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震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60387发布日期:2019-09-24 23:40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避震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避震结构,且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高度调整功能的避震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自行车的座管均配置有高度调整功能,座管包括下管和坐垫管,坐垫设置于坐垫管上,借由上管及坐垫管之间相对高度的改变,可以调整坐垫的高度。

现有的座管是使用C型环来固定上管及坐垫管,然而,此种固定方式容易松脱,而具有可靠度不足的状况。因此,从业者发展出油气调整机构,其具有管体,管体内部容设空气及油体,并设置活塞及油阀以改变活塞在管体内的高度,进而改变坐垫管的高度。然而,不管上述何种结构,均未考虑到避震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避震结构,通过设置避震杆以压缩气体,而达到避震效果,且同时具备高度调整的功能。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避震结构,其包括管体、活塞组及避震杆,管体包括上端、下端及内部空间,下端相反于上端,内部空间用于容设油体及气体。活塞组包括活塞及油体阀路,活塞可移动地设置于管体,活塞在内部空间相对下端位移,油体阀路设置于活塞。避震杆可移动地设置于管体,避震杆在内部空间相对上端位移;其中,油体阀路开启时,油体通过油体阀路以使活塞与下端相对位移,当避震杆受力时,避震杆相对上端朝下端移动以压缩气体。

借此,当避震杆受力时,避震杆压缩气体,由于气体具有一定的可压缩性,而能产生避震缓冲效果。

依据前述的避震结构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其中避震杆可包括气体通道,气体通道连通内部空间。

依据前述的避震结构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避震杆可还包括阀针,阀针可移动地设置于气体通道。

依据前述的避震结构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前述避震结构可还包括气嘴,气嘴连通气体通道。

依据前述的避震结构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避震结构可还包括外管及弹性体,外管可移动地套设于管体,外管的顶端连接避震杆,弹性体位于外管的顶端与管体的上端之间,以提供复位能力。

依据前述的避震结构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其中管体可还包括上封盖及下封盖,上封盖可盖设于管体的上端且具有通孔供避震杆气密地进入内部空间,下封盖可盖设于管体的下端且具有通孔供活塞组液密地进入内部空间。

依据前述的避震结构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管体可还包括内管,其位于内部空间且连接上封盖,避震杆于内管内相对上端位移。

依据前述的避震结构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内管可包括多个径向凸肋,其连接于管体的内壁。

本实用新型的避震结构,能够在具备高度调整功能的前提下,同时能够具备避震的功能,进而有效地提升了该避震结构的实用性,并且使得该避震结构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附图说明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图式的说明如下: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避震结构的一剖面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所示的避震结构的另一剖面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所示的避震结构的又一剖面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避震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4所示的避震结构沿割面线5-5的剖面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避震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避震结构的一应用示意图;以及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更一实施例的避震结构的另一应用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0 避震结构 100b 避震结构

200 管体 200b 管体

210 上端 210b 上端

220 下端 300b 活塞组

230 内部空间 400b 避震杆

231 第一室 600b 控制件

232 第二室 700b 外管

240 上封盖 710b 顶端

250 下封盖 800b 设置管

300 活塞组 900b 弹性体

310 活塞 100c 避震结构

320 油体阀路 200c 管体

330 控制杆 300c 活塞组

400 避震杆 400c 避震杆

410 推抵端 700c 外管

420 气体通道 800c 设置管

430 阀针 100d 避震结构

440 滑动套环 200d 管体

100a 避震结构 240d 上封盖

200a 管体 241d 窄径段

300a 活塞组 242d 宽径

330a 控制杆 260d 内管

400a 避震杆 261d 凸肋

420a 气体通道 300d 活塞组

450a 连接端 400d 避震杆

500a 气嘴 410d 推抵端

600a 控制件 A1 气体

700a 外管 O1 油体

800a 设置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阅读者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部分实施例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而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并且重复的组件将可能使用相同或类似的编号表示。

