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变速箱侧支承轴承装置的驱动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891873发布日期:2021-04-30 13:18阅读:88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有变速箱侧支承轴承装置的驱动模块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前序部分所述的车辆传动系中的驱动模块。



背景技术:

例如从de102016207104a1中已知一种驱动模块。它包含一台带有一个转子的电动机,和一个带有一台分离式离合器以及一台复式离合器的离合器装置。转子在一个转子支架上支承,它和分离式离合器以及复式离合器一起支承在一个共用的轴承位置上,该轴承位置设计为两个滚动轴承,它们支撑在同一个轴承架上。

在de102016221948a1中,通过一个布置在一个轴承架和一个中间轴之间的中央轴承位置支承转子。

在通过一个中央轴承位置实现支承的情况下,轴承位置和与其配套的部件必须设计为具有足够的刚性和强度。这会导致重量增加,并且需要更多的结构空间,从而增加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改进驱动模块。

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特征的驱动模块解决这些任务中的至少一项。相应地提出一种车辆传动系中的驱动模块,其具有一个将扭矩传递到一个后置变速箱的离合器装置、一个模块壳体、一台带有一根转子的电动机、一个可转动的第一部件和一个第二部件、一个布置在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之间,并且将第一部件在径向和轴向上支撑在第二部件上的第一支承轴承装置和一个第二支承轴承装置,它布置在一个与离合器装置配套的第三部件和一个与变速箱配套的第四部件之间,并且将第三部件径向支撑在第四部件上。

这样一来,就可以实现驱动模块的可靠支承,并且在第三部件和第四部件之间阻止、限制或者减少径向可移动性。此外,还可以阻止、限制或者减少转子或者与之连接的部件的倾斜。此外,可以将与第一支承轴承装置配套的部件设计得更小、更轻且成本更低。而且还可以减小结构空间。

径向支撑可以在径向上具有间隙。在第二支承轴承装置和相应的连接部件之间,可以存在一个尺寸介于0.002和0.6mm、优选介于0.02和0.3mm之间的配合间隙。第三部件和第四部件可以在径向上彼此相对移动。这样一来,就可以简化驱动模块的装配。可以在一个特定的最大径向位移量的范围内发生径向移动,其中,任何超出此范围的径向移动都会由第二支承轴承装置予以支撑。

第一支承轴承装置可以具有一个支承轴承。第一支承轴承装置同样也可以具有两个或者多个支承轴承。第二支承轴承装置可以具有一个支承轴承。第二支承轴承装置同样也可以具有两个或者多个支承轴承。各支承轴承可以是向心滚珠轴承、滚针轴承、圆柱滚子轴承或同类型的轴承。

离合器装置可以设计为干式或者湿式。

第一部件可以和第三部件固定连接在一起,特别是以可拆解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第三部件或者一个与其连接的部件和第四部件或者一个与其连接的部件在轴向上可以彼此相对移动。第三部件可以是一个与离合器装置直接配套在一起的部件。

在本发明另外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二支承轴承装置被设计为主要负责支撑径向力,尤其是仅负责支撑径向力。

第二支承轴承装置可以在轴向上固定在第三和/或第四部件上。在第三部件和另外一个与之连接的部件之间,可以存在轴向可移动性。在第四部件和另外一个与之连接的部件之间,可以存在轴向可移动性。在第二支承轴承装置和第三和/或第四部件之间,可以存在轴向可移动性。通过这种轴向可移动性,就可以对轴向公差、弹性形变和/或热膨胀进行补偿。此外,通过前文所述的轴向可移动性,就可以实现一个装配接口,通过它可以将变速箱和离合器装置,或者将离合器装置和驱动模块的其他结构单元(例如电动机)连接在一起。

在本发明的一个极优选的实施例中,在致动离合器装置时产生的致动力会通过第一支承轴承装置加以支撑,并且第二支承轴承装置位于致动力支撑作用的直接影响范围以外。

在本发明的一个特殊实施例中,第一部件是电动机的一个转子或者一个与之相连的部件。转子可以直接通过第一支承轴承装置支撑。转子同样也可以通过一个与之连接的部件由第一支承轴承装置实现支撑。

转子可以在径向上和轴向上通过第一支承轴承装置完全静态固定。第二支承轴承装置可以在静力学上起到冗余的支撑效果,而通过和第一及第二支承轴承装置相互作用的部件的弹性,这一支撑效果可以非常实用地加以实现并且有利。

