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弹簧式止回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50753发布日期:2020-05-15 16:58阅读:442来源:国知局
一种弹簧式止回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道阀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弹簧式止回阀。



背景技术:

在管道阀门技术领域,弹簧止回阀用于防止其中的流体倒流。

现有的止回阀在使用时,由于防止流体回流的要求,止回阀的压降设置得较大以确保流体流向正确,但这会导致止回阀在使用时需要进气(液)端的压力比出气(液)端高得多才能使得止回阀畅通,当进气(液)端的压力只比出气(液)端略高时,止回阀往往不会打开,因此会严重影响止回阀的正常使用。

由此可见,现有止回阀的结构需要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现有止回阀结构导致压降过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弹簧式止回阀,包括阀体、阀芯、阀套和阀盖,所述阀体与所述阀盖固定连接,所述阀套在所述阀盖内滑动;所述阀套与所述阀盖之间设有第一弹簧,所述阀芯与所述阀套之间设有第二弹簧;所述阀芯位于所述阀体的流体入口处并封闭所述流体入口时,所述止回阀处于关闭状态;所述阀芯与所述阀体分离,且所述第一弹簧和所述第二弹簧处于压缩状态时,所述止回阀处于打开状态。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弹簧式止回阀,通过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的设置,在保证弹簧式止回阀引导流向、防止导流的基础上,降低了弹簧式止回阀的压降。

可选地,所述止回阀包括开启压力p1,所述开启压力p1的大小由所述第一弹簧控制;当进气端压力小于所述开启压力p1时,所述止回阀处于关闭状态;当所述进气端压力大于等于所述开启压力p1时,所述止回阀的开关状态由所述第二弹簧控制。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弹簧式止回阀,通过设置由第一弹簧控制的开启压力,为进气端压力设置了一个最低值,当进气端压力未达到该最低值时,止回阀一直处于关闭状态,进而实现止回阀的开启压力控制。

可选地,所述开启压力p1在300-900kpa之间。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弹簧式止回阀,通过设置止回阀的开启压力在300-900kpa范围内,开启压力由第一弹簧控制,进而实现止回阀的开启压力控制。

可选地,所述第二弹簧控制差值压力p2的大小;当所述进气端和出气端的压力差大于所述差值压力p2时,所述止回阀处于打开状态;当所述进气端和所述出气端的压力差小于等于所述差值压力p2时,所述止回阀处于关闭状态。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弹簧式止回阀,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弹簧式止回阀,通过设置由第二弹簧控制的差值压力,有利于止回阀打开时进出气端压力差值的降低,进而有利于提高止回阀的灵敏程度。

可选地,所述差值压力p2在1-10kpa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弹簧式止回阀,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弹簧式止回阀,通过设置差值压力在1-10kpa范围内,差值压力由第二弹簧控制,实现止回阀在进出气端微小压力差下的打开过程。

可选地,所述阀套与所述阀盖之间设有导向环和密封环;所述导向环位于所述阀套的侧壁上,所述导向环适于控制所述阀套的滑动方向;所述密封环位于所述阀套的侧壁上,所述密封环适于限制流体的流动方向。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弹簧式止回阀,通过设置导向环和密封环,提升了阀套在阀盖内滑动时的流畅度,同时在阀套滑动时避免进出气端和阀套上方空间流通,提高了止回阀的密封性。

可选地,所述阀体与所述阀盖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适于限制流体的流动方向。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弹簧式止回阀,通过在阀体和阀盖之间设置第一密封圈,提高了止回阀的密封性。

可选地,所述第一弹簧连接有弹簧座,所述第一弹簧作弹性运动时,所述弹簧座保持固定。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弹簧式止回阀,通过设置与第一弹簧连接的弹簧座,通过调节弹簧座的位置,实现对止回阀的开启压力的调节过程。

