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压阻尼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92017发布日期:2019-11-25 21:09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一种液压阻尼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阻尼装置,特别是一种液压阻尼装置



背景技术:

阻尼器,是以提供运动的阻力,耗减运动能量的装置。具有良好的吸能减震效果,在生产生活中被大量的运用。但是随着现在现有工况越来越复杂,为了与之适应,阻尼器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从而提升了阻尼器的生产成本。同时复杂的结构使得阻尼器的稳定性相对较差,不能产时间的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能够适应复杂工况的的液压阻尼装置。

为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液压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柱状缸体、设置于缸体内的活塞组件、附设于缸体外部的储油装置及分设于缸体两端的端盖和底座;

所述端盖与活塞组件于缸体中形成第一腔室,底座与活塞组件与缸体中形成第二腔室;

所述储油装置通过设置于底座上的过油通道与第二腔室相连通;

活塞杆穿过所述端盖与活塞组件固连;活塞组件及活塞杆设置有面向底座的第一回油通道;所述第一回油通道深度与活塞杆行程相适配;

所述活塞杆位于第一腔室一侧径向设置有与第一回油通道相连通的至少一个第一过油孔;

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固定有固定于第一回油通道中的芯柱,芯柱与第一回油通道之间留有可供液压油通过的间隙,所述芯柱包括靠近底座一端的柱形部及远离底座一端的柱形部,所述柱形部为倒置圆台结构。

进一步地,芯柱内部设置有纵向贯通的第二回油通道;底座中设置有呈u形结构的第三回油通道,所述第三回油通道两端与第一腔室相连通,所述第三回油通道一端与第二回油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三回油通道中设置有抵压在第二回油通道端口的单向控制机构;所述底座中还安装有调节第三回油通道流量的调节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调解机构为螺接在底座上的锥销,所述锥销端部垂直的穿过第三回油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中设置有与一端第三回油通道相连通一端与第二腔室连通的溢流通道,所述溢流通道中设置有溢流保护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活塞组件中设置有第三腔室,所述第三腔室中设置有套设在芯柱上的滑套,所述滑套外部设置第一凸环,所述第一凸环与第三腔室内壁滑动配合;所述滑套内部设置第二凸环,所述第二凸环内径不大于第一回油通道内径;所述滑套于第一凸环下方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过油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腔室内设置有抵压在滑套及第三腔室之间的弹性元件,该弹性元件对滑套施加一个朝向底座的作用力。

进一步地,所述芯柱靠近第三回油通道一端设置有连通第二回油通道和第三回油通道的第三过油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芯柱中柱形部与柱形部的设置,使得阻尼装置在活塞杆伸出过程过程中活塞杆的第一进出油孔处于柱形部水平位置时,因为第一回油通道与芯柱间的间隙通道相对较大,即阻尼力较小而使得活塞杆能够快速伸出。而随着活塞杆的继续伸出,第一进出油孔处于柱形部上方时,活塞杆与芯柱之间可供液压油从第一腔室进入到第二腔室中的间隙通道的截面积逐渐减小,从而限制了液压油的瞬时通过量,起到了增大阻尼力,快速降低活塞杆伸出伸出速率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处于停止工作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处于活塞杆伸出过程前段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处于活塞杆伸出过程后段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活塞杆处于回复过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1;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2;

图8是活塞本体的结构剖面图;

图9是滑套的结构剖面图;

图10是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底座中第三回油通道的结构剖面图;

图12是底座中溢流通道的结构剖面图。

附图标记:100.缸体110.上部端口120.下部端口130.第一腔室140.第二腔室200.活塞组件210.第三腔室220.滑套221.第一凸环222.第二凸环223.第二过油孔230.通盖240.弹性元件300.储油装置400.端盖500.底座510.第三回油通道520.单向控制机构521.钢珠522.第一弹簧530.调解机构531.固定部532.定位部533.调节部540.溢流通道550.溢流保护装置551.封堵结构552.第二弹簧553.螺塞560.压套570.过油通道600.拉杆700.活塞杆710.第一过油800.第一回油通道900.芯柱910.柱形部920.柱形部930.第二回油通道940.第三过油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如图1所示的一种液压阻尼装置,包括柱状缸体100、活塞组件200、储油装置300(图中未示出)、端盖400以及底座500。

如图6所示的活塞组件,包括活塞本体210及设置于活塞本体两端的密封环211;如图2~图5所示,活塞组件200可滑动的设置于缸体内部;端盖400安装在缸体的上部端口110,底座500安装在缸体的下部端口120,而端盖400和底座500在缸体上的固定方式为:在端盖的四个角上开设有四个通孔,在底座上设置有四个与端盖上通孔相适配的螺纹孔。然后底座和拉杆通过四个拉杆600将两者拉紧并固定在缸体的上、下部端口。而为了能够增强底座和端盖与缸体之间的密封性,在端盖400和底座500面向缸体的平面上,即端盖400的下表面,底座500的上表面上分别设置有密封橡胶圈。

