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型发动机主轴瓦结构及其发动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39465发布日期:2020-12-01 13:16阅读:269来源:国知局
V型发动机主轴瓦结构及其发动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v型发动机主轴瓦结构及其发动机。



背景技术:

v型发动机的主轴瓦由于受到两侧气缸气体力的作用,载荷复杂,并且因为大功率v型发动机的机油压力建立慢,油膜难建立,油膜形成较直列发动机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发明的目的一是提供一种可以迅速建立油膜以提高润滑效果的v型发动机主轴瓦结构。

本发明的目的二是提供一种可以迅速建立油膜以提高润滑效果的v型发动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一,本发明提供一种v型发动机主轴瓦结构,包括上下相互配合连接的上主轴瓦、下主轴瓦,所述上主轴瓦的内壁设有贯穿其两端的第一油槽,所述上主轴瓦的顶部设有连通所述第一油槽的油孔,所述下主轴瓦的两端分别设有衔接所述第一油槽两端的第二油槽。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第一油槽的宽度为所述上主轴瓦宽度的1/4~1/3倍。

进一步地,所述油孔为腰形孔的结构,所述油孔沿所述第一油槽的长度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油孔的宽度与所述第一油槽的宽度一致。

进一步地,所述油孔的长度为所述上主轴瓦内直径的0.2~0.4倍。

进一步地,所述上主轴瓦的一端外壁设有第一定位凸台,所述上主轴瓦的内壁设有与所述第一定位凸台对应的第一定位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油槽的底部圆滑过渡至所述下主轴瓦的内壁。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油槽的长度对应的圆心角为8°~15°。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油槽的长度对应的圆心角为16°~25°。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二,本发明提供一种应用上述的一种v型发动机主轴瓦结构的发动机,包括发动机本体,所述发动机本体的主轴孔内安装有所述上主轴瓦、下主轴瓦,所述发动机本体内设有与所述油孔对应的主油道,所述主油道与所述油孔的衔接处设有储油腔。

有益效果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优点为:本发明通过在上主轴瓦设置第一油槽、油孔,在下主轴瓦的两端设置第二油槽,润滑油从油孔进入第一油槽和第二油槽并将主轴的上部包裹,主轴旋转将润滑油带入下主轴瓦内壁,可以使主轴与上主轴瓦、下主轴瓦之间迅速建立油膜以提高润滑效果,并且,第一油槽和第二油槽内可以暂存少量的润滑油,在发动机起动机油压力未建立时即可以对主轴进行润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上主轴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上主轴瓦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上主轴瓦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下主轴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下主轴瓦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下主轴瓦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中发动机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b处的放大图;

图9为本发明中发动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上主轴瓦、2-下主轴瓦、3-第一油槽、4-油孔、5-第二油槽、6-第一定位凸台、7-第一定位槽、8-第二定位凸台、9-第二定位槽、10-发动机本体、11-主油道、12-储油腔、13-主轴承盖、14-长螺栓、15-短螺栓、16-横拉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中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参阅图1-9,一种v型发动机主轴瓦结构,包括上下相互配合连接的上主轴瓦1、下主轴瓦2,上主轴瓦1的内壁设有贯穿其两端的第一油槽3,上主轴瓦1的顶部设有连通第一油槽3的油孔4,下主轴瓦2的两端分别设有衔接第一油槽3两端的第二油槽5。

第一油槽3的宽度为上主轴瓦1宽度的1/4~1/3倍,油孔4为腰形孔的结构,油孔4沿第一油槽3的长度方向延伸,油孔4的宽度与第一油槽3的宽度一致,油孔4的长度为上主轴瓦1内直径的0.2~0.4倍。上主轴瓦1的一端外壁设有第一定位凸台6,上主轴瓦1的内壁设有与第一定位凸台6对应的第一定位槽7,用于实际安装时进行定位。

第二油槽5的底部通过圆弧或抛物线结构圆滑过渡至下主轴瓦2的内壁,有利于主轴将润滑油带入下主轴瓦2的内壁。当应用于v型夹角为90°的发动机时,第二油槽5的长度对应的圆心角a为8°~15°;当应用于v型夹角为60°的发动机时第二油槽5的长度对应的圆心角a为16°~25°。下主轴瓦2的一端外壁设有第二定位凸台8,下主轴瓦2的内壁设有与第二定位凸台8对应的第一定位槽9,用于实际安装时进行定位。

