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可调整式支架板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769360发布日期:2021-07-06 20:52阅读:69来源:国知局
折叠可调整式支架板件的制作方法

1.本申请案涉及电子周边商品领域,尤其是一种折叠可调整式支架板件。


背景技术:

2.随着可携式电子装置,例如,智能型手机、平板计算机、电子阅读器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人常见的生活配备。由于这些可携式电子装置改变了阅读、观看、使用的习惯,逐渐取代了桌面计算机、笔记本电脑。
3.由于为了观看或是作业的方便,目前常以支架将可携式电子装置立起,但是,由于平板化的装置,不像笔记本电脑的屏幕能够具有枢转,用户的视角,也容易因为环境光线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前述的问题,在此,提供一种折叠可调整式支架板件。折叠可调整式支架板件为磁性板件制成,且包括底座区、折叠区及两裁切道。折叠区通过第一压折线与底座区连接,且折叠区包括吸合部、两折立部、以及调整部。
5.吸合部位于折叠区远离第一压折线的另一侧。两折立部位于折叠区的两侧,两折立部分别通过第一压折线及第二压折线与底座区及吸合部连接。各折立部包括两支撑段及第三压折线,且两支撑段之间以第三压折线连接,各第二压折线与各第三压折线大致等长,且大致平行于第一压折线。调整部位于两折立部之间,包括本体、凸起段、开槽、两第四压折线、第五压折线、以及第六压折线。本体的一端通过第一压折线与底座区连接,凸起段由本体的另一端延伸出,且位于两第四压折线及第五压折线之间。开槽位于凸起段不与本体连接的周缘。两第四压折线与本体连接且邻近于凸起段。
6.两第四压折线位于第三压折线与两第二压折线之间,第五压折线位于两第四压折线与两第二压折线之间。吸合部通过第六压折线与调整部连接。第六压折线位于两第二压折线与第五压折线之间,两第四压折线、第五压折线及第六压折线大致平行于第一压折线。两裁切道分别位于调整部与两折立部之间,由第一压折线延伸至第二压折线。
7.在一些实施例中,开槽包括平行槽道及两斜向槽道,平行槽道位于凸起段远离本体的一侧,大致与第五压折线齐平,两斜向槽道分别由平行槽道的两端延伸至对应侧的第四压折线。
8.在一些实施例中,两裁切道彼此大致平行,且大致垂直于第一压折线。
9.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区的长度为折叠区的长度比的1/2至1。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区的长度为折叠区的长度比的2/3至4/5。
10.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区还包括一内槽道,内槽道位于底座区远离第一压折线的位置,内槽道包括第二水平槽道及两第二斜向槽道,第二斜向槽道由第二水平槽道的两侧朝远离第一压折线开设。
11.在一些实施例中,吸合部沿着第二压折线向内翻折,并与凸起段相互吸合,使各第
三压折线向外凸起。
12.在一些实施例中,吸合部沿着第二压折线向内翻折与该本体吸合,且第五压折线向内翻折,使各第三压折线向外凸起。
13.在一些实施例中,吸合部沿着第二压折线向内翻折与该本体吸合,两第四压折线向内折起,使各第三压折线向外凸起。
14.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区沿着第一压折线翻折,使得底座区与两折立部的支撑段之间吸合连接。
15.如前述实施例所述,折叠可调整式支架板件通过上述的压折线设计,可以对于可携式电子装置支撑在不同的高度、角度,可以配合环境的光线、用户的视角来调整,而达到更方便观看的需求。
附图说明
16.图1为折叠可调整式支架板件的俯视图。