如图1所示,当端盖和底座被紧密的固定在缸体两端时,端盖400与活塞组件200之间于缸体内形成一个第一腔室130,底座500与活塞组件200之间于缸体内形成一个第二腔室140;第一腔室130和第二腔室140之间的体积会随着活塞组件在缸体内的移动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同时,附装在缸体100外部的储油装置300通过如图10所示的设置在底座500中的过油通道570与第二腔室140相连通。储油装置的作用在于能够缓存本实施例中因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体积变化而多出或缺少来的液压油。

活塞杆700穿过端盖固定安装在活塞组件的中心位置。其中活塞杆与活塞组件之间为螺纹连接。为了在阻尼装置工作时,其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中的液压油能够互相流通,在活塞组件及活塞杆内部设置有一条第一回油通道800,该第一回油通道贯穿活塞组件全部并延伸至活塞杆700内,而为了保证活塞杆和活塞组件的强度,第一回油通道设置在活塞杆700及活塞组件200的中心位置。同时为了连通第一回油通道800与第一腔室130,在活塞杆位于第一腔室的一侧的圆柱面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过油孔710,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加快液压油的进出速率,第一过油孔710的数量为4个,且呈90°的均布在活塞杆的同一水平高度上。而为了最大量的增大活塞杆的有效工作长度,第一过油孔710所处位置尽量贴近活塞组件处。

而为了使本实施例在活塞杆伸出过程的后能够快速的降低活塞杆的伸出速度,在第一回油通道800中固定有一根芯柱900,而为了加工方便,该芯柱底部为t型结构,并通过一个压套560将其固定在底座中,压套与底座之间为螺纹连接。其中芯柱900外缘与第一回油通道800之间存在着可供液压油通过的间隙通道,而为了保证芯柱能够在本阻尼装置的活塞杆伸出过程的后段都能起到良好的降速阻尼作用,芯柱900的长度不小于活塞杆的最大伸出长度,同时第一回油通道800的深度不小于芯柱的长度。

同时如图7所示,芯柱分为上、下两部分,其中靠近底座的一段为柱形部910,远离底座的一段为柱形部920。柱形部910为横截面不变的圆柱结构,而柱形部920为从与柱形部910连接处至远离底座的顶端处为横截面逐渐变大的倒置圆台结构,且为了阻尼装置降速过程的平滑,防止与阻尼器相连的机械出现较大的震动,柱形部920与柱形部910之间为平滑过渡。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当阻尼装置处于活塞杆伸出过程的前段,活塞杆上的第一过油孔710位于第一回油通道800与柱形部910形成的间隙通道之间,此时因为柱形部910截面积较小,因此其与第一回油通道之间形成的间隙通道截面积较大,液压油通过量相对较大,活塞杆受到的阻尼力较小,从而保证了阻尼装置的活塞杆能够在伸出过程的前段快速伸出;而当阻尼装置处于活塞杆伸出过程的后段,此时第一过油孔位于柱形部920与第一回油通道800形成的间隙通道之间,此时随着活塞杆的伸出,第一过油孔710的水平位置随之上升,而随着第一过油孔的上升,其所处位置也因为柱形部920截面积的逐渐变大而导致其与第一回油通道之间形成的间隙通道也逐渐减小,而随着间隙通道的减小,第一腔室130中的液压油进入到第二腔室140的速度也随之减小,从而表现为活塞杆700的伸出速度也缓慢降低;阻尼力随之快速提升,从而很好的起到了快速降低活塞杆伸出速率的效果。

优选的,为了能够对活塞杆伸出过程后段中活塞杆700伸出的速度进行调节,如图7、图10和图11所示在芯柱900的内部设置有一条纵向贯通芯柱的第二回油通道930;而在底座500中设置有一条一端与第二回油管道相连通另一端与第二腔室相连通的第三回油通道510,该第三回油通道为u形结构,其与第二回油通道连通的端口截面较大,位于底座的中心位置,且设置有与压套560相适配的螺纹,以方便压套对芯柱固定。另一端与第二腔室相连通的端口截面积相对较小,且位于底座的边缘位置,以避让固定在底座上的芯柱900,防止出口位置被芯柱挡住。在第三回油通道510与第二回油通道930连接的端口中,还设置有能够使液压油只能单向的从第一腔室130流向第二腔室140的单向控制机构520,该单向控制机构包括抵紧在第二回油通道930位于芯柱下部的端口处的钢珠521,在钢珠521下部设置有一个对钢珠施加一个朝向第二回油通道930端口的推力的第一弹簧522,而为了提升钢珠对第二回油通道930的密封效果,第二回油通道930位于芯柱下部的端口为喇叭口结构。

同时在底座中还安装有一个能够调节第三回油通道510中液压油通过量的调节机构530,在本实施例中调节机构530为一个螺接在底座上的锥销。该锥销包括带有螺纹的固定部531,用于定位的定位部532,以及用于调节第三回油通道中液压油流量的调节部533。而为了方便在加工过程中在底座中配打与该调节机构相适配的安装孔,固定部与定位部为圆柱状,且为直径依次减小的台阶结构,在定位部外缘设置有与底座的安装孔内相适配的螺纹;而调节部为锥销结构,且垂直贯穿的穿过第三回油通道。