可选地,所述弹簧座连接有压力调节螺母,所述压力调节螺母适于控制所述弹簧座在所述止回阀中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弹簧式止回阀,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弹簧式止回阀,通过设置与弹簧座连接的压力调节螺母,通过调节压力调节螺母调节弹簧座在止回阀中的相对位置,进而调节止回阀的开启压力。

可选地,所述阀芯连接有第二密封圈,当所述阀芯与所述阀体连接时,所述第二密封圈适于防止进气端和出气端之间的流体流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弹簧式止回阀,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弹簧式止回阀,通过在阀芯上设置第二密封圈,提高了止回阀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弹簧式止回阀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阀套与周围部件配合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弹簧式止回阀的侧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阀体,2-阀芯,3-阀套,4-阀盖,5-第一弹簧,6-第二弹簧,7-导向环,8-密封环,9-弹簧座,10-压力调节螺母,11-第一密封圈,12-第二密封圈,13-第三密封圈,100-流体入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为方便描述,本实用新型中,进气端和进液端统称为进气端,出气端和出液端统称为出气端,即本实用新型的弹簧式止回阀用于气体和液体的定向导通。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弹簧式止回阀,包括阀体1、阀芯2、阀套3和阀盖4,所述阀体1与所述阀盖4固定连接,所述阀套3在所述阀盖4内滑动;所述阀套3与所述阀盖4之间设有第一弹簧5,所述阀芯2与所述阀套3之间设有第二弹簧6;所述阀芯2位于所述阀体1的流体入口100处并封闭所述流体入口100时,所述止回阀处于关闭状态;所述阀芯2与所述阀体1分离,且所述第一弹簧5和所述第二弹簧6处于压缩状态时,所述止回阀处于打开状态。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弹簧式止回阀包括固定连接的阀体1和阀盖4,阀体1和阀盖4组成了弹簧式止回阀的外观主体,阀芯2和阀套3位于弹簧式止回阀的内部,其中阀芯2和阀套3连接,阀套3与阀盖4滑动连接;阀套3和阀盖4之间设有第一弹簧5,阀套3在弹簧式止回阀内部的往复运动伴随着第一弹簧5的压缩与伸长,而阀芯2和阀套3连接,阀芯2位于弹簧式止回阀的进气端和出气端之间,则弹簧式止回阀的开关状态由第一弹簧5控制,当进气端压力小于第一弹簧5的弹力及阀芯2、阀套3的重力和时,止回阀一直处于关闭状态,此时阀芯2与阀体1连接,阀芯2位于阀体1的流体入口100处并封闭流体入口100,进气端和出气端的流体无法导通;止回阀处于打开状态需满足进气端压力大于等于第一弹簧5的弹力及阀芯2、阀套3的重力和,以及进气端压力大于出气端压力与第二弹簧6的弹力之和,此时止回阀处于打开状态,阀芯2与阀体1分离,且第一弹簧5和第二弹簧6处于压缩状态,当止回阀处于打开状态时,阀芯2与阀体1分离,由于进气端压力大于出气端压力,进气端的流体例如气体、水等流至出气端,反之出气端的流体则不会回流至进气端。

相比于现有止回阀压降过高的情况,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弹簧5和第二弹簧6起到降低压降的作用,其中,第一弹簧5与现有弹簧式止回阀中的弹簧的功能一致,本实用新型的重点在于第二弹簧6的设置,使得当进气端压力大于等于第一弹簧5的弹力及阀芯2、阀套3的重力和,只需要进气端压力比出气端压力略高即可。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弹簧式止回阀,通过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的设置,在保证弹簧式止回阀引导流向、防止导流的基础上,降低了弹簧式止回阀的压降。

可选地,所述止回阀包括开启压力p1,所述开启压力p1的大小由所述第一弹簧5控制;当进气端压力小于所述开启压力p1时,所述止回阀处于关闭状态;当所述进气端压力大于等于所述开启压力p1时,所述止回阀的开关状态由所述第二弹簧6控制。

