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温控自开式防火阻风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81581发布日期:2019-08-20 23:48阅读:342来源:国知局
一种温控自开式防火阻风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消防设备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高楼自动防火系统配套专用的温控自开式防火阻风门。



背景技术:

“一种高楼自动防火系统”中配套专用的所有各型“防火阻风门”,因存在功能和安全方面的严重缺陷,而进行了新的技术改进。例如:设置有手动开关,对着火房间而言是很好的可人为再提前打开,如果是着火房间以上楼层相关房间的人员为了避免火灾漫延到本房间,错误地人为手动打开本室内阻风门进行防火,这样不但不能防火,反而把火引入本房间形成新的火灾,同时也就失去了着火房间对这一烟道的专用性和有效性,并从根本上丧失了防火作用;前后风门直接连接在悬臂上端,不与框架连接,当二级主密封板受热后有形变时,风门就不能打开,一旦不能打开就从根本上没有起到防火作用;前后风门直接连接在悬臂上端,不与框架连接,当瓷砖在风门打开下落到终点时破碎,如果是安装在室内烟道内则的瓷砖碎片就会堵塞壁腔式烟道难以清除,如果是安装在室外,风门外侧瓷砖碎片下落会伤及楼下行人;有单向密封、简单密封,当烟道内反压反火时烟焰都会进入所经房间内引发新的火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较高的防火性能,可自动安全打开的温控自开式防火阻风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温控自开式防火阻风门,包括固定在墙体内的设有前开口和后开口的回形框架,其结构要点是,回形框架内固定有两个平行设置的支架,两个支架之间活动连接有两个重力悬臂和两个限位拉杆,限位拉杆上设有直条口,重力悬臂的上端设有吊杆,吊杆上活动连接有卡在重力悬臂上的配重装置,且当配重装置向下移动时,重力悬臂的下端向前上方旋转,所述的支架包括前支板和后支板,前支板上设有穿过重力悬臂设置的转轴,后支板上设有位于直条口内的限位轴杆,所述的回形框架上的前开口上边缘铰接有由下向上翻转打开的前风门,回形框架的后开口下边缘铰接有由上向下翻转打开的后风门,后风门与限位拉杆的上端铰接,前风门的下端与回形框架的前开口通过温感开关锁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回形框架的前开口和后开口周围设有高低压压迫密封部,高低压压迫密封部包括由内至外交错重叠贴合的角密封板和边密封板,回形框架外连接有框架边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温感开关包括固定在框架边板上且位于前风门的下边缘处的定位卡和垂直穿插在定位卡上锁鼻孔中的感温玻璃球,感温玻璃球与前风门之间设有限制前风门状态的骑缝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前风门和后风门的结构相同均由承压板、二级主密封板、一级抗压主板、连接板、瓷砖进行多层错落重叠组合而成,前风门上设有密封调节螺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配重装置包括配重筒和位于配重筒两侧与吊杆连接且向上延伸的吊耳,配重筒的端口固定有封头片,配重筒上设有进料孔并通过进料孔向内填充有混凝土和铅珠混合的配重物料。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重力悬臂的下端设有圆倒角,重力悬臂上端设有对配重装置进行卡托的缓冲部。

与现有技术相对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前风门和后风门复盖回形框架两立侧面时,阻断两侧各种流体通过,前风门和后风门敞开框架两侧面时,让各种流体畅通通过;前风门和后风门能同时向相反方向打开或关闭,前风门打开时能够联动后风门同时打开,而前风门关闭后,后风门受压同时关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高低压压迫密封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温感开关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配重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关闭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打开状态结构示意图;

其中,1-回形框架,2-支架,3-重力悬臂,4-限位拉杆,5-直条口,6-吊杆,7-配重装置,8-前支板,9-后支板,10-转轴,11-限位轴杆,12-前风门,13-后风门,14-温感开关,15-角密封板,16-边密封板,17-框架边板,18-定位卡,19-骑缝卡,20-感温玻璃球,21-承压板,22-二级主密封板,23-一级抗压主板,24-连接板,25-密封调节螺栓,26-配重筒,27-吊耳,28-封头片,29-进料孔,30-配重物料,31-缓冲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但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温控自开式防火阻风门,包括固定在墙体内的设有前开口和后开口的回形框架1,所述的回形框架1内固定有两个平行设置的支架2,两个支架2之间活动连接有两个重力悬臂3和两个限位拉杆4,限位拉杆4上设有直条口5,重力悬臂3的上端设有吊杆6,吊杆6上活动连接有卡在重力悬臂3上的配重装置7,且当配重装置7向下移动时,重力悬臂3的下端向前上方翻转,所述的支架2包括前支板8和后支板9,前支板8上设有穿过重力悬臂3设置的转轴10,后支板9上设有位于直条口5内的限位轴杆11,所述的回形框架1上的前开口上边缘铰接有由下向上翻转打开的前风门12,回形框架1的后开口下边缘铰接有由上向下翻转打开的后风门13,后风门13与限位拉杆4的上端铰接,前风门12的下端与回形框架1的前开口通过温感开关14锁合;能够实现前风门12与后风门13的打开和关闭的联动,从而增加了防火的通烟的效果和自控性,从而无需手动打开开关,自动对烟焰进行导流。

