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轴承注油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74008发布日期:2020-12-04 14:05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一种轴承注油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注油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轴承注油装置。



背景技术:

轴承是当代机械设备中一种重要零部件,主要功能是支撑机械转体,降低其运动过程中的摩擦系数,并保证其回转精度,为了保证安装在轴颈上的轴承在润滑状态下正常工作,人们会对轴承进行密封,但是密封轴承长时间的工作后,密封在密封圈内的油脂会产生泄漏,使轴承不能正常工作,因此需要对轴承进行润滑油的注入,一般的润滑油注入方法,是人们用手或者机器将轴承进行固定,再对轴承进行注油,这种方法一般不能使轴承表面润滑油被均匀涂抹,且操作复杂,轴承注油工作效率低下。

专利申请cn201753731u公开了一种轴承注油器,其结构主要包括有储油腔、油腔旋转螺塞、轴承、定位轴套、端盖上和轴承注油器等,其轴承注油器整体埋置在轴套或端盖内,不会影响生产操作,没有安全隐患,但是轴承在注油后其表面润滑油容易出现涂抹不均匀的情况,且在注油时轴承容易被润滑油顶起,导致上油困难的情况。

基于上述现有轴承注油技术存在的问题,因此需要研发一种能够实现将轴承进行压紧、对轴承进行注油、将轴承表面轮滑油涂抹均匀且能够防止误撞的轴承注油装置,从而提高人们对轴承注油的工作效率,减轻人们的工作量。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轴承注油技术存在的需要人工对轴承进行固定、需要人工进行注油且轴承表面润滑油涂抹不均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将轴承进行压紧、对轴承进行注油、将轴承表面轮滑油涂抹均匀且能够防止误撞的轴承注油装置。

技术方案为:一种轴承注油装置,包括有:底板和支架,底板顶部后侧设有支架;注油组件,底板顶部中间安装有注油组件,注油组件与支架相连;夹紧组件,底板顶部远离支架的一侧安装有夹紧组件,夹紧组件与注油组件相连。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注油组件包括有:底座,底板顶部左侧均匀设有底座;活塞缸,底座顶部之间连接有用于存放润滑油的活塞缸;活塞杆,活塞缸顶部滑动式连接有活塞杆;第一弹簧,活塞杆和活塞缸之间连接有第一弹簧;导杆,活塞缸前部上侧连接有导杆;压板,导杆上滑动式连接有压板,压板与活塞杆顶部相连;出油管,活塞缸周向均匀开有出油孔,出油孔均连接有出油管;出油套,出油管顶部之间连接有出油套;放置套,支架顶部靠近出油套的一侧连接有放置套,放置套与出油套相配合;单向阀,活塞缸靠近导杆的一侧设有用于输入润滑油的单向阀。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夹紧组件包括有:连接杆,出油套之间连接有连接杆;第一转轴,连接杆中部转动式连接有第一转轴;旋转块,第一转轴顶部设有旋转块;夹紧块,旋转块顶部两侧均滑动式连接有夹紧块;第二弹簧,夹紧块之间连接有第二弹簧;支杆,底板顶部远离支架的一侧设有支杆;翘杆,支杆顶部转动式连接有翘杆,翘杆与压板相挤压配合;接触杆,翘杆远离支架一侧设有接触杆;安装块,放置套前部连接有安装块,安装块两侧均开有导向槽;卡杆,安装块靠近活塞缸的一侧滑动式连接有卡杆;第四弹簧,卡杆与安装块左部之间连接有第四弹簧,第四弹簧套在卡杆上;滑动架,导向槽之间滑动式连接有滑动架,滑动架靠近卡杆的一侧开有卡孔,卡孔与卡杆相配合;导套,滑动架远离夹紧块的一侧设有导套;拉杆,导套下侧滑动式连接有拉杆,拉杆与接触杆相配合;第三弹簧,拉杆与导套之间连接有第三弹簧;顶杆,安装块两侧之间滑动式连接有滑动块,滑动块顶部转动式连接有顶杆,顶杆底部与滑动架顶部转动式相连,顶杆与夹紧块相挤压配合;第五弹簧,滑动块和安装块之间连接有第五弹簧;扭力弹簧,顶杆两侧与滑动块之间均连接有扭力弹簧,扭力弹簧套在滑动块上。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还包括有旋转组件,旋转组件包括有:安装座,底板顶部远离底座的一侧设有安装座;导向块,安装座前部连接有导向块;棘刺齿条,导向块上滑动式连接有棘刺齿条;滑块,棘刺齿条前部设有滑块,滑块与翘杆滑动式相连;棘刺齿轮,安装座靠近棘刺齿条的一侧转动式连接有棘刺齿轮,棘刺齿轮与棘刺齿条相啮合;全齿轮,棘刺齿轮远离棘刺齿条的一侧设有全齿轮;第二转轴,安装座顶部转动式连接有第二转轴;锥齿轮,第二转轴底部设有锥齿轮,锥齿轮与全齿轮相啮合;皮带轮组,第二转轴和第一转轴之间连接有皮带轮组。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还包括有:挡杆,放置套靠近翘杆的一侧设有挡杆;挡块,翘杆底部的一侧滑动式连接有挡块,挡块与挡杆相挤压配合;第六弹簧,挡块与翘杆之间连接有第六弹簧。

