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线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23591发布日期:2020-02-28 07:28阅读:98来源:国知局
螺线管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螺线管(solenoid)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螺线管装置的一例,已知有一种电磁阀(solenoidvalve),其在具有轴部的螺线管中设有滑阀(spoolvalve)。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磁阀的螺线管具有:圆筒状的磁轭(yoke),沿轴方向延伸;圆筒状的磁芯(core),相对于磁轭而位于轴方向另一侧,且沿轴方向延伸;轴部,在磁芯内沿轴方向移动;线圈架(bobbin),配置于磁轭及磁芯的径方向外侧;线圈(coil),被卷绕于线圈架;柱塞(plunger),在磁轭内沿轴方向移动;以及壳体(housing),收容这些部分。

磁芯在轴方向另一侧具有朝径方向突出的环状的凸缘(flange)部。磁芯使凸缘部接触至壳体的内壁上所设的第一阶部,从而进行朝向轴方向其中一侧的定位。而且,线圈架在轴方向另一侧的端部具有朝径方向外侧突出的环状的突出部。线圈架使突出部接触至壳体的内壁上所设的第二阶部,从而进行朝向轴方向其中一侧的定位。磁芯及线圈架通过使在壳体的轴方向另一侧端部所设的敛缝部朝径方向内侧弯折并接触至滑阀的阀体(valvebody)的凸缘部,从而被固定于壳体内。

磁轭经由与轴方向另一侧端部连结的连结环(ring)而结合于磁芯。在磁轭的其中一侧端部,相向地配置有罩(cover)板。罩板通过使壳体的轴方向其中一侧端部的敛缝部朝径方向内侧弯折并接触至罩板,从而在被壳体的敛缝部与磁轭的凸缘部夹着的状态下固定于壳体内。因此,磁轭及磁芯通过在壳体的轴方向两侧所设的敛缝部而固定于壳体内。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7-16657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螺线管中,当轴方向其中一侧的敛缝压力增大时,由于磁轭的凸缘部与线圈架之间存在间隙,因此有磁轭的凸缘部朝轴方向另一侧变形之虞。若产生所述凸缘部的变形,则会产生收容柱塞的磁轭的圆筒部发生变形,而无法实现柱塞的顺畅移动之虞。而且,当轴方向其中一侧的敛缝压力增大时,敛缝压力将经由磁轭及连结环而传向磁芯,从而产生收容轴部的磁芯的圆筒部发生变形之虞。因此会产生无法实现轴部的顺畅移动之虞。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螺线管装置,防止被固定于壳体内的磁轭及磁芯的变形,以使柱塞及轴部的顺畅移动成为可能。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一实用新型是一种螺线管装置,其利用通过线圈的激磁而产生的磁力来使轴部沿轴方向移动,所述螺线管装置包括:磁轭,具有沿轴方向延伸的第一圆筒部;磁芯,相对于所述磁轭而位于轴方向另一侧,且具有沿轴方向延伸的第二圆筒部;所述轴部,在所述第二圆筒部内沿轴方向移动;线圈架,配置于所述第一圆筒部及所述第二圆筒部的径方向外侧;所述线圈,被卷绕于所述线圈架;柱塞,在所述第一圆筒部内沿轴方向移动;盖体,相对于所述磁轭及所述柱塞而位于轴方向其中一侧;以及壳体,收容所述轴部、所述磁轭、所述磁芯、所述线圈架、所述线圈、所述柱塞及所述盖体,所述壳体具有筒状的壳体本体部,所述壳体本体部包括:第一开口部,在轴方向其中一侧端部开口;第一内壁部,邻接于所述第一开口部而在所述壳体本体部的轴方向其中一侧的内壁上,在径方向外侧沿轴方向呈圆筒状扩展;以及第一敛缝部,从所述第一内壁部的轴方向其中一侧端向轴方向其中一侧延伸,所述第一内壁部在轴方向另一侧端具有沿径方向延伸的圆环状的第一阶部,所述磁轭的所述第一圆筒部在所述第一圆筒部的轴方向其中一侧具有朝径方向外侧突出的环状的第一凸缘部,所述第一凸缘部的外径比所述壳体本体部的所述内壁的内径大,且比所述第一内壁部的内径稍小,所述盖体为圆板状,所述盖体的外径比所述壳体本体部的所述内壁的内径大,且比所述第一内壁部的内径小,所述第一凸缘部中,所述第一凸缘部的第一轴方向另一侧端面接触至所述第一阶部,所述盖体通过使所述第一敛缝部朝径方向内侧弯折而接触至所述盖体的周缘部,从而在所述周缘部接触至所述第一凸缘部的第一轴方向其中一侧端面的状态下固定于所述壳体。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一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螺线管装置,防止被固定于壳体内的磁轭及磁芯的变形,以使柱塞及轴部的顺畅移动成为可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螺线管装置的剖面图。

