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生产用汽车离合器分离轴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699243发布日期:2021-09-18 02:39阅读:66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涉及分离轴承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汽车生产用汽车离合器分离轴承。


背景技术:

2.离合器作为车辆传动系统的关键部件,位于动力装置与负载机构之间,其通过操纵机构能在结合、分离状态之间切换,以使动力装置与负载机构按需结合或分离,以实现动力的传递或切断,离合器分离轴承安装于离合器与变速器之间,分离轴承座松套在变速器第一轴轴承盖的管状延伸部分上,通过回位弹簧使分离轴承的凸肩始终抵住分离叉,并退至最后位置,与分离杠杆端部保持3~4mm左右的间隙。
3.当前的分离轴承在长期运作中,会因与离合器压盘的贴合接触逐渐产生磨损,并在发动机的转速过快时,对分离轴承施加的负荷以及磨损也会相继增加,同时随着分离轴承轴心处的不断受力,对分离轴承的内外圈也会形成较大的冲击和振动,从而影响分离轴承内滚珠的正常旋转和导向工作;在分离轴承与离合器压盘产生的磨损度较高时,会在离合使用过程中产生噪音,此时意为分离轴承内部结构在不断冲击的影响下导致滚珠出现错位甚至脱落,导致分离轴承无法正常使用,降低分离轴承的保值性和防护性;分离轴承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往往需要对分离轴承内的滚珠注入润滑油维护,促使分离轴承运作更加灵活稳定,然而操作人员对分离轴承外注入油液时,油液不易均匀的与滚珠接触,同时存在油液溢流并渗透在分离轴承内部结构的可能,导致分离轴承产生漏油,降低分离轴承维护工作的操作难度和不便;当分离轴承实际运作时,会因磨损产生大量的热量,集中与分离轴承内,而普遍的分离轴承为了防止外界油液和水液渗透,往往对分离轴承的表面起到很好的密封效果,从而导致分离轴承内的热量不易快速散发,长时间积留分离轴承内很容易对滚珠的旋转导向机构造成影响,降低轴承实际使用的散热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生产用汽车离合器分离轴承,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相关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包括外轴承圈,所述外轴承圈顶部的边缘处设有散热吸油组件,所述外轴承圈一侧的中间位置处设有润滑导向组件;所述外轴承圈内侧底部的中间位置处设有安装套管,所述安装套管的内侧套设有滑动适配的内轴承圈,所述内轴承圈的内侧套设有耐磨套管,所述内轴承圈外侧的顶部设有相互连接的滑动套件,所述内轴承圈顶部靠近耐磨套管的两侧设有凸肩。
6.优选的,所述散热吸油组件顶部的边缘处设有上密封圈垫片,所述外轴承圈底部的边缘处设有与安装套管相互配合的下密封圈垫片,所述外轴承圈内部底部的边缘处分别设有相互连接的导热腔与导流腔,所述安装套管外侧的顶部设有连通腔,且连通腔分别与导热腔和导流腔相互连通,所述导流腔底部的边缘处设有相互连通的环形吸油棉层,且环形吸油棉层与下密封圈垫片位置对应,所述导热腔内部顶部的边缘处设有散热片,所述导
热腔的外侧设有相互连通的排气孔。
7.优选的,所述润滑导向组件一侧的中间位置处设有注油口,所述外轴承圈内部顶部的边缘处设有保持架,所述保持架的内侧均匀排设有滚珠,且滚珠与滑动套件滑动适配,所述保持架的底部设有相互连接的环形限位槽,所述环形限位槽的一侧设有与注油口相互连通的导流管,所述安装套管的顶部设有锥形安装环,所述锥形安装环内侧的边缘处均匀排设有滚动体。
