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滴漏快速控制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35730发布日期:2020-10-28 11:25阅读:92来源:国知局
防滴漏快速控制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机器人的末端快换装置的冷却水路连接构件,具体涉及将副盘冷却通路与主盘冷却通道快速接通的控制阀。



背景技术:

现有的机器人的末端快换装置,由于正常的工作环境是-10°c~50°c,没有涉及到高温问题,再就是由于快换装置的本体是金属铝合金,内部还有密封圈等,这些都是在常温条件下才可以稳定的工作,但如果在高温环境下工作会导致本体的变形,密封圈过早老化或直接失效,其他部件也会因高温而失效,造成快换装置的失效而不能工作。我司针对这一缺陷,设计了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防滴漏快速控制阀,上阀体下端面和上阀体下端面接触密封配合、第一、第三以及第二、第四密封构件的顶压配合关系形成间隔,实现上阀体、下阀体接触时第一、第三以及第二、第四通路的连通,分开时第一、第三以及第二、第四通路快速分开并同时实现密封,从而使得本方案提供的控制阀在应用至机器人主、副盘上时(主、副盘中一个安装上阀体、另一个安装下阀体)可应用于高温环境,能快速更换副盘,并能实现主副盘的冷却水(也可是其他冷却液)路共用一个冷却源。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防滴漏快速控制阀,包括:

上阀体,上阀体上具有两端与上阀体外部连通的第一通路、第二通路,第一通路包括位于上阀体的下端面的第一端,第二通路包括位于上阀体的下端面的第二端,第一通路具有将第一端密封的第一密封构件,第二通路具有将第二端密封的第二密封构件;

下阀体,下阀体上具有两端与上阀体外部连通的第三通路、第四通路,第三通路包括位于下阀体的上端面的第三端,第四通路包括位于下阀体的上端面的第四端,第三通路具有将第三端密封的第三密封构件,第四通路具有将第四端密封的第四密封构件;

上阀体下端面和上阀体下端面接触密封配合;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密封构件均包括活动件和固定件,上阀体下端面和上阀体下端面接触时,第一密封构件的活动件与第三密封构件的固定件之间、第一密封构件的固定件与第三密封构件的活动件之间弹性顶压配合使活动件相对于对应的固定件轴向运动并使得活动件与固定件之间形成间隔且该间隔将对应的第一通路和第二通路连通,第二密封构件的活动件与第四密封构件的固定件之间、第二密封构件的固定件与第四密封构件的活动件之间弹性顶压配合使活动件相对于对应的固定件轴向运动并使得活动件与固定件之间形成间隔且该间隔将对应的第二通路和第四通路连通,上阀体下端面和上阀体下端面分离时,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密封构件复位。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作为优选,第一通路包括第一凹槽以及设置在所述上阀体侧面的第一通孔,第一通孔与第一凹槽连通,第一密封构件的活动件为第一活动件,第一密封构件的固定件为第一固定件,第一活动件包括第一弹簧、第一活动柱,第一活动柱包括第一配合部以及用于与第一固定件之间形成密封的第一密封部,第一弹簧一端安装在第一凹槽的底部,另一端安装在第一配合部上,第一密封部一端为连接第一配合部的第一连接端,另一端为用于与第三密封构件的固定件形成顶压配合关系的第一自由端,第一连接段指向第一自由端的方向上,第一密封部的径向尺寸变小;

第一固定件固定安装在第一凹槽内且套在第一活动件上,第一固定件具有与第一密封部配合的第一密封部a,第一密封部a的内壁的径向尺寸变小,第一固定件的下端面突出上阀体的下端面;

第三通路包括第三凹槽以及设置在所述下阀体侧面的第三通孔,第三通孔与第一凹槽连通,第三密封构件的活动件为第三活动件,第三密封构件的固定件为第三固定件,第三活动件包括第三弹簧、第三活动柱,第三活动柱包括第三配合部以及用于与第三固定件之间形成密封的第三密封部,第三弹簧一端安装在第一凹槽的底部,另一端安装在第三配合部上,第三密封部一端为连接第三配合部的第三连接端,另一端为用于与第一密封构件的第一固定件形成顶压配合关系的第三自由端,第三连接段指向第三自由端的方向上,第三密封部的径向尺寸变大;

