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泄压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06200发布日期:2022-05-18 14:45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一种泄压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泄压阀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泄压结构。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日益发展,通过气压方式进行动作的各类产品大幅增加,当使用气体时,仍须通过一泄压阀使得产品内的气体得以排出。目前人们所常用的泄压阀的排气通道普遍都为直线式的泄气通道,当高压气体需要急速从通道排出时,会在排气通道位置形成涡流而出现啸叫声。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泄压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泄压阀在泄压时会出现啸叫声的技术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泄压结构,包括下壳体和上壳体;所述下壳体上设置有供气体进入的进气通道;所述上壳体上设置有回气通道及排气通道;
5.当所述进气通道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排气通道处于闭合状态且所述进气通道和所述回气通道相连通,以供气体能够依次通过所述进气通道和所述回气通道后向外排出;
6.当所述进气通道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排气通道处于打开状态,且所述回气通道与所述排气通道之间形成具有至少一个弯曲路径并与所述回气通道及所述排气通道均相连通的弯曲通道,以使得从所述回气通道回流的气体能够在通过所述弯曲通道减速后再从所述排气通道向外排出。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壳体上设置有形成所述弯曲通道的内壁的第一阻挡部,所述第一阻挡部位于所述回气通道的延伸路径上。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气通道的内壁凸出设置有位于气体流动路径上的第二阻挡部,以使经过所述排气通道的回流气体在向外排出时能够通过所述第二阻挡部的阻挡而减速。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气通道的延伸方向和所述回气通道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泄压结构还包括分隔件;所述分隔件设置在所述下壳体和所述上壳体之间的安装空间内;当所述进气通道内的气压未达到预设值时,所述分隔件堵塞所述进气通道并至少部分避让所述排气通道,以使所述进气通道处于闭合状态;当所述进气通道内的气压达到预设值时,所述分隔件至少部分避让所述进气通道并堵塞所述排气通道,以使所述进气通道处于打开状态。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隔件具有弹性并夹持于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当所述进气通道内的气压达到预设值时,所述分隔件能够通过弹性形变避让所述进气通道的端口,并堵塞所述排气通道的端口;当所述进气通道内的气压未达到预设值时,所述分隔件能
够在弹性复位力作用下复位至堵塞所述进气通道的端口,而避让所述排气通道的端口。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隔件将所述安装空间分隔为相连通的进气腔及所述弯曲通道;所述进气腔连通所述进气通道和所述弯曲通道;所述分隔件上设置有进气孔,所述进气孔连通所述进气腔和所述弯曲通道。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壳体朝向所述分隔件的一面设置有第一进气槽,所述第一进气槽连通所述进气腔和所述进气孔;所述上壳体朝向所述分隔件的一面设置有第二进气槽,所述第二进气槽连通所述进气孔和所述弯曲通道。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隔件包括主体部、密封部及弹性部;所述弹性部连接所述主体部和所述密封部;所述主体部朝向所述下壳体的一面抵靠在所述下壳体的外壁上,以密封所述进气腔;所述主体部朝向所述上壳体的一面抵靠在所述上壳体的外壁上,以密封所述弯曲通道;所述进气孔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上;
15.当所述进气通道内的气压达到预设值时,所述密封部移动至堵塞所述排气通道的端口并使得所述弹性部发生弹性变形;当所述进气通道内的气压未达到预设值时,所述密封部在所述弹性部的弹性复位力的作用下移动至堵塞所述进气通道。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隔件包括设置在所述进气孔孔壁上的弹性阻挡部,所述弹性阻挡部能够在不受外力时堵塞所述第一进气槽,以使所述第一进气槽和所述进气孔不连通;所述弹性阻挡部在受到外力时至少部分避让所述第一进气槽,以使所述第一进气槽和所述进气孔连通。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泄压结构至少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18.本技术的泄压结构能够保证对用气设备的正常供气的同时,当撤去气源后,由于回流气体不会直线排出,而是经过弯曲通道再向外排出,所以回流气体不会出现涡流,回流气体排出时也就不会发出啸叫声。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泄压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泄压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一;