8.优选的,所述外轴承圈两侧的底部设有定位件,且定位件的内部设有定位螺孔,所述外轴承圈外侧的中间位置处套设有阻隔环,且阻隔环与排气孔相互对应配合,所述外轴承圈外侧靠近阻隔环的底部设有与定位件相互连接的锥形导流环,且锥形导流环外侧的顶部设有弧形凹层,而弧形凹层与阻隔环和排气孔相互配合。
9.优选的,所述滑动套件外侧底部的边缘处设有半弧形滑层,且半弧形滑层与滚珠滑动配合,所述滑动套件底部的边缘处开设有凹陷滑道,且凹陷滑道的内侧均匀排设有与滚动体相互连接的小型滚珠座。
10.优选的,所述安装套管的内侧设有内圈轴套,且内圈轴套与内轴承圈滑动适配,所述安装套管的顶部设有固定套环,且固定套环分别与导流腔和连通腔以及锥形安装环相互连接,所述内轴承圈外侧的底部设有外圈轴套,且外圈轴套与滚动体相互滑动配合。
11.优选的,所述上密封圈垫片和下密封圈垫片的外侧皆设有固定卡件,且固定卡件与外轴承圈相互连接,所述环形吸油棉层内部底部的边缘处设有环形通槽,且环形通槽与环形吸油棉层相互连通,所述下密封圈垫片的顶部设有防水垫圈,且防水垫圈与环形吸油棉层相互对应配合。
12.优选的,所述导热腔和导流腔与连通腔以及渗透通口皆呈环形结构装配与外轴承圈内部底部的边缘处,所述导热腔内部的底部设有环形状态的锥形导流座,且锥形导流座的底部设有环形渗透网,且环形渗透网与环形吸油棉层相互对应。
13.优选的,所述注油口内部的顶部套设有相互适配的密封塞,所述环形限位槽的内侧设有环形状态的内凹弧形导流通道,且内凹弧形导流通道与滚珠相互适配,所述导流管与内凹弧形导流通道相互连通。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本发明通过滑动套件与滚珠的结构适配作为第一平行面状态的滑动导向结构,促使滑动套件带动相互连接的内轴承圈整体以及耐磨套管旋转,同时在保持架以及环形限位槽的位置限位下,促使滚珠旋转的更加稳定,利用锥形安装环和滚动体作为第二斜型面状态的滑动导向结构与内轴承圈相互贴合,让滑动套件与内轴承圈整体转动的平衡性和稳固性更好,让两组导向结构不易受到分离轴承轴心内的冲击力而产生位置松动和偏移,并配合耐磨套管与内轴承圈的套设连接,提供分离轴承内的抗磨损功效,与运作平稳的分离轴承相互结合,有效的减少分离轴承的磨损度,延长分离轴承实际运用的使用寿命。
15.2、本发明利用散热吸油组件的相互配合,使分离轴承内得到了三组相互连通的导热腔和导流腔以及连通腔所形成的组合腔体,该腔体可通过渗透通口作为分离轴承内的热量气体进流口,促使气体在导热腔的导向配合下与散热片相互结合,利用散热片对气体进行吸收和散热工作,而散热后的热量从排气孔所排出,增加分离轴承实际运作的自动散热功能,并通过上密封圈垫片和下密封圈垫片以及阻隔环的密封阻挡下,在维持分离轴承密
封效果的同时将内部热量带出,减少过多热量集中分离轴承内部的可能,增加分离轴承实际使用的灵活性和安定性。
16.3、本发明通过润滑导向组件,可通过注油口与导流管的连通促使油液直接进入环形限位槽内,并利用环形限位槽内设有的内凹弧形导流通道,促使油液沿绕通道内流通,均匀的覆盖滚珠的表面,即可对分离轴承内的滚珠进行润滑工作,同时在散热吸油组件的相互配合下,可以将装置内溢出的油液通过渗透通口的流通进入连通腔和导流腔内,让渗入分离轴承内的油液在连通腔与导流腔的结构导向下流入环形吸油棉层吸收,提供分离轴承内的吸油功能,并在上密封圈垫片和下密封圈垫片的密封阻挡下,防止油液外漏,增加分离轴承的功能性和维护润滑的便捷性。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剖视图;图2为本发明图1的截面图;图3为本发明图2的a处放大图;图4为本发明的主视图;图5为本发明的内轴承圈主视图;图6为本发明的安装套管立体图;图7为本发明的保持架立体图。
18.图中:1、外轴承圈;2、滑动套件;3、内轴承圈;4、安装套管;5、耐磨套管;6、凸肩;7、上密封圈垫片;701、排气孔;702、导热腔;703、散热片;704、下密封圈垫片;705、环形吸油棉层;706、导流腔;707、连通腔;708、渗透通口;8、注油口;801、滚珠;802、保持架;803、导流管;804、环形限位槽;805、锥形安装环;806、滚动体。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0.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1.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22.请参阅图1