第三活动件套在第三固定件上,第三固定件固定安装在第三凹槽内,第三固定件具有与第三密封部配合的第三密封部a,第三密封部a的内壁的径向尺寸变大;

第一密封部和第三密封部a、第一密封部a和第三密封部径向尺寸变小的斜率相同并在同一斜线上。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作为优选,第二通路包括第二凹槽以及设置在所述上阀体侧面的第二通孔,第二通孔与第二凹槽连通,第二密封构件的活动件为第二活动件,第二密封构件的固定件为第二固定件,第二活动件包括第二弹簧、第二活动柱,第二活动柱包括第二配合部以及用于与第二固定件之间形成密封的第二密封部,第二弹簧一端安装在第二凹槽的底部,另一端安装在第二配合部上,第二密封部一端为连接第二配合部的第二连接端,另一端为用于与第四密封构件的固定件形成顶压配合关系的第二自由端,第二连接段指向第二自由端的方向上,第二密封部的径向尺寸变小;

第二固定件固定安装在第二凹槽内且套在第二活动件上,第二固定件具有与第二密封部配合的第二密封部a,第二密封部a的内壁的径向尺寸变小,第二固定件的下端面突出上阀体的下端面;

第四通路包括第四凹槽以及设置在所述下阀体侧面的第四通孔,第四通孔与第四凹槽连通,第四密封构件的活动件为第四活动件,第四密封构件的固定件为第四固定件,第四活动件包括第四弹簧、第四活动柱,第四活动柱包括第四配合部以及用于与第四固定件之间形成密封的第四密封部,第四弹簧一端安装在第四凹槽的底部,另一端安装在第四配合部上,第四密封部一端为连接第四配合部的第四连接端,另一端为用于与第二密封构件的第二固定件形成顶压配合关系的第四自由端,第四连接段指向第四自由端的方向上,第四密封部的径向尺寸变大;

第四活动件套在第四固定件上,第四固定件固定安装在第四凹槽内,第四固定件具有与第四密封部配合的第四密封部a,第四密封部a的内壁的径向尺寸变大;

第二密封部和第四密封部a、第二密封部a和第四密封部径向尺寸变小的斜率相同并在同一斜线上。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作为优选,第一、第二配合部位圆柱体,第一、第二密封部为圆台,第一、第二固定件上对应的第一、第二密封件a为构成圆台形孔的内壁;

第三、第四配合部为带有上下贯穿孔的圆柱体,第三、第四密封部为带有上下贯穿倒圆台孔的圆柱体,第三、第四固定件倒圆台形柱体,第三、第四密封件a为第三、第四固定件的外壁。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作为优选,第三、第四固定件的下端通过连接柱固定在第三、第四凹槽的底部。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作为优选,螺丝穿过下阀体的底部与连接柱固定连接,螺丝与下阀体底部之间密封配合。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作为优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凹槽的底部均具有突出柱,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弹簧套在对应的突出柱上。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作为优选,第三、第四活动件的上端面或第一、第二固定件的下端面设置有密封圈安装槽,密封圈安装槽内安装密封圈。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作为优选,第一活动件与第一固定件之间、第一固定件与上阀体上构成第一凹槽的侧壁之间、第二活动件与第二固定件之间、第二固定件与上阀体上构成第二凹槽的侧壁之间、第三活动件与第三固定件之间、第三固定件与下阀体上构成第三凹槽的侧壁之间、第四活动件与第四固定件之间、第四固定件与下阀体上构成第四凹槽的侧壁之间均设置有密封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上阀体下端面和上阀体下端面接触密封配合、第一、第三以及第二、第四密封构件的顶压配合关系形成间隔,实现上阀体、下阀体接触时第一、第三以及第二、第四通路的连通,分开时第一、第三以及第二、第四通路快速分开并同时实现密封,从而使得本方案提供的控制阀在应用至机器人主、副盘上时(主、副盘中一个安装上阀体、另一个安装下阀体)可应用于高温环境,能快速更换副盘,并能实现主副盘的冷却水(也可是其他冷却液)路共用一个冷却源。

