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头戴显示设备及其移动设备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69741发布日期:2019-05-15 22:58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一种头戴显示设备及其移动设备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可穿戴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头戴显示设备及其移动设备支架。



背景技术:

目前在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设备和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设备中,有些设备需要放置手机等移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利用移动设备提供的影像,通过光学系统投射至用户的眼部,产生相应的视觉效果。

在现有技术中,VR设备和AR设备往往只能够兼容一款或特定的几款手机,通用性一般;同时,在手机的安装过程中,通常较为繁琐;例如,用户需要自行调节手机的位置,并且在调节手机位置的过程中,很难做到位置的精准调节,经常需要反复调节手机位置,且调节后的手机位置往往精度不高,进而导致用户体验较差,设备的档次感低。

综上,如何能够实现手机等移动设备的精准定位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多加思索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移动设备支架,能够将移动设备精准的放置于所需位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移动设备支架的头戴显示设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移动设备支架,包括:

支架本体;

设于支架本体上、相对于支架本体移动的滑板;

设于滑板上、用以夹持移动设备的夹持组件;

当夹持组件在相对于滑板的移动过程中夹持移动设备时,滑板和夹持组件的相对位置固定,滑板和夹持组件相对于支架本体移动,以实现移动设备固定于支架本体的预设位置。

优选地,夹持组件包括:

设于滑板上、用以和移动设备的一侧的边沿相抵并且和移动设备同步移动的推板;推板相对于滑板移动;

设于滑板上、相对于滑板移动的两块夹板;在两块夹板相向移动的过程中,移动设备的相对两端的边沿能够分别由一块夹板相抵;

当推板和位于两块夹板之间的移动设备的一侧的边沿相抵、并且推板和移动设备相对滑板同步移动时,两块夹板相向移动,用以供移动设备的相对两端的边沿分别由一块夹板相抵;当夹持组件和移动设备的三个边沿相抵时,夹持组件实现对移动设备的夹持。

优选地,还包括:

设于滑板上、用以连接推板和两块夹板的连接部,连接部用以供推板和两块夹板同步移动。

优选地,连接部具体为齿轮;推板具有用以与齿轮啮合、沿推板的移动方向延伸的竖直齿牙,两块夹板具有用以与齿轮啮合、沿夹板的移动方向延伸的水平齿牙。

优选地,两块夹板包括具有水平齿牙的延伸杆,两根延伸杆分别位于齿轮的径向两侧;推板包括具有竖直齿牙的连接杆。

优选地,两块夹板包括用以和移动设备的相对两端的边沿相接触以实现相抵的夹持部,推板包括用以和移动设备的一侧的边沿相接触以实现相抵的推抵部,推抵部和两个夹持部朝向远离支架本体的所在平面的方向突起。

优选地,滑板或推板设有第一卡接部,还包括用以与第一卡接部卡接以实现移动设备固定于支架本体的预设位置的第二卡接部。

优选地,还包括与第二卡接部相连、用以供第二卡接部脱离第一卡接部的弹性脱离部。

优选地,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两者之一为卡槽,另一者为卡钩。

优选地,还包括与滑板和推板相连、用以提供推板回弹至滑板的预设区域的第一弹性部;和/或,

还包括与支架本体和滑板相连、用以提供滑板回弹至支架本体的预设区域的第二弹性部。

优选地,支架本体设有沿滑板的移动方向延伸、用以与滑板滑动配合的支架滑轨;和/或,

滑板设有沿夹板的移动方向延伸、用以与夹板滑动配合的水平滑轨;和/或,

滑板设有沿推板的移动方向延伸、用以与推板滑动配合的竖直滑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头戴显示设备,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移动设备支架。

相对于上述背景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移动设备支架,包括支架本体,支架本体设有滑板,滑板用以相对于支架本体移动;滑板设有夹持组件,夹持组件能够夹持移动设备,也即夹持组件在夹持移动设备的过程中,夹持组件相对于滑板移动。