具体地,开启压力p1的大小取决于第一弹簧5的弹力大小,以及阀芯2、阀套3的重力和,其中,阀芯2和阀套3在生产设计环节已经确定,则主要是第一弹簧5决定了开启压力p1的大小,当进气端压力小于所述开启压力p1时,止回阀始终处于关闭状态,此时阀芯2与阀体1连接,进气端和出气端的流体无法导通;当进气端压力大于等于开启压力p1时,止回阀可以开启,但进一步的开启要求由第二弹簧6控制,当进气端和出气端的压力差大于第二弹簧6的弹力与阀芯2的重力之和时,止回阀处于打开状态,当进气端和出气端的压力差小于等于第二弹簧6的弹力与阀芯2的重力之和时,止回阀处于关闭状态。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开启压力p1,为进气端压力设置了一个最低值,当进气端压力未达到该最低值时,止回阀一直处于关闭状态。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弹簧式止回阀,通过设置由第一弹簧控制的开启压力,为进气端压力设置了一个最低值,当进气端压力未达到该最低值时,止回阀一直处于关闭状态,进而实现止回阀的开启压力控制。

可选地,所述开启压力p1在300-900kpa之间。

具体地,开启压力p1的取值范围为300-900kpa,优选地,开启压力p1取为600kpa,即当进气端压力小于600kpa时,止回阀一直处于关闭状态,当进气端压力大于等于600kpa时,止回阀可以打开,当进气端和出气端的压力差大于第二弹簧6的弹力与阀芯2的重力之和时,止回阀处于打开状态,当进气端和出气端的压力差小于等于第二弹簧6的弹力与阀芯2的重力之和时,止回阀处于关闭状态。开启压力p1的取值由第一弹簧5控制,实现止回阀的开启压力控制,第一弹簧5同时起到安全阀的作用,为止回阀的打开设置了一个最低打开值,当进气端压力小于该打开值时,止回阀始终处于关闭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开启压力p1的取值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改变。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弹簧式止回阀,通过设置止回阀的开启压力在300-900kpa范围内,开启压力由第一弹簧控制,进而实现止回阀的开启压力控制。

可选地,所述第二弹簧6控制差值压力p2的大小;当所述进气端和出气端的压力差大于所述差值压力p2时,所述止回阀处于打开状态;当所述进气端和所述出气端的压力差小于等于所述差值压力p2时,所述止回阀处于关闭状态。

具体地,差值压力p2的大小取决于第二弹簧6的弹力和阀芯2的重力之和,其中,阀芯2的重力在生产设计环节已经确定,则主要是第二弹簧6决定了差值压力p2的大小;在进气端压力大于开启压力p1的情况下,当进气端和出气端的压力差大于差值压力p2时,止回阀处于打开状态,当进气端和出气端的压力差小于等于差值压力p2时,止回阀处于关闭状态。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由第二弹簧6控制的差值压力p2,相比于现有技术止回阀压降较大而言,进气端压力只需要比出气端压力略高即可,因而由第二弹簧6控制的差值压力p2的设置,有利于止回阀压力差值的降低,进而有利于提高止回阀的灵敏程度。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弹簧式止回阀,通过设置由第二弹簧控制的差值压力,有利于止回阀打开时进出气端压力差值的降低,进而有利于提高止回阀的灵敏程度。

可选地,所述差值压力p2在1-10kpa范围内。

具体地,差值压力p2的取值范围为1-10kpa,优选地,差值压力p2取为5kpa,即当进气端和出气端的压力差大于5kpa时,止回阀处于打开状态,当进气端和出气端的压力差小于等于5kpa时,止回阀处于关闭状态。其中,差值压力p2相比于开启压力p1的比值很小,差值压力p2的取值由第二弹簧6控制,实现止回阀在进出气端微小压力差下的打开过程。需要说明的是,差值压力p2的取值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改变。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弹簧式止回阀,通过设置差值压力在1-10kpa范围内,差值压力由第二弹簧控制,实现止回阀在进出气端微小压力差下的打开过程。