有益效果为:1、本发明达到了将轴承压紧、往轴承中注入润滑油、将轴承表面润滑油旋转均匀并且防止误撞导致润滑油浪费的效果。

2、在注油组件、夹紧装置和旋转组件的配合下,可以实现将轴承固定,防止注油时润滑油将轴承顶起,可以往轴承中注入润滑油并且可以旋转轴承,使得轴承表面润滑油更加均匀,避免了有些地方没有涂到润滑油的现象。

3、在档杆、挡块和第六弹簧的配合下,可以实现防止误撞压板导致润滑油从活塞缸中挤出,避免润滑油被挤出造成打扫困难以及润滑油浪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第一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第二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及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a部分放大图。

图5为本发明的第三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名称:1-底板,2-支架,3-注油组件,30-底座,31-活塞缸,32-活塞杆,33-第一弹簧,34-导杆,35-压板,36-出油孔,37-出油管,38-放置套,39-出油套,310-单向阀,4-夹紧组件,40-连接杆,41-第一转轴,42-旋转块,43-夹紧块,44-第二弹簧,45-支杆,46-翘杆,47-接触杆,48-拉杆,481-导套,49-第三弹簧,410-安装块,411-滑动架,412-导向槽,413-卡杆,414-第四弹簧,415-第五弹簧,416-扭力弹簧,417-顶杆,5-旋转组件,50-滑块,51-棘刺齿条,52-安装座,53-棘刺齿轮,54-导向块,55-全齿轮,56-第二转轴,57-锥齿轮,58-皮带轮组,6-挡杆,7-挡块,8-第六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中所说的上、下、左、右等指示方位的字词仅是针对所示结构在对应附图中位置而言。本文中为零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如: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

实施例1

一种轴承注油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有底板1、支架2、注油组件3和夹紧组件4,底板1顶部后侧设有支架2,底板1顶部中间安装有注油组件3,注油组件3与支架2相连,底板1顶部前侧安装有夹紧组件4,夹紧组件4与注油组件3相连。

