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机油控制阀的内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870404发布日期:2021-12-08 14:11阅读:411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机油控制阀的内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油控制阀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机油控制阀的内部结构。


背景技术:

2.机油控制阀作用是调节和防止发动机润滑系统压力过高。机油控制阀的安装位置较远,一般位于正时链罩、气缸盖罩或者是缸盖上,其位置一般,处于整个发动机供油油路的最末端。一般与液压挺柱以及缸盖润滑油路连通,且均由缸盖上油孔处取油。根据机油泵及整个润滑系统的供油特性,机油泵泵油的总量约等于整个润滑系统的用油量总和(vvt用油+增压器用油+润滑用油+活塞冷却喷嘴用油等)。其中一项用油系统出问题的时候,机油泵的总供油流量及压力就会受到影响,出现机油压力不稳定的情况。若是在vvt刚好需要动作时发生这种不稳定现象,就会影响ocv阀进油的流量及压力,从而影响vvt动作响应性,即压力过大会导致vvt实际动作角度大于目标角度,引起超调。压力过小会导致vvt实际动作较度小于目标角度,导致不能达到目标相位,进一步影响气门开闭时刻或升程,从而影响发动机性能。因此,目前的机油控制阀结构对进油压力及流量不存在稳定限制,故而在实际应用中,无法完全保证vvt调节过程的精度与响应速度。
3.申请人在较早时期申请了一篇“一种新型机油控制阀的内部结构”的实用新型专利,其具体包括有:滤网组件、阀套、外壳等结构,该申请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机油控制阀的控制过程一般是通过其内部电磁线圈与顶杆相互配合动作,来保证ocv阀的进油、泄油以及控制ocv阀通往vvt内部油腔的开闭,但是,现有机油控制阀存在结构部件多,组装十分繁琐,稳定性差,容易出现顶杆卡死不动作或者是动作延迟的问题。该申请的机油控制阀的内部结构虽然可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但是在长期使用和试验后新的技术问题,例如由于衔铁和前轭铁之间具有活动空间,长期使用后衔铁的运动容易受到活动空间内填充物质的影响,进而使得衔铁在断电、通电过冲中响应时间分别达到40毫秒、30毫秒,尤其是通电过程,响应时间甚至达到了60毫秒。这样就影响了机油控制阀的整体性能,需要对机油控制阀的内部结构进一步改进,消除上述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机油控制阀的内部结构,包括有从上往下依次来接的滤网组件、阀套、外壳,所述外壳内安装有前轭铁,前轭铁的上端与阀套的下端固定连接,前轭铁的下端外侧套有线圈组件,线圈组件位于外壳中,外壳内可活动的安装有衔铁,前轭铁内部设有连通前轭铁两端的插孔,阀套内部设有连通阀套两端的通道,插孔连通通道,通道从上往下依次设为上通道、中通道、下通道,中通道的内径分别小于上通道的内径和下通道的内径,上通道内安装有能够将中通道堵住的钢珠,上通道的上端在阀套的上端形成p口,阀套上设有连通上通道的旁通小孔,滤网组件罩住p口,滤网组件包括有伸入到上通道中的上弹簧,弹簧朝中通道方向顶住钢珠,其特征在于,
所述衔铁上设有下顶杆,下顶杆的圆周面上设有油槽,油槽的两端分别连通下顶杆的两端,下顶杆的下端固定连接衔铁,下通道中设有单向阀阀芯,下顶杆的上端活动穿过插孔后伸入下通道中并顶住单向阀阀芯,单向阀阀芯内设有活动孔,活动孔活动插有上顶杆,上顶杆的下端置于下顶杆的上端,上顶杆的上端穿过活动孔后顶住钢珠,单向阀阀芯的上端能够堵住中通道的下端,下顶杆的直径大于上顶杆的直径,所述阀套上设有连通下通道下端的t口、连通中通道的a口。
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下通道内设有下弹簧,下弹簧套在下顶杆上,下弹簧套的两端分别顶住单向阀阀芯和前轭铁。
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下顶杆的圆周面上的油槽数量为两条,两条油槽分别位于下顶杆的两侧。
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滤网组件包括有盖板,盖板的四周朝下折弯形成盖沿,盖板上设有连通盖板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安装口,安装口内安装有滤网,盖沿与阀套的上端扣接或者螺纹连接。
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滤网的下方设有十字加强筋,十字加强筋的四周固定连接盖沿,十字加强筋的中部设有安装柱,上弹簧的上端紧套在安装柱上。
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中通道的上端设有与曲面环槽,曲面环槽与钢珠相匹配。
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单向阀阀芯的上端设有下锥形面,所述中通道的下端设有与下锥形面相配合的上锥形面。
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上通道的四周设有若干均匀间隔设置的上导向筋,上导向筋包围钢珠,上导向筋固定连接上通道的内壁。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机油控制阀的内部结构,具有装配方便、稳定性好、控制精度高、使用寿命长的优点。同时能够有效克服衔铁在动作过程中收到的影响,提高了机油控制阀的响应时间,提高了机油控制阀的整体性能。
附图说明
13.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4.图2是下顶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5.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1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18.如图1