图2是螺线管的剖面图。

[符号的说明]

1:螺线管装置

11:轴部

13:柱塞

13c:柱塞端面

17:磁芯

17a:第二圆筒部

17b:第二凸缘部

17c:第二周端部

17n:第二轴方向其中一侧端面

21:磁轭

21a:第一圆筒部

21b:第一凸缘部

21c:第一周端部

21d1:第一轴方向另一侧端面

21d2:第一轴方向其中一侧端面

21f:倾斜面部

23:间隙

25:线圈架

25c:端面

29:线圈

30:壳体

31:壳体本体部

31a:第一开口部

31b:内壁

31c:第一内壁部

31d:第一敛缝部

31e:第一阶部

31f:第二内壁部

31f1:内面

31j:第二阶部

33:盖体

33a:盖体本体部

33b:倾斜部

33c:周缘部

33e:突出部

41:轴环

j:中心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螺线管装置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中,对在螺线管中设有输出经调压的油(oil)的滑阀的螺线管装置进行说明。而且,以下的附图中,为了便于理解各结构,有时使实际的结构与各结构中的比例尺及数量等不同。

而且,在附图中,作为三维正交坐标系,适当地表示xyz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是设为与图1所示的中心轴j的轴方向平行的方向。x轴方向是设为与图1所示的螺线管装置的短边方向平行的方向。y轴方向是设为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这两者正交的方向。

而且,以下的说明中,将z轴方向的正侧(+z侧)记作“后(rear)侧”,将z轴方向的负侧(-z侧)称作“前(front)侧”。另外,所谓后侧及前侧,只是为了说明而使用的名称,并不限定实际的位置关系或方向。而且,只要未特别说明,则将与中心轴j平行的方向(z轴方向)简称作“轴方向”,将以中心轴j为中心的径方向简称作“径方向”,将以中心轴j为中心的周方向,即,绕中心轴j的方向(θ方向)简称作“周方向”。

另外,本说明书中,所谓沿轴方向延伸,除了严格地沿轴方向(z轴方向)延伸的情况以外,还包括沿相对于轴方向而在小于45°的范围内倾斜的方向延伸的情况。而且,本说明书中,所谓沿径方向延伸,除了严格地沿径方向,即,相对于轴方向(z轴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情况以外,还包括沿相对于径方向而在小于45°的范围内倾斜的方向延伸的情况。

[第一实施方式]

<整体结构>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螺线管装置的剖面图。本实施方式的螺线管装置1如图1所示,具有螺线管10及滑阀50。螺线管10与滑阀50是沿着轴方向而配置。螺线管10利用通过线圈29的激磁而产生的磁力来使轴部11沿轴方向移动。滑阀50位于螺线管10的轴方向另一侧(前侧),具有可随着轴部11的移动而沿轴方向移动的滑轴阀52。滑轴阀52可移动地收容于阀体51内。以下,对每个构成构件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将电流流经线圈29而产生磁通的情况称作“线圈29的激磁”。

<螺线管10>

图2是螺线管的剖面图。螺线管10如图1及图2所示,具有磁轭21、磁芯17、轴部11、线圈架25、线圈29、柱塞13、盖体33及壳体30。

(壳体30)

