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内部定位结构的主机配套精密轴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90994发布日期:2022-04-09 09:39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内部定位结构的主机配套精密轴承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精密轴承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具有内部定位结构的主机配套精密轴承。


背景技术:

2.轴承是当代机械设备中一种重要零部件,它的主要功能是支撑机械旋转体,降低其运动过程中的摩擦系数,并保证其回转精度,究其作用来讲应该是支撑,即字面解释用来承轴的,但这只是其作用的一部分,支撑其实质就是能够承担径向载荷,也可以理解为它是用来固定轴的,就是固定轴使其只能实现转动,而控制其轴向和径向的移动。电机没有轴承的话根本就不能工作。因为轴可能向任何方向运动,而电机、减速机和风机等主机工作时要求轴只能作转动。
3.现有的轴承在与转轴连接时不具有定位功能,操作不够简便,难以拆卸,且在对轴承添加润滑油的过程中会发生低落,导致资源的浪费,因此我们人员提出一种具有内部定位结构的主机配套精密轴承,来解决此类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内部定位结构的主机配套精密轴承。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具有内部定位结构的主机配套精密轴承,包括内圈与转轴,所述转轴位于内圈的内部,所述内圈上设置有两个定位机构,所述内圈上固定连接有架体,所述架体的内部设置有均匀分布的滚珠,所述架体的外部套设有外圈,所述滚珠均与外圈的内壁相接触,所述内圈的顶部设置有润滑机构。
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定位机构包含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开设在内圈的内部,所述安装槽的内部设置有移动板,所述移动板远离转轴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均匀分布的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另一端均固定连接在安装槽的内壁上,所述移动板远离复位弹簧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均匀分布的定位杆,所述转轴上开设有均匀分布的定位槽,所述定位杆的另一端均贯穿内圈并分别延伸至定位槽的内部,所述内圈的顶部开设有通槽,所述通槽与安装槽相连通,所述移动板的正面固定连接有操作板,所述操作板的顶部贯穿通槽并延伸至内圈的顶部。
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安装槽靠近架体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两个限位杆,两个所述限位杆的另一端均贯穿移动板并固定连接在安装槽的内壁上。
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操作板上固定连接有软垫,所述软垫上开设有均匀分布的防滑纹。
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润滑机构包含有储存盒,所述储存盒固定连接在内圈的顶部,所述储存盒的顶部螺纹连接有防溢塞,所述储存盒的右侧固定连接有
与其固定连接在输油管,所述输油管的另一端贯穿并延伸至架体的内部。
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储存盒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透视玻璃。
12.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3.本实用新型通过定位机构的设置可以简单快捷的将转轴与轴承进行初步连接,以此来减少连接轴承与转轴之间的时间,润滑机构的设置可以便于对润滑油的添加,避免润滑油低落造成资源的浪费,防止滚珠缺少润滑油因摩擦过大发生损坏,解决了以往主机配套精密轴承不具有定位功能的问题。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8.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图4中c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19.图中标号说明:
20.1、内圈;2、转轴;3、定位机构;301、安装槽;302、移动板;303、复位弹簧;304、定位杆;305、定位槽;306、通槽;307、操作板;4、架体;5、滚珠;6、外圈;7、润滑机构;701、储存盒;702、防溢塞;703、输油管;8、限位杆;9、软垫;10、透视玻璃。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22.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中,一种具有内部定位结构的主机配套精密轴承,包括内圈1与转轴2,转轴2位于内圈1的内部,内圈1上设置有两个定位机构3,内圈1上固定连接有架体4,架体4的内部设置有均匀分布的滚珠5,架体4的外部套设有外圈6,滚珠5均与外圈6的内壁相接触,内圈1的顶部设置有润滑机构7。