17.图2为折叠可调整式支架板件第一折叠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18.图3为折叠可调整式支架板件第二折叠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19.图4为折叠可调整式支架板件第三折叠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20.图5为折叠可调整式支架板件第四折叠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21.附图标记说明:
22.1:折叠可调整式支架板件
23.10:底座区
24.11:内槽道
25.111:第二水平槽道
26.113:第二斜向槽道
27.13:支撑凸起部
28.20:折叠区
29.21:吸合部
30.23:折立部
31.231:支撑段
32.25:调整部
33.251:本体
34.253:凸起段
35.27:开槽
36.271:平行槽道
37.273:斜向槽道
38.30:裁切道
39.l1:第一压折线
40.l2:第二压折线
41.l3:第三压折线
42.l4:第四压折线
43.l5:第五压折线
44.l6:第六压折线
45.500:可携式电子装置
46.h1:第一高度
47.h2:第二高度
48.h3:第三高度
具体实施方式
49.应当理解,当组件被称为“连接到”另一组件时,其可以表示组件直接在另一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中间组件,通过中间组件连接组件与另一组件。相反地,当组件被称为“直接在另一组件上”或“直接连接到另一组件”时,可以理解的是,此时明确定义了不存在中间组件。
50.尽管“第一”、“第二”、“第三”等术语在本文中可以用于描述各种组件、部件、区域、或部分,但是这些组件、部件、区域、及/或部分不应受这类术语的限制。这类术语仅用于将一个组件、部件、区域、或部分与另一个组件、部件、区域、层或部分区分开。因此,以下所述的“第一组件”、“第一部件”、“第一区域”、或“第一部分”可以被解释为“第二组件”、“第二部件”、“第二区域”、或“第二部分”而不脱离本文的教导。
51.如“下”、“底部”、“内”和“上”、“顶部”、“外”的相对术语可在本文中用于描述一个组件与另一组件的关系,如图所示。应当理解,相对术语旨在包括除了图中所示的方位之外的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附图中的装置翻转,若被描述为在其他组件的“下”侧的组件将被定向在其他组件的“上”侧。因此,示例性术语“下”可以包括“下”和“上”的取向,取决于附图的特定取向。类似地,如果一个附图中的装置翻转,则被描述为在其它组件“下方”或“下面”的组件将被定向为在其它组件“上方”。因此,示例性术语“下方”或“下面”可以包括“上方”和“下方”的取向。同样地,“内”和“外”的取向也具有相同的含义。
52.图1为折叠可调整式支架板件的俯视图。如图1所示,折叠可调整式支架板件1为磁性板件制成,且包括底座区10、折叠区20及两裁切道30。折叠区20通过第一压折线l1与底座区10连接,且折叠区20包括吸合部21、两折立部23、以及调整部25。
53.吸合部21位于折叠区20远离第一压折线l1的另一侧。两折立部23位于折叠区20的两侧,两折立部23分别通过第一压折线l1及第二压折线l2与底座区10及吸合部21连接。各折立部23包括两支撑段231及第三压折线l3,且两支撑段231之间以第三压折线l3连接,各第二压折线l2与各第三压折线l3大致等长,且大致平行于第一压折线l1。在此,“大致”或“实质上”表示允许有制作的公差存在,例如,误差范围可以在长度的1%以内,或是小于5度等。
54.调整部25位于两折立部23之间。调整部25包括本体251、凸起段253、开槽27、两第四压折线l4、第五压折线l5、以及第六压折线l6。本体251的一端通过第一压折线l1与底座区10连接。凸起段253由本体251的另一端延伸出,且位于两第四压折线l4及第五压折线l5之间。开槽27位于凸起段253不与本体251连接的周缘。两第四压折线l4与本体251连接且邻近于凸起段253。两第四压折线l4位于第三压折线l3与两第二压折线l2之间,第五压折线l5位于两第四压折线l4与两第二压折线l2之间。
