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折柔性屏移动电子终端的铰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47180发布日期:2021-01-26 16:24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内折柔性屏移动电子终端的铰链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折柔性屏移动电子终端的铰链。


背景技术:

[0002]
对于移动电子终端,柔性屏是一种理想的屏幕,在携带时终端折叠,使用时展平得到双倍显示,满足对大屏幕显示的需求。对于柔性屏移动电子终端来说,总是希望既能够满足柔性屏的折弯需要,同时又能使终端展平时的厚度和折拢时的厚度尽可能的薄。有种内折柔性屏移动电子终端,柔性屏折弯时,其折弯的一部分会进入内折柔性屏移动电子终端的中间外壳内,并有左右两块转动支撑板在中部折弯两侧对柔性屏进行一定程度挤压,但是,这种内折柔性屏移动电子终端的铰链与柔性屏弯曲、转动支撑板在展平时获得支撑、移动电子终端走线会有不少冲突或协调问题需要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内折柔性屏移动电子终端的铰链,能够与柔性屏弯曲、支撑转动支撑板和走线相协调。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4]
内折柔性屏移动电子终端的铰链,所述内折柔性屏移动电子终端设置左侧和右侧的柔性屏主支撑板、中部外壳以及左转动支撑板和右转动支撑板,左转动支撑板和右转动支撑板能分别与左侧和右侧的主支撑板一起转动,以及分别相对于左侧和右侧的主支撑板转动,在内折柔性屏移动电子终端展平时,左转动支撑板和右转动支撑板分别覆盖在中部外壳的左侧和右侧上,在内折柔性屏移动电子终端折拢时,左转动支撑板和右转动支撑板分别倾斜于左侧和右侧的主支撑板且内端转入中间外壳内;所述铰链包括左侧转动支架和右侧转动支架,左侧转动支架和右侧转动支架之间连接同步反向转动连接机构而能同步反向转动;其特征在于:
[0005]
所述左侧转动支架和右侧转动支架的转动轴线分别纵向穿过所述中部外壳横截面左半部和右半部,并且,在左半部中位于右侧半部的上半部,在右半部中位于左侧半部的上半部;所述移动电子终端设置固定在中间外壳中的固定支撑部件,所述左转动支撑板和右转动支撑板被配置有全程支撑结构,在移动电子终端处于展平状态和折拢状态以及处在这两个状态之间时分别全程支撑左转动支撑板和右转动支撑板,所述全程支撑结构由中间外壳和固定支撑部件构成或者由固定支撑部件构成;所述全程支撑结构与左转动支撑板的右侧半部和右转动支撑板的左侧半部配合支撑;所述内折柔性屏移动电子终端分别设置有左转动支撑板和右转动支撑板的复位弹簧,使得左转动支撑板和右转动支撑板分别与其全程支撑结构紧密配合;当左转动支撑板和右转动支撑板的内端转入中间外壳内时,中间外壳与左转动支撑板和右转动支撑板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隙而供移动电子终端在左侧壳体和右侧壳体之间走线。
[0006]
进一步地,所述铰链设置提供转动阻力的扭力机构;所述扭力机构包括分别与左
侧转动支架和右侧转动支架同步转动的左转动块和右转动块,并且在左转动块和右转动块的背面设置被固定的弹性机构,所述弹性机构依靠弹性紧靠在左转动块和右转动块的背面上;所述左转动块和右转动块的正面部位分别设置与左转动支撑板和右转动支撑板配合的避让凹槽,所述左转动块和右转动块的转动轴线分别与左侧转动支架和右侧转动支架的转动轴线在同一直线上。
[0007]
进一步地,所述左转动块设有和铰链的左侧转动支架或者左侧机壳固定连接的连接部位,所述右转动块设有和铰链的右侧转动支架或者右侧机壳固定连接的连接部位;所述左转动块和右转动块通过圆弧凹槽和圆弧滑块转动连接结构和所述固定支撑部件转动连接。
[0008]
进一步地,所述全程支撑结构被配置为:当移动电子终端在展平状态时,所述全程支撑机构中由中部外壳的两侧分别支撑所述左转动支撑板和右转动支撑板;当左转动支撑板和右转动支撑板内端转入中间外壳内时,所述全程支撑机构中逐渐转为由所述支撑部件的弧形面支撑;当移动电子终端从折拢状态转为展平状态时,在展平前,逐渐转为由中部外壳的两侧分别支撑所述左转动支撑板和右转动支撑板。
