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式双轴枢纽器与使用其的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92334发布日期:2022-05-30 22:41阅读:77来源:国知局
切换式双轴枢纽器与使用其的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双轴式枢纽器,尤指一种连接一掀盖式电子装置的两座体,可在两座体相对开合的过程中,提供舒适操作体验的切换式双轴枢纽器。


背景技术:

2.笔记本电脑、手机、掌上型游戏机等掀盖式电子装置,是现今市面上常见的可携式的电子装置。掀盖式电子装置主要以一枢纽器来连接两个座体,使所述座体可相对枢转、开合,而为了有效增加所述两座体可相对展开的角度,可采用双轴式枢纽器,所述双轴式枢纽器大抵具有一第一转轴与一第二转轴,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分别连接于所述两座体。
3.又,其中一种双轴式枢纽器为同步转动式,亦即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经由齿轮组相接,当第一转轴受力而转动时,可以同步带动第二转轴一同转动;另一种双轴式枢纽器为切换式,其在第一转轴受力转动时,第二转轴会被锁定而无法转动,待第一转轴转到预定角度时,再切换为第二转轴能转动、第一转轴被锁定而无法转动的状态。
4.其中,当现有技术的切换式双轴枢纽器从第一转轴切换为第二转轴转动时,原本用来锁定第二转轴的传动片会被第二转轴推顶而移动至抵靠于第一转轴,从而限制第一转轴无法转动,同样地,当要从第二转轴切换为第一转轴转动时,也是令第一转轴推顶传动片移动至抵靠于第二转轴。而在上述切换的过程中,传动片与第一转轴或第二转轴碰撞会产生异音,长时间使用过后将会影响使用者的操作体验。
5.如上所述,因此现有技术的切换式双轴枢纽器仍有待进一步改良。


技术实现要素:

6.有鉴于前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切换式双轴枢纽器与使用其的电子装置,切换式双轴枢纽器可减少电子装置的两座体在相对开合过程中因构件碰撞而产生的异音,从而提供舒适的操作体验。
7.为了达到前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手段是提出一切换式双轴枢纽器,其包括:
8.一安装组件;
9.一第一转轴,其可转动地贯穿设置于安装组件上,第一转轴上设有一第一切换凸轮与一第一传动凸轮;
10.一第二转轴,其与第一转轴相互平行设置,且系可转动地贯穿设置于安装组件上,第二转轴上设有一第二切换凸轮与一第二传动凸轮;
11.一切换件,其设置于第一切换凸轮和第二切换凸轮之间,切换件根据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之枢转作动,相应开关第一切换凸轮与第二切换凸轮的锁定与枢转模式;
12.一连动推块,其设置于第一传动凸轮和第二传动凸轮之间,连动推块的两端具有对称之一第一推部与一第二推部,连动推块根据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的枢转模式,使第一推部与第二推部相应控制推动第一传动凸轮与第二传动凸轮的枢转程度。
13.所述的切换式双轴枢纽器中:
14.第一切换凸轮具有一第一切换止挡端与一第一切换自由端;
15.第二切换凸轮具有一第二切换止挡端与一第二切换自由端;
16.切换件切换至第一切换止挡端,以控制第一转轴锁定,而第二转轴枢转;
17.切换件切换至第二切换止挡端,以控制第二转轴锁定,而第一转轴枢转。
18.所述的切换式双轴枢纽器中:
19.第一传动凸轮具有一第一传动止挡端与一第一传动自由端;
20.第二传动凸轮具有一第二传动止挡端与一第二传动自由端;
21.连动推块根据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的枢转模式,使第一推部与第二推部相应控制推动第一传动凸轮的第一传动止挡端与第一传动自由端、第二传动凸轮的第二传动止挡端与第二传动自由端的枢转程度。
22.所述的切换式双轴枢纽器中,第一切换凸轮与第一传动凸轮以一体成形方式形成在第一转轴上,第二切换凸轮与第二传动凸轮以一体成形方式形成在第二转轴上。
23.所述的切换式双轴枢纽器中,安装组件具有一穿槽,切换件与连动推块容置于穿槽内。
24.所述的切换式双轴枢纽器进一步包括二扭力产生模块,分别套设固定在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上,所述二扭力产生模块提供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于枢转时所需的扭力。