在使用过程中,首先移动设备和夹持组件之间没有接触,当夹持组件相对于滑板移动时,夹持组件能够夹持移动设备,此时夹持组件和移动设备相接触,夹持组件和移动设备之间没有相对移动;由于夹持组件设于滑板上,一旦夹持组件和移动设备之间静止,此时夹持组件和滑板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也即移动设备、夹持组件和滑板三者构成一体结构,该一体结构用以相对于支架本体移动,以实现移动设备相对于支架本体处于预设位置。简单来说,移动设备相对于支架本体的位置调整分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滑板和支架本体相对静止,夹持组件相对于滑板和支架本体移动,夹持组件用以夹持移动设备;当移动设备由夹持组件夹持后,移动设备、夹持组件和滑板三者构成一体结构;在第二阶段中,一体结构相对于支架本体移动,最终实现移动设备相对于支架本体处于预设位置。如此设置,利用夹持组件夹持移动设备即为对移动设备的第一次定位操作,之后利用一体结构相对于支架本体移动,实现移动设备的再一次定位操作,也即通过两次定位操作最终实现移动设备相对于支架本体处于预设位置,完成对移动设备的定位操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移动设备支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移动设备支架的仰视图;

图3为图2中未安装推板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安装有推板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的移动设备支架在放置移动设备的过程中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的移动设备支架将移动设备放置完毕后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的移动设备支架安装于头戴显示设备后沿A-A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需要提前说明的是,本文中涉及的“设于….上”并非代表某一部件位于另一部件的上方,也即两个部件之间并没有位置限定关系,仅表明两个部件的连接关系;换句话说,“设于….上”中的“上”为现代汉语中的助词,属于无实义的一种特殊的虚词,其并不体现位置关系,仅仅为语句通顺而存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移动设备支架,如说明书附图1至附图3,包括支架本体1、滑板2和夹持组件。

支架本体1可设置呈板状,具有长度、宽度和高度三个方向,参考说明书附图1,X轴方向即为支架本体1的长度方向,Y轴方向即为支架本体1的宽度方向,支架本体1的高度即为厚度,如说明书附图7,Z轴方向即为支架本体1的高度方向。

支架本体1可看作是移动设备支架的基体,如说明书附图6所示,支架本体1用以承载滑板2、推板3、连接部6、两块夹板和手机等移动设备100;当移动设备100安装于支架本体1之后,即可通过支架本体1将移动设备100固定于VR/AR设备中,利用移动设备100提供的影像并经过VR/AR设备的光学系统实现相应的视觉效果。

滑板2设于支架本体1上,滑板2可以沿支架本体1的宽度方向移动,参考说明书附图1至附图3,滑板2设于支架本体1的表面,滑板2和支架本体1沿Z轴方向设置,也即滑板2位于支架本体1的厚度方向上;滑板2相对于支架本体1可沿Y轴方向移动。

滑板2设有夹持组件,夹持组件能够相对于滑板2移动,在夹持组件相对于滑板2移动的过程中,夹持组件能够夹持移动设备100;其中,滑板2相对于支架本体1的移动方向和夹持组件相对于滑板2的移动方向还可以为其他形式,本文并不作出具体限定。

在安装移动设备100的过程中,首先移动设备100不和夹持组件接触,此时移动设备100、支架本体1、滑板2和夹持组件均相对静止,夹持组件并未夹持移动设备100,当夹持组件相对于滑板2移动时,移动设备100、滑板2和支架本体1三者相对静止,仅仅夹持组件移动;当夹持组件夹持移动设备100时,移动设备100由夹持组件定位,移动设备100和夹持组件之间没有相对运动,此时夹持组件相对于滑板2没有相对运动,也即移动设备100、滑板2和夹持组件构成一体结构,一体结构相对于支架本体1移动,进而实现移动设备100移动至支架本体1的预设位置。

