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向水管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40975发布日期:2019-08-16 21:59阅读:542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向水管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供水管路连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多向水管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在对农田、绿化带进行灌溉时,往往需要在水源水管处连接灌溉水管,以通过灌溉水管对待灌溉区域进行喷灌、滴灌、漫灌等作业。目前,现有的水源水管的侧部设置球阀式的开关,在需要灌溉时,将灌溉水管与水源水管的外端部相连,然后打开球阀式的开关,使得水源水管向灌溉水管供水。该种方式存在如下弊端,现有的水源水管和灌溉水管多单路连接,使得一次灌溉只有一个出水点,使得灌溉区域具有局限性;并且,由于水源管多竖直设置,使得使用者在操控球阀时,需要手部调整至手掌竖直,不符合人体发力习惯,操作不便;此外,球阀开关侧部设置的方式,使导致整个灌溉水管的侧部轮廓较大,极易磕碰球阀开关,存放转运不方便。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多向水管的连接结构,以克服上述弊端,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向水管的连接结构,它结构巧妙,设计合理,不仅具有多个出水的支管,可同时向多个用水管件供水,而且,在使用者使用时,还便于使用者操控,便于转运和存放。显然,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满足人们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一种多向水管的连接结构,包括:主管,一端封闭,另一端具有连接结构;N个支管,在靠近所述主管封闭端的位置处与所述主管连通设置,N为大于1的整数;密封件,滑动设置于所述主管内,且能够在将所述主管与各支管隔断的第一状态,和将所述主管与各支管之间导通的第二状态之间切换;操控件,包括一与所述密封件相连的连杆,所述连杆背离所述密封件的一端密封穿出所述主管,并与一和主管相连的固定块螺旋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件处于将所述主管与各支管之间隔断的状态时,所述密封件的侧壁与所述主管内壁紧密抵接。

进一步的,在所述密封件上侧和/或下侧的所述主管内,设有一密封环,所述密封件处于将所述主管与各支管之间隔断的状态时,所述密封件与所述密封环的端面之间紧密抵接。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件在朝向所述密封环的一端呈圆台形设置,所述密封环朝向所述密封件的一端内截面轮廓配合设置成圆台形。

进一步的,各所述支管处于所述主管的同一高度处,所述密封件处于将所述主管与各支管之间导通的第二状态时,所述密封件与各所述支管大致处于同一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块与所述主管端部一体成型。

进一步的,所述连杆包括一与所述密封件相连的密封段、和一与所述固定块螺纹旋合的提升段,所述密封段密封伸出所述主管外侧并与所述提升段之间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段朝向所述提升段的一端设有一T型转杆,在所述提升段上配合设有T型槽。

进一步的,在所述密封段朝向所述提升段的一端设有一导向部,在所述固定块上配合设有导向槽,以使得所述提升段带动所述密封段滑动时,所述导向部沿所述导向槽线性移动。

进一步的,在各所述支管背离所述主管的一端设有螺纹连接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它结构巧妙,设计合理,不仅具有多个出水的支管,可同时向多个用水管件供水,而且,在使用者使用时,还便于使用者操控,便于转运和存放。显然,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满足人们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主管;2、支管;3、密封件;4、连杆;4a、密封段;4b、提升段;5、固定块;6、密封环;7、T型转杆;8、T型槽;9、导向部;10、导向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如图1-2所示,一种多向水管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管1,一端封闭,另一端具有连接结构;N个支管2,在靠近所述主管1封闭端的位置处与所述主管1连通设置,N为大于1的整数;密封件 3,滑动设置于所述主管1内,且能够在将所述主管1与各支管2隔断的第一状态,和将所述主管1与各支管2之间导通的第二状态之间切换;操控件,包括一与所述密封件3相连的连杆4,所述连杆4背离所述密封件3的一端密封穿出所述主管1,并与一和主管1相连的固定块5螺旋相连。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首先通过主管1的连接结构与水源水管路相连,通过各支管2与灌溉水管路相连,例如,连接结构可设置为外螺纹,与外界进水管螺纹连接,各支管2可与灌溉用的水管相连。然后在使用时,需要对各直观通水时,仅需通过旋转连杆4即可带动密封件3线性移动,使得各支管2与主管1之间导通,实现供水通路,在需要将各支管2与主管1之间断开时,仅需通过连杆4将密封件3移回至第一状态即可。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水管连接结构可同时向多个支管2同时供水,可同时接引多个用水管件,满足不同区域的灌溉要求;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操控件采用密封件3在水管内线性移动的方式,对主管1 和支管2之间的导通隔断进行切合,相较于直接在主管1上设置球阀式开关,本实用新型的操控件采在使用时可快速响应,还可通过线性移动,降低密封件 3与主管1之间的磨损,有利于保持密封性。