在本发明的一个特殊实施例中,第二部件是模块壳体或者一个与之相连的部件。

在本发明的另外一个特殊实施例中,第三部件是一个离合器盖或者一个与之固定连接的部件,或者一块反向压盘或者一个与之固定连接的部件,或者一块中心板或者一个与之固定连接的部件。第三部件可以和离合器装置的另外一个部件固定连接,例如采用铆接的方式。

在本发明的一个特殊设计中,第四部件是一个变速箱壳体或者一个与之相连的部件,或者一根变速箱输入轴或者致动装置的一个部件。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离合器装置包含一个复式离合器和/或一个分离式离合器。

分离式离合器可以在一个驱动元件,例如一台内燃机和电动机和/或复式离合器的一个离合器输入端之间实现扭矩传递。

复式离合器可以在一个驱动元件,例如一台内燃机和/或电动机和变速箱之间实现扭矩传递。

第一部件可以和分离式离合器的一个部件或者复式离合器的一个部件或者和分离式离合器及复式离合器的一个共用部件固定连接在一起。第一部件可以和电动机转子的一个部件连接在一起。

第三部件可以和分离式离合器的一个部件或者复式离合器的一个部件或者和分离式离合器及复式离合器的一个共用部件固定连接在一起。第三部件可以通过分离式离合器的一个部件或者通过复式离合器的一个部件或者通过分离式离合器及复式离合器的一个共用部件与电动机的转子固定连接在一起。

在本发明的一个特殊实施例中,第二支承轴承装置在轴向上布置在第一支承轴承装置和变速箱之间。

第一和第二支承轴承装置可以通过至少一个径向延伸的部件在轴向上相互分离。部件可以是一个盘片支架或者一个离合器从动盘。部件可以和一根轴形锁合连接。

第二支承轴承装置可以在一个区域中轴向布置在转子和变速箱之间。第二支承轴承装置在布置时可以在轴向上与转子保持一定距离。

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和有利的具体实施方式从附图说明和附图中得出。

附图说明

下面参考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其中:

图1:本发明的一个特殊实施例中驱动模块的半剖面。

图2:本发明的另外一个特殊实施例中驱动模块的半剖面。

图3:本发明的另外一个特殊实施例中驱动模块的半剖面。

图4:本发明的另外一个特殊实施例中驱动模块的半剖面。

图5:本发明的另外一个特殊实施例中驱动模块的半剖面。

图6:本发明的另外一个特殊实施例中驱动模块的半剖面。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的是本发明的一个特殊实施例中驱动模块10的半剖面。驱动模块在车辆的传动系中布置在一个驱动元件,例如一台内燃机和一台变速箱之间。驱动元件将扭矩通过一根轴,例如一根曲轴12,传递到一个与一根驱动轴16形成形锁合连接的双质量飞轮14上。

所述驱动轴16将扭矩传递至一个离合器装置17,其包含一个分离式离合器18,也被称为k0离合器。所述分离式离合器18可以在所述驱动轴16和一台电动机20之间传递扭矩。所述电动机20包含一个定子21和一个具有一个转子支架24的转子22。在一个可转动的第一部件23(此处为所述转子支架24)和一个第二部件25(此处为一个两部分组成的模块壳体27)之间,布置了一个第一支承轴承装置26,它将所述第一部件23在轴向和径向上支撑在所述第二部件25上。所述电动机20支承在所述模块壳体27中。

所述第一支承轴承装置26包含两个支承轴承28(此处为角接触球轴承),它们布置在所述转子22和所述模块壳体27之间。为此,所述支承轴承28支承在所述模块壳体27的一个轴向段30上。所述转子支架24具有一个凸肩32,它用于所述分离式离合器18的一个致动装置34。

所述分离式离合器18包含一块反向压盘36,它和所述转子22和一个离合器盖38通过螺栓连接在一起。所述离合器盖38和一块中心板40及另外一个离合器盖42通过螺栓连接在一起。总体上,所述离合器盖42、所述中心板40、所述离合器盖38和所述转子22通过所述第一支承轴承装置26支撑在所述模块壳体27上。

所述中心板40和一个复式离合器46配套,它可以将来自所述电动机20和/或驱动单元的扭矩传递给变速箱。为此,所述复式离合器46具有一个第一分离合器48和一个第二分离合器50。所述第一分离合器48与一根第一变速箱输入轴52(此处为一根实心轴),所述第二分离合器50通过一根第二变速箱输入轴54(此处为空心轴)分别以形锁合的方式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变速箱输入轴52通过一个导向轴承53支承在所述驱动轴16上。所述第二变速箱输入轴54通过一个滚针轴承55在所述第一变速箱输入轴52上对中。