55.吸合部21通过第六压折线l6与调整部25连接。第六压折线l6位于两第二压折线l2与第五压折线l5之间。两第四压折线l4、第五压折线l5及第六压折线l6大致平行于第一压折线l1。两裁切道30分别位于调整部25与两折立部23之间,由第一压折线l1延伸至第二压折线l2。在此,两裁切道30彼此大致平行,且大致垂直于第一压折线l1。然而,这仅为示例,实际上并不限于此。
56.再次参阅图1,更详细地,开槽27包括平行槽道271及两斜向槽道273。平行槽道271位于凸起段253远离本体251的一侧,大致与第五压折线l5齐平,两斜向槽道273分别由平行槽道271的两端延伸至对应侧的第四压折线l4。在此,两斜向槽道273是以对称的方式斜向开设,两斜向槽道273间呈钝角,然而,这仅为示例,实际上并不限于此。
57.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区10的长度为折叠区20的长度比的1/2至1。更较佳地,底座区10的长度为折叠区20的长度比的2/3至4/5。然而,这仅为示例,而非用以限制,实际上可以配合应用的可携式电子装置来调整。
58.再次参阅图1,底座区10还包括内槽道11,内槽道11位于底座区10远离第一压折线l1的位置。内槽道11包括第二水平槽道111及两第二斜向槽道113,第二斜向槽道113由第二水平槽道111的两侧朝远离第一压折线l1开设。在此,第二斜向槽道113是以对称的方式斜向开设,第二斜向槽道113间呈钝角,然而,这仅为示例,实际上并不限于此。
59.在此,第一压折线l1、第二压折线l2、第三压折线l3第四压折线l4、第五压折线l5、第六压折线l6能够提供类似枢转的功能,能使得对应的位置可以翻转,配合开槽27及裁切道30更提供了折叠区20的各部位能够移动,并通过磁性来吸合,而折叠成用以支撑可携式电子装置500(参见图2至图5)的支架。
60.图2为折叠可调整式支架板件第一折叠状态的立体示意图。如图2所示,第一折叠状态是将吸合部21沿着第二压折线l2向内翻折,并与凸起段253的底部相互吸合,使各第三压折线l3向外凸起。在完成折叠后,折叠可调整式支架板件1形成支架的第一使用状态,可以通过两支撑段231来支撑可携式电子装置500,此时,第三压折线l3与底座区10之间形成第一高度h1。
61.图3为折叠可调整式支架板件第二折叠状态的立体示意图。如图3所示,第二折叠状态是将吸合部21沿着第二压折线l2向内翻折与本体251的底部吸合,且第五压折线l5向内翻折,使各第三压折线l3向外凸起。在完成折叠后,折叠可调整式支架板件1形成支架的第二使用状态,通过两支撑段231来支撑可携式电子装置500,此时,第三压折线l3与底座区10之间形成第二高度h2。
62.图4为折叠可调整式支架板件第三折叠状态的立体示意图。如图4所示,第三折叠状态是将吸合部21沿着第二压折线l2向内翻折与本体251的底部吸合,两第四压折线l4向内折起,使得第三压折线l3向外凸起。此时,第三压折线l3与底座区10之间形成第三高度h3。
63.图5为折叠可调整式支架板件第四折叠状态的立体示意图。如图5所示,第四折叠状态是基于第三折叠状态,使得底座区10与两折立部23的支撑段231之吸合连接。此时,可以通过凸起段253及部分的支撑段231共同抵接支撑可携式电子装置500。进一步地,可以依据可携式电子装置500的厚度,或是倾斜角度,将底座区10的内槽道11围设的支撑凸起部13翻折,卡接可携式电子装置500的一侧,以使得支撑可携式电子装置500更加稳固。另外,卡
接可携式电子装置500也可以替换为书本。综上所述,折叠可调整式支架板件1通过上述的第一压折线l1、第二压折线l2、第三压折线l3、第四压折线l4、第五压折线l5、第六压折线l6、开槽27及裁切道30的设计,可以对于可携式电子装置500支撑在不同的高度、角度,可以配合环境的光线、用户的视角来调整,而达到更方便观看的需求
64.虽然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已经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所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皆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