可以看出,针对移动设备100相对于支架本体1的位置调节,可分别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中,利用夹持组件对移动设备100进行定位;第二阶段中,利用移动设备100、滑板2和夹持组件构成一体结构相对于支架本体1移动,进而对移动设备100进行再一次定位;针对本文提及的预设位置,是指当移动设备100安装完毕后,移动设备100所提供的影像能够顺利的经过VR/AR设备的光学系统并实现相应的视觉效果的位置;如上文所述,在调节移动设备100位置的过程中,会经历上述两个阶段。当移动设备100安装完毕后,也即移动设备100的位置调节完毕,移动设备100相对于支架本体1位于预设位置,以实现相应的视觉效果。

针对夹持组件,其可采用现有技术中在工业上应用的夹持爪等组件,还可以参考现有技术中应用于车辆上的车载手机支架等;无论是夹持爪还是车载手机支架均应夹持移动设备100的至少两个边沿,以实现夹持组件和移动设备100的相对位置固定,下文针对夹持组件仅给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当夹持组件夹持移动设备100之后,夹持组件和滑板2相对静止的实现方式,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螺栓等紧固件实现夹持组件和滑板2的锁紧;具体来说,当夹持爪或者车载手机支架等夹持组件对移动设备100实现夹持之后,利用紧固件将夹持爪或者车载手机支架等夹持组件固定于滑板2,进而实现移动设备100、夹持组件和滑板2三者相对静止,从而完成移动设备100相对于支架本体1的位置调节;此外,下文也将给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夹持组件包括推板3和两块夹板,也即滑板2设有推板3,推板3可以沿支架本体1的宽度方向移动,且推板3用以和移动设备100的一侧相抵,参考说明书附图1至附图2,推板3设于滑板2的表面,推板3和滑板2沿Z轴方向设置,也即推板3位于滑板2的厚度方向上;推板3相对于滑板2可沿Y轴方向移动。当滑板2相对于支架本体1固定不动时,则推板3可相对于滑板2和支架本体1两者沿Y轴方向移动。也即,在支架本体1的所在平面内,推板3的移动方向和两块夹板的移动方向垂直。

滑板2设有两块夹板,两块夹板可分别设为第一夹板4和第二夹板8,第一夹板4和第二夹板8用以沿支架本体1的长度方向相向移动;参考说明书附图1至附图3,第一夹板4和第二夹板8设于滑板2的表面,两块夹板和滑板2沿Z轴方向设置;第一夹板4和第二夹板8两者可沿X轴方向相向移动,也即,第一夹板4和第二夹板8的移动方向相反,且沿X轴方向朝向靠近彼此的方向移动。第一夹板4和第二夹板8沿支架本体1的长度方向相向移动至一定距离后,第一夹板4和第二夹板8能够分别夹持移动设备100的相对两端;也即,第一夹板4和第二夹板8之间夹持移动设备100,移动设备100在X轴方向上的相对两端被第一夹板4和第二夹板8夹持,移动设备100在Y轴方向上的一侧和推板3相抵,由此,移动设备100由第一夹板4、第二夹板8和推板3所夹持。

通常来说,移动设备100包括四个边沿,其中两个边沿位于X轴方向上,另外两个边沿位于Y轴方向上;本文中,位于X轴方向上的两个边沿可以称之为移动设备100的相对两端的边沿,位于Y轴方向上两个边沿可以称之为移动设备100的两侧的边沿。其中,以说明书附图5所示的上下方位,位于移动设备100的上方的一侧的边沿和推板3相抵,进而实现夹持组件对移动设备100的夹持。

通过第一夹板4、第二夹板8和推板3三者将移动设备100的三个边沿固定,即可实现移动设备100、第一夹板4、第二夹板8和推板3四者的固定可靠。也就是说,上述两块夹板(第一夹板4和第二夹板8)分别和移动设备100的相对两端相抵,推板3和移动设备100的一侧相抵。且仅有当第一夹板4、第二夹板8和推板3三者分别将移动设备100的三个边沿固定时,才可认为夹持组件对移动设备100实现夹持。