可选地,所述阀套3与所述阀盖4之间设有导向环7和密封环8;所述导向环7位于所述阀套3的侧壁上,所述导向环7适于控制所述阀套3的滑动方向;所述密封环8位于所述阀套3的侧壁上,所述密封环8适于限制流体的流动方向。

具体地,结合图1和图2所示,在阀套3的侧壁上设置导向环7,具体设置在阀套3侧壁内陷形成的一圈凹槽中,导向环7不仅起到阀套3滑动时的导向作用,还能减小阀套3滑动时与阀盖4的摩擦;在阀套3的侧壁上设置密封环8,具体设置在阀套3侧壁内陷形成的一圈凹槽中,密封环8不仅起到防止进出气端和阀套3上方空间流通的作用,还能减小阀套3滑动时与阀盖4的摩擦,优选地,密封环8的内侧设置第三密封圈13,密封环8与第三密封圈13共同起到防止流通和减小摩擦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在密封环8和第三密封圈13上方设置阀套端螺母,有利于密封环8和第三密封圈13的组装过程。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弹簧式止回阀,通过设置导向环和密封环,提升了阀套在阀盖内滑动时的流畅度,同时在阀套滑动时避免进出气端和阀套上方空间流通,提高了止回阀的密封性。

可选地,所述阀体1与所述阀盖4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11,所述第一密封圈11适于限制流体的流动方向。

具体地,结合图1所示,在阀体1和阀盖4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11,第一密封圈11用于阻挡阀体1和阀盖4之间的缝隙,使得进气端的流体只能流向出气端,从而提高了止回阀的密封性。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弹簧式止回阀,通过在阀体和阀盖之间设置第一密封圈,提高了止回阀的密封性。

可选地,所述第一弹簧5连接有弹簧座9,所述第一弹簧5作弹性运动时,所述弹簧座9保持固定。

具体地,第一弹簧5与弹簧座9连接,在第一弹簧5作弹性往复运动时,弹簧座9保持固定;止回阀的开启压力p1不仅取决于第一弹簧5本身的制作材料,还与弹簧座9的位置有关,通过调节弹簧座9的位置可以调节第一弹簧5的弹力大小,进而调节止回阀的开启压力p1。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弹簧式止回阀,通过设置与第一弹簧连接的弹簧座,通过调节弹簧座的位置,实现对止回阀的开启压力的调节过程。

可选地,所述弹簧座9连接有压力调节螺母10,所述压力调节螺母10适于控制所述弹簧座9在所述止回阀中的位置。

具体地,结合图1-图3所示,在弹簧座9的上方设有压力调节螺母10,通过调节压力调节螺母10,可以调节弹簧座9在止回阀中的相对位置,进而调节开启压力p1。优选地,在压力调节螺母10上设置压力刻度,在生产设计环节以及其它需要对开启压力p1进行调节的情况下,根据压力刻度上的压力值将压力调节螺母10调节至目标位置,从而能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对应的开启压力p1。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弹簧式止回阀,通过设置与弹簧座连接的压力调节螺母,通过调节压力调节螺母调节弹簧座在止回阀中的相对位置,进而调节止回阀的开启压力。

可选地,所述阀芯2连接有第二密封圈12,当所述阀芯2与所述阀体1连接时,所述第二密封圈12适于防止进气端和出气端之间的流体流动。

具体地,结合图1和图2所示,在阀芯2上设有第二密封圈12,当阀芯2与阀体1连接时,第二密封圈12起到防止进气端和出气端之间流体流动的作用,从而提高了止回阀的安全性能。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弹簧式止回阀,通过在阀芯上设置第二密封圈,提高了止回阀的安全性能。

虽然本实用新型公开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更与修改,这些变更与修改均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