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人脸识别摄像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16964发布日期:2019-10-19 03:15阅读:608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人脸识别摄像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摄像头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智能人脸识别摄像头。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与发展,越来越多的门店管理采用智能化管理,特别对于传统行业中的珠宝门店逐渐采用智能化管理,不仅能够节省人工巡视店面且能够有效的让店家掌握门店内的实时状况。

现有的珠宝智慧门店的管理为了使进入店门的客户能够留下人脸信息以便于检验该客户是否为会员与针对性了解客户的喜好或者防止店内被偷窃以实现报警的证据提取,所以大部分的珠宝门店都会使用人脸识别摄像头作为监控店门客户人脸信息。现有的人脸识别摄像头都是放置于店门门口处,当阳光照射进店门门口处时会照射到摄像头不利于摄像头拍摄清晰人脸,则需要人工调节摄像头的朝向,从而需要每天根据光照方向调整摄像朝向则耗费人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智能人脸识别摄像头,其具有自动控制摄像头避开光照强的地方,从而摄像头检测人脸清晰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智能人脸识别摄像头,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下转动安装有摄像头本体,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驱动摄像头本体转动的驱动组件,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用于检测支撑架处光照强度并形成检测信号的光照传感器,所述光照传感器耦接有预设延时时间且接收检测信号并输出延时控制信号的延时控制电路,所述延时控制电路控制驱动组件启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光照传感器检测到光强超过光强基准值且超过一定的延时时间后输出延时控制信号,以控制驱动组件控制摄像头本体转动,从而使摄像头本体自动避开光照,以便于摄像头本体拍摄清晰。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延时控制电路包括:比较单元,预设光强基准值且耦接于所述光照传感器以接收检测信号并输出比较信号;延时单元,耦接于所述比较单元以接收比较信号并输出延时信号;控制单元,耦接于所述延时单元以接收延时信号并输出控制信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光照传感器检测到光强基准值后输出检测信号至比较单元进行比较,然后通过延时单元设定的延时时间一直超过光强基准值,控制单元输出控制信号以控制驱动组件启动,从而使摄像头转动自动化,节省人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上的驱动电机;设置于所述驱动电机上的第一齿轮以及设置于所述摄像头本体上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的第二齿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电机驱动第一齿轮转动后,第一齿轮带动第二齿轮转动,以使第二齿轮带动摄像头本体转动,从而使摄像头本体转动简易。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为锥齿轮且呈45°角啮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为锥齿轮且45°啮合,以便于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组合放置节省放置空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架上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为阶梯槽,所述光照传感器上设置有插入卡槽用于将所述光照传感器可拆卸式安装于所述支撑架上的卡接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卡接组件插入卡槽以实现光照传感器与支撑架的可拆卸安装,从而使光照传感器损坏后能够直接从支撑架上拆卸下来更换。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卡接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光照传感器上插入所述卡槽的插接柱;铰接于所述插接柱远离光照传感器的端部的卡块,所述卡块对称设置于所述卡块两端以及设置于所述卡块与所述插接柱之间的第一弹性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插接柱插入卡槽后卡块在第一弹性件的作用下能够收缩后插入卡槽,由于卡槽为阶梯槽,完全插入后卡块在第一弹性件的回复力作用下卡住于卡槽的阶梯位,从而使光照传感器稳定地安装于支撑架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连通卡槽的解锁孔,所述支撑架的解锁孔内设置有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上设置有一端伸出解锁孔一端朝向卡块的解锁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解锁件沿解锁孔移动以输出解锁孔抵触于卡槽内的卡块以使卡块离开卡槽的阶梯位,从而使卡块能够从卡槽拔出,从而温度传感器拆卸简易。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弹性件与第二弹性件为弹簧、弹片或弹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用于可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弹性件,从而保证了弹性件选择的多样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光照传感器检测到光强超过光强基准值且超过一定的延时时间后输出延时控制信号,以控制驱动组件控制摄像头本体转动,从而使摄像头本体自动避开光照,以便于摄像头本体拍摄清晰;

2.驱动电机驱动第一齿轮转动后,第一齿轮带动第二齿轮转动,以使第二齿轮带动摄像头本体转动,从而使摄像头本体转动简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附图标记:1、支撑架;11、卡槽;12、解锁孔;2、摄像头本体;3、驱动组件;31、驱动电机;32、第一齿轮;33、第二齿轮;4、光照传感器;5、延时控制电路;51、比较单元;52、延时单元;53、控制单元;6、卡接组件;61、插接柱;62、卡块;63、第一弹性件;7、第二弹性件;8、解锁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和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智能人脸识别摄像头,包括支撑架,支撑架转动安装有摄像头本体,且支撑架上设置有驱动摄像头本体转动的驱动组件,驱动组件驱动摄像头本体转动以使摄像头本体背离阳光,以防止摄像头被阳光直射照射不清楚。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第一齿轮以及第二齿轮,驱动电机安装于支撑架靠近摄像头本体处,第一齿轮固定安装于驱动电机的转轴上,第二驱动齿轮安装于摄像头本体内与第一齿轮啮合,以便于驱动电机驱动第一齿轮转动后,第一齿轮带动第二齿轮转动,从而带动摄像头本体转动。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为锥齿轮且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为45°啮合,以便于驱动组件45°放置能够节省放置空间。