其中,第一夹板4和第二夹板8两者可位于同一Z轴高度上,第一夹板4和第二夹板8两者之间也可具有一定的高度差;针对两块夹板相对于推板3在Z轴方向上的相对位置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而定,本文不再赘述。

滑板2设有连接部6,连接部6用以连接推板3、第一夹板4和第二夹板8,且连接部6用以供推板3、第一夹板4和第二夹板8三者同步移动;连接部6设于滑板2的表面,连接部6和滑板2沿Z轴方向设置,也即连接部6位于滑板2的厚度方向上;推板3、第一夹板4和第二夹板8三者均与连接部6相连,在连接部6的作用下,推板3、第一夹板4和第二夹板8三者可同步移动。

在安装移动设备100的过程中,将移动设备100的一侧和推板3相抵,此时在支架本体1的所在平面内,移动设备100位于第一夹板4和第二夹板8之间,也即移动设备100位于Y轴方向上的边沿和推板3相抵,此时移动设备100位于X轴方向上的两个边沿处于放松状态,未被夹持。

当沿Y轴方向推动移动设备100时,则移动设备100和推板3沿Y轴方向同步移动;此时滑板2和支架本体1两者静止不动,推板3相对于滑板2和支架本体1两者沿Y轴方向移动;以说明书附图1为例,参考附图1中的上下方位,当推动移动设备100时,移动设备100和推板3沿Y轴方向朝向支架本体1的上部边缘移动。

由于连接部6连接推板3、第一夹板4和第二夹板8三者,在连接部6的作用下,第一夹板4和第二夹板8两者和推板3同步移动,第一夹板4和第二夹板8两者沿X轴方向相向移动,也即第一夹板4和第二夹板8两者沿朝向移动设备100的方向移动;当第一夹板4和移动设备100中位于X轴方向上的一个边沿相抵、且第二夹板8和移动设备100中位于X轴方向上的另一个边沿相抵时,第一夹板4、第二夹板8和移动设备100三者实现了在X轴方向上的位置固定,此时第一夹板4和第二夹板8在X轴方向上停止移动。

由于连接部6的存在,使得推板3相对于第一夹板4、第二夹板8和移动设备100三者静止;也即,当第一夹板4和第二夹板8夹持移动设备100的相对两端之后,由于移动设备100的一侧始终和推板3相抵,由此推板3、第一夹板4、第二夹板8和移动设备100四者之间没有相对运动。

当继续沿Y轴方向推动移动设备100时,由于推板3、第一夹板4和第二夹板8三者和连接部6相连,且连接部6设于滑板2上,因此移动设备100、连接部6、推板3、第一夹板4、第二夹板8和滑板2六者形成整体结构,整体结构相对于支架本体1沿Y轴方向移动,移动设备100能够移动至支架本体1的预设位置。

可以看出,利用第一夹板4和第二夹板8限定移动设备100在X轴方向上的位置,通过推板3和滑板2限定移动设备100在Y轴方向上的位置;在安装移动设备100的过程中,可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在连接部6的作用下,实现推板3、第一夹板4和第二夹板8三者的同步移动,并利用第一夹板4和第二夹板8限定移动设备100在X轴方向上的位置;在第二阶段中,连接部6、推板3、第一夹板4和第二夹板8构成一整体,且由于连接部6设于滑板2上,使得移动设备100、滑板2、连接部6、推板3、第一夹板4和第二夹板8六者形成整体结构,整体结构相对于支架本体1沿Y轴方向移动,进而调节移动设备100相对于支架本体1的位置。