当人们需要往轴承中注油时,人们首先将润滑油倒入注油组件3的部件中,再将轴承放置在注油组件3的部件上,随后用手向下压动夹紧组件4的部件,夹紧组件4的部件向下运动将轴承压紧在注油组件3的部件上,同时夹紧组件4的部件向下运动与注油组件3的部件配合,使得注油组件3的部件中的润滑油被压入轴承中,当人们完成给轴承注油后,人们将夹紧组件4的部件松开,夹紧组件4的部件复位使得注油组件3的部件中的润滑油不再被挤出,由此即可实现将润滑油注入轴承中。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之上,如图2-4所示,注油组件3包括有底座30、活塞缸31、活塞杆32、第一弹簧33、导杆34、压板35、出油管37、放置套38、出油套39和单向阀310,底板1顶部左侧均匀设有底座30,底座30的数量为4,底座30顶部之间连接有活塞缸31,活塞缸31顶部滑动式连接有活塞杆32,活塞杆32底部和活塞缸31内壁顶部之间连接有第一弹簧33,活塞缸31前部上侧连接有导杆34,导杆34上滑动式连接有压板35,压板35与活塞杆32顶部相连,活塞缸31周向均匀开有出油孔36,出油孔36的数量为4,出油孔36中部均连接有出油管37,出油管37顶部之间连接有出油套39,支架2顶部前侧连接有放置套38,放置套38与出油套39相配合,活塞缸31前部下侧设有单向阀310。

当人们需要往轴承中注油时,人们首先将单向阀310与润滑油输入管连接,使得润滑油经单向阀310流入活塞缸31中,再将轴承放置在出油套39上部,使得轴承被固定在放置套38中部,随后人们用手向下压动夹紧组件4的部件,当夹紧组件4的部件运动到与压板35相接触时,夹紧组件4的部件向下运动通过导杆34带动压板35向下运动,压板35向下运动带动活塞杆32向下运动,第一弹簧33被拉伸,活塞缸31中的润滑油从出油孔36中被挤出,润滑油经出油管37从出油套39中被挤出,润滑油被挤入轴承中,当人们完成轴承注油后,人们松开夹紧组件4的部件,第一弹簧33复位带动活塞杆32向上运动复位,活塞杆32向上运动复位通过导杆34带动压板35向上运动复位,人们即可将已注油的轴承取出,当人们不需要再往轴承中注油时,人们将润滑油输入管与单向阀310分离,由此即可实现往轴承中注入润滑油。

夹紧组件4包括有连接杆40、第一转轴41、旋转块42、夹紧块43、第二弹簧44、支杆45、翘杆46、接触杆47、拉杆48、第三弹簧49、安装块410、滑动架411、卡杆413、第四弹簧414、第五弹簧415、扭力弹簧416和顶杆417,出油套39前后两侧之间连接有连接杆40,连接杆40中部转动式连接有第一转轴41,第一转轴41顶部设有旋转块42,旋转块42顶部左右两侧均滑动式连接有夹紧块43,两侧夹紧块43之间连接有第二弹簧44,底板1顶部前侧设有支杆45,支杆45顶部转动式连接有翘杆46,翘杆46与压板35前侧相挤压配合,翘杆46左侧前部设有接触杆47,放置套38前部下侧连接有安装块410,安装块410左右两侧均开有导向槽412,安装块410左部下侧滑动式连接有卡杆413,卡杆413与安装块410左部之间连接有第四弹簧414,第四弹簧414套在卡杆413上,导向槽412之间滑动式连接有滑动架411,滑动架411左侧中部开有卡孔,卡孔与卡杆413相配合,滑动架411前侧设有导套481,导套481内部下侧滑动式连接有拉杆48,拉杆48与接触杆47相配合,拉杆48顶部与导套481内壁之间连接有第三弹簧49,安装块410左右两侧之间滑动式连接有滑动块,滑动块顶部转动式连接有顶杆417,顶杆417底部与滑动架411顶部转动式相连,顶杆417后侧底部与夹紧块43相挤压配合,顶杆417左右两侧与滑动块之间均连接有扭力弹簧416,扭力弹簧416套在滑动块上,滑动块底部和安装块410中部下侧之间连接有第五弹簧415。