所述的回形框架1的前开口和后开口周围设有高低压压迫密封部,高低压压迫密封部包括由内至外交错重叠贴合的角密封板15和边密封板16,回形框架1外连接有框架边板17;采用双向两级重叠压迫密封结构,增加了密封防火性能。

所述的温感开关包括固定在框架边板17上且位于前风门12的下边缘处的定位卡18和垂直穿插在定位卡18上的锁鼻孔中的感温玻璃球20,感温玻璃球20与前风门12之间设有限制前风门12状态的骑缝卡19,骑缝卡19上设有用于穿过定位卡18的条形豁口,前风门12的下边缘处同样设有一个与条形豁口位于同一竖向直线上的条口,当前风门12闭合时,定位卡18穿过条口,然后将骑缝卡19的条形豁口卡在定位卡18上,最后将感温玻璃球20插在定位卡18上的锁鼻孔中,此时骑缝卡19压住前风门12并将其定位在框架上使前后风门13处于关锁状态,感温玻璃球20在火温作用下温度升到限值时自动炸裂,骑缝卡19脱落,前风门12失去锁控自动张开,另外本技术方案中的感温玻璃球20为圆柱状,且直径与锁鼻孔匹配;实现前开门12的自动打开,从而带动后开门13打开,实现烟焰的导流。

所述的前风门12和后风门13的结构相同均由承压板21、二级主密封板22、一级抗压主板23、连接板24、瓷砖进行多层错落重叠组合而成,前风门12上设有密封调节螺栓25;不仅增加了受压能力,而且通过与高低压压迫密封部的配合,增加了密封性能。

所述的配重装置7包括配重筒26和位于配重筒26两侧与吊杆6连接且向上延伸的吊耳27,配重筒26的端口固定有封头片28,配重筒26上设有进料孔29并通过进料孔29向内填充有混凝土和铅珠混合的配重物料30,先加铅珠,后浇注普通混凝土充满筒体,吊耳27向上横向水平摇动均匀,静置7天以上;能够在不降低重量的同时,减小整体的体积。

所述的重力悬臂3的下端设有圆倒角,重力悬臂3上端设有对配重装置进行卡托的缓冲部31;能够方便当前风门12解锁时,配重装置7的自由下落 不受阻碍,顺利的对前风门12的顶开,顺利的对后风门13的推开。

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在闭合状态时,前风门12通过温感开关14与回形框架1的边密封板17进行锁盒,此时重力悬臂3的下端受到前风门12挤压,从而使重力悬臂3位于竖直状态,此时的配重装置7卡在重力悬臂3的缓冲部31上,重力悬臂3的吊耳27为倾斜状态,此时的后风门13受压关闭,当室内压力增大时或烟道内压力为负压时,前风门12的二级主密封板22和一级抗压主板23的周边紧密压迫在回形框架1前侧四边的边角密封板15上,完成通向烟道的密封,当烟道内压力增大时或室压力为负压时,后风门13的二级主密封板22和一级抗压主板23的周边紧密压迫在回形框架1后侧四边的边角密封板15上,完成通向室内的密封。

如图7所示,感温玻璃柱20受热达到或超过限值时炸裂,前风门12失去锁控,高位偏心的配重筒26失去控制而释放重力向后风门13外侧运动,挤推后风门13内侧使后风门13向后开始打开,当后风门13被推开一定角度时,后风门13凭自重继续打开到限定位置,后风门13绕下边缘活页中的转轴向后下方旋转,当配重筒26在挤推后风门13的同时,与配重筒26连接的重力悬臂3的下端向相反的前风门12方向向前上方顶挑前风门12的下部,直到使前风门12打开到限定位置,前风门12绕上边缘活页中的转轴向前上方旋转,而当需要重新将前风门12闭合时,一只手拉起后风门13到半关闭位置时,另一手向上托举配重筒26到一定位置时,空出一只手向下压住前风门12,然后空出另一只手把前风门12关到位,再把感湿玻璃柱20插在定位卡19内,此时完成关闭。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