为实现推板3、第一夹板4和第二夹板8三者的同步移动,同时为实现在支架本体1的所在平面内(X轴和Y轴构成的平面),第一夹板4和第二夹板8两者的运动方向与推板3的运动方向垂直,连接部6的具体设置方式有多种,例如蜗轮蜗杆传动和连杆传动等,下文仅给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如说明书附图3和附图4,连接部6具体为齿轮,齿轮的旋转轴线垂直于支架本体1所在平面,也即齿轮的旋转轴线沿Z轴设置;推板3具有竖直齿牙31,竖直齿牙31沿支架本体1的宽度方向延伸,也即沿Y轴方向延伸,竖直齿牙31用以与齿轮啮合;第一夹板4具有第一水平齿牙41,第二夹板8具有第二水平齿牙81,第一水平齿牙41和第二水平齿牙81沿支架本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也即沿X轴方向延伸,第一水平齿牙41和第二水平齿牙81两者用以与齿轮啮合,竖直齿牙31、第一水平齿牙41和第二水平齿牙81三者啮合于齿轮的不同位置。

齿轮具有一定的厚度,也即在Z轴方向上具有一定的高度,第一水平齿牙41和第二水平齿牙81可位于同一Z轴高度上,竖直齿牙31相比于第一水平齿牙41和第二水平齿牙81在Z轴上具有一定高度差,以便竖直齿牙31、第一水平齿牙41和第二水平齿牙81三者和齿轮啮合并移动时互不影响。

在移动设备100和推板3同步沿Y轴方向朝向支架本体1的上部边缘移动时(如上文,此处上部是以说明书附图1至6的上下方位而定,后文不再赘述),齿轮顺时针旋转,进而带动第一夹板4和第二夹板8相向运动,以实现第一夹板4和第二夹板8两者夹持移动设备100的相对两端;当第一夹板4和第二夹板8两者夹持移动设备100时,则齿轮停止旋转;继续推动移动设备100和推板3,因齿轮设于滑板2上,由此移动设备100、齿轮、推板3、第一夹板4、第二夹板8和滑板2六者同步朝向支架本体1的上部边缘移动,此处不再赘述。

如说明书附图4,第一夹板4设有第一延伸杆40,第一延伸杆40具有第一水平齿牙41,第一延伸杆40沿X轴方向延伸;第二夹板8设有第二延伸杆80,第二延伸杆80具有第二水平齿牙81,第二延伸杆80沿X轴方向延伸;第一延伸杆40和第二延伸杆80分别位于齿轮的径向两侧,也即分别位于齿轮的上下两侧(此处的上下以说明书附图4的上下方位作为参考)。推板3设有连接杆30,连接杆30具有竖直齿牙31,连接杆30沿Y轴方向延伸。在支架本体1的所在平面内,第一延伸杆40和第二延伸杆80平行,且连接杆30垂直于第一延伸杆40和第二延伸杆80。

如说明书附图4,第一夹板4设有第一夹持部42,第一夹持部42沿支架本体1的宽度方向延伸,也即沿Y轴方向延伸;第二夹板8设有第二夹持部82,第二夹持部82沿支架本体1的宽度方向延伸,也即沿Y轴方向延伸。推板3设有推抵部32,推抵部32沿支架本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也即沿X轴方向延伸;第一夹持部42、第二夹持部82和推抵部32三者均朝向远离支架本体1的所在平面的方向突起,也即沿Z轴方向延伸。当然,为了实现和移动设备100的接触,第一夹持部42、第二夹持部82和推抵部32三者的突起方向应一致。

推板3呈门字形,连接杆30和滑杆35沿Y轴方向延伸,连接杆30和滑杆35平行,推板3还包括连杆部34,连杆部34沿X轴方向延伸,连杆部34在X轴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连接滑杆35和连接杆30,推抵部32沿X轴方向延伸,推抵部32和连杆部34相连,如说明书附图4所示。当然,推板3的具体形状构造并不限于本文所述,只要能够实现上文所提及的功能即可。