7,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汽车生产用汽车离合器分离轴承,
包括外轴承圈1,外轴承圈1顶部的边缘处设有散热吸油组件,外轴承圈1一侧的中间位置处设有润滑导向组件;外轴承圈1内侧底部的中间位置处设有安装套管4,安装套管4的内侧套设有滑动适配的内轴承圈3,内轴承圈3的内侧套设有耐磨套管5,内轴承圈3外侧的顶部设有相互连接的滑动套件2,内轴承圈3顶部靠近耐磨套管5的两侧设有凸肩6。
23.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通过外轴承圈1作为轴承主体,分别将滑动套件2、内轴承圈3和耐磨套管5作为轴承的旋转导向结构安置在外轴承圈1内,并根据安装套管4对内轴承圈3的外部相互贴合,形成限位功能,通过内轴承圈3与滑动套件2的相互连接,可以在滑动套件2超出磨损的指定范围后,单独将滑动套件2与内轴承圈3分离更换,通过内轴承圈3内侧套设的耐磨套管5与离合器的压板进行接触,提高该结构的抗磨损功能。
24.进一步,散热吸油组件顶部的边缘处设有上密封圈垫片7,外轴承圈1底部的边缘处设有与安装套管4相互配合的下密封圈垫片704,外轴承圈1内部底部的边缘处分别设有相互连接的导热腔702与导流腔706,安装套管4外侧的顶部设有连通腔707,且连通腔707分别与导热腔702和导流腔706相互连通,导流腔706底部的边缘处设有相互连通的环形吸油棉层705,且环形吸油棉层705与下密封圈垫片704位置对应,导热腔702内部顶部的边缘处设有散热片703,导热腔702的外侧设有相互连通的排气孔701。
25.具体的,如图2和图3所示,通过上密封圈垫片7与下密封圈垫片704分别对外轴承圈1整体的上下分进行密封防护,而在轴承内产生过大的热量后,可通过渗透通口708的流通渗透进入连通腔707内,而热量内带有的水液或油液可直接掉入导流腔706在环形吸油棉层705的配合下吸收,产生的热量可从导热腔702流至排气孔701,期间在散热片703的配合下将热量吸收冷却,通过排气孔701将热气带出轴承外部,防止过多的热源集中轴承内部。
26.进一步,润滑导向组件一侧的中间位置处设有注油口8,外轴承圈1内部顶部的边缘处设有保持架802,保持架802的内侧均匀排设有滚珠801,且滚珠801与滑动套件2滑动适配,保持架802的底部设有相互连接的环形限位槽804,环形限位槽804的一侧设有与注油口8相互连通的导流管803,安装套管4的顶部设有锥形安装环805,锥形安装环805内侧的边缘处均匀排设有滚动体806。
27.具体的,如图2和图3所示,利用保持架802对滚珠801进行位置限位,通过锥形安装环805对滚动体806进行位置限位,促使轴承内安设有一组平行面的导向滑动结构以及斜型面的导向滑动结构,该两组滑动结构分别与滑动套件2和内轴承圈3相互贴合,有效的增加滑动套件2与内轴承圈3转动的稳定性,同时在导流管803与环形限位槽804的结构连通下,便于操作人员从轴承外部直接将油液注入环形限位槽804内,促使滚珠801均匀的接触进行润滑工作。
28.进一步,外轴承圈1两侧的底部设有定位件,且定位件的内部设有定位螺孔,外轴承圈1外侧的中间位置处套设有阻隔环,且阻隔环与排气孔701相互对应配合,外轴承圈1外侧靠近阻隔环的底部设有与定位件相互连接的锥形导流环,且锥形导流环外侧的顶部设有弧形凹层,而弧形凹层与阻隔环和排气孔701相互配合。
29.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利用阻隔环和锥形导流环的相互配合形成对轴承外部的防护结构,配合弧形凹层与阻隔环和排气孔701的相互对应,使轴承内流出的热量气体在弧形凹层的导向下流出,这样既可在不影响轴承密封效果的同时进行散热工作。
