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22460发布日期:2021-01-26 13:31阅读:62来源:国知局
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发明涉及穿戴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为方便人们外出过程中方便携带物品以及物品的安全,越来越多的穿戴设备进入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例如,可以通过表带将电子表固定在手腕部,方便人们掌握时间;可以通过单条或者双条背带将包、袋等容器固定在人体上身,避免包、袋等影响四肢活动;可以通过连接带连接平板电脑、手机等设备保护壳的前后盖,以避免设备碰撞造成的结构损伤。
[0003]
相关技术中,表带一般采用两端具有弹性的连接针实现连接,连接和拆卸较为困难,且连接针部件易丢失损坏;背包带等快拆结构一般通过卡钩插入固定端进行连接,在连接时卡钩产生向内的形变,插入后卡钩恢复原状与固定端干涉产生保持力,卡扣形变形成的保持力低无法适用于穿戴设备的固定,且卡钩多次使用次数后容易疲劳失去弹性,使得卡合失效不耐用,拆卸较慢且操作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连接装置,通过两个磁性件的相吸或者相斥原理,可以快速实现两个连接组件的连接和拆分。
[0005]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包括:
[0006]
设置于第一连接组件上的外柱,具有沿轴向延伸的转动腔和偶数个移动通道,所有所述移动通道沿圆周方向等角度分布设置于所述转动腔的侧壁;
[0007]
转动轴,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转动腔内,所述转动轴包括偶数个固定孔,所有所述固定孔沿圆周方向等角度分布设置于所述转动轴的侧壁,所述固定孔与所述移动通道一一对应;
[0008]
偶数个与所述移动通道一一对应的第一磁性件,分别可移动的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移动通道内,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磁性件靠近所述转动腔的端部磁性相反,所述第一磁性件包括远离所述转动腔且用于卡扣于第二连接组件的卡槽内的端部;
[0009]
偶数个与所述固定孔一一对应的第二磁性件,分别固定设置于对应的所述固定孔内,相邻两个所述第二磁性件靠近所述转动腔内壁的端部磁性相反。
[0010]
进一步地,所述移动通道包括在径向上由外到内依次连通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的径向截面直径小于所述第二通道的径向截面直径;
[0011]
所述第一磁性件包括收容于所述第一通道内的第一移动部分和收容于所述第二通道内的第二移动部分;
[0012]
所述移动通道的长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一磁性件的长度,所述第一移动部分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通道的长度,所述第一移动部分的径向截面直径与所述第一通道的径向截面直径适配,所述第二移动部分的径向截面直径与所述第二通道的径向截面直径适配。
[0013]
进一步地,所述转动轴包括:
[0014]
转动主体部,位于所述转动腔内,偶数个所述固定孔环状分布于所述转动主体部的侧壁;
[0015]
连接部,位于所述转动主体部的上方,所述连接部从所述转动腔伸出。
[0016]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装置还包括:
[0017]
旋钮组件,位于所述转动轴的上方,所述旋钮组件包括沿轴向连通的连接槽和限位槽;
[0018]
挡块,具有穿出孔,所述挡块与所述外柱固定连接,所述挡块的顶部伸入所述限位槽内,所述连接部从所述穿出孔中伸出且与所述旋钮组件的连接槽连接。
[0019]
进一步地,所述转动腔包括沿轴向由上到下连通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的径向截面直径大于所述第二腔体的径向截面直径,所有所述移动通道分布设置于所述第二腔体的侧壁。
[0020]
进一步地,所述挡块包括:
[0021]
第一固定部分,包括所述穿出孔,所述第一固定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内;
[0022]
扇环形限位块,位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分的上方,所述限位块从所述第一腔体伸出并伸入到所述限位槽内,所述限位槽为具有缺角的圆形。
[0023]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固定通孔;
[0024]
所述旋钮组件与所述转动轴分别位于第一连接组件的两侧,所述旋钮组件包括外壳和第三磁性件,所述第三磁性件固定设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第三磁性件包括开口向下的连接槽和限位槽,所述连接槽位于所述限位槽内,所述转动轴从所述转动腔伸出穿过所述固定通孔并伸入所述连接槽内,所述转动轴与所述连接槽过盈配合。
[0025]
进一步地,所述外柱包括:
[0026]
外柱主体部,偶数个所述移动通道环状分布于所述外柱主体部的侧壁;
[0027]
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位于所述外柱主体部的上方,所述固定部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外柱主体部的横截面积;