通过在上主轴瓦1设置第一油槽3、油孔4,在下主轴瓦2的两端设置第二油槽5,润滑油从油孔4进入第一油槽3和第二油槽5并将主轴的上部包裹,主轴旋转将润滑油带入下主轴瓦2内壁,可以使主轴与上主轴瓦1、下主轴瓦2之间迅速建立油膜以提高润滑效果,并且,第一油槽3和第二油槽5内可以暂存少量的润滑油,在发动机起动机油压力未建立时即可以对主轴进行润滑。

一种应用上述v型发动机主轴瓦结构的发动机,包括发动机本体10,发动机本体10的主轴孔内安装有上主轴瓦1、下主轴瓦2,发动机本体10内设有与油孔4对应的主油道11,主油道11与油孔4的衔接处设有储油腔12。其中,发动机本体10包括v型气缸体、位于v型气缸体下部的主轴承盖13,主轴承盖13与v型气缸体之间形成了发动机本体10的主轴孔,主轴承盖13底部的两侧分别通过长螺栓14、短螺栓15锁紧在v型气缸体上,主轴承盖13的两侧壁分别通过横拉螺栓16锁紧在v型气缸体上,可以保证主轴承盖13的工作强度。主油道11和储油腔12位于v型气缸体内,储油腔12的宽度与第一油槽3的宽度一致,储油腔12的长度等于或小于油孔4的长度。储油腔12与第一油槽3共同起到储存润滑油的作用,在发动机起动机油压力未建立时即可以对主轴进行润滑。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技术特征:

1.一种v型发动机主轴瓦结构,包括上下相互配合连接的上主轴瓦(1)、下主轴瓦(2),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主轴瓦(1)的内壁设有贯穿其两端的第一油槽(3),所述上主轴瓦(1)的顶部设有连通所述第一油槽(3)的油孔(4),所述下主轴瓦(2)的两端分别设有衔接所述第一油槽(3)两端的第二油槽(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v型发动机主轴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槽(3)的宽度为所述上主轴瓦(1)宽度的1/4~1/3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v型发动机主轴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孔(4)为腰形孔的结构,所述油孔(4)沿所述第一油槽(3)的长度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v型发动机主轴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孔(4)的宽度与所述第一油槽(3)的宽度一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v型发动机主轴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孔(4)的长度为所述上主轴瓦(1)内直径的0.2~0.4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v型发动机主轴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主轴瓦(1)的一端外壁设有第一定位凸台(6),所述上主轴瓦(1)的内壁设有与所述第一定位凸台(6)对应的第一定位槽(7)。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v型发动机主轴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油槽(5)的底部圆滑过渡至所述下主轴瓦(2)的内壁。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v型发动机主轴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油槽(5)的长度对应的圆心角为8°~15°。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v型发动机主轴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油槽(5)的长度对应的圆心角为16°~25°。

10.一种应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v型发动机主轴瓦结构的发动机,包括发动机本体(10),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本体(10)的主轴孔内安装有所述上主轴瓦(1)、下主轴瓦(2),所述发动机本体(10)内设有与所述油孔(4)对应的主油道(11),所述主油道(11)与所述油孔(4)的衔接处设有储油腔(12)。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V型发动机主轴瓦结构,涉及发动机,主要解决的是现有V型发动机的主轴瓦中油膜难建立的技术问题,主轴瓦结构包括上下相互配合连接的上主轴瓦、下主轴瓦,上主轴瓦的内壁设有贯穿其两端的第一油槽,上主轴瓦的顶部设有连通第一油槽的油孔,下主轴瓦的两端分别设有衔接第一油槽两端的第二油槽。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应用上述V型发动机主轴瓦结构的发动机。本发明通过在上主轴瓦设置第一油槽、油孔,在下主轴瓦的两端设置第二油槽,润滑油从油孔进入第一油槽和第二油槽并将主轴的上部包裹,主轴旋转将润滑油带入下主轴瓦内壁,可以使主轴与上主轴瓦、下主轴瓦之间迅速建立油膜以提高润滑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黄第云;黄永仲;沈捷;毛平安;李伟;覃明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9.30
技术公布日:2020.12.0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