壳体30为磁性金属材料制,收容轴部11、磁轭21、磁芯17、线圈架25、线圈29、柱塞13及盖体33。壳体30具有筒状的壳体本体部31。本实施方式中,壳体本体部31为圆筒状。壳体本体部31具有第一开口部31a、第一内壁部31c及第一敛缝部31d。第一开口部31a在轴方向其中一侧端部开口。第一内壁部31c是邻接于第一开口部31a而在壳体本体部31的轴方向其中一侧的内壁31b上,在径方向外侧沿轴方向呈圆筒状扩展。第一敛缝部31d从第一内壁部31c的轴方向其中一侧端朝轴方向其中一侧延伸。第一内壁部31c在轴方向另一侧端具有沿径方向延伸的圆环状的第一阶部31e。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内壁部31c的内面与第一敛缝部31d的内面是位于同一面上。而且,第一敛缝部31d的径方向的厚度比壳体本体部31的内壁31b的径方向的厚度薄。第一阶部31e朝向轴方向其中一侧,沿相对于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磁轭21的第一凸缘部21b的第一轴方向另一侧端面21d1接触至所述第一阶部31e。

第一开口部31a在第一敛缝部31d的轴方向前端部的径方向内侧开口。第一开口部31a沿轴方向观察为圆形状。盖体33插入至较所述第一开口部31a靠前侧。盖体33的周缘部33c接触至第一凸缘部21b的第一轴方向其中一侧端面21d2。

壳体本体部31具有第二内壁部31f,所述第二内壁部31f是在邻接于线圈架25的轴方向另一侧的端部而朝轴方向另一侧延伸的壳体本体部31的内壁31b,在径方向外侧沿轴方向呈圆筒状扩展。第二内壁部31f在轴方向其中一侧端具有朝径方向延伸的圆环状的第二阶部31j。第二内壁部31f的内径比壳体本体部31的内壁31b的内径大。因此,第二内壁部31f的径方向厚度比壳体本体部31的内壁31b的径方向厚度薄。

壳体本体部31具有从第二内壁部31f的前侧端部朝前侧延伸的第二敛缝部31h。第二敛缝部31h的径方向的厚度与第二内壁部31f的径方向的厚度相同。另外,滑阀50的阀体51通过第二敛缝部31h而固定于壳体30。

在壳体本体部31前侧的x轴方向正(plus)侧端部,设有末端(terminal)切口部31i。对电连接于线圈29的末端38进行保持的末端本体部37是从末端切口部31i的径方向内侧朝向外侧突出。末端本体部37与卷绕有线圈29的线圈架25为一体成型品。

(磁轭21)

磁轭21位于壳体本体部31内的后侧,具有沿轴方向延伸的第一圆筒部21a。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圆筒部21a具有沿轴方向贯穿的第一贯穿孔21h。在第一贯穿孔21h内插入有柱塞13。

在第一圆筒部21a的轴方向其中一侧,设有朝径方向外侧突出的环状的第一凸缘部21b。第一凸缘部21b的外径比壳体本体部31的内壁31b的内径大,且比第一内壁部31c的内径稍小。因此,第一凸缘部21b可容易地插入第一内壁部31c。而且,第一凸缘部21b使第一凸缘部21b的第一轴方向另一侧端面21d1接触至第一阶部31e。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凸缘部21b为圆环状,第一凸缘部21b的轴方向厚度具有与壳体本体部31的内壁31b的壁厚为同程度的厚度。因此,第一凸缘部21b的第一周端部21c容易沿着第一内壁部31c的内面而配置。因此,磁轭21能够以沿着中心轴j的姿势而配置。而且,第一凸缘部21b使第一凸缘部21b的径方向外侧的第一周端部21c接触至在第一内壁部31c的径方向外侧沿周方向延伸的内面31c1。

第一凸缘部21b使第一凸缘部21b的第一轴方向另一侧端面21d1接触至第一阶部31e。而且,第一凸缘部21b的第一轴方向另一侧端面21d1与线圈架25的轴方向另一侧的端面25c位于同一平面上。

第一圆筒部21a的轴方向长度如图2所示,具有与柱塞13的轴方向长度为同程度的长度。第一圆筒部21a的第一贯穿孔21h的内径比柱塞13的外径稍大。因此,第一圆筒部21a作为支撑柱塞13的滑动轴承发挥功能,并且使柱塞13朝向轴方向的移动成为可能。