[0028]
其中,所述固定部收容于所述固定通孔内。
[0029]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具有固定腔和偶数个卡槽,所有所述卡槽沿圆周方向等角度分布设置于所述固定腔的侧壁,所述外柱收容于所述固定腔内,偶数个所述卡槽分别与偶数个所述移动通道一一对应连通,所述第一磁性件远离所述转动腔的端部伸入到对应的所述卡槽内。
[0030]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组件还包括多个与所述第三磁性件相对的固定槽,分别设置于所述固定腔的侧壁;
[0031]
所述连接装置还包括多个第四磁性件,分别设置于对应的所述固定槽内。
[0032]
本实施例的转动轴设置于外柱的转动腔内,第一磁性件设置于外柱的移动通道内,第二磁性件固定设置在转动轴的固定孔内,相邻两个第一磁性件靠近转动腔的端部磁性相反,相邻两个第二磁性件靠近所述固定孔外侧的端部磁性相反,所述连接装置通过控制转动轴带动第二磁性件转动使得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相吸或者相斥,进而使得第一磁性件在移动通道内移动实现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的快速连接和拆分。
附图说明
[0033]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0034]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在锁定状态时转动轴和外柱剖视图;
[0035]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在打开状态时转动轴和外柱剖视图;
[0036]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转动轴、外柱和第一连接组件的剖视图;
[0037]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剖视图;
[0038]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0039]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旋钮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40]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转动轴和挡块的结构示意图;
[0041]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42]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外柱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3]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下文对本发明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发明。为了避免混淆本发明的实质,公知的方法、过程、流程、元件和电路并没有详细叙述。
[0044]
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
[0045]
除非上下文明确要求,否则在说明书的“包括”、“包含”等类似词语应当解释为包含的含义而不是排他或穷举的含义;也就是说,是“包括但不限于”的含义。
[0046]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47]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48]
图1-图9为本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9所示,连接装置包括外柱1、转动轴2、第一磁性件3和第二磁性件4。外柱1包括转动腔11和偶数个移动通道12,如图9所示。其中,转动腔11由外柱1的顶部向底部的方向下凹陷形成,也即沿外柱1的轴向延伸形成。所有的移动通道12分别沿转动腔11的圆周方向等角度分布设置于所述转动腔11的侧壁上,如图9所示。也即,所有的移动通道12的高度相同。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所有的移动通道12均设置为通孔,以使得移动通道12与转动腔11连通,以便于将第一磁性件3安装于移动通道12内。
[0049]
在一种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转动腔1的轴线与所述外柱1的轴线重合,以使得所有的移动通道12的长度完全相同,从而可以使得位于所有移动通道12内的所有第一磁性件3
的结构可以完全相同。由此,可以减少零件的数量以及零件的开模数量,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0050]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件3的数量与所述移动通道12的数量相同。所述第一磁性件3分别设置于与其对应的移动通道12内,可以受控分别在对应的移动通道12内移动,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移动通道12的长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磁性件3的长度,以使得第一磁性件3可以完全移动到移动通道12内,如图2所示。