所述复式离合器46通过一个具有一个致动壳体57的致动装置56致动。所述致动壳体57可以和一个变速箱壳体连接在一起。致动装置尤其是一个csc致动装置(带有同心式伺服工作缸的液压致动系统)。

此外,一个第二支承轴承装置44设计有一个支承轴承45(此处为一个向心滚珠轴承),它布置在一个与所述离合器装置17直接配套的第三部件58(此处为所述中心板40)和一个与变速箱直接配套的第四部件60(此处为所述第二变速箱输入轴54)之间,并且将所述第三部件58在径向上支撑在所述第四部件60上。

这样一来,就可以实现所述驱动模块10的可靠支承,并且在所述第三部件58和所述第四部件60之间阻止、限制或者减少径向可移动性。此外,还可以阻止、限制或者减少所述转子22和与之连接的部件的倾斜。此外,可以将与所述第一支承轴承装置26配套的部件设计得更小、更轻且成本更低。所述驱动模块10需要的结构空间可以进一步减少。

所述第三部件58和所述第一部件23通过所述离合器盖38固定连接在一起。可以是一个可拆解的连接,例如此处的螺栓连接。

在这里,所述第二支承轴承装置44尤其仅用于支撑径向力。通过所述第二支承轴承装置44的径向支撑可以在径向上具有间隙。所述第四部件60可以相对于所述支承轴承45在轴向上移动,其中,设计有一个滑动底座。这样一来,就可以实现带有所述离合器装置17的变速箱的装配,具体方法是可以将所述第二变速箱输入轴54推入所述支承轴承45中。在所述支承轴承45和所述第二变速箱输入轴54之间,可以存在一处配合间隙,从而简化装配。配合间隙的尺寸可以介于0.002和0.6mm之间。此外,通过滑动底座就可以对轴向公差或者轴向形变进行补偿。所述支承轴承45和所述第三部件58在轴向上通过一个卡环62固定连接在一起。

在通过所述致动装置34致动所述离合器装置17(此处为所述分离式离合器18)和通过所述致动装置56致动所述复式离合器46时产生的致动力,会通过所述第一支承轴承装置26支撑在所述模块壳体27上。在这里,所述第二支承轴承装置44位于致动力支撑作用的直接影响范围以外。

所述第二支承轴承装置44在轴向上布置在所述第一支承轴承装置26和变速箱之间。所述第一支承轴承装置26和所述第二支承轴承装置44通过至少一个径向延伸的部件(此处为所述分离式离合器18的一个离合器从动盘64和所述复式离合器46的一个离合器从动盘66)在轴向上相互分离。所述第二支承轴承装置44可以在一个区域中轴向布置在所述转子22和变速箱之间。所述第二支承轴承装置44在轴向上和所述转子22保持一定距离。

图2示出的是本发明的另外一个特殊实施例中驱动模块10的半剖面。在所述中心板40上固定了一个支承轴套68,尤其是通过一个铆钉连接70。所述支承轴套68在径向上在所述第二变速箱输入轴54内具有一个轴向段72。在设计为所述第三部件58的所述支承轴套68和设计为所述第四部件60的所述第二变速箱输入轴54之间布置了带有所述支承轴承45的所述第二支承轴承装置44。所述支承轴承45是一个滚针轴承。

所述支承轴承45在径向内侧压合在设计为空心轴的所述第二变速箱输入轴54上。在所述支承轴承45和所述支承轴套68之间,存在一个滑动底座,它具有介于0.005至0.4mm的配合间隙。

为了简化和变速箱配套的所述第二变速箱输入轴54与所述离合器装置17的装配,在轴向上在所述支承轴承45旁在所述第二变速箱输入轴54上固定了一个装配轴套74,它通过圆锥形的设计可以方便将所述第三部件58推入至所述第二变速箱输入轴54中。除此以外,在将所述支承轴套68推入所述第二变速箱输入轴54前,所述装配轴套74可以实现所述第二变速箱输入轴54相对于所述支承轴套68的对中。这样一来,就可以避免所述支承轴承45损坏。在运行时,会通过所述支承轴承45实际实现对中,这样一来,就可以避免由于所述装配轴套74和所述支承轴套68之间的接触而可能产生的额外摩擦。

