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自恢复能力的粘滞阻尼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92022发布日期:2019-11-25 21:09阅读:300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自恢复能力的粘滞阻尼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自恢复能力的粘滞阻尼器。



背景技术:

目前各国抗震设计规范均以“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为抗震设计原则,以保护结构不遭到毁坏和保护生命安全为主要目标。传统抗震结构通过增强结构强度来抵抗地震,同时容许结构构件在地震时进入非弹性状态,具有一定的延性,以结构本身的损坏为代价消耗地震能量,减轻地震反应,粘滞阻尼器作为一种优良的耗能减震(振)结构构件在机械、车辆、航天和军事工程得到应用,70年代被人们引入建筑、桥梁、铁路、电厂、钢厂等行业用来抵抗地震、风振或其它外载荷引起的振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常见的粘滞阻尼器为液压油缸式,其主要由活塞、活塞杆、缸体和密封件组成,活塞相对于缸体做轴向往复运动,活塞设有若干小孔或与缸体之间留有适当径向间隙,活塞将油缸内部的阻尼腔部分两个阻尼腔室,阻尼腔室内充有粘度较高的粘滞液体,当活塞相对于油缸运动时,密闭于受压一侧阻尼腔室内的液体受挤压,液体压力升高,液体从活塞头与缸体之间的间隙或小孔流到另一阻尼腔室,两阻尼腔室压力差形成对活塞头的运动阻力,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从而达到吸收外界能量的目的,因此可广泛应用于减震、缓冲、耗能的场合。但是,在发生事故的情况后这种阻尼器就会或多或少的做功而不处于原来状态,这时候就需要拆下阻尼器进行人工复位,既费时费力,又产生人工费用。这时候就需要一种自恢复的粘滞阻尼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自恢复能力的粘滞阻尼器,能够很有效的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在阻尼器工作后,通过油缸腔体内的弹簧的自恢复而使阻尼器恢复原来状态,节约了各种成本和时间,解决了普通粘滞阻尼器需要归位这一大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具有自恢复能力的粘滞阻尼器,包括前销头、活塞杆、弹簧、油缸、后销头、后密封衬套、阻尼材料、活塞、阻尼孔、前密封衬套;所述前销头与活塞杆的一端连接,活塞杆的另一端依次穿过前密封衬套、弹簧、活塞、弹簧、后密封衬套后靠近后销头,后销头与油缸连接,油缸内部设有弹簧和活塞,活塞上设有阻尼孔,油缸的两端用前密封衬套和后密封衬套密封,活塞与前密封衬套、后密封衬套之间均填充阻尼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所述前销头和活塞杆为螺纹连接,活塞杆和活塞为螺纹连接,弹簧套在活塞杆上。

进一步地,所述油缸与前密封衬套、后密封衬套均为螺纹密封配合,油缸与活塞为密封配合,油缸与后销头之间焊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在普通的粘滞阻尼器的基础上增加了双弹簧用于在阻尼器工作后的自恢复,节约人工、节约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自恢复能力的粘滞阻尼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前销头,2、活塞杆,3、弹簧,4、油缸,5、后销头,6、后密封衬套,7、阻尼材料,8、活塞,9、阻尼孔,10、前密封衬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具有自恢复能力的粘滞阻尼器,包括前销头1、活塞杆2、弹簧3、油缸4、后销头5、后密封衬套6、阻尼材料7、活塞8、前密封衬套10;活塞8和弹簧3位于油缸4内,油缸4用前密封衬套10、后密封衬套6密封,活塞杆2前部与前销头1连接,然后依次穿过前密封衬套10、弹簧3、活塞8、弹簧3、后密封衬套6,后销头5与油缸4连接。

油缸4为一封闭容器,前密封衬套10螺纹固定在油缸4的内部左端,后密封衬套6螺纹固定在油缸4的内部右端,活塞8密封配合在油缸4内部。

前销头1和活塞杆2螺纹连接,活塞杆2与前密封衬套10密封配合,弹簧3套在活塞杆2上,活塞8与活塞杆2螺纹连接配合,活塞杆2与后密封衬套6密封配合。

当前销头1、活塞杆2、弹簧3、油缸4、后销头5、后密封衬套6、阻尼材料7、活塞8、前密封衬套10全部安装在一起后,使油缸4内充满阻尼材料7,当活塞8随活塞杆2在油缸4内向左移动时,活塞8左侧阻尼材料7受挤压从阻尼孔9流向活塞8右侧,同时活塞8左侧的弹簧3受挤压,运动完成后,活塞8左侧的弹簧3要恢复原状就要带动活塞8和活塞杆2向右移动,从而使整个阻尼器恢复原状归位,反之亦是如此。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