此外,本文中当某一组件(或机构或模块等)「连接」、「设置」或「耦合」于另一组件,可指所述组件是直接连接、直接设置或直接耦合于另一组件,也可指某一组件是间接连接、间接设置或间接耦合于另一组件,即,有其他组件介于所述组件及另一组件之间。而当有明示某一组件是「直接连接」、「直接设置」或「直接耦合」于另一组件时,才表示没有其他组件介于所述组件及另一组件之间。而第一、第二、第三等用语只是用来描述不同组件或成分,而对组件/成分本身并无限制,因此,第一组件/成分也可改称为第二组件/成分。且本文中的组件/成分/机构/模块的组合非此领域中的一般周知、常规或习知的组合,不能以组件/成分/机构/模块本身是否为习知,来判定其组合关系是否容易被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轻易完成。

请参阅图1、图2及图3,其中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避震结构100的一剖面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所示的避震结构100的另一剖面示意图,图3示出了图1所示的避震结构100的又一剖面示意图。避震结构100包括管体200、活塞组300及避震杆400。

管体200包括上端210、下端220及内部空间230,下端220相反于上端210,内部空间230用于容设油体O1及气体A1。活塞组300包括活塞310及油体阀路320,活塞310可移动地设置于管体200,活塞310在内部空间230相对下端220位移,油体阀路320设置于活塞310。避震杆400可移动地设置于管体200,避震杆400在内部空间230相对上端210位移;其中,油体阀路320开启时,油体O1通过油体阀路320以使活塞310与下端220相对位移,当避震杆400受力时,避震杆400相对上端210朝下端220移动以压缩气体A1。

借此,当避震杆400受力时,避震杆400压缩气体A1,由于气体A1具有一定的可压缩性,而能产生避震缓冲效果。后面将详述避震结构100的细节及动作关系。

管体200呈中空而具有内部空间230,管体200可还包括上封盖240及下封盖250,上封盖240盖设于管体200的上端210且具有通孔(图中未标示)供避震杆400气密地进入内部空间230,下封盖250则盖设于管体200的下端220且具有通孔(图中未标示)供活塞组300液密地进入内部空间230。内部空间230被活塞组300区分为第一室231及第二室232,气体A1及油体O1中的一部分位于第一室231,油体O1中的另一部份位于第二室232。

活塞组300还包括控制杆330,控制杆330设置于活塞310以启闭油体阀路320。更仔细地说,控制杆330可沿管体200的轴向在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间位移,当控制杆330位于第一位置时,其阻挡油体阀路320连通于第一室231的开口,油体O1无法自第一室231流入第二室232或自第二室232流入第一室231。反之,当控制杆330位于第二位置时,其无阻挡油体阀路320连通于第一室231的开口,油体O1可自第一室231流入第二室232或自第二室232流入第一室231。

因此,如图1所示,油体阀路320连通于第一室231的开口未被控制杆330阻挡,油体O1可由第一室231流至第二室232,活塞310可相对下端220位移。再如图2所示,操作控制杆330阻挡油体阀路320,即可固定活塞310与下端220的位置关系。

避震杆400包括推抵端410凸入内部空间230,更仔细地说,是凸入第一室231而与气体A1接触。如图3所示,当避震杆400受力时,特别是受到轴向压力时,推抵端410会朝下端220位移以压缩气体A1,气体A1受压后因体积变小而使压力变大,最终当气体A1的压力相当于作用在避震杆400的轴向压力时,推抵端410即停止位移;当轴向压力消失后,气体A1调整压力使推抵端410复位。在气体A1受压的过程中,其内部压力逐渐变大,因此避震杆400的位移也会变得慢,而具有良好的避震缓冲效果。

避震杆400可包括气体通道420,气体通道420连通内部空间230,且避震杆400可还包括阀针430,阀针430可移动地设置于气体通道420。借此,通过阀针430的位移可使外部的气体A1经由气体通道420进入内部空间230,以调整气体A1的压力,进而改变缓冲的效果。在其他实施例中,避震杆也可以不包括气体通道,不以上述揭露为限。