2所示,一种新型机油控制阀的内部结构,包括有从上往下依次来接的滤网组件1、阀套2、外壳3,所述外壳3内安装有前轭铁4,前轭铁4的上端与阀套2的下端固定连接,前轭铁4的下端外侧套有线圈组件5,线圈组件5位于外壳3中,外壳3可活动的安装有衔铁6,前轭铁4内部设有连通前轭铁4两端的插孔8,阀套2内部设有连通阀套2两端的通道,通道从上往下依次设为上通道9、中通道10、下通道11,插孔8连通下通道11,中通道10的内径分别小于上通道9的内径和下通道11的内径,上通道9内安装有能够将中通道10堵住的钢珠12,上通道9的上端在阀套2的上端形成p口13,阀套2上设有连通上通道9的旁通小孔18,滤网组件1罩住p口13,滤网组件1包括有伸入到上通道9中的上弹簧14,弹簧14朝中通道10方向顶住钢珠12,所述衔铁6上设有下顶杆7,下顶杆7的圆周面上设有油槽35,油槽35的两端分别连通下顶杆7的两端,下顶杆7的下端固定连接衔铁6,下通道11中设有单向阀阀芯16,下顶杆7的上端活动穿过插孔8后伸入下通道11中并顶住单向阀阀芯16,单向阀阀芯16内设有活动孔36,活动孔36活动插有上顶杆37,上顶杆37的下端置于下顶杆7的上端,上顶杆37的上端穿过活动孔36后顶住钢珠12,单向阀阀芯16的上端能够堵住中通道10的下端,下顶杆7的直径大于上顶杆37的直径,所述阀套2上设有连通下通道11下端的t口(剖面角度问题附图中未示出)、连通中通道10的a口15。将机油控制阀安装好后,线圈组件5断电时,上弹簧14将钢珠12顶向中通道10从而将中通道10的上端堵住,p口

a口的油路断开,p口的油液通过旁通小孔18流出,旁通小孔18在设备中与a口处于连通状态,此时a口

t口油路处于打开状态,油液从t口排出,a口具有较小油压。在此过程中,油液能够顺着油槽35进入到前轭铁4与衔铁6之间的空隙中,对衔铁6的及下顶杆7的移动起到润滑作用。线圈组件5通电时,前轭铁4产生磁性并吸附衔铁6,带动上顶杆37朝钢珠12方向移动并克服上弹簧14的弹力将钢珠12顶起,下顶杆7带动单向阀阀芯16上移堵住中通道10的下端,a口

t口油路处于关闭状态,p口

a口的油路处于开启状态,油液向a口输入压力。此时前轭铁4与衔铁6之间的油液顺着油槽35进入到下通道11中,由于下通道11与t口连通,所以油液在顺着油槽35进入到下通道11的过程所受到的阻力很小。油槽35中油液的反向流动过程也是如此,具有较小的阻力。经过测试,新的机油控制阀的内部结构中,衔铁在断电、通电过冲中响应时间分别达到20毫秒、10毫秒,明显提高了整个机油控制阀的响应效率。
19.进一步的,所述下通道11内设有下弹簧19,下弹簧19套在下顶杆7上,下弹簧19的两端分别顶住单向阀阀芯16和前轭铁4。下弹簧19给单向阀阀芯16一个始终朝中通道10方向的弹力,线圈组件5断电时,p口流向a口的油液使得中通道10内的油液压力增大,当该压力克服下弹簧19的弹力后,单向阀阀芯16下降,a口

t口油路打开,油液从t口排出。a口的油压减小到一定值后弹簧19大于a口的油压,单向阀阀芯16上升中通道10堵住。这样a口的油液能够维持一定的压力附近。
20.进一步的,所述下顶杆7的圆周面上的油槽35数量为两条,两条油槽35分别位于下顶杆7的两侧。油槽35数量太少,影响油液流通,油槽35数量过多,影响下顶杆7的结构强度。
21.进一步的,所述滤网组件1包括有盖板20,盖板20的四周朝下折弯形成盖沿21,盖板20上设有连通盖板20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安装口,安装口内安装有滤网22,盖沿21与阀套2的上端扣接。
22.进一步的,所述滤网22的下方设有十字加强筋23,十字加强筋23的四周固定连接盖沿21,十字加强筋23的中部设有安装柱24,上弹簧14的上端紧套在安装柱24上。
23.进一步的,所述中通道10的上端设有与曲面环槽25,曲面环槽25与钢珠12相匹配。
24.进一步的,所述单向阀阀芯16的上端设有下锥形面26,所述中通道10的下端设有与下锥形面26相配合的上锥形面27。下锥形面26与上锥形面27的配合有利于单向阀阀芯16准确定位并堵住中通道10的下端。
25.进一步的,所述上通道9的四周设有若干均匀间隔设置的上导向筋31,上导向筋31包围钢珠12,上导向筋31固定连接上通道9的内壁。
26.值得一提的是,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涉及的线圈组件5等技术特征应被视为现有技术,这些技术特征的具体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可能涉及到的控制方式、空间布置方式采用本领域的常规选择即可,不应被视为本实用新型专利的发明点所在,本实用新型专利不做进一步具体展开详述。
27.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做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