2、第一固定件固定安装在第一凹槽内且套在第一活动件上、第一密封部a的内壁的径向尺寸变小、第三活动件套在第三固定件上、第三密封部a的内壁的径向尺寸变大,第一、第三固定件对第一、第三活动件起到限位作用,避免第一、第三活动件与对应的上阀体、下阀体脱离,同时上述设计在对应的第一、第三弹簧的作用下,在上阀体、下阀体分离时,第一、第三弹簧将第一、第三活动件复位,形成密封。

3、其中的第一密封部和第三密封部a、第一密封部a和第三密封部径向尺寸变小的斜率相同并在同一斜线上的设计,可有效避免因尺寸不一致导致两者之间形成台阶,导致冷却水残留的问题。

4、圆柱体、圆台结构一方面易于加工,另一方面易于密封,不存在密封死角。

5、螺丝穿过下阀体的底部与连接柱固定连接,螺丝与下阀体底部之间密封配合,采用螺丝穿过下阀体的底部与连接柱固定连接的方式,便于安装连接柱,也易于密封,仅需要在螺丝与下阀体的配合处进行密封圈密封即可,若将连接柱对应的固定件直接固定在下阀体内,加工不便,下阀体若采用组装式,则需要密封处增多扩大,对生产不便。

6、第三、第四活动件的上端面或第一、第二固定件的下端面设置有密封圈安装槽,密封圈安装槽内安装密封圈,该密封圈在上阀体和下阀体接触时,起到缓冲密封作用,避免碰撞瞬间水由上阀体和下阀体的间隙处流出,破坏生产环境,造成产品损坏。

附图说明

图1是上阀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剖面图;

图3是上阀体的立体图;

图4是下阀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b-b剖面图;

图6是下阀体的立体图;

图7是上阀体和第一、第二密封构件的装配图;

图8是图7的a-a剖面图;

图9是图7的立体图;

图10是下阀体和第三、第四密封构件的装配图;

图11是图10的b-b剖面图;

图12是图10的立体图;

图13是上阀体和下阀体的组装图;

图14是图13的c-c剖面图;

图15是图13的仰视图;

图16是图14的a-a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16所示,防滴漏快速控制阀,包括:

上阀体10,上阀体上具有两端与上阀体外部连通的第一通路101、第二通路,第一通路包括位于上阀体的下端面的第一端1011,第二通路包括位于上阀体的下端面的第二端,第一通路具有将第一端密封的第一密封构件,第二通路具有将第二端密封的第二密封构件;

下阀体11,下阀体上具有两端与上阀体外部连通的第三通路111、第四通路,第三通路包括位于下阀体的上端面的第三端1111,第四通路包括位于下阀体的上端面的第四端,第三通路具有将第三端密封的第三密封构件,第四通路具有将第四端密封的第四密封构件;

上阀体下端面和上阀体下端面接触密封配合;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密封构件均包括活动件和固定件,上阀体下端面和上阀体下端面接触时,第一密封构件的活动件与第三密封构件的固定件之间、第一密封构件的固定件与第三密封构件的活动件之间弹性顶压配合使活动件相对于对应的固定件轴向运动并使得活动件与固定件之间形成间隔且该间隔将对应的第一通路和第二通路连通,第二密封构件的活动件与第四密封构件的固定件之间、第二密封构件的固定件与第四密封构件的活动件之间弹性顶压配合使活动件相对于对应的固定件轴向运动并使得活动件与固定件之间形成间隔且该间隔将对应的第二通路和第四通路连通,上阀体下端面和上阀体下端面分离时,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密封构件复位。

