时产生的噪音,本实施例中抵接块18面向滑槽17的一侧嵌有与滑槽17内壁相抵的滚珠19。

如图2所示,上调节板12表面且位于第二腰形孔9的外侧设置有防滑纹路20,通过防滑纹路20能够在上调节板12与导轨组件连接时,增加上调节板12与导轨组件接触面的摩擦阻力,提高太阳能板安装时的稳定性。

工作原理:在施工时,先将底板4与屋顶固定,再使连接板10贴合下调节板5表面移动至滑槽17内,待滑块16移动至第一腰形孔8内的指定位置后,通过螺栓穿过滑块16上的通孔13,并将螺母拧紧在螺栓上,实现下调节板5与连接板10的固定。接着,通过螺栓穿过第二腰形孔9与安装在太阳能板上的导轨组件固定,即完成太阳能板的安装。

综上,通过改变螺栓在第一腰形孔8和第二腰形孔9内的位置,可实现上挂钩2和太阳能板的高度调节,即能够避免预先对屋顶与瓦片高度进行测量的过程,提高施工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