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磁阀线圈恒定吸合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85725发布日期:2019-07-17 05:21阅读:90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磁阀线圈恒定吸合电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磁阀线圈控制电路的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电磁阀线圈恒定吸合电路。



背景技术:

传统的电磁阀是电源直接供电的线圈,虽然能可靠的维持先导的吸合,但因为是恒定电压供电,从而使用中消耗大量的电能,存在温升高、电能浪费、容易烧毁线圈等缺陷,进而引起线圈的功率下降;所以近来出现了很多节能模块或者启动和维持双状态的线圈,其目的是为了降低功耗,因此一般采用降压供电的线圈,就是在维持状态使用降压供电,虽然能有效降低温升、节约用电、保护线圈等,但如果线圈的温升、环境温度增加,都会使线圈的电阻增加,再加上电源电压的不稳定,都会使线圈的安匝数降低,也就是吸合力降低,于是引起电磁阀的误动作甚至不动作;从而引发不能维持正常的吸合和释放,也就是电磁阀不能正常的开启和关闭,或者电磁阀在受到震动等意外情况的时候,不能可靠的维持吸合,引起电磁阀误动作关闭;基于上述于发明人研发出了一种恒定吸合的电磁阀线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的不足而设计的一种避免电磁阀线圈误动作或不动作的情况发生,确保电磁阀长期正常工作的一种电磁阀线圈恒定吸合电路。

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一种电磁阀线圈恒定吸合电路,包括供电电源、电磁线圈、三极管Q1、对电磁线圈供电电压进行稳压后恒流供电的恒流模块、以及使输出的电流始终保持三极管Q1正常工作的输出限流模块,输出限流模块的一端分别与供电电源的正极、电磁线圈的一端、三极管Q1的集电极、电磁线圈的另一端、恒流模块的一端相连;恒流模块的另一端分别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供电电源的负极相连;输出限流模块的一端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1的基极相连。进一步优选,还包括吸收保护模块,用于断电后吸收电磁线圈的反峰电压;其连接在三极管Q1的集电极、电磁线圈的另一端、恒流模块的一端均与电磁线圈的一端相连的连接线上。

进一步优选,输出限流模块包括相互串联的电阻R1和电容C1,电阻R1的一端分别与供电电源的正极、电磁线圈的一端、三极管Q1的集电极、电磁线圈的另一端、恒流模块的一端相连;电容C1与三极管Q1的基极相连。

进一步优选,还包括二极管D1,用于防止电流反流,二极管D1的负极与供电电源的负极相连,其正极分别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恒流模块的另一端相连。进一步优选,吸收保护模块包括相互串联连接的电阻R2和二极管D2,电阻R2 与电磁线圈的一端相连;二极管D1分别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电磁线圈的另一端、恒流模块的一端相连。

进一步优选,恒流模块采用三端稳压器。

进一步优选,恒流模块采用恒流二极管。

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一种电磁阀线圈恒定吸合电路,其电路结构启动时瞬间满功率启动使得电磁阀线圈吸合,在三极管的作用下使得吸合后瞬间转到恒流供电,且在恒流供电的作用下实现对电磁线圈供电电压进行稳压后恒流供电,在恒流小功率下维持电磁线圈吸合,避免电磁阀线圈误动作、不动作或受到震动等意外情况时不能可靠的维持吸合的情况发生,确保电磁阀的长时间正常工作(正常吸合和释放);进一步提升电磁阀的使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的电路工作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描述的一种电磁阀线圈恒定吸合电路,包括供电电源5、电磁线圈1、三极管Q1、对电磁线圈1供电电压进行稳压后恒流供电的恒流模块2、以及使输出的电流始终保持三极管Q1正常工作的输出限流模块3,输出限流模块3的一端分别与供电电源5的正极、电磁线圈1的一端、三极管Q1的集电极、电磁线圈1的另一端、恒流模块2的一端相连;恒流模块 2的另一端分别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供电电源5的负极相连;输出限流模块 3的一端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1的基极相连;恒流模块2采用三端稳压器或恒流二极管,三端稳压器采用型号为78M08或LM317。

上述结构设计原理:通电启动时,供电电源分别对输出限流模块和电磁线圈供电,此时输出限流模块对三极管Q1供电,使三极管Q1正常工作,从而三极管Q1饱和导通,并全电压满功率通电,使电磁线圈通电使电磁阀正常吸合,此时恒流模块不工作;由于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集电极短路,使三极管Q1处于截止状态,恒流模块处于供电电源的供电回路中,因此供电电源经恒流模块对电磁线圈进行供电,而且线圈的匝数是恒定的,于是线圈的安匝数也恒定不变,也就是说线圈产生的吸合力就不会变化,从而实现恒流小功率维持长时间的吸合,使得工作更加可靠。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吸收保护模块4,用于断电后吸收电磁线圈的反峰电压;吸收保护模块包括相互串联连接的电阻R2和二极管D2,电阻R2与电磁线圈的一端相连;二极管D1分别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电磁线圈的另一端、恒流模块的一端相连。其结构实现对电路中的其余电子元件进行保护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输出限流模块3包括相互串联的电阻R1和电容C1,电阻R1的一端分别与供电电源的正极、电磁线圈的一端、三极管Q1的集电极、电磁线圈的另一端、恒流模块的一端相连;电容C1与三极管Q1的基极相连。其结构中的电阻R1为偏置电阻,用于调节三极管Q1的基极偏置电流,对电容C1放电输出进行控制调节,从而使三极管有一个合适的工作点。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二极管D1,用于防止电流反流,二极管D1的负极与供电电源的负极相连,其正极分别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恒流模块的另一端相连。基于本实施例,还可将恒流模块替换为通过检测线圈随着温度变化引起的电流变化,自动调节供电电压或者改变供电电压的占空比,以补偿线圈的安匝数,使电磁阀保持正常工作。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具有与本申请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