第一圆筒部21a的轴方向另一侧(前侧)的壁部21e的端部具有倾斜面部21f,所述倾斜面部21f随着朝轴方向另一侧前进而朝径方向内侧斜斜地倾斜。而且,在第一圆筒部21a的轴方向另一侧的壁部21e上,设有直径比壁部21e小且为圆筒状的第一嵌合部21g。在所述第一嵌合部21g中,安装有后述的轴环41。

磁轭21的第一圆筒部21a与第一凸缘部21b成为一体。即,第一圆筒部21a与第一凸缘部21b包含单个构件。所述磁轭21可通过模具成型或切削加工而获得。另外,磁轭21中,第一圆筒部21a与第一凸缘部21b也可为独立体。

(柱塞13)

柱塞13在第一圆筒部21a内沿轴方向移动。本实施方式中,柱塞13为磁性材料制,且为圆柱状。柱塞13的外径比第一圆筒部21a的第一贯穿孔21h的内径稍小。

柱塞13具有沿轴方向贯穿的第二贯穿孔13a。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贯穿孔13a的前侧在柱塞13的前侧的柱塞端面13b上开口,后侧在柱塞13的后侧的柱塞端面13c上开口。第二贯穿孔13a沿轴方向观察,较轴部11位于径方向外侧。

(磁芯17)

磁芯17相对于磁轭21而位于轴方向另一侧(前侧),具有沿轴方向延伸的第二圆筒部17a。第二圆筒部17a具有沿轴方向延伸而供轴部11插入的第三贯穿孔17f。本实施方式中,磁芯17为磁性材料制,配置在壳体30的前侧且固定于壳体30内。磁芯17经由轴环41而结合于磁轭21,并且在接触至线圈架25的内面的状态下固定于壳体30。在磁芯17的第二圆筒部17a的前侧,设有朝径方向突出的环状的第二凸缘部17b。第二凸缘部17b的外径比第二内壁部31f的内径稍小。

第二凸缘部17b的径方向的第二周端部17c接触至第二内壁部31f。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凸缘部17b的第二周端部17c接触至在第二内壁部31f的径方向外侧沿周方向延伸的内面31f1。进而,第二凸缘部17b的第二轴方向其中一侧端面17n接触至第二阶部31j。因此,磁芯17相对于壳体30而被定位于轴方向其中一侧(后侧)。

在第二圆筒部17a的后侧,设有后侧开口且朝前侧凹陷的第一空间部17d。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空间部17d相对于中心轴j而设于同轴上,且沿轴方向观察为圆形状。第一空间部17d的内径比柱塞13的外径稍大。因此,柱塞13可在第一空间部17d内沿轴方向移动。

在第一空间部17d内,设有从第一空间部17d的前侧端部朝前侧延伸的延长空间部17e。延长空间部17e的后侧开口且朝前侧延伸。延长空间部17e的内径比第一空间部17d的内径小。在延长空间部17e的前侧的底面,开设有供轴部11穿过的第三贯穿孔17f的后侧的开口部17g。

第三贯穿孔17f的后侧连通于延长空间部17e,前侧在第二圆筒部17a的前侧的端面17h上开口。轴部11移动自如地穿过第三贯穿孔17f。第三贯穿孔17f作为支撑轴部11的滑动轴承发挥功能,并且使轴部11朝向轴方向的移动成为可能。

在磁轭21的轴方向另一侧的磁轭外周面及磁芯17的轴方向其中一侧的磁芯外周面,插入有筒状的轴环41。磁轭21及磁芯17具有间隙23地经由轴环41而结合。本实施方式中,在磁芯17的第二圆筒部17a的后侧,设有直径比第二圆筒部17a的前侧小且为圆筒状的第二嵌合部17i。

轴环41的前侧嵌合于第二嵌合部17i。轴环41的后侧嵌合于磁轭21的第一嵌合部21g。因此,磁轭21与磁芯17经由轴环41而结合。轴环41的壁厚比磁轭21的第一圆筒部21a的壁厚薄。本实施方式中,轴环41的径方向的厚度比磁轭21的第一圆筒部21a的径方向的厚度薄。因此,能够扩大磁力线通过的通路。轴环41为非磁性材料制。