支撑架面向门外处开设有卡槽,且卡槽的形状为阶梯槽,支撑架上设置有用于检测摄像头本体处的光照强度并形成检测信号的光照传感器,光照传感器上设置有插入卡槽以将光照传感器可拆卸式安装于支撑架上的卡接组件,通过卡接组件将光照传感器安装于支撑架上,以便于光照传感器拆卸下来维修或者更换。

卡接组件包括:插接柱、卡块以及第一弹性件,插接柱固定安装于光照传感器中部,且卡块设置有两个分别铰接于插接柱远离传感器的端部,第一弹性件也设置有两个分别安装于卡块与插接柱之间,以提供卡块远离插接柱时的回复力,且卡块为条形状与插接柱呈锐角铰接,卡块插入卡槽后抵触于卡槽的阶梯位。第一弹性件在本实施为弹簧,在其他实施例可为弹片或者弹块,以便于根据不同的弹性件要求选择不同的弹性件。

支撑架靠近卡槽的两端开设有连通卡槽的解锁孔,解锁孔的形状为“L”形,支撑架上设置有位于解锁孔的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位于解锁孔的端部,且第二弹性件上设置有一端伸出解锁孔一端靠近卡槽的解锁件,且解锁件为“L”形的杆,以便于推动解锁件沿解锁孔移动然后抵触卡块退出卡槽的阶梯位,以使卡块能够轻易被拔出卡槽,从而使光照传感器能够拆卸下来简易,从而便于光照传感器损坏后能够拆卸下来进行更换。

如图2和图3所示,光照传感器耦接有预设延时时间且接收检测信号并输出延时控制信号的延时控制电路,延时控制电路控制驱动电机启闭,从而使摄像头本体转动自动化,节省人力。延时控制电路包括:比较单元、延时单元以及控制单元,比较单元预设光强基准值且耦接于光照传感器以接收检测信号并输出比较信号,比较单元耦接有以接收比较信号并输出延时信号的延时单元,延时单元耦接有以接收延时信号并输出控制信号的控制单元,当光照传感器检测到光照强度超过光强基准值且通过一定延时,则控制单元输出控制信号以控制驱动电机启闭。

比较单元包括:第一电位器以及第一比较器,第一电位器的第一引脚连接电源第二引脚连接第一比较器的同相输入端,第一电位器的第三引脚接地,第一比较器的反相输入端耦接于光照传感器,根据光强基准值以调节第一电位器的阻值,以便于根据不同的摄像头影响光照要求调节第一电位器。

延时单元为555延时电路,且555延时电路的连接关系如图2所示, 555芯片的第四引脚为复位端,且为低电平触发复位,当光照传感器检测的光照强度高于光照强度基准值,此时第一比较器发出为高电平的比较信号,使得555芯片不被复位,555延时电路开始工作,若在所设置的延时时间内始终接收到比较信号,则555延时电路6输出为高电平的延时信号,若在所设置的延时时间内间断接收到红外线信号,则表示检测仪器长时间处在光照下,在摄像头本体放置在没有阳光处,此时第一比较器A1输出低电平的第二比较信号,使得555芯片被复位,开始从新计开始工作,从新开始延时。

控制单元包括:三极管以及继电器,三极管的基极耦接于555延时电路的输出端,三极管的集电极耦接于继电器的线圈后连接电源,继电器的常开触点耦接于驱动电机,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当555延时电路输出高电平后三极管导通,则继电器的线圈通电后继电器的常开触点闭合,则驱动电机启动以带动第一齿轮转动,第二齿轮带动摄像头本体转动以避开光照拍摄识别人脸。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当光照直接照射于摄像头本体,然后光照传感器检测到光照强度高于光强基准值时,光照传感器输出的电压值低于第一电位器的电压值,则第一比较器输出高电平,三极管接收到高电平后导通,则继电器的常开触点闭合,驱动电机驱动第一齿轮转动,则第一齿轮带动第二齿轮转动,从而第二齿轮带动摄像头本体转动以避开光照,从而防止摄像头本体不能够清晰拍摄到顾客以进行人脸识别。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