25.所述的切换式双轴枢纽器中,安装组件包括相隔设置的一主支座与一辅助支座,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呈平行且可转动地贯穿主支座与辅助支座,切换件与连动推块设于主支座,所述二扭力产生模块位于邻近辅助支座的一侧,且远离主支座。
26.所述的切换式双轴枢纽器中,第一切换凸轮、第二切换凸轮与切换件的组配以及第一传动凸轮、第二传动凸轮与连动推块的组配选择性设于主支座、辅助支座与二扭力产生模块之间。
27.所述的切换式双轴枢纽器中,每一扭力产生模块能包含多个盘状弹性垫片、多个摩擦垫片、多个间隔件与一固定件,每一间隔件位于相邻的两摩擦垫片之间,所述多个盘状弹性垫片与固定件设于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的端部,且远离安装组件。
28.为了达到前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手段是提出一电子装置,其包括一第一座体、一第二座体以及一如前所述的切换式双轴枢纽器,其中切换式双轴枢纽器的第一转轴连接第一座体、第二转轴连接第二座体。
29.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在从第一转轴转动切换为第二转轴转动的过程中,连动推块会先迫使第二转轴转动,反之,在从第二转轴转动切换为第一转轴转动的过程中,连动推块会先迫使第一转轴转动;故能有效减少切换件对第一转轴的第一切换凸轮和第二转轴的第二切换凸轮之间的碰撞,从而达到避免碰撞时所产生异音的问题,同时提供舒适的操作体验。
附图说明
3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31.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切换式双轴枢纽器的立体分解图。
32.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切换式双轴枢纽器于盖合状态的侧视剖面图。
33.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切换式双轴枢纽器于盖合状态的另一侧视剖面图。
34.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切换式双轴枢纽器于预定切换角度的侧视剖面图。
35.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切换式双轴枢纽器于预定切换角度的另一侧视剖面图。
36.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切换式双轴枢纽器于展开180度的侧视剖面图。
37.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切换式双轴枢纽器于展开180度的另一侧视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38.以下配合图式及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
39.参见图1所示,为应用切换式双轴枢纽器1的电子装置60。电子装置60包括一第一座体61、一第二座体62与两个所述切换式双轴枢纽器1,所述二切换式双轴枢纽器1彼此对称地装设在电子装置60上,第一座体61与第二座体62可借由切换式双轴枢纽器1而相对开合。
40.进一步参见图2所示,切换式双轴枢纽器1包括一安装组件10、一第一转轴21、一第二转轴22、二扭力产生模块30、一切换件41、一连动推块42、一第一承架51与一第二承架52。
41.安装组件10包括相间隔设置的一主支座11和一辅助支座12,且安装组件10具有一穿槽111,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穿槽111设置于主支座11中。
42.配合参见图3及图4所示,第一转轴21可转动地贯穿设置在安装组件10的主支座11与辅助支座12上。第一转轴21具有一套接杆部211与一固接部212,第一转轴21上设有一第一切换凸轮213与一第一传动凸轮215,第一转轴21的套接杆部211形成于第一转轴21的一端,且可转动地贯穿主支座11与辅助支座12,第一转轴21的固接部212形成于第一转轴21的另一端,第一切换凸轮213和第一传动凸轮215环设在第一转轴21的套接杆部211上。第一切换凸轮213具有一第一切换止挡端2131与一第一切换自由端2132,第一传动凸轮215具有一第一传动止挡端2151与一第一传动自由端2152。
