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厂锅炉下联箱与渣井连接用非金属膨胀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49085发布日期:2020-03-03 04:20阅读:59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厂锅炉下联箱与渣井连接用非金属膨胀节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输送管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厂锅炉下联箱与渣井连接用非金属膨胀节。



背景技术:

膨胀节是管路连接的常用元件。据了解,现有电厂锅炉下联箱与渣井处温度高、热胀冷缩及由于锅炉沉降引起的轴向位移(垂直向下)较大,通常采用“回”字型的膨胀节进行连接,通过柔性圈带和隔热层的柔性来实现锅炉下联箱与渣井之间的位移补偿。

目前,传统的“回”字型的膨胀节尺寸较大,通常采用分体运输,现场安装。安装时必须从炉膛内部进行施工,另外柔性圈带和隔热层为非金属材料,使用寿命远低于钢结构件,后期维护更换也必须从炉膛内部进行。

然而,由于炉膛内部空间有限,且膨胀节上接管与锅炉内部的挡渣网之间空间狭小(小于300mm),故存在施工不便的问题,且后期维护更换时,渣井内部灰渣堆积、工作环境恶劣,进一步增加了施工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问题: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电厂锅炉下联箱与渣井连接用非金属膨胀节,旨在解决膨胀节安装维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保证膨胀节满足原有使用功能的基础上,方便现场的施工。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厂锅炉下联箱与渣井连接用非金属膨胀节,包括:下法兰、柔性圈带、隔热层、t型上接管、第一螺栓组件、第二螺栓组件、第一紧固组件和第二紧固组件;

t型上接管与电厂锅炉的下联箱梳型板连接;

下法兰与电厂锅炉的渣井上口平台连接;

隔热层的一端通过第一螺栓组件与t型上接管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二螺栓组件与渣井上口平台连接;

柔性圈带的一端通过第一紧固组件与t型上接管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二紧固组件与下法兰连接。

在上述电厂锅炉下联箱与渣井连接用非金属膨胀节中,第一螺栓组件,包括:第一紧固螺柱、第一紧固螺母和第一压板;

第一紧固螺柱的底部焊接在t型上接管的竖直面上;

第一紧固螺柱的端部依次穿过隔热层和第一压板后通过第一紧固螺母固定。

在上述电厂锅炉下联箱与渣井连接用非金属膨胀节中,第二紧固组件,包括:第二紧固螺柱、第二紧固螺母和第二压板;

第二紧固螺柱的端部依次穿过第二压板和柔性圈带后通过第二紧固螺母。

在上述电厂锅炉下联箱与渣井连接用非金属膨胀节中,隔热层,包括:隔热棉、陶瓷纤维布和不锈钢丝网;

陶瓷纤维布包覆在隔热棉外部;

不锈钢丝网包覆在陶瓷纤维布外部。

在上述电厂锅炉下联箱与渣井连接用非金属膨胀节中,柔性圈带,包括:包边、密封层、柔性圈带隔热层和抗拉层;

密封层、抗拉层和柔性圈带隔热层依次层叠敷设,形成复合层;

包边包覆在复合层的两个端面。

在上述电厂锅炉下联箱与渣井连接用非金属膨胀节中,密封层、柔性圈带隔热层和抗拉层均为一层或多层。

在上述电厂锅炉下联箱与渣井连接用非金属膨胀节中,安装完成后的隔热层的底面弧度大于500mm。

在上述电厂锅炉下联箱与渣井连接用非金属膨胀节中,t型上接管,包括:垂直焊接的竖直面和水平面;

竖直面的最底端与水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80~100mm。

在上述电厂锅炉下联箱与渣井连接用非金属膨胀节中,下法兰的内径大于电厂锅炉的渣井的内径。

在上述电厂锅炉下联箱与渣井连接用非金属膨胀节中,下法兰的内径与电厂锅炉的渣井的内径周向差值为:160~200mm。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厂锅炉下联箱与渣井连接用非金属膨胀节,采用了全新的结构布局,选用了t型上接管和大口径下法兰,通过t型上接管和大口径下法兰进行柔性圈带和隔热层的连接固定,仍然保持了上小下大的“回”字型结构,解决了膨胀节安装维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保证膨胀节满足原有使用功能的基础上,方便现场的施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一种电厂锅炉下联箱与渣井连接用非金属膨胀节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一种螺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一种紧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一种隔热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一种柔性圈带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5,在本实施例中,该电厂锅炉下联箱与渣井连接用非金属膨胀节,包括:下法兰1、柔性圈带2、隔热层3、t型上接管4、第一螺栓组件5、第二螺栓组件6、第一紧固组件7和第二紧固组件8。

如图1,t型上接管4与电厂锅炉的下联箱梳型板9连接;下法兰1与电厂锅炉的渣井上口平台10连接;隔热层3的一端通过第一螺栓组件5与t型上接管4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二螺栓组件6与渣井上口平台10连接;柔性圈带2的一端通过第一紧固组件7与t型上接管4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二紧固组件8与下法兰1连接。

如图2,第一螺栓组件5,包括:第一紧固螺柱51、第一紧固螺母52和第一压板53。其中,第一紧固螺柱51的底部焊接在t型上接管4的竖直面41上;第一紧固螺柱51的端部依次穿过隔热层3和第一压板53后通过第一紧固螺母52固定。

如图3,第二紧固组件8,包括:第二紧固螺柱81、第二紧固螺母82和第二压板83。其中,第二紧固螺柱81的端部依次穿过第二压板83和柔性圈带2后通过第二紧固螺母82。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螺栓组件6与第一螺栓组件5的结构类似,第一紧固组件7与第二紧固组件8的结构类似,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如图4,隔热层3,包括:隔热棉31、陶瓷纤维布32和不锈钢丝网33。其中,陶瓷纤维布32包覆在隔热棉31外部;不锈钢丝网33包覆在陶瓷纤维布32外部。

如图5,柔性圈带2,包括:包边21、密封层22、柔性圈带隔热层23和抗拉层24。其中,密封层22、抗拉层24和柔性圈带隔热层23依次层叠敷设,形成复合层;包边21包覆在复合层的两个端面。

优选的,密封层22、柔性圈带隔热层23和抗拉层24均为一层或多层。

在本实施例中,安装完成后的隔热层3的底面弧度r大于500mm。

在本实施例中,t型上接管4,包括:垂直焊接的竖直面41和水平面42。其中,竖直面41的最底端与水平面42之间的垂直距离为:80~100mm。

在本实施例中,下法兰1的内径大于电厂锅炉的渣井的内径。

优选的,下法兰1的内径与电厂锅炉的渣井的内径周向差值为:160~200mm。

在本实施例中,安装时,t型上接管和下法兰分别与电厂锅炉的下联箱梳型板和渣井上口平台固定。然后,进行隔热层的安装:隔热层的一端通过第一螺栓组件与t型上接管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二螺栓组件与渣井上口平台连接;安装完成后,隔热层所形成的弧度大于r500mm为宜。最后,再进行柔性圈带的安装。后期维护更换柔性圈带和隔热层均在渣井外部即可进行操作,无需再进到炉膛内部施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最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