[0051]
具体地,所述移动通道12包括在径向上由外到内依次连通的第一通道121和第二通道122,如图9所示。所述第一通道121的径向截面直径小于所述第二通道122的径向截面直径,两者连接位置形成台阶。所述第一磁性件3包括第一移动部分31和第二移动部分32,如图5所示。其中,第一移动部分31的直径与第一通道121的直径适配,以使得第一移动部分31可以收容于所述第一通道121内并在第一通道121和第二通道122内移动。第二移动部分32的直径与第二通道122的直径适配,以使得第二移动部分32可以收容于所述第二通道122内并在第二通道122内移动。
[0052]
优选的,所述第一移动部分31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通道121的长度,所述第一磁性件3受控移动时,所述第一移动部分31的径向外侧端部可以从第一通道121的外侧伸出,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移动部分32径向外端面形状与第二通道122的径向外端面形状相同,当第一磁性件3移动到移动通道12的内侧时,所述第二移动部分32径向内端面与转动腔11的侧壁形成光滑的圆柱侧面,以便于转动轴2在转动腔11内转动。
[0053]
在一种优选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件3还可以通过销轴与磁铁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具体地,磁铁设置在销轴靠近转动腔11的一侧。
[0054]
所述转动轴2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转动腔11内,如图1-图4所示。在一种优选实施例中,转动轴2的外径与转动腔11的直径适配,以避免转动轴2在转动腔11内转动时晃动,提高了转动轴2转动的稳定性。
[0055]
进一步地,所述转动轴2包括偶数个固定孔21,所有所述固定孔21沿转动轴2的圆周方向等角度分布设置于所述转动轴2的外侧壁上,如图5和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孔21的数量与所述移动通道12的数量相同,且固定孔21的高度与所述移动通道12的高度相同,以使得所述固定孔21与所述移动通道12可以一一对应连通。也即任意相邻的两个固定孔21之间的夹角与任意两个移动通道12之间的夹角相同。当转动轴2转动预定角度后,固定孔21与移动通道12仍可以一一对应连通。所述预定角度与两个相邻的固定孔21之间的夹角相同。
[0056]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磁性件4的数量与所述固定孔21的数量相同。所有的第二磁性件4分别固定设置于对应的固定孔21内,如图1和图2所示。优选地,所述第二磁性件4的形状与固定孔21的形状相同,当第二磁性件4固定在固定孔21内时,第二磁性件4的径向外端面与转动轴2的径向外侧面形成光滑的圆柱侧面,以使得转动轴2可以在转动腔11内转动。
[0057]
在本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第一磁性件3在径向上靠近所述转动腔11的端部磁性相反(即相邻的两个第一磁性件3的第二移动部分32在径向上靠近转动腔11的端部磁性相反),相邻的两个第二磁性件4在径向上靠近所述转动腔11内侧壁的端部磁性相反。在锁定状态时,每个第二磁性件4的磁性与其相对的第二移动部件32的磁性相同,根据磁铁同极磁性相斥的原理,第一磁性件3在移动通道12在径向上向远离转动腔11的方向移动,第二移动
部分32抵接所述台阶停止移动,此时,部分第一移动部分31的径向外端从所述移动通道12中伸出,如图1和图4所示。
[0058]
当转动轴2转动预定角度进入打开状态,此时每个第二磁性件4径向外端的磁性与其相对的第二移动部件32的径向内端磁性相反,根据磁铁异极磁性相吸的原理,第一磁性件3在移动通道12内沿着径向向内侧移动,直到与第二磁性件4吸附在一起,此时第一磁性件3全部位于移动通道12内,如图2和图3所示。
[0059]
在一种优选实施例中,固定孔21的直径可以大于或者等于第二通道122的直径,以使得第二磁性件4的直径大于或者等于第二移动部分32的直径,由此,增加第二移动部分32所受到的磁力。
[0060]
所述外柱1包括外柱主体部13和固定部14,如图1、图2和图9所示。其中,所述固定部14位于所述外柱主体部13轴向的上方,所述固定部14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外柱主体部13的横截面积,所有的移动通道12环状分布于所述外柱主体部13的侧壁上,如图9所示。
[0061]
进一步地,连接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接组件7和第二连接组件8,如图3和图4所示。其中,第一连接组件7包括固定通孔71,所述固定通孔71的横截面形状与固定部14的横截面形状相适配,且厚度相同,如图3所示。固定部14插入固定通孔71内,使得第一连接组件7设置于固定部14的周向外侧。在一种优选实施例中,固定部14和固定通孔71设置为非圆截面,可以避免第一连接组件7旋转,提高了第一连接组件7连接的稳定性。固定部14和第一连接组件7的厚度相同,可以进一步提高第一连接组件7连接的稳定性。
[0062]
所述第二连接组件8具有固定腔81和偶数个卡槽82,如图5和图8所示。所述卡槽82的数量与移动通道12的数量相同。所有的卡槽82沿圆周方向等角度分布设置于所述固定腔81的侧壁上。所述外柱1收容于所述固定腔81内时,所有的卡槽82分别与移动通道12一一对应连通。
[0063]