较佳地,避震杆400可包括滑动套环440套设于避震杆400的本体且位置邻近推抵端410,而能更有助于提升避震杆400受压后的滑动顺畅度。

请参阅图4及图5,其中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避震结构100d的剖面示意图,图5示出了图4所示的避震结构100d沿割面线5-5的剖面示意图。避震结构100d包括管体200d、活塞组300d及避震杆400d。活塞组300d的结构与图1至图3的活塞组300的结构类似,在此不再赘述。管体200d可还包括内管260d,其位于内部空间(图中未标示)且连接上封盖240d,避震杆400d在内管260d内相对上端位移。

更仔细地说,上封盖240d的通孔包括窄径段241d及宽径段242d,窄径段241d及宽径段242d彼此连通,内管260d的一端连接于宽径段242d,避震杆400d通过窄径段241d以进入内管260d内,且避震杆400d的推抵端410d的直径与内管260d的内径相等,故当推抵端410d相对上端位移时,可推抵压缩内管260d的气体(图中未绘示)。借此,通过内管260d的配置,可调配推抵端410d与气体接触的面积,而能改变缓冲的压力。

较佳地,内管260d可包括多个径向凸肋261d连接于管体200d的内壁(图中未标示)。多个径向凸肋261d可以是位于内管260d的另一端,通过多个径向凸肋261d的设置,可以增加内管260d的结构稳定性。

请参阅图6,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避震结构100a的剖面示意图。避震结构100a包括管体200a、活塞组300a、避震杆400a、气嘴500a、控制件600a、外管700a及设置管800a。管体200a及活塞组300a的结构与图1至图3的管体200及活塞组300的结构类似,在此不再赘述。而避震杆400a与避震杆400的差别在于,避震杆400a未包括阀针。

外管700a可移动地套设于管体200a,避震杆400a位于外管700a内且包括连接端450a固定连接于外管700a。设置管800a供外管700a可位移地设置,活塞组300a位于设置管800a,控制件600a外露于设置管800a以供操作,控制件600a可连动活塞组300a的控制杆330a。气嘴500a设置于外管700a,且气嘴500a连通气体通道420a,气嘴500a可供外界的气体进入,以调整管体200a内部空间(图中未标示)气体(图中未绘示)的压力。

使用者可以操作控制件600a,以调整外管700a与设置管800a的相对位置。例如,当避震结构100a应用于座椅的支撑杆时,可以调整座椅的高度。当有外力施加于外管700a时,例如使用者坐下使座椅突然受力时,由于外管700a与避震杆400a固定连接,因此会连动避震杆400a压抵内部空间的气体,而产生避震效果。

请参阅图7,其中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避震结构100b的一应用示意图,而在图7中,避震结构100b是应用于自行车座管。避震结构100b包括管体200b、活塞组300b、避震杆400b、控制件600b、外管700b及设置管800b。外管700b可移动地套设于管体200b,外管700b的顶端710b连接避震杆400b,而管体200b、活塞组300b及避震杆400b与图1至图3的管体200、活塞组300及避震杆400的结构类似。设置管800b供外管700b可位移地设置,活塞组300b位于设置管800b。控制件600b可连动活塞组300b的控制杆,以调整外管700b与设置管800b的相对位置,借此可调整坐垫(图中未绘示)的高度。

避震结构100b还可包括弹性体900b,弹性体900b位于外管700b的顶端710b与管体200b的上端210b之间,以提供复位能力。在此结构下,弹性体900b可与避震杆400b同时动作,而能达到更佳的避震效果。

请参阅图8,其中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更一实施例的避震结构100c的另一应用示意图,而在图8中,避震结构100c是应用于自行车前叉。避震结构100c包括管体200c、活塞组300c、避震杆400c、外管700c及设置管800c。外管700c可移动地套设于管体200c,外管700c连接避震杆400c,而管体200c、活塞组300c及避震杆400c与图1至图3的管体200、活塞组300及避震杆400的结构类似。设置管800c设于外管700c及管体200c之间,活塞组300c位于设置管800c。借此,当外管700c受到轮子(图中未绘示)影响而震动时,可以推动避震杆400c压缩管体200c内的气体(图中未绘示),而能达到避震效果。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习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以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