22.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泄压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二;
23.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泄压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三;
24.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泄压结构的剖视图;
25.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泄压结构在连通外部气源时的工作原理图;
26.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泄压结构在撤去外部气源时的泄压原理图;
27.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上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28.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上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29.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上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30.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上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31.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上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32.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上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33.图1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分隔件的平面示意图。
34.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35.1、下壳体;11、进气通道;12、第一进气槽;13、台阶凸起部;14、卡槽;
36.2、上壳体;21、回气通道;22、排气通道;221、第二阻挡部;23、第一阻挡部;24、第二进气槽;25、第二槽口;26、卡扣;27、定位凸起;
37.3、分隔件;31、主体部;311、进气孔;32、密封部;33、弹性部;34、弹性阻挡部;35、第一槽口;36、定位孔;
38.4、进气腔;5、弯曲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39.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40.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41.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42.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3.请一并参阅图1-图5,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泄压结构,该泄压结构能够用在电子血压计领域,尤其涉及电子血压计气路系统的设计。本实施例的泄压结构包括下壳体1、上壳体2和分隔件3。分隔件3密封连接在下壳体1和上壳体2之间。
44.其中下壳体1上设置有进气通道11,其中分隔件3朝向下壳体1的一面开设有环形的第一槽口35,进气通道11连通第一槽口35,下壳体1朝向分隔件3的一面和第一槽口35的槽壁共同围设形成了一个环形的进气腔4,上述进气通道11连通到该进气腔4内。于其它实施例中,第一槽口35也可以开设在下壳体1朝向分隔件3的一面上,进气腔4也可由下壳体1上的第一槽口35的槽壁和分隔件3朝向下壳体1的一面共同围设而形成。其次,下壳体1朝向分隔件3的一面设置有台阶凸起部13,进气通道11贯穿台阶凸起部13的中部,该台阶凸起部13的作用在于能够对分隔件3向上施加力,使分隔件3由于自身的弹性而可靠地堵住进气通道11。另外,下壳体1上还设置有与上壳体2相互配合的卡槽14。
45.其中上壳体2朝向分隔件3的一面开设有第二槽口25,分隔件3朝向上壳体2的一面和第二槽口25的槽壁共同围设形成了一个弯曲通道5。上壳体2上还设置有回气通道21和排
气通道22,该回气通道21和排气通道22均和第二槽口25是连通的,即此时回气通道21和排气通道22均和弯曲通道5是连通的。于其它实施例中,第二槽口25也可以开设在分隔件3朝向上壳体2的一面上,弯曲通道5也可由分隔件3上的第二槽口25的槽壁和上壳体2朝向分隔件3的一面共同围设而形成。另外,上壳体2上的第二槽口25的槽壁上设置有第一阻挡部23,该第一阻挡部23属于弯曲通道5的内壁的一部分,而且该第一阻挡部23位于回气通道21的延伸路径上,即第一阻挡部23正对着回气通道21的一端,从而使得从回气通道21回流的气体能够撞到第一阻挡部23而减速,避免回流气体由于产生涡流而发出啸叫声。于本实施例中,回气通道21的回气方向和排气通道22的排气方向设计为互相垂直,即在本实施例中,相当于位于回气通道21内的回流气体在第一阻挡部23处拐第一个弯然后在排气通道22和第二槽口25的衔接处拐第二个弯后才能从排气通道22向外排出,从而进一步对回流气体进行减速,进一步确保回流气体在排出的过程中不会产生涡流而发出啸叫声。上壳体2上设置有与下壳体1上的卡槽14相互装配的卡扣26,第二槽口25的槽底还设置有多个凸起的定位凸起27,分隔件3上设置有多个定位孔36,定位凸起27的凸起高度略小于定位孔36的深度,定位凸起27和定位孔36相互插接后即可将分隔件3安装在上壳体2上。