43.第二转轴22与第一转轴21相互平行设置,且可转动地贯穿设置于安装组件10的主支座11与辅助支座12上,第二转轴22同样具有一套接杆部221与一固接部222,第二转轴22上设有一第二切换凸轮223与一第二传动凸轮225,第二转轴22的套接杆部221形成于第二转轴22的一端,且可转动地贯穿主支座11与辅助支座12,第二转轴22的固接部222形成于第二转轴22的另一端,第二切换凸轮223和第二传动凸轮225设在第二转轴22的套接杆部221上,且第二切换凸轮223与第一切换凸轮213的位置相对应,第二传动凸轮225与第一传动凸轮215的位置相对应。第二切换凸轮223具有一第二切换止挡端2231与一第二切换自由端2232,第二传动凸轮225具有一第二传动止挡端2251与一第二传动自由端2252。
44.所述二扭力产生模块30分别套设固定在第一转轴21的套接杆部211以及第二转轴22的套接杆部221上,从而提供第一转轴21与第二转轴22于枢转时所需的扭力。每一扭力产生模块30包含多个盘状弹性垫片31、多个摩擦垫片32、多个间隔件34与一固定件33,每一间隔件34位于相邻的两摩擦垫片32之间,所述多个盘状弹性垫片31与固定件33结合固定在相对应的第一转轴21和第二转轴22的端部,并且远离安装组件10。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盘状弹性垫片31与摩擦垫片32套设于套接杆部211、221上,并且被夹固在主支座11、辅助支座12和固定件33之间。
45.进一步而言,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盘状弹性垫片31设于辅助支座12和固定件33之间,摩擦垫片32设于主支座11和辅助支座12之间。
46.如图3和图7所示,切换件41为刚性片体,其设于第一转轴21的第一切换凸轮213和第二转轴22的第二切换凸轮223之间,切换件41根据第一转轴21与第二转轴22的枢转作动而相应开关第一切换凸轮213与第二切换凸轮223的锁定与枢转模式。具体来说,切换件41切换至第一切换凸轮213的第一切换止挡端2131,以控制第一转轴21锁定,而第二转轴22枢转;切换件41切换至第二切换凸轮223的第二切换止挡端2231,以控制第二转轴22锁定,而第一转轴21枢转。进一步具体来说,第一切换凸轮213与第二切换凸轮223的第一切换自由端2132与第二切换自由端2232会依序推抵切换件41,使切换件41在所述第一切换凸轮213与第二切换凸轮223之间来回移动,且当切换件41沿其中一切换凸轮213、223的切换自由端2132、2232移动时,另一切换凸轮223、213的切换止挡端2231、2131与切换件41相互锁定而无法转动。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切换件41的两端分别形成为直边,每一切换凸轮213、223的切换止挡端2131、2231形成为平面,当切换件41的直边与相对应的切换凸轮213、223上的平面相对贴合时,切换凸轮213、223与切换件41呈现相互锁定的状态而无法转动,但能使切换凸轮213、223与切换件41相互锁定的结构不以上述为限。
47.连动推块42亦为刚性体,且设置于第一转轴21的第一传动凸轮215和第二转轴22的第二传动凸轮225之间,连动推块4的两端具有对称的一第一推部421与一第二推部422,连动推块42根据第一转轴21与第二转轴22的枢转模式,使第一推部421与第二推部422相应控制推动第一传动凸轮215与第二传动凸轮225的枢转程度,借此在第一转轴21和第二转轴22上形成促使第一转轴21和第二转轴22转动的力矩。具体来说,连动推块42根据第一转轴21与第二转轴22的枢转模式,使第一推部421与第二推部422相应控制推动第一传动凸轮215的第一传动止挡端2151与第一传动自由端2152、第二传动凸轮225的第二传动止挡端2251与第二传动自由端2252的枢转程度。
48.如图2至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主支座11上形成所述穿槽111,穿槽111位于第一转轴21和第二转轴22之间,前述切换件41与前述连动推块42容置于主支座11的穿槽111内,第一转轴21的第一切换凸轮213和第一传动凸轮215以一体成形方式形成在第一转轴21的套接杆部211上邻接其固接部212处,第二转轴22的第二切换凸轮223和第二传动凸轮225亦以一体成形方式形成在第二转轴22的套接杆部221上邻接其固接部222处,所述二扭力产生模块30位于邻近辅助支座12的一侧,且远离主支座11。但不以此为限,第一转轴21的第一切换凸轮213和第二转轴22的第二切换凸轮223也可以是独立的分离构件而分别套设固定在第一转轴21和第二转轴22的套接杆部211、221上,第一转轴21的第一传动凸轮215和第二转轴22的第二传动凸轮225也可以是独立的分离构件而分别套设固定在第一转轴21和第二转轴22的套接杆部211、221上。