当转动轴2位于锁定状态时,第一磁性件3的部分第一移动部分31从移动通道12中伸出并伸入到对应的卡槽82内,从而将外柱1与第二连接组件8连接在一起。当转动轴2转动预定角度时,转动轴2由锁定状态转换为打开状态,第一磁性件3从卡槽82伸出并缩回至移动通道12内,从而将外柱1与第二连接组件8分离。
[0064]
在本实施例中,外柱主体部13的高度与固定腔81的厚度相同,且外柱主体部13的直径与固定腔81的直径适配,以使得外柱主体部13可以完全收容于固定腔81内。由此可以使得第一连接组件7位于所述第二连接组件8的上方时,第一连接组件7和第二连接组件8可以完全贴合,提高了两者连接的稳定性。
[0065]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组件8包括第一连接件84、套筒85和挡片86,如图5和图8所示。其中,第一连接件84包括容置腔87、多个延伸槽88和多个固定槽83,多个延伸槽88和多个固定槽83分别位于容置腔87的侧壁上,如图5所示。套筒85包括上述偶数个所述卡槽82,所有所述卡槽82分布设置于所述套筒85的侧壁上,如图5所示。
[0066]
套筒85固定设置于容置腔87内,所述卡槽82分别与延伸槽88连通,用于为第一磁性件3伸出的端部提供容纳的空间,进一步提高外柱1和第二连接组件8连接的稳定性。进一步地,所述套筒85的外侧壁用于形成固定槽83的内侧壁,可以避免设置于内的第四磁性件9掉入固定腔81内影响外柱1与其连接,如图8所示。挡片86设置为环形结构,所述挡片86的内环直径与套筒85的直径适配。所述挡片86固定设置于套筒85和固定槽83的上方,以封闭所
述固定槽83的顶部,可以避免第四磁性件9从固定槽83的上方脱离。第四磁性件9采用镶入遮蔽的方式设置于第二连接组件8内,使得连接装置的外观整洁且美观。
[0067]
在一种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四磁性件9与所述固定槽83的形状相适配,所述第四磁性件9和所述固定槽83可以分别设置为对应的扇环形。挡片86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连接件84的上表面共面,可以提高第一连接组件7和第二连接组件8连接的平稳性,如图4所示。除此之外,所述第四磁性件9和所述固定槽83还可以设置为月牙形、长方形等。
[0068]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组件7和第一连接件84可以为任意装置的连接部分。例如,可以是书包的连接带,手表的表带等任意穿戴设备上。优选地,第一连接组件7和第一连接件84选用硬质材料制成。当第一连接组件7为软质连接带时,可以在固定通孔71的周围的上下两侧通过两个硬质连接片与连接带固定连接形成第一连接组件7,从而提高第一连接组件7连接的稳定性。
[0069]
进一步地,所述转动腔11包括沿轴向由上到下连通的第一腔体111和第二腔体112,所述第一腔体111的径向截面直径大于所述第二腔体112的径向截面直径,所有所述移动通道12分布设置于所述第二腔体112的侧壁,如图9所示。
[0070]
所述转动轴2包括转动主体部22和连接部23,连接部23位于转动主体部22的上方,如图5所示。其中,转动主体部22的厚度与第二腔体112的厚度相同,所述转动主体部22收容于所述第二腔体112内,所有的固定孔21环状均布于所述转动主体部22的侧壁上,如图1和图2所示。
[0071]
所述连接部23包括第一连接部分231和第二连接部分232,第二连接部分232位于第一连接部分231的轴向上方,如图1所示。其中,第一连接部分231的直径小于转动主体部22的直径,两者同轴设置。第一连接部分231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腔体111的厚度,部分第一连接部分231和第二连接部分232从所述第一腔体111的上方伸出,如图3所示。第二连接部分232用于与旋钮组件5固定连接,以便于用户操作旋转转动轴2。
[0072]
所述连接装置还包括旋钮组件5和挡块6,如图1-图5所示。其中,挡块6具有穿出孔61,挡块6设置在旋钮组件5和第一腔体111之间,如图3所示。具体地,挡块6的外径与第一腔体111的直径相同,挡块6与第一腔体111固定连接。穿出孔61的孔径与第一连接部分231的直径适配,第一连接部分231和第二连接部分232从穿出孔61中穿出与旋钮组件5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分231可以在穿出孔61中旋转。
[0073]
进一步地,转动主体部22的外径大于穿出孔61的孔径,且小于挡块6的外径,从而使得挡块6固定设置在第一腔体111内时,可以避免转动轴2从转动腔11的上方移出与外柱1脱离。
[0074]
所述挡块6包括第一固定部分62和扇环形限位块63,如图5所示。其中,第一固定部分62包括穿出孔61,第一固定部分62的外形与第一腔体111的形状适配,所述第一固定部分62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111内,如图3所示。在一种优选实施例中,第一固定部分62的外形与第一腔体111的形状相同,可以均设置为非圆形状,所述第一固定部分62固定在第一腔体111内时,可以避免挡块6相对于外柱1转动,影响连接装置的使用。
[0075]
旋钮组件5包括沿轴向连通的连接槽51和限位槽52,如图6所示。其中,限位槽52的面积大于连接槽51的面积,且开口朝向转动轴2。具体地,所述旋钮组件5位于第一连接组件7的上方,部分第一连接部分231和第二连接部分232从穿出孔61穿出后分别位于限位槽52
和连接槽51内,由此将旋钮组件5与转动轴2连接。
[0076]
所述连接槽51的形状和厚度与第二连接部分232的形状和厚度相适配,所述第二连接部分232固定设置在连接槽51,以固定连接旋钮组件5和转动轴2。为避免旋钮组件5与第二连接部分232发生相对转动,可以将第二连接部分232和连接槽51设置为适配的非圆结构,如图5和图6所示。
[0077]