46.于本实施例中,进气腔4和弯曲通道5的连通设计具体为如下:本实施例在分隔件3上设计一个进气孔311,然后在下壳体1朝向分隔件3的一面开设一个第一进气槽12,让第一进气槽12连通到分隔件3的进气孔311,然后在上壳体2的第二槽口25的槽底上开设一个第二进气槽24,让第二进气槽24连通到分隔件3的进气孔311,最终使得位于进气腔4内的气体能够依次经过第一进气槽12、进气孔311和第二进气槽24后进入到弯曲通道5。当然,于其他实施例,进气腔4也可以绕过分隔件3从外面连通到弯曲通道5。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进气槽12的形状不限于图4所示的直线型,第一进气槽12的形状还可如图13所示的l型。
47.于本实施例中,分隔件3优选为整体具有弹性的弹性体,分隔件3的作用在于能够利用自身的弹性堵塞下壳体1上的进气通道11,使得进气通道11在不通入气体时为一条常闭的通道,而排气通道22则为一条常开的通道,当向进气通道11通入气体后且进气通道11内的气压达到设定值后,从进气通道11进入的气体会使分隔件3发生形变,从而打开进气通道11,与此同时,分隔件3由于自身的形变而堵塞上壳体2上的排气通道22。采用整体具有弹性的分隔件3,能够依靠自身的弹性自动打开或封堵进气通道11和排气通道22,不需额外消耗电能,结构简单而且极为可靠。当然,于另外的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电动的方式去驱动分隔件3堵塞进气通道11或排气通道22。
48.请参阅图1-图4,本泄压结构的装配工艺为如下:
49.先将上壳体2上的定位凸起27插入到分隔件3上的定位孔36内,确保分隔件3和上壳体2之间的位置精度,此时分隔件3带有第一槽口35的一面背向下壳体1,而且观察确认一下分隔件3上的进气孔311是否通向上壳体2的第二进气槽24的,接着将下壳体1带有台阶凸起部13的一面对分隔件3不断压缩,当上壳体2上的卡扣26嵌入到下壳体1上的卡槽14内时,即可完成组装作业。
50.本泄压结构的具体工作原理为如下两段所述:
51.请参阅图6,气体从下壳体1上的进气通道11进入,当进气通道11内的气压达到预设值后,分隔件3被气体冲开,分隔件3向上发生形变从而堵住上壳体2上的排气通道22,此时从进气通道11进入的气体将会依次经过进气腔4、第一进气槽12、进气孔311、第二进气槽
24、弯曲通道5和回气通道21向外流出,从而为需要使用气体的设备或仪器提供气体。
52.请参阅图7,当气体从进气通道11撤出后,分隔件3由于自身弹力而重新堵塞进气通道11,与此同时上壳体2上的排气通道22被打开,而由于设备或仪器内部的气体仍大于外界环境的大气压,所以此时设备或仪器内部的气体将会沿着上壳体2上的回气通道21回流,回流气体将会撞到上壳体2上的第一阻挡部23,经过第一阻挡部23的减速后进入到弯曲通道5内,最后从排气通道22向外排出,最终使设备或仪器内部的气体能够向外泄出。
53.请参阅图8,排气通道22的形状不限于图8所示的圆柱形的直线通道,排气通道22的内壁可以设置凸出的第二阻挡部221,第二阻挡部221位于气体流动的路径上,比如排气通道22的形状设计为如图9所示的由内向外逐渐渐变缩窄,排气通道22的形状也可以设计为如图10所示的单台阶型,排气通道22的形状也可以设计为如图11所示的双台阶型,排气通道22的形状也可以设计为如图12所示的交错台阶型。通过在排气通道22的内壁设置第二阻挡部221,能够对从排气通道22排出的气体进行更进一步地减速,更进一步确保从排气通道22排出的气体不会由于产生涡流而发生啸叫声。
54.请参阅图1-图5及图13,以下为本实施例的分隔件3具体的结构设计:
55.分隔件3包括主体部31、密封部32、弹性部33及弹性阻挡部34。弹性部33连接主体部31和密封部32。
56.其中主体部31通过自身的变形来密封下壳体1和上壳体2之间的缝隙,定位孔36和进气孔311都是设置在该主体部31上,弹性阻挡部34设置在定位孔36的内壁上。
57.其中密封部32的作用在于能够堵塞进气通道11或排气通道22。具体而言,当进气通道11内的气压达到预设值时,密封部32移动至堵塞排气通道22的端口并使得弹性部33发生弹性变形;当进气通道11内的气压未达到预设值时,密封部32在弹性部33的弹性复位力的作用下移动至堵塞进气通道11。
58.其中弹性部33的形状设计成朝向上壳体2的方向凸起的环形曲面,则弹性部33朝向下壳体1的弧形面则为上述所说的第一槽口35。当本泄压结构组装完成后,密封部32被下壳体1上的台阶凸起部13向上顶起,所以此时的弹性部33将会由于弹性复位力而自动对密封部32施加向下的压力,从而实现密封部32自动堵塞下壳体1上的进气通道11的功能。当外部气体从下壳体1上的进气通道11进入时,外部气体也可以顶开密封部32,使得进气通道11被打开,而且此时的密封部32将会堵塞上壳体2上的排气通道22。因此,采用本结构设计的分隔件3,能够自动打开或封堵进气通道11和排气通道22,不需额外消耗电能,结构简单而且极为可靠。
59.弹性阻挡部34的作用在于,当气体从进气通道11进入到进气腔4内后,气体会带动弹性阻挡部34向上壳体2的方向发生形变,从而完全打开进气孔311,使得进气孔311和第一进气槽12相互连通,位于进气腔4内的气体能够依次沿着第一进气槽12和进气孔311进入到弯曲通道5内,最后沿着回气通道21进入到设备或仪器的内部。当气体从进气通道11撤走后,弹性阻挡部34会恢复原来的形状,弹性阻挡部34能够堵塞进气孔311和第一进气槽12之间的通路,此时回气通道21内的回流气体经过弯曲通道5后将会被弹性阻挡部34阻挡,这些回流气体只会从排气通道22向外排出。弹性阻挡部34的形状不限于图4中所示的形状,弹性阻挡部34的形状也可以如图14所示的c型。
60.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
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