[0009]
进一步地,所述中间外壳的两侧设置走线的凹槽。
[0010]
进一步地,所述中间外壳的两侧设置供连接部位经过的凹槽。
[0011]
进一步地,所述移动电子终端在柔性屏覆盖的下方通过所述间隙而在左侧壳体和右侧壳体之间走线。
[0012]
由于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对于背景技术所述的内折柔性屏移动电子终端能够使各结构得到合理的布置,不仅能够与柔性屏弯曲、支撑转动支撑板和走线相协调,而且,左右两块转动支撑板之间的接缝也会更小。
附图说明
[0013]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图,其中也显示了柔性屏在应用本实施例的环境下在折拢到展平之间的几个状态。
[0014]
图2、3分别为内折柔性屏移动电子终端打开展平和折拢时的示意图。
[0015]
图4为内折柔性屏移动电子终端打开展平并隐去柔性屏时的示意图。
[0016]
图5为本实用新型铰链实施例从打开展平到折拢的状态演变示意图,其中,c1、c2、c3、c4、c5按序表示从打开展平到折拢的五个不同状态,显示转动支撑板获得支撑的状态。
[0017]
图6为本实用新型铰链组合转动支撑板并在展平状态下的示意图。
[0018]
图7、8分别为本实用新型铰链实施例在打开展平及折拢状态的示意图,显示内折柔性屏移动电子终端的走线。
[0019]
图9、10分别为本实用新型铰链实施例在打开展平及折拢状态的示意图,显示扭矩结构的安装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参照附图。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内折柔性屏移动电子终端的铰链,所述内折柔性屏移动电子终端设置左侧和右侧的柔性屏主支撑板101、201、中部外壳300以及左转动支撑板102和右转动支撑板202,所述柔性屏主支撑板101、201可以是固定设置在内折柔性屏移
动电子终端的左侧壳体100和右侧壳体200上的部件,或者是左侧壳体和右侧壳体本身的一部分。左侧壳体100和右侧壳体200分别与铰链的左侧转动支架1和右侧转动支架2连接,而能分别与左侧转动支架1和右侧转动支架2一起分别绕左侧转动支架1和右侧转动支架2的轴转动。
[0021]
左转动支撑板102和右转动支撑板202的外端通过它们侧边的轴103、203分别与左侧转动支架1和右侧转动支架2转动连接,这样,一方面左转动支撑板102和右转动支撑板202分别与左侧和右侧的主支撑板101、201一起转动,另一方面,能分别相对于左侧和右侧的主支撑板101、201转动,在内折柔性屏移动电子终端展平时,左转动支撑板102和右转动支撑板202分别覆盖在中部外壳300的左侧和右侧上(见图6),在内折柔性屏移动电子终端折拢时,左转动支撑板102和右转动支撑板202分别转至倾斜于左侧和右侧的主支撑板101、201且内端转入中间外壳300内(见图5、8)。这样,铰链、中部壳体以及左转动支撑板102和右转动支撑板202可以形成一个安装模组,便于高精度制造、消除不同供应商制造不同零部件带来的误差。作为替代的,左转动支撑板102和右转动支撑板202也可分别与左侧壳体100和右侧壳体200转动连接。转动连接结构也可采用圆弧滑块和圆弧导轨连接等虚拟轴的结构。
[0022]
所述铰链的左侧转动支架1右侧转动支架2之间连接同步反向转动连接机构而能同步反向转动,同步反向转动连接机构设置在中间外壳300内。本实施例中,同步反向转动连接机构采用齿轮啮合连接机构,由四个齿轮或两个齿轮组成,二个齿轮组成的同步反向转动连接机构包括依次啮合的第一齿轮31、第二齿轮32,第一齿轮31和第二齿轮32的齿轮轴310、320分别与左侧转动支架1和右侧转动支架2连接,分别是左侧转动支架1和右侧转动支架2的轴。
[0023]