23.本实用新型中,使用人员需要先将外圈6安装在轴承座内部,随后使用人员同时操作两个定位机构3,定位机构3均朝着内圈1内部移动,接着使用人员将转轴2穿过内圈1,接着使用人员将定位机构3松开,定位机构3不再受力开始回弹进入转轴2内部,此时便完成了轴承与转轴2的定位,随后进一步固定即可,定位机构3的设置可以简单快捷的将转轴2与轴承进行初步连接,以此来减少连接轴承与转轴2之间的时间,当需要向架体4内部添加润滑油时,使用人员将润滑油添加入润滑机构7内部,随后润滑油通过润滑机构7进入架体4内部,滚珠5不断滚动从而均匀的沾染上润滑油,在轴承运作过程中润滑油也会向架体4内部输送,润滑机构7的设置可以便于对润滑油的添加,避免润滑油低落造成资源的浪费,防止滚珠5缺少润滑油因摩擦过大发生损坏,解决了以往主机配套精密轴承不具有定位功能的问题。
24.请参阅图1、2、4与5,其中:定位机构3包含有安装槽301,安装槽301开设在内圈1的内部,安装槽301的内部设置有移动板302,移动板302远离转轴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均匀分布的复位弹簧303,复位弹簧303的另一端均固定连接在安装槽301的内壁上,移动板302远
离复位弹簧30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均匀分布的定位杆304,转轴2上开设有均匀分布的定位槽305,定位杆304的另一端均贯穿内圈1并分别延伸至定位槽305的内部,内圈1的顶部开设有通槽306,通槽306与安装槽301相连通,移动板302的正面固定连接有操作板307,操作板307的顶部贯穿通槽306并延伸至内圈1的顶部。
25.本实用新型中,使用人员需要先将外圈6安装在轴承座内部,随后使用人员同时操作两个定位机构3,使用人员将两个操作板307朝着相反的方向进行拉动,操作板307开始在通槽306内部移动,与操作板307固定连接的移动板302开始随着操作板307移动,复位弹簧303受力开始收缩,定位杆304逐渐朝着安装槽301内部移动,接着使用人员将转轴2穿过内圈1,使得定位槽305位于内圈1中,接着使用人员将操作板307松开,复位弹簧303不再受力开始回弹,移动板302被推动使得定位杆304进入定位槽305内部,此时便完成了轴承与转轴2的定位,随后进一步固定即可,定位机构3的设置可以简单快捷的将转轴2与轴承进行初步连接,以此来减少连接轴承与转轴2之间的时间。
26.请参阅图4与5,其中:安装槽301靠近架体4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两个限位杆8,两个限位杆8的另一端均贯穿移动板302并固定连接在安装槽301的内壁上。
27.本实用新型中,限位杆8的设置可以对移动板302的移动方向起到限制作用,使得移动板302始终保持水平方向的移动,防止移动板302发生倾斜导致定位失败。
28.请参阅图1与2,其中:操作板307上固定连接有软垫9,软垫9上开设有均匀分布的防滑纹。
29.本实用新型中,当使用人员需要移动操作板307时,软垫9可以增强使用人员的舒适度,防止操作板307对使用人员手部造成不适,防滑纹则可以防止使用人员发生手滑。
30.请参阅图1与3,其中:润滑机构7包含有储存盒701,储存盒701固定连接在内圈1的顶部,储存盒701的顶部螺纹连接有防溢塞702,储存盒701的右侧固定连接有与其固定连接在输油管703,输油管703的另一端贯穿并延伸至架体4的内部。
31.本实用新型中,当需要向架体4内部添加润滑油时,使用人员将防溢塞702取下后将润滑油添加入储存盒701内部,随后润滑油通过输油管703进入架体4内部,滚珠5不断滚动从而均匀的沾染上润滑油,随后使用人员将防溢塞702堵上,在轴承运作过程中润滑油也会向架体4内部输送,润滑机构7的设置可以便于对润滑油的添加,避免润滑油低落造成资源的浪费,防止滚珠5缺少润滑油因摩擦过大发生损坏。
32.请参阅图1与3,其中:储存盒70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透视玻璃10。
33.本实用新型中,透视玻璃10的设置可以使得使用人员无需打开防溢塞702就可以观测到储存盒701内部所剩容积,从而了解润滑油的液面,判断是否要进行添加。
34.工作原理:使用人员需要先将外圈6安装在轴承座内部,随后使用人员同时操作两个定位机构3,使用人员将两个操作板307朝着相反的方向进行拉动,操作板307开始在通槽306内部移动,与操作板307固定连接的移动板302开始随着操作板307移动,复位弹簧303受力开始收缩,定位杆304逐渐朝着安装槽301内部移动,接着使用人员将转轴2穿过内圈1,使得定位槽305位于内圈1中,接着使用人员将操作板307松开,复位弹簧303不再受力开始回弹,移动板302被推动使得定位杆304进入定位槽305内部,此时便完成了轴承与转轴2的定位,随后进一步固定即可,定位机构3的设置可以简单快捷的将转轴2与轴承进行初步连接,以此来减少连接轴承与转轴2之间的时间,当需要向架体4内部添加润滑油时,使用人员将
防溢塞702取下后将润滑油添加入储存盒701内部,随后润滑油通过输油管703进入架体4内部,滚珠5不断滚动从而均匀的沾染上润滑油,随后使用人员将防溢塞702堵上,在轴承运作过程中润滑油也会向架体4内部输送,润滑机构7的设置可以便于对润滑油的添加,避免润滑油低落造成资源的浪费,防止滚珠5缺少润滑油因摩擦过大发生损坏,解决了以往主机配套精密轴承不具有定位功能的问题。
3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