在上述的方案中,上阀体下端面和上阀体下端面接触密封配合、第一、第三以及第二、第四密封构件的顶压配合关系形成间隔,实现上阀体、下阀体接触时第一、第三以及第二、第四通路的连通,分开时第一、第三以及第二、第四通路快速分开并同时实现密封,从而使得本方案提供的控制阀在应用至机器人主、副盘上时(主、副盘中一个安装上阀体、另一个安装下阀体)可应用于高温环境,能快速更换副盘,并能实现主副盘的冷却水(也可是其他冷却液)路共用一个冷却源。

共用一个冷却源的方式具体如将本方案的控制阀的上阀体固定在主盘上,下阀体固定在副盘上,第一通路与第一端相对的一端(指一条通路的两端相对而言,下文类似描述意思相同,也即是指下文描述第一通孔1013)通过连接管连接水源,连接管上设置三通阀,下阀体与上阀体接触时,第一通路、第三通路连通,第二通路、第四通路连通,第三通路上与第三端相对的一端连通副盘上的进水口,副盘出水口连通第四通路上与第四端相对的一端,第二通路上与第二端相对的一端连接排水管,即可实现主、副盘共用一个水源且在主副盘分离时,在副盘冷却水路内的冷却水滞留在下阀体与冷却水路形成的水路内。

其中,第一通路包括第一凹槽1012以及设置在所述上阀体侧面的第一通孔1013,第一通孔与第一凹槽连通,第一密封构件的活动件为第一活动件,第一密封构件的固定件为第一固定件,第一活动件包括第一弹簧12、第一活动柱13,第一活动柱包括第一配合部131以及用于与第一固定件之间形成密封的第一密封部132,第一弹簧一端安装在第一凹槽的底部,另一端安装在第一配合部上,第一密封部一端为连接第一配合部的第一连接端,另一端为用于与第三密封构件的固定件形成顶压配合关系的第一自由端133,第一连接段指向第一自由端的方向上,第一密封部的径向尺寸变小;

第一固定件14固定安装在第一凹槽内且套在第一活动件上,第一固定件具有与第一密封部配合的第一密封部a141,第一密封部a的内壁的径向尺寸变小,第一固定件的下端面突出上阀体的下端面;

第三通路包括第三凹槽1112以及设置在所述下阀体侧面的第三通孔1113,第三通孔与第一凹槽连通,第三密封构件的活动件为第三活动件,第三密封构件的固定件为第三固定件,第三活动件包括第三弹簧15、第三活动柱16,第三活动柱包括第三配合部161以及用于与第三固定件之间形成密封的第三密封部162,第三弹簧一端安装在第一凹槽的底部,另一端安装在第三配合部上,第三密封部一端为连接第三配合部的第三连接端,另一端为用于与第一密封构件的第一固定件形成顶压配合关系的第三自由端163,第三连接段指向第三自由端的方向上,第三密封部的径向尺寸变大;

第三活动件套在第三固定件17上,第三固定件固定安装在第三凹槽内,第三固定件具有与第三密封部配合的第三密封部a171,第三密封部a的内壁的径向尺寸变大;

第一密封部和第三密封部a、第一密封部a和第三密封部径向尺寸变小的斜率相同。

第一固定件固定安装在第一凹槽内且套在第一活动件上、第一密封部a的内壁的径向尺寸变小、第三活动件套在第三固定件上、第三密封部a的内壁的径向尺寸变大,第一、第三固定件对第一、第三活动件起到限位作用,避免第一、第三活动件与对应的上阀体、下阀体脱离,同时上述设计在对应的第一、第三弹簧的作用下,在上阀体、下阀体分离时,第一、第三弹簧将第一、第三活动件复位,形成密封,上文中径向尺寸的变大、变小,使得对应的活动件与固定件之间卡紧,提高密封效果,下文中的第二、第四通路有类似效果,其中的第一密封部和第三密封部a、第一密封部a和第三密封部径向尺寸变小的斜率相同并在同一斜线上的设计,可有效避免因尺寸不一致导致两者之间形成台阶,导致冷却水残留的问题。