本实用新型对所述左侧转动支架1和右侧转动支架2的转动轴线(即轴310、320的位置)进行了特别的布置,左侧转动支架1和右侧转动支架2的转动轴线即轴310、320的中心线。如图所示,左侧转动支架1和右侧转动支架2的转动轴线分别纵向穿过所述中部外壳300横截面左半部和右半部(以l边的中点计)。并且,在左半部中位于右侧半部(以l/2的中点计)的上半部(以h边的中点计),在右半部中位于左侧半部的上半部,落入图1中的a区和b区。所述移动电子终端设置通过螺丝或焊接或铆接固定在中间外壳300中的固定支撑部件4,所述左转动支撑板102和右转动支撑板202被配置有全程支撑结构,在移动电子终端处于展平状态和折拢状态以及处在这两个状态之间时分别全程支撑左转动支撑板102和右转动支撑板202,所述全程支撑结构由中间外壳300和固定支撑部件4构成;所述全程支撑结构与左转动支撑板102的右侧半部和右转动支撑板202的左侧半部配合支撑。所述内折柔性屏移动电子终端分别设置有左转动支撑板和右转动支撑板的复位弹簧51、52,使得左转动支撑板102和右转动支撑板202分别与其全程支撑结构紧密配合,通过上述配合,当左转动支撑板102和右转动支撑板202的内端转入中间外壳300内时,中间外壳300与左转动支撑板102和右转动支撑板302之间保持稳定的一定间隙而供移动电子终端在左侧壳体100和右侧壳体200之间走线,该线是左侧壳体100和右侧壳体200之间的连接排线500。所述连接排线500可以全部布置在所述移动电子终端在柔性屏400覆盖的下方通过所述间隙走线。
[0024]
复位弹簧51、52可采用螺旋弹簧,分别安装在左侧转动支架1和右侧转动支架2上,并在偏离左转动支撑板102和右转动支撑板202的轴103、203的位置推抵左转动支撑板102和右转动支撑板202,其工作方向为使转动支撑板始终有向倾斜于柔性屏主支撑板的方向
运动的趋势,也即图5中左转动支撑板102的顺时针转动趋势和右转动支撑板202的逆时针转动趋势,使得左转动支撑板102与其全程支撑结构紧密配合支撑,右转动支撑板202与其全程支撑结构紧密配合支撑。
[0025]
所述铰链设置提供转动阻力的扭力机构,用于提供操作手感或随时停止转动随时定位功能;所述扭力机构包括分别与左侧转动支架1和右侧转动支架2同步转动的左转动块61和右转动块62,并且在左转动块和右转动块的背面设置被固定的弹性机构,所述弹性机构可采用弹片63、64,弹片63、64依靠弹性紧靠在左转动块和右转动块的背面上,弹片63、64可通过焊接、螺丝连接固定在所述固定支撑部件4上;所述左转动块61和右转动块62的正面部位分别设置与左转动支撑板102和右转动支撑板202配合的避让凹槽67、68,所述左转动块61和右转动块62的转动轴线分别与左侧转动支架和右侧转动支架的转动轴线在同一直线上。
[0026]
所述左转动块61设有和左侧机壳100固定连接的连接部位65,所述右转动块62设有和右侧机壳200固定连接的连接部位66,提供上述转动阻力和同步转动;所述左转动块61和右转动块62通过圆弧凹槽和圆弧滑块60转动连接结构和所述固定支撑部件4转动连接。
[0027]
固定支撑部件4参与上述全程支撑结构中的部分40是固定支撑部件4的局部,该局部可以直接成型在固定支撑部件4,也可采用单独的部件而通过粘结、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
[0028]
所述全程支撑结构被配置为:当移动电子终端在展平状态时,所述全程支撑机构中由中部外壳的两侧303、304分别支撑所述左转动支撑板102和右转动支撑板202;当左转动支撑板102和右转动支撑板202内端转入中间外壳内时,所述全程支撑机构中逐渐转为由所述支撑部件4的弧形面(部分40)支撑;当移动电子终端从折拢状态转为展平状态时,在展平前,逐渐转为由中部外壳的两侧303、304分别支撑所述左转动支撑板102和右转动支撑板202。
[0029]
所述中间外壳300的两侧设置供走线的凹槽301。所述中间外壳的两侧设置供连接部位65、66经过的凹槽302。采用上述结构后,在折拢状态,左、右壳体100、200的端部104、204能够将上述凹槽301、302遮蔽(见图8)
[0030]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一端”、“另一端”、“外侧”、“内侧”、“水平”、“端部”、“长度”、“外端”、“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用语“第一”、“第二”也仅为说明时的简洁而采用,并不是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1]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内,所作的变化或修饰皆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