如说明书附图4至附图6所示,并参考说明书附图5和附图6的方位,移动设备100中位于上方的一侧即将和推抵部32相抵,此时移动设备100的右端未和第一夹持部42接触,移动设备100的左端未和第二夹持部82接触;对移动设备100中位于下方的一侧施加推力F(如说明书附图5中示出的推力F),当移动设备100安装完毕后,移动设备100中位于上方的一侧和推抵部32相抵,移动设备100的右端和第一夹持部42相抵,移动设备100的左端和第二夹持部82相抵,且移动设备100相对于支架本体1处于预设位置,具体过程如上文,此处不赘述。

参考说明书附图7,还可以设有第一卡接部33和第二卡接部9,第一卡接部33设于滑板2或推板3上,第二卡接部9的相对位置固定,且第二卡接部9位于滑板2的移动路径上,第二卡接部9可以设于支架本体1或其他相对位置固定的部件上。

移动设备100的安装过程如上文所述,当移动设备100、连接部6、推板3、第一夹板4、第二夹板8和滑板2六者相对于支架本体1沿Y轴方向移动时,为了将移动设备100固定于预设位置,由于滑板2或推板3设有第一卡接部33,移动的第一卡接部33用以和相对位置固定的第二卡接部9卡接,从而实现上述六者相对于支架本体1的位置固定,即可实现移动设备100固定于预设位置。

如说明书附图7,支架本体1设于外壳99上,支架本体1和外壳99保持相对位置固定;第一卡接部33设于推板3上,且第一卡接部33可设置为卡槽,外壳99设有第二卡接部9,第二卡接部9可设置为卡钩;当移动设备100、连接部6、推板3、第一夹板4、第二夹板8和滑板2六者相对于支架本体1沿Y轴方向移动时,也即上述六者相对于外壳99沿Y轴方向移动,且上述六者靠近于外壳99的第二卡接部9,当移动设备100移动至预设位置时,推板3的第一卡接部33和外壳99的第二卡接部9卡接,进而实现推板3相对于外壳99的位置固定,此时上述六者相对于外壳99和支架本体1位置固定,实现移动设备100固定于预设位置。

当然,第一卡接部33还可设置于滑板2,由于在上述六者形成整体结构之后,无论第一卡接部33设于其中哪一部件均可实现上述技术效果,设于滑板2上的第一卡接部33的使用过程与上文类似,此处不再赘述。同时,第一卡接部33不限于上文所述的卡槽,第二卡接部9也不限于上文中的卡钩,只要第一卡接部33和第二卡接部9能够实现卡接即可。

移动设备支架还包括弹性脱离部91,以实现当需要将移动设备100从移动设备支架拆除时,利用弹性脱离部91能够实现移动设备100离开预设位置。

弹性脱离部91和第二卡接部9相连,用以实现第二卡接部9朝向远离第一卡接部33的方向移动;如说明书附图7,设置为卡钩的第二卡接部9卡接于设置为卡槽的第一卡接部33,弹性脱离部91向第二卡接部9施加朝向第一卡接部33的方向的作用力,以实现第二卡接部9和第一卡接部33卡接紧密;当向第二卡接部9施加用以压缩弹性脱离部91的作用力时,弹性脱离部91压缩,此时第二卡接部9脱离第一卡接部33,移动设备100离开预设位置。其中,弹性脱离部91可设置为弹簧等部件。

第一弹性部5的一端和滑板2相连,第一弹性部5的另一端和推板3相连;第二弹性部7的一端和支架本体1相连,第二弹性部7的另一端和滑板2相连,如说明书附图1和附图2所示。

参考上文所述,在安装移动设备100的过程中,可分为的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在连接部6的作用下,推板3、第一夹板4和第二夹板8三者同步移动,此时支架本体1和滑板2固定不动;推板3在沿Y轴移动的过程中需要克服第一弹性部5的弹力,第一弹性部5被拉伸,从而利用第一夹板4和第二夹板8限定移动设备100在X轴方向上的位置。在第二阶段中,连接部6、推板3、第一夹板4和第二夹板8构成一整体,且由于连接部6设于滑板2上,使得移动设备100、滑板2、连接部6、推板3、第一夹板4和第二夹板8六者形成整体结构,整体结构相对于支架本体1沿Y轴方向移动,此时滑板2在沿Y轴移动的过程中需要克服第二弹性部7的弹力,第二弹性部7被拉伸,最后利用第二卡接部9和第一卡接部33的卡接实现移动设备100的位置固定;也即,当移动设备100固定于设置位置时,则第一弹性部5和第二弹性部7处于拉伸状态。