49.第一承架51固接于第一转轴21的固接部212而可与第一转轴21一同连动,且第一承架51用以与前述电子装置60的第一座体61相互固接,使切换式双轴枢纽器1的第一转轴21能借由第一承架51而连接于第一座体61。
50.第二承架52固接于第二转轴22的固接部222而可与第二转轴22一同连动,且第二承架52用以与前述电子装置60的第二座体62相互固接,使切换式双轴枢纽器1的第二转轴22能借由第二承架52而连接于第二座体62。
51.为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运作方式,请同时参见图1、图3及图4。当电子装置60的第一座体61与第二座体62呈盖合状态时,第一转轴21的第一切换凸轮213的第一切换自由端2132抵顶于切换件41,第二转轴22则以第二切换凸轮223上的第二切换止挡2231与切换件41相互锁定。同时,连动推块42上对应第二转轴22的第二推部422则抵顶于第二转轴22的第二传动凸轮225,第二推部422位于第二传动凸轮225的第二传动止挡端2251;连动推块42的第一推部421则抵顶于第一转轴21的第一传动凸轮215,第一推部421位于第一传动凸轮215的第一传动自由端2151。
52.接续,请同时参见图2、图5及图6所示,切换式双轴枢纽器1于预定切换角度会进行切换枢转,在此实施例中以角度67度为预定切换角度举例说明;当然,预定切换角度可依据实际应用需求而作调整设计,本实用新型不加以局限预定切换角度的结构设定。当使用者开始翻转第二座体62,由于切换件41能沿第一转轴21的第一切换凸轮213的第一切换自由端2132移动,故主支座11、辅助支座12和第二转轴22会一同相对第一转轴21转动;在切换件41沿第一切换凸轮213的第一切换自由端2132移动过程中,连动推块42的第一推部421会根据第一转轴21与第二转轴22的枢转程度而相应强迫推顶第二转轴22的第二传动凸轮225开始枢转,也就是第一转轴21的第一传动止挡端2151强迫连动推块42的第一推部421推抵第二转轴22的第二传动止挡端2251进行枢转,此时连动推块42的第二推部422是抵靠第二传动止挡端2251。
53.进一步参见图5及图7所示,切换件41从第二切换凸轮223的第二切换止挡端2231朝向第一切换凸轮213的第一切换止挡端2131切换锁定;同时间,连动推块42的第二推部422也已经推顶到第二传动凸轮225的第二传动止挡端2251。由于切换件41从第二转轴22切换至第一转轴21的过程中,连动推块42的第二推部422同时也强迫第二转轴22枢转;因此可以解决现有因切换件41在第一切换凸轮213与第二切换凸轮223之间进行切换所造成碰撞的问题。
54.接续,承上段所述相同的运作原理,请同时参见图2、图7及图8,在此实施例中从角度67度枢转至角度180度为举例说明。切换件41与第一切换凸轮213的第一切换止挡端2131切换锁定,而第二转轴22呈现可枢转状态。切换件41自第二转轴22的第二切换止挡端2231移动至第一转轴21的第一切换凸轮213的锁定行程中。当使用者自角度67度开始继续翻转第二座体62的展开幅度时,切换件41能沿第二转轴22的第二切换凸轮223的第二切换自由端2232移动。同时,连动推块42的第一推部421保持抵靠第一转轴21的第一传动止挡端2151;连动推块42的第二推部422会根据第二转轴22的枢转程度开始远离第二传动止挡端2251。反之,若第一座体61与第二座体62开始闭合时,相同运作原理,会使切换件41移动至第二切换凸轮223的第二切换止挡端2231以彼此锁定,请参考图3与图4的运作状态。
55.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利用连动推块42作为切换式双轴枢纽器1于切换时的缓冲作用,使切换件41在第一转轴21与第二转轴22之间切换,借由连动推块42于第一转轴21与第二转轴22的枢转过程中,强迫第一转轴21或第二转轴22先行枢转,故能够有效减少切换件41对第一转轴21的第一切换凸轮213和第二转轴22的第二切换凸轮223之间的碰撞,从而达到避免碰撞时所产生异音的问题以提供舒适的操作体验。
56.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
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