在第二圆筒部17a的第一空间部17d的径方向外侧,设有朝后侧延伸的圆筒状的薄壁部17j。薄壁部17j具有倾斜面部17k,所述倾斜面部17k随着朝轴方向其中一侧前进而朝径方向内侧倾斜。具有倾斜面部17k的薄壁部17j在线圈29的通电时,使从薄壁部17j朝柱塞13侧延伸的磁力线集中,从而增大朝前侧拉拽柱塞13的力。

(轴部11)

轴部11如图2所示,在第二圆筒部17a内沿轴方向移动。本实施方式中,轴部11为非磁性的金属材料制,轴部11的外径比第三贯穿孔17f的内径稍小。轴部11的后侧端部突出至第一空间部17d内,轴部11的前侧端部从磁芯17的前侧的端面17h突出。在轴部11的后侧,安装有卡环12。

卡环12是配置在如下所述的位置,即:当柱塞13使轴部11朝前侧移动时,在柱塞13前侧的柱塞端面13b接触至第一空间部17d的底面之前,卡环12接触至延长空间部17e的底面。因此,当轴部11朝前侧移动时,能够防止柱塞13抵接于第一空间部17d的底面之虞。

(线圈架25)

线圈架25为圆筒状,且配置在第一圆筒部21a及第二圆筒部17a的径方向外侧。本实施方式中,线圈架25为树脂制,覆盖第一圆筒部21a的径方向外侧的侧面21i和第二圆筒部17a的径方向外侧的侧面17m。线圈架25具有圆筒部25a及第三凸缘部25b,所述第三凸缘部25b设在圆筒部25a的轴方向两侧且朝径方向外侧突出。在圆筒部25a上卷绕有线圈29。

x轴方向正侧的第三凸缘部25b朝径方向外侧延伸而连接于末端本体部37。卷绕有线圈29的线圈架25跟末端本体部37一同通过树脂而一体成型。

(线圈29)

线圈29被卷绕于线圈架25上。本实施方式中,线圈29是沿着线圈架25的圆筒部25a的径方向外侧的外周面而沿周方向卷绕。线圈29的两端部电连接于末端本体部37上所设的末端38。

(盖体33)

盖体33如图2所示,为非磁性材料制,相对于磁轭21及柱塞13而位于轴方向其中一侧(后侧)。盖体33为圆板状,盖体33的外径比壳体本体部31的内壁31b的内径大,且比第一内壁部31c的内径稍小。而且,盖体33通过第一敛缝部31d朝径方向内侧弯折而接触至盖体33的周缘部33c,从而在周缘部33c接触至第一凸缘部21b的第一轴方向其中一侧端面21d2的状态下固定于壳体30。

本实施方式中,盖体33具有:盖体本体部33a,与柱塞13的轴方向其中一侧的柱塞端面13c相向地配置;环状的倾斜部33b,从盖体本体部33a的径方向外侧端部随着朝轴方向另一侧前进而朝径方向外侧延伸;以及环状的周缘部33c,从倾斜部33b的径方向外侧端部朝径方向外侧突出。盖体33在固定于壳体30的状态下封闭第一开口部31a。

盖体本体部33a在盖体本体部33a的径方向内侧具有朝柱塞侧突出的突出部33e。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33e接触至柱塞13后侧的柱塞端面13c的中央部,并且配置在较第二贯穿孔13a后侧的开口部13d更靠中心轴j侧偏离的位置。

<滑阀50>

(阀体51)

阀体51如图1所示,为圆筒状,且具有使油流入、流出的多个孔口(port)55。阀体51具有沿轴方向延伸且供滑轴阀52插入的滑轴孔部53。滑轴孔部53沿轴方向贯穿阀体51。多个孔口55连接于滑轴孔部53。在阀体51的后侧端部,设有朝径方向突出的凸缘部54。所述凸缘部54通过设在螺线管10的壳体本体部31上的第二敛缝部31h敛缝而固定于壳体本体部31。