当第二卡接部9脱离第一卡接部33时,第一弹性部5和第二弹性部7的弹性力被释放,第一弹性部5和第二弹性部7恢复至初始状态,第一弹性部5将推板3拉回,使得推板3回归至相对于滑板2的初始位置,也即将推板3回弹至滑板2的预设区域。与之类似地,第二弹性部7将滑板2拉回,使得滑板2回归至相对于支架本体1的初始位置,也即将滑板2回弹至支架本体1的预设区域。

其中,滑板2的预设区域是指:在未对移动设备100施加推力的前提下,推板3的所处区域;滑板2的预设区域和上文中移动设备100的预设位置不在同一位置,参考说明书附图2所示的方位,移动设备100的预设位置在上方,滑板2的预设区域在下方。

支架本体1的预设区域是指:当滑板2未相对于支架本体1移动的前提下,滑板2的所处区域;支架本体1的预设区域和移动设备100的预设位置不在同一位置,参考说明书附图2所示的方位,移动设备100的预设位置在上方,滑板2的预设区域在下方。此外,滑板2的预设区域和支架本体1的预设区域两者可以在由X轴和Y轴所构成的平面内重叠,当然,根据实际需要,两者的位置还可以有其他布置方式,本文不再赘述。

参考说明书附图3,支架本体1设有支架滑轨11,支架滑轨11沿Y轴方向延伸,滑板2用以和支架滑轨11配合,以确保滑板2的移动方向;两根支架滑轨11设于支架本体1的表面,滑板2的一端和一根支架滑轨11配合,滑板2的另一端和另一根支架滑轨11配合,滑板2位于两根支架滑轨11之间,以实现滑板2相对于支架本体1沿支架本体1的宽度方向延伸。

滑板2设有第一水平滑轨212和第二水平滑轨211,第一水平滑轨212和第二水平滑轨211沿X轴方向延伸,第一水平滑轨212用以和第一夹板4配合,第二水平滑轨211用以和第二夹板8配合。

第一水平滑轨212可设置为两根,第一夹板4的第一延伸杆40位于两根第一水平滑轨212之间,且第一延伸杆40的一侧和一根第一水平滑轨212滑动配合,第一延伸杆40的另一侧和另一根第一水平滑轨212滑动配合,以实现第一夹板4沿支架本体1的长度方向滑动。

与第一水平滑轨212类似地,第二水平滑轨211可设置为两根,第二夹板8的第二延伸杆80位于两根第二水平滑轨211之间,且第二延伸杆80的一侧和一根第二水平滑轨211滑动配合,第二延伸杆80的另一侧和另一根第二水平滑轨211滑动配合,以实现第二夹板8沿支架本体1的长度方向滑动。

如说明书附图4,滑板2设有竖直滑轨22,竖直滑轨22沿Y轴方向延伸,推板3用以和竖直滑轨22配合;如上文所述,呈门字形的推板3包括连接杆30和滑杆35,连接杆30和滑杆35平行,且两者沿Y轴方向延伸;竖直滑轨22的个数可设置为两根,连接杆30和一根竖直滑轨22滑动配合,滑杆35和另一根竖直滑轨22滑动配合,进而实现推板3在两根竖直滑轨22的作用下沿Y轴方向移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头戴显示设备,包括上文所描述的移动设备支架,头戴显示设备的其他部件均可参考现有技术,本文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与另外几个实体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头戴显示设备及其移动设备支架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