30.进一步,滑动套件2外侧底部的边缘处设有半弧形滑层,且半弧形滑层与滚珠801滑动配合,滑动套件2底部的边缘处开设有凹陷滑道,且凹陷滑道的内侧均匀排设有与滚动体806相互连接的小型滚珠座。
31.具体的,如图2和图3所示,通过滑动套件2下方设置呈环形状态的半弧形滑层作为第三导向结构,与安装滚动体806表面的小型滚珠座相互配合,促使滑动套件2旋转移动的更加平稳安定,减低滑动套件2与内轴承圈3长期使用的磨损度。
32.进一步,安装套管4的内侧设有内圈轴套,且内圈轴套与内轴承圈3滑动适配,安装套管4的顶部设有固定套环,且固定套环分别与导流腔706和连通腔707以及锥形安装环805相互连接,内轴承圈3外侧的底部设有外圈轴套,且外圈轴套与滚动体806相互滑动配合。
33.具体的,如图1和图3所示,通过安装套管4内设有的内圈轴套促使内轴承圈3在内圈轴套的限位效果下进行转动,而安装套管4设有的固定套环作为结构的安装位置分别将导流腔706和连通腔707及锥形安装环805进行结构连接,而内轴承圈3设有的外圈轴套对应滚动体806呈斜型面的滑动导向结构,促使内轴承圈3转动期间不会产生位置偏移。
34.进一步,上密封圈垫片7和下密封圈垫片704的外侧皆设有固定卡件,且固定卡件与外轴承圈1相互连接,环形吸油棉层705内部底部的边缘处设有环形通槽,且环形通槽与环形吸油棉层705相互连通,下密封圈垫片704的顶部设有防水垫圈,且防水垫圈与环形吸油棉层705相互对应配合。
35.具体的,如图3所示,提高上密封圈垫片7与下密封圈垫片704安装的固定效果,便于后续的拆卸工作,通过环形通槽与环形吸油棉层705的相互连通,提高油液的吸收成效,配合防水垫圈将溢出的油液再次吸收,提高轴承内的防漏油功效。
36.进一步,导热腔702和导流腔706与连通腔707以及渗透通口708皆呈环形结构装配与外轴承圈1内部底部的边缘处,导热腔702内部的底部设有环形状态的锥形导流座,且锥形导流座的底部设有环形渗透网,且环形渗透网与环形吸油棉层705相互对应。
37.具体的,如图3所示,增加进入导热腔702内油液或水液的导流性,促使油液和水液统一向下方流动,配合环形渗透网掉落在环形吸油棉层705进行吸收,增加轴承内的吸水吸油功能。
38.进一步,注油口8内部的顶部套设有相互适配的密封塞,环形限位槽804的内侧设有环形状态的内凹弧形导流通道,且内凹弧形导流通道与滚珠801相互适配,导流管803与内凹弧形导流通道相互连通。
39.具体的,如图3和图7所示,通过环形限位槽804内安设的环形状态的内凹弧形导流通道作为导向槽,促使进入槽内的油液在轴承手动旋转的配合下均匀的与滚珠801接触,提高润滑液注入的操作性和便捷性。
40.工作原理:该装置使用时,通过滑动套件2与内轴承圈3和耐磨套管5的相互连接作为轴承内的旋转结构,当耐磨套管5与内轴承圈3整体转动时,可通过滑动套件2与滚珠801的旋转配合作为第一导向结构,通过内轴承圈3下方贴合的滚动体806作为第二导向结构,利用环形状态的半弧形滑层与小型滚珠座作为第三导向结构,促使滑动套件2与内轴承圈3整体旋转的更加稳定,不易产生位置偏移,而通过外轴承圈1外部的注油口8可直接将润滑油注入导流管803进入环形限位槽804内,通过手动旋转轴承使油液在环形限位槽804内滑动,均匀的接触滚珠801表面,进行润滑工作,而当轴承内产生热量时,可通过渗透通口708
的连通渗入连通腔707内,此时气体会通过导热腔702与散热片703的配合进行吸收冷却,并从排气孔701将热量排出,而水液或油液直接在导流腔706的导向下掉入环形吸油棉层705内吸收,以防油液外漏,增加装置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41.本发明未详述之处,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42.最后所要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