调节机构的工作原理为:调解机构对第三回油通道510存在两个调节端点,一个是完全开放状态,即调节机构中的调节部533退出第三回油通道510,此时第三回油通道中液压油的通过量也达到最大,活塞杆伸出过程后段的阻尼效果相对较小,活塞杆伸出速率相对较快。还有一个就是完全关闭状态,此时调节机构上的调节部完全伸入到第三回油通道中,即第三回油通道被调节部完全堵死,第三回油通道中没有液压油从此通过进入到第二腔室140中,此时活塞杆伸出过程后段的阻尼效果达到最大,活塞杆伸出速率的减速效果也达到最大。而在两个调节端点之间的阻尼效果的调节,只需向里拧紧或者向外拧松调节机构即可实现。

在本实施例中,活塞杆伸出过程后段的阻尼作用也加大了第一腔室130在活塞杆伸出过程后段时的压力,而为了防止阻尼装置因为压力过大而导致爆缸,如图12所示,在底座500的中还设置有一条一端与第三回油通道510相联通的溢流通道540,该溢流通道另一端与第二腔室140相连通,在溢流通道540则设置有一个溢流保护装置550,该溢流保护装置安装在开设于底座上的溢流孔560中,该溢流孔正对溢流通道进油方向设置,且溢流孔直径大于溢流通道直径,以使溢流保护装置能够完全封堵住溢流通道。其中溢流保护装置包括正对的封堵在溢流通道上的封堵结构551,该封堵结构为一个t型结构的销轴,其直径较大的头部封堵在溢流通道上,以及套设在封堵结构上的第二弹簧552,该第二弹簧552对封堵机构施加一个朝向溢流通道中液压油进入方向的压力,而在底座上则还是有一个螺接在溢流孔上的螺塞553,该螺塞将第二弹簧552压向液压油封堵结构方向。同时,为了保证溢流保护装置的正常工作,第二弹簧552对封堵结构施加的压力大于第一弹簧522对钢珠521施加的压力,优选的,第二弹簧对封住结构施加的压力还小于缸体能够承受的压力。

在阻尼装置工作过程中,除了需要在活塞杆伸出过程后段降低活塞杆的伸出速度,同时还需要在活塞杆回复的过程中具有较快的响应速度,而较快的响应速度往往需要处于第二腔室140中的液压油能够快速的回流到第一腔室130中。

本实施例中,为了提升响应速度,加快回油速度。如图图2~图5及图8所示,在活塞组件的活塞本体中设置有一个第三腔室212,该第三腔室212位于活塞组件200面向底座的一侧,而在第三腔室中设置有一个如图9所示的可在其中滑动的滑套220,该滑套套设在芯柱上,其通孔直径不小于第一回油通道的直径。

同时在该滑套上设置有一环绕在其外部的第一凸环221,在滑套内部则设置有一个环绕其外壁的第二凸环222,该第一凸环221及第二凸环222与滑套共中心线。其中第一凸环与第三腔室内壁之间滑动配合。而第二凸环的内径则不大于第一回油通道的直径。从而能够进一步的起到一个增大阻尼力的效果,并且第一凸环的水平位置高于第二凸环的水平位置。滑套在位于第一凸环的下方的位置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的第二过油孔223,该第二过油孔与滑套中心的通孔相连通。

而为了将滑套保持在第三腔室中,且方便滑套的装配。如图6所示,在第三腔室面向底座的端口处设置有螺纹,而在该端口处螺接有一通盖230。该通盖230套设在芯柱上。且该通盖的通孔的直径大于第二凸环的内径,小于第一凸环的外径。

同时当滑套贴紧于通盖上时,第二过油孔223与第二腔室140不相连通,而当滑套220与通盖之间分离时,第二过油孔则与第二腔室相连通。以此来实现当活塞杆伸出时,在液压油的压力作用下,滑套紧紧的贴紧在通盖230上,第二过油孔与第二腔室不相连通,液压油不能从第二过油孔快速进入到第二腔室中。保持了本实用新型在活塞杆伸出过程后段的阻尼效果。而当阻尼装置处于复位过程中时,滑套220在第二腔室140中液压油的作用下被向上推起,此时第二过油孔与第二腔室相连通,液压油从第二过油孔快速进入到第一腔室中,从而达到了一个快速响应的过程。

而为了保证滑套220在活塞杆伸出过程中其第二过油孔与第二腔室之间不相连通,在第三腔室内设置有抵压在滑套及第三腔室上壁之间的弹性元件240,优选的,该弹性元件为弹簧。

优选的,为了能够能有加快储油装置中的液压油在缸体中的进出,如图7所示,在芯柱底部(靠近第三回油通道一端)设置有连通第二回油通道930和第三回油通道的第三过油孔940。该第三过油孔径向设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