具体地,扇环形限位块63位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分62的上方,且位于穿出孔61的径向外侧。限位槽52为具有缺角的圆形,所述限位槽52的外径大于扇环形限位块63的外径。所述扇环形限位块63从所述第一腔体111伸出并伸入到所述限位槽52内,所述扇环形限位块63可以在限位槽52内转动,如图3所示。当用户操作旋钮组件5转动使得扇环形限位槽52的两侧边分别与限位块63的两侧边抵接时,旋钮组件5和转动轴2则顺时针和逆时针转动了预定角度,即此时连接装置位于锁定状态和打开状态。
[0078]
扇环形限位块63和限位槽52的配合可以便于用户通过操作旋钮组件5使得转动轴2顺时针或者逆时针转动预定角度实现外柱1和第二连接组件8的连接和分离。也即,当用户操作旋钮组件5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旋转到转不动时,即旋转了预定角度。
[0079]
在一种优选实施例中,移动通道12、固定孔21、第一磁性件3和第二磁性件4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移动通道12和两个固定孔21均成180度对称设置。转动轴2顺时针或者逆时针转动180度即可实现两种状态的切换。限位槽52的周向两侧边形成的夹角为270度,扇环形限位块63的周向两侧边形成的夹角为90度。扇环形限位块63的侧边与限位槽52的侧边抵接时,旋钮组件5带动转动轴2转动了180度,完成了两种状态的切换。
[008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旋钮组件5包括外壳53和第三磁性件54,所述第三磁性件54固定设置于所述外壳53内,所述第三磁性件54包括开口向下的连接槽51和限位槽52,所述连接槽51位于所述限位槽52内,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三磁性件54和第四磁性件9相对设置,两者的磁性相反,根据磁铁相吸原理,可以进一步地提高第一连接组件7和第二连接组件8连接的稳定性。第三磁性件54和第四磁性件9还具有导向作用,用于引导第一连接组件7和第二连接组件8连接。外壳53包裹在第三磁性件54的外侧,提高了连接装置的外观整洁和美观性。
[0081]
所述旋钮组件5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一连接组件7的固定通孔71的面积。旋钮组件5位于外柱1的上方与转动轴2固定连接,转动轴2通过挡块6限位于外柱1的转动腔11内,第一连接组件7套设在固定部14的外侧,第一连接组件7限位在旋钮组件5和外柱1的外柱主体部13之间,从而使得第一连接组件7、外柱1、转动轴2、旋钮组件5、挡块6、第一磁性件3和第二磁性件4可以连接为一体。当连接装置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一磁性件3从第二连接组件8的卡槽82缩回至移动通道12内,此时可以将第一连接组件7、外柱1、转动轴2、旋钮组件5、挡块6、第一磁性件3和第二磁性件4形成的整体结构从第二连接组件8的固定腔81中移出,实现第一连接组件7和第二连接组件8的拆卸。
[0082]
在一种优选实施例中,第一移动部分31的径向外侧的上端面还可以设置为平面,用于增加第一移动部分31插入第二连接组件8的卡槽82内的连接强度,避免强行拆卸时第一移动部分31从卡槽82缩回至外柱1内使得第一连接组件7和第二连接组件8强脱。
[0083]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性件3、所述第二磁性件4、所述第三磁性件54和所述第四磁性件9可以为磁铁。除此之外,所述第一磁性件3、所述第二磁性件4、所述第三磁性件54
和所述第四磁性件9还可以采用任意的铁磁材料制成。
[0084]
本实施例的连接装置通过旋钮组件5旋转调节转动轴2旋转角度来控制第一磁性件3和第二磁性件4之间的相吸和相斥,从而控制第一磁性件3的运行,使得第一连接组件7和第二连接组件8能够实行快速的装卸。
[0085]
所述连接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转动腔11内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优选为弹簧,亦可以为其他弹性结构,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转动腔11的底面固定连接,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转动轴2固定连接,从而转动轴2在旋转一定角度后,所述弹性件可以使得所述转轴2反向旋转直至恢复至初始状态,所述弹性件的设置有利于转轴2的复位。
[0086]
本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转动轴设置于外柱的转动腔内,第一磁性件设置于外柱的移动通道内,第二磁性件固定设置在转动轴的固定孔内,相邻两个第一磁性件靠近转动腔的端部磁性相反,相邻两个第二磁性件靠近所述固定孔外侧的端部磁性相反,所述连接装置通过控制转动轴带动第二磁性件转动使得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相吸或者相斥,进而使得第一磁性件在移动通道内移动实现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的快速连接和拆分。该连接装置的原理简单,且连接装置连接稳定,不易丢失和被破坏,使用寿命长。
[0087]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改动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