第二通路包括第二凹槽以及设置在所述上阀体侧面的第二通孔,第二通孔与第二凹槽连通,第二密封构件的活动件为第二活动件,第二密封构件的固定件为第二固定件,第二活动件包括第二弹簧、第二活动柱,第二活动柱包括第二配合部以及用于与第二固定件之间形成密封的第二密封部,第二弹簧一端安装在第二凹槽的底部,另一端安装在第二配合部上,第二密封部一端为连接第二配合部的第二连接端,另一端为用于与第四密封构件的固定件形成顶压配合关系的第二自由端,第二连接段指向第二自由端的方向上,第二密封部的径向尺寸变小;

第二固定件固定安装在第二凹槽内且套在第二活动件上,第二固定件具有与第二密封部配合的第二密封部a,第二密封部a的内壁的径向尺寸变小,第二固定件的下端面突出上阀体的下端面;

第四通路包括第四凹槽以及设置在所述下阀体侧面的第四通孔,第四通孔与第四凹槽连通,第四密封构件的活动件为第四活动件,第四密封构件的固定件为第四固定件,第四活动件包括第四弹簧、第四活动柱,第四活动柱包括第四配合部以及用于与第四固定件之间形成密封的第四密封部,第四弹簧一端安装在第四凹槽的底部,另一端安装在第四配合部上,第四密封部一端为连接第四配合部的第四连接端,另一端为用于与第二密封构件的第二固定件形成顶压配合关系的第四自由端,第四连接段指向第四自由端的方向上,第四密封部的径向尺寸变大;

第四活动件套在第四固定件上,第四固定件固定安装在第四凹槽内,第四固定件具有与第四密封部配合的第四密封部a,第四密封部a的内壁的径向尺寸变大;

第二密封部和第四密封部a、第二密封部a和第四密封部径向尺寸变小的斜率相同并在同一斜线上。

其中,第一、第二配合部位圆柱体,第一、第二密封部为圆台,第一、第二固定件上对应的第一、第二密封件a为构成圆台形孔的内壁;

第三、第四配合部为带有上下贯穿孔的圆柱体,第三、第四密封部为带有上下贯穿倒圆台孔的圆柱体,第三、第四固定件倒圆台形柱体,第三、第四密封件a为第三、第四固定件的外壁。

圆柱体、圆台结构一方面易于加工,另一方面易于密封,不存在密封死角。

第三、第四固定件的下端通过连接柱172固定在第三、第四凹槽的底部,连接柱与对应的第三、第四固定件一体成型,便于安装。

螺丝18穿过下阀体的底部与连接柱固定连接,螺丝与下阀体底部之间密封配合,采用螺丝穿过下阀体的底部与连接柱固定连接的方式,便于安装连接柱,也易于密封,仅需要在螺丝与下阀体的配合处进行密封圈密封即可,若将连接柱对应的固定件直接固定在下阀体内,加工不便,下阀体若采用组装式,则需要密封处增多扩大,对生产不便。

第一、第二凹槽的底部均具有突出柱19,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弹簧套在对应的突出柱或连接柱上,避免弹簧歪斜。

第三、第四活动件的上端面或第一、第二固定件的下端面设置有密封圈安装槽,密封圈安装槽内安装密封圈20,该密封圈在上阀体和下阀体接触时,起到缓冲密封作用,避免碰撞瞬间水由上阀体和下阀体的间隙处流出,破坏生产环境,造成产品损坏。

第一活动件与第一固定件之间、第一固定件与上阀体上构成第一凹槽的侧壁之间、第二活动件与第二固定件之间、第二固定件与上阀体上构成第二凹槽的侧壁之间、第三活动件与第三固定件之间、第三固定件与下阀体上构成第三凹槽的侧壁之间、第四活动件与第四固定件之间、第四固定件与下阀体上构成第四凹槽的侧壁之间均设置有密封圈,该方案进一步提高密封效果,避免水由配合间隙处滴落。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