图3示出的是本发明的另外一个特殊实施例中驱动模块10的半剖面。所述离合器装置17通过所述第二支承轴承装置44支撑在所述第二变速箱输入轴54上。在这里,包含所述支承轴承45的所述第二支承轴承装置44布置在一个和所述离合器盖42固定连接的支承轴套68和所述第二变速箱输入轴54之间,并且将设计为所述第三部件58的所述支承轴套68支撑在设计为所述第四部件60的所述第二变速箱输入轴54上。

所述支承轴套68在轴向上布置在所述复式离合器46的所述离合器从动盘66和所述致动装置56的一个杠杆弹簧76之间,并且具有一个轴向段72,在其内侧压合有所述支承轴承45。在所述轴向段72上,在端面上安装了一个装配轴套74,通过其圆锥形的设计,使得所述第二变速箱输入轴54可以更方便地推入所述离合器装置17中。这样一来,就可以简化变速箱和所述离合器装置17的连接。

所述第二支承轴承装置44在径向上布置在所述致动装置56的一个致动支座78内部。在这里,所述支承轴承45在轴向上可以和所述致动支座78重叠。在所述支承轴承45和所述致动支座78之间同样也可以存在一定的轴向偏置。

图4示出的是本发明的另外一个特殊实施例中驱动模块10的半剖面。和图3中的实施例类似,布置了一个支承轴套68,其轴向段72朝变速箱的方向延长,并且在其上的径向外侧布置有所述第二支承轴承装置44。所述第三部件58由和所述离合器盖42连接的所述支承轴套68形成,并且所述第四部件60由和变速箱配套的所述变速箱壳体80形成。

所述轴向段72在径向上在所述致动装置56内部穿过,并且在轴向上沿着所述致动装置56延伸。所述支承轴套68和所述离合器盖42的固定位置位于所述致动装置56的轴向一侧,并且所述支承轴承45在轴向上位于所述致动装置56的相对一侧。

通过增大所述第一支承轴承装置26和所述第二支承轴承装置44之间的距离,就可以形成一个大的杠杆臂,实现理想的支撑,避免倾斜,同时克服径向力。

图5示出的是本发明的另外一个特殊实施例中驱动模块10的半剖面。所述第二支承轴承装置44在径向上布置在所述致动装置56的外部。所述支承轴承45在径向内侧支承在一个支承轴套82上,它和所述变速箱壳体80固定在一起,并且在径向外侧支承在一个支承轴套68上,它和所述离合器盖42固定连接在一起。同样也可以有多个布置在周向上且和所述离合器盖42相连接,或者由所述离合器盖42形成的支承元件支撑在所述第二支承轴承装置44上。

具有间隙的滑动底座位于所述支承轴承45和所述支承元件68之间。如果在径向上在所述第二支承轴承装置44中传递的力会和所述离合器盖42一起环绕,这样做会有利。如果力和离合器一起环绕,则这同样也特别适合实现一个较大的介于0.1mm至0.6mm的配合间隙。所述支承轴承45同样也可以和所述离合器盖42或者所述支承轴套68固定连接,并且在所述支承轴承45和所述支承轴套82或者所述离合器壳体80之间可以存在一个滑动底座。

同样也可以将所述第二支承轴承装置44布置在和所述离合器壳体80连接在一起的所述致动装置56的所述致动壳体57上,其中,所述致动壳体57(此处为csc壳体)设计为所述第四部件。

图6示出的是本发明的另外一个特殊实施例中驱动模块10的半剖面。所述分离式离合器18的所述反向压盘36设计为所述第三部件58,它通过所述第二支承轴承装置44在径向上支撑在设计为第四部件60的所述第一变速箱输入轴52(此处为实心轴)上。所述第二支承轴承装置44由一个支承轴承45形成,它设计为滚针轴承。

附图标记说明

10驱动模块

12曲轴

14双质量飞轮

16驱动轴

17离合器装置

18分离式离合器

20电动机

21定子

22转子

23第一部件

24转子支架

25第二部件

26支承轴承装置

27模块壳体

28支承轴承

30轴向段

32凸肩

34致动装置

36反向压盘

38离合器盖

40中心板

42离合器盖

44支承轴承装置

45支承轴承

46复式离合器

48分离合器

50分离合器

52变速箱输入轴

53导向轴承

54变速箱输入轴

55滚针轴承

56致动装置

57致动壳体

58第三部件

60第四部件

62卡环

64离合器从动盘

66离合器从动盘

68支承轴套

70铆钉连接

72轴向段

74装配轴套

76杠杆弹簧

78致动支座

80变速器壳体

82支承轴套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