(滑轴阀52)

滑轴阀52具有:多个大径部52a,具有比滑轴孔部53的内径稍小的外径;以及小径部52b,将在轴方向上邻接的大径部52a彼此相连,且直径小于大径部52a。通过滑轴阀52沿轴方向移动,从而大径部52a开闭孔口55。在阀体51的前侧端部,插入有封闭滑轴孔部53的前侧开口的封闭构件57。在封闭构件57与滑轴阀52的前侧端部之间,配置有压缩弹簧60。因此,滑轴阀52由压缩弹簧60朝向后侧施力。

<螺线管10的装配方法>

首先,如图1所示,将磁轭21以第一凸缘部21b朝向后侧的状态,从在壳体本体部31的后侧开口的第一开口部31a插入壳体本体部31内,使第一凸缘部21b的第一轴方向另一侧端面21d1接触至壳体本体部31的第一阶部31e。

在磁轭21的插入后,将盖体33以突出部33e朝向前侧的姿势,从第一开口部31a插入壳体本体部31内。盖体33使周缘部33c前侧的面33d1接触至磁轭21的第一凸缘部21b后侧的第一轴方向其中一侧端面21d2。在盖体33的插入后,将第一敛缝部31d朝径方向内侧弯折而接触至盖体33的周缘部33c,从而将盖体33固定于壳体本体部31。

在盖体33的固定后,将柱塞13从在壳体本体部31的前侧开口的第二开口部31n插入壳体本体部31内,将柱塞13插入磁轭21的第一圆筒部21a的第一贯穿孔21h。在柱塞13的插入后,将轴环41从第二开口部31n插入壳体本体部31内,并使其嵌合于磁轭21的第一嵌合部21g。

在轴环41的插入后,将一体成型有线圈架25与末端本体部37的组件(assembly)40从第二开口部31n插入壳体本体部31内。线圈架25将线圈架25的外周面嵌合于壳体本体部31的内壁31b的内面而固定。

在组件40的插入后,将插入有轴部11的磁芯17以第一空间部17d朝向后侧的状态,将磁芯17从第二开口部31n插入壳体本体部31内,使从磁轭21朝前侧延伸的轴环41嵌合于磁芯17的第二嵌合部17i。而且,使磁芯17的第二凸缘部17b的第二轴方向其中一侧端面17n接触至壳体本体部31的第二阶部31j,螺线管10的装配结束。

另外,螺线管10的装配方法并不限于前述的顺序。在前述的装配方法中,是将柱塞13插入磁轭21内之后,将组件40插入壳体本体部31内,但也可在将组件40插入壳体本体部31内之后,将柱塞13插入磁轭21内。

<螺线管装置1的作用/效果>

接下来,对螺线管装置1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当螺线管装置1的螺线管10的线圈29受到激磁时,因线圈29中产生的磁力,柱塞13被吸引向磁芯17侧。因此,接触至柱塞13的轴部11跟柱塞13一同朝前侧移动。另外,在轴部11的移动时,是克服压缩弹簧60的施力而移动。因此,抵接于轴部11的滑轴阀52朝前侧移动。

另一方面,当螺线管10的线圈29成为非激磁状态时,柱塞13无来自磁芯17的吸引力。因此,通过压缩弹簧60的朝向前侧的施加力,滑轴阀52朝后侧移动。而且,伴随滑轴阀52朝向后侧的移动,螺线管10的轴部11及柱塞13朝后侧移动。

(1)此处,本实施方式的螺线管装置1的磁轭21的第一凸缘部21b使其第一轴方向另一侧端面21d1接触至第一阶部31e,盖体33通过第一敛缝部31d朝径方向内侧弯折而接触至盖体33的周缘部33c,从而在周缘部33c接触至第一凸缘部21b的第一轴方向其中一侧端面21d2的状态下固定于壳体30。因此,由第一敛缝部31d产生的敛缝压力经由盖体33的周缘部33c及磁轭21的第一凸缘部21b而作用于壳体30的第一阶部31e。因此,能够防止磁轭21发生变形之虞。