当往轴承中注油,人们需要将轴承固定时,在注油组件3的配合下,轴承被放置在放置套38中部,人们用手压动翘杆46左侧向下运动,翘杆46左侧向下运动带动接触杆47向下运动,当接触杆47运动到与拉杆48相接触并挤压时,接触杆47向下运动带动拉杆48向下运动,拉杆48向下运动带动导套481向下运动,导套481向下运动滑动架411向下运动,滑动架411向下运动带动顶杆417和扭力弹簧416向下运动,扭力弹簧416变形,第五弹簧415被压缩,顶杆417后侧向下运动到推动夹紧块43分别向两侧运动,顶杆417后侧底部卡在两侧夹紧块43之间,第二弹簧44被拉伸,轴承被夹紧块43固定在夹紧块43与放置套38内壁之间,当滑动架411继续向下运动到卡杆413与卡孔相接触配合时,第四弹簧414从压缩状态复位带动卡杆413卡在卡孔中,同时翘杆46左侧继续向下运动,第三弹簧49被拉伸,翘杆46左侧与压板35相接触并挤压,翘杆46左侧向下运动带动压板35和活塞杆32向下运动,使得活塞缸31中的润滑油被挤入出油套39中,润滑油被注入轴承中,随后人们松开翘杆46,第三弹簧49复位带动拉杆48向上运动复位,拉杆48向上运动复位带动接触杆47向上运动复位,接触杆47向上运动复位带动翘杆46左侧向上运动复位,第五弹簧415复位带动顶杆417向上运动复位,顶杆417向上运动复位使得第二弹簧44和扭力弹簧416复位,扭力弹簧416复位带动顶杆417后侧下部与夹紧块43脱离挤压接触,第二弹簧44复位带动夹紧块43相互靠近运动,同时顶杆417向上运动复位带动滑动架411向上运动复位,第四弹簧414被压缩,卡杆413与卡孔脱离配合,人们即可将已注油的轴承取出。

实施例3

在实施例2的基础之上,如图5所示,还包括有旋转组件5,旋转组件5包括有滑块50、棘刺齿条51、安装座52、棘刺齿轮53、导向块54、全齿轮55、第二转轴56、锥齿轮57和皮带轮组58,底板1顶部右侧设有安装座52,安装座52前部下侧连接有导向块54,导向块54右部滑动式连接有棘刺齿条51,棘刺齿条51前部上侧设有滑块50,滑块50与翘杆46右侧后部滑动式相连,安装座52上侧右部转动式连接有棘刺齿轮53,棘刺齿轮53与棘刺齿条51相啮合,棘刺齿轮53左部设有全齿轮55,安装座52顶部左侧转动式连接有第二转轴56,第二转轴56底部设有锥齿轮57,锥齿轮57与全齿轮55相啮合,第二转轴56下侧和第一转轴41底部之间连接有皮带轮组58。

当人们需要将转轴表面润滑油旋转至均匀时,在注油组件3和夹紧组件4的配合下,轴承被注入润滑油,翘杆46左侧向下运动带动翘杆46右侧向上运动,翘杆46右侧向上运动带动滑块50向上运动,滑块50向上运动带动棘刺齿条51向上运动,当人们松开翘杆46后,翘杆46右侧下运动复位带动滑块50向下运动复位,滑块50向下运动复位带动棘刺齿条51向下运动复位,棘刺齿条51向下运动带动棘刺齿轮53转动,棘刺齿轮53转动带动全齿轮55转动,全齿轮55转动带动锥齿轮57转动,锥齿轮57转动带动第二转轴56转动,第二转轴56转动带动皮带轮组58转动,皮带轮组58转动带动第一转轴41转动,第一转轴41转动带动连接杆40和夹紧块43转动,从而带动轴承转动,由此可以使得轴承表面润滑油旋转至均匀。

还包括有挡杆6、挡块7和第六弹簧8,放置套38外壁左前侧设有挡杆6,翘杆46左侧滑动式连接有挡块7,挡块7与挡杆6相挤压配合,挡块7与翘杆46之间连接有第六弹簧8。

当人们不需要对轴承进行注油,人们需要防止翘杆46误碰压板35导致活塞缸31中的润滑油被挤出时,当人们需要对轴承进行注油时,推动挡块7向左运动,使得第六弹簧8被压缩,由此挡块7不会与挡杆6相接触,使得翘杆46左侧可以上下移动,从而可以避免翘杆46与压板35接触,当使用者不再对挡块7施加力时,在第六弹簧8的复位作用下,挡块7复位。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