此外,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操控件设置于主管1的顶部,相较于将操控件设置于主管1侧部的方式,使用者在对操控件进行操作时,使用者便于直观的判断操控件的位置、状态;而且,使用者在操控时,手部处于掌心与主管1垂直的状态,现有的灌溉管路在使用时,绝大多数状态下,主管1处于竖直或近乎竖直状态,由此使得本实用新型在操作时,使用者掌心朝下,符合人的手部操控特点,便于使用者发力转动;

而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操控件设置于主管1的顶部,相较于在主管1侧部设置操控件的形式,不仅便于对操控件进行防护,例如在转运时,便于对主管1端部套设防护壳,还使得主管1在各支管2的下侧处于光滑的管状状态,从而便于存放和转运。

进一步具体的说,所述密封件3处于将所述主管1与各支管2之间隔断的状态时,所述密封件3的侧壁与所述主管1内壁紧密抵接。由此可以使得密封件3将主管1和支管2隔开时,密封件3等侧部与主管1侧部之间密闭抵接,在一些使用状态时,密封件3可采用弹性密封件3,例如橡胶密封件3,使得密封件3与主管1内壁之间过盈配合;为了能够实现主管1与各支管2之间的导通状态,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可在密封件3的上侧和/或下侧设置内截面变大段,由此使得密封件3移动至内截面变大段时,即可实现主管1 与各支管2之间的导通,或者,直接将密封件3向主管1端部移动,密封件3 的高度不小于各支管2的高度,以使得各支管2与主管1之间直接导通。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也可如此设置,在所述密封件3上侧和/或下侧的所述主管1内,设有一密封环6,所述密封件3处于将所述主管1与各支管2 之间隔断的状态时,所述密封件3与所述密封环6的端面之间紧密抵接。

其中,一些实施例如此,在第一状态时,密封件3侧壁与主管1内壁紧密抵接、密封件3与密封环6之间抵接同时发生,由此可以增强整个密封件3的隔断作用;

或者,一些实施例如此,在第一状态时,仅是密封件3与密封环6之间抵接,密封件3侧壁与主管1内壁之间具有间隙,由此使得在旋转连杆4移动密封件3时,降低转动阻力。

进一步的优化之处在于,如图1所示,所述密封件3在朝向所述密封环6 的一端呈圆台形设置,所述密封环朝向所述密封件3的一端内截面轮廓配合设置成圆台形。由此可以使得密封件3与密封环6之间密封抵接时,可保证密封件3与密封环6之间紧密充分接触。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所述支管2处于所述主管1的同一高度处,所述密封件3处于将所述主管1与各支管2之间导通的第二状态时,所述密封件3与各所述支管2大致处于同一高度。由此不仅便于加工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结构,可以使得各支管2的水压一致,可均匀出水,且通过向上移动密封简单形式,便于操作,便于加工。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可如图2所示,所述固定块5 与所述主管1端部一体成型。具体为直接将主管端部设置螺纹,构成固定块,由此便于加工制造。

进一步的优化之处在于,如图1所示,所述连杆4包括一与所述密封件3 相连的密封段4a、和一与所述固定块5螺纹旋合的提升段4b,所述密封段4a 密封伸出所述主管1外侧并与所述提升段4b之间转动连接。由于密封段4a和提升段4b之间采用转动连接的形式,由此可以在密封件3和主管1内壁或者密封环6之间紧密抵接时,通过提升段4b进一步的转动,进一步的调节密封件3的位置时,可通过密封段4a和提升段4b之间相对转动,使得密封件3转动较少或不转动,从而减缓密封件3的摩擦损伤。

进一步具体的说,所述密封段4a朝向所述提升段4b的一端设有一T型转杆7,在所述提升段4b上配合设有T型槽8。

进一步的优化之处在于,在所述密封段4a朝向所述提升段4b的一端设有一导向部9,在所述固定块5上配合设有导向槽10,以使得所述提升段带动所述密封段滑动时,所述导向部9沿所述导向槽10线性移动。由此可以防止密封件3与主管1之间相对转动,不仅可以减缓密封件3的摩擦损耗,还可降低密封段4a与主管1之间的摩擦损耗,提高整个结构的密闭效果。

进一步的,为了便于各支管2与外界用水设备相连,在各所述支管2背离所述主管1的一端设有螺纹连接结构。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不能作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做出的任何替代改进或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