(2)而且,第一凸缘部21b进而使第一凸缘部21b的径方向外侧的第一周端部21c接触至第一内壁部31c的内面31c1。因此,从第一凸缘部21b朝向壳体30的磁力线的透过性提高,能够抑制螺线管装置1中的磁路的分散。

(3)而且,磁轭21的第一凸缘部21b的第一轴方向另一侧端面21d1接触至线圈架25的轴方向其中一侧的端面25c。因此,能够提高从线圈29通过第一凸缘部21b的磁力线的透过性。

(4)而且,第一凸缘部21b的第一轴方向另一侧端面21d1与线圈架25的轴方向其中一侧的端面25c是位于同一平面上。因此,能够抑制敛缝压力作用于线圈架25之虞。

(5)而且,盖体33在固定于壳体30的状态下封闭第一开口部31a。因此,能够防止通过柱塞13或磁轭21的磁力线从第一开口部31a漏出至外部之虞。

(6)而且,盖体33为非磁性材料制。因此,不存在从柱塞13通过磁轭21返回线圈29的磁力线通过盖体33之虞。因此,能够抑制磁路的分散。

(7)而且,磁轭21的第一圆筒部21a与第一凸缘部21b成为一体。因此,与磁轭21的第一圆筒部21a和第一凸缘部21b为独立体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零件数。

(8)而且,盖体33具有:盖体本体部33a,与柱塞端面13c相向配置;环状的倾斜部33b,从盖体本体部33a的径方向外侧端部随着朝向轴方向另一侧前进而朝径方向外侧延伸;以及环状的周缘部33c,从倾斜部33b的径方向外侧端部朝径方向外侧突出。因此,盖体本体部33a相对于周缘部33c而位于轴方向其中一侧。因此,可将柱塞13靠近盖体本体部33a侧配置,能够抑制螺线管装置1的轴方向的大型化。

(9)而且,盖体本体部33a在盖体本体部33a的径方向内侧具有朝柱塞侧突出的突出部33e。因此,当柱塞13朝轴方向其中一侧移动时,柱塞13的轴方向其中一侧的柱塞端面13c接触至突出部33e,从而能够限制柱塞13朝向轴方向其中一侧的移动。

(10)而且,第二凸缘部17b使其第二轴方向其中一侧端面17n接触至第二阶部31j。因此,能够相对于壳体30而进行磁芯17的轴方向其中一侧的定位。

(11)而且,第二凸缘部17b进而使第二凸缘部17b的径方向外侧的第二周端部17c接触至第二内壁部31f的内面31f1。因此,从第二凸缘部17b朝向壳体30的磁力线的透过性提高,能够进一步抑制螺线管装置1中的磁路分散。

(12)而且,磁轭21及磁芯17是具有间隙23地经由轴环41而结合。因此,能够使磁轭21及磁芯17经由轴环41而成为一体。

(13)而且,轴环41的壁厚比磁轭21的第一圆筒部21a的壁厚薄。如前所述,由第一敛缝部31d产生的敛缝压力经由盖体33的周缘部33c及磁轭21的第一凸缘部21b而作用于壳体30的第一阶部31e。因此,敛缝压力不会经由磁轭21而作用于轴环41,因此能够减薄轴环41的壁厚。因此,通过使轴环41的壁厚薄于磁轭21的第一圆筒部21a的壁厚,能够加大磁轭21及磁芯17的径方向的厚度,从而扩大磁力线的通路。

(14)而且,轴环41为非磁性材料制。因此,能够阻断磁力线从磁芯17经由轴环41通往磁轭21侧的磁力线通路。

(15)而且,磁轭21的轴方向另一侧具有随着朝轴方向另一侧前进而朝径方向内侧倾斜的倾斜面部21f。因此,与磁轭21的轴方向另一侧端部为沿径方向延伸的面的情况相比,能够加宽磁芯17的轴方向一端部与磁轭21的轴方向另一端部之间的空间。因此,能够进一步减轻从磁芯17通往柱塞13侧的磁力线的一部分分散向磁轭21侧之虞。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可在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及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在实用新型的范围及主旨内,同时包含在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实用新型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