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缓冲功能的止回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745947发布日期:2022-04-21 21:47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缓冲功能的止回阀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止回阀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具有缓冲功能的止回阀。


背景技术:

2.止回阀是指启闭件为圆形阀瓣并靠自身重量及介质压力产生动作来阻断介质倒流的一种阀门,属自动阀类,又称逆止阀、单向阀、回流阀或隔离阀,阀瓣运动方式分为升降式和旋启式,现有的止回阀仍存在了一定的问题,对止回阀的使用带来一定的不便。
3.但是大多数的止回阀在使用的过程中,当进口压力过大时,阀板瞬间被顶起,受到碰撞阻力而停止,在碰撞时阀板和阀杆易损坏,减少止回阀的使用寿命,影响使用,因此迫切需要能改进止回阀结构的技术,来完善此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4.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5.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缓冲功能的止回阀,可以实现在对止回阀使用时,当阀板由于进口压力过大而被顶起时,由于内外压强差,使得气流冲入到密封圈的内部,密封圈鼓起发生形变,对移动杆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避免移动杆受到撞击而损坏,延长了止回阀的使用寿命。
6.2.技术方案
7.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8.一种具有缓冲功能的止回阀,包括阀体,所述阀体的顶端通过螺栓限位安装有封闭板,所述封闭板的底端开凿有移动槽,所述阀体的内部设有阀板,所述阀板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移动杆,所述移动杆位于移动槽的内部,所述封闭板靠近移动槽的两侧均开凿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壁处滑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与移动杆固定连接,所述封闭板靠近滑槽的顶端开凿有进气槽,所述移动槽的内顶壁胶合连接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对应进气槽的一端开设有开口槽,所述密封圈靠近开口槽的一端开设有连接槽,所述封闭板靠近移动槽的顶壁处开凿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壁处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远离凹槽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缓冲垫,可以实现在对止回阀使用时,当阀板由于进口压力过大而被顶起时,由于内外压强差,使得气流冲入到密封圈的内部,密封圈鼓起发生形变,对移动杆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避免移动杆受到撞击而损坏,延长了止回阀的使用寿命。
9.进一步的,所述移动杆与移动槽的相互接触处设有密封垫,所述移动杆顶端与移动槽内顶壁之间的距离小于滑槽的竖向长度,通过将移动杆与移动槽的相互接触处设有密封垫,避免移动杆与移动槽的内壁之间留有空隙,通过将移动杆顶端与移动槽内顶壁之间的距离设为小于滑槽的竖向长度,避免因滑槽长度过短而限制移动杆的移动。
10.进一步的,所述滑槽与滑块的相互接触处设有抛光层,所述滑槽与滑块构成滑动结构,通过设置抛光层,可使得滑块在滑槽内移动顺滑,避免卡顿,且通过滑槽与滑块之间构成的滑动结构,可对移动杆的移动进行限位,防止偏移。
11.进一步的,所述进气槽与滑槽相连通,且滑槽的内部为真空环境,通过将滑槽的内部设为真空环境,可使得滑块在滑槽内部移动时,通过将进气槽与滑槽设为相连通,滑块在滑槽内移动产生的压强差可使得气流通过进气槽进入到连接槽的内部,便于撑开密封圈。
12.进一步的,所述密封圈的材质为hnbr氢化丁腈橡胶,所述密封圈内连接槽的截面为环形,通过将密封圈的材质设为hnbr氢化丁腈橡胶,可使得密封圈具有极佳的抗腐蚀、抗撕裂和抗压缩变形特性,避免因气体充入密封圈内部时导致密封圈被撕裂。
13.3.有益效果
14.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5.(1)本方案可以实现在对止回阀使用时,当阀板由于进口压力过大而被顶起时,由于内外压强差,使得气流冲入到密封圈的内部,密封圈鼓起发生形变,对移动杆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避免移动杆受到撞击而损坏,延长了止回阀的使用寿命。
16.(2)移动杆与移动槽的相互接触处设有密封垫,移动杆顶端与移动槽内顶壁之间的距离小于滑槽的竖向长度,通过将移动杆与移动槽的相互接触处设有密封垫,避免移动杆与移动槽的内壁之间留有空隙,通过将移动杆顶端与移动槽内顶壁之间的距离设为小于滑槽的竖向长度,避免因滑槽长度过短而限制移动杆的移动。
17.(3)滑槽与滑块的相互接触处设有抛光层,滑槽与滑块构成滑动结构,通过设置抛光层,可使得滑块在滑槽内移动顺滑,避免卡顿,且通过滑槽与滑块之间构成的滑动结构,可对移动杆的移动进行限位,防止偏移。
18.(4)进气槽与滑槽相连通,且滑槽的内部为真空环境,通过将滑槽的内部设为真空环境,可使得滑块在滑槽内部移动时,通过将进气槽与滑槽设为相连通,滑块在滑槽内移动产生的压强差可使得气流通过进气槽进入到连接槽的内部,便于撑开密封圈。
19.(5)密封圈的材质为hnbr氢化丁腈橡胶,密封圈内连接槽的截面为环形,通过将密封圈的材质设为hnbr氢化丁腈橡胶,可使得密封圈具有极佳的抗腐蚀、抗撕裂和抗压缩变形特性,避免因气体充入密封圈内部时导致密封圈被撕裂。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沿b-b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23.图中标号说明:
24.1、阀体;2、封闭板;3、移动槽;4、阀板;5、移动杆;6、滑槽;7、滑块;8、进气槽;9、密封圈;10、开口槽;11、连接槽;12、凹槽;13、弹簧;14、缓冲垫。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端”等
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套设/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8.实施例:
29.请参阅图1-3,一种具有缓冲功能的止回阀,包括阀体1,阀体1的顶端通过螺栓限位安装有封闭板2,封闭板2的底端开凿有移动槽3,阀体1的内部设有阀板4,阀板4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移动杆5,移动杆5位于移动槽3的内部,封闭板2靠近移动槽3的两侧均开凿有滑槽6,滑槽6的内壁处滑动连接有滑块7,滑块7与移动杆5固定连接,封闭板2靠近滑槽6的顶端开凿有进气槽8,移动槽3的内顶壁胶合连接有密封圈9,密封圈9对应进气槽8的一端开设有开口槽10,密封圈9靠近开口槽10的一端开设有连接槽11,封闭板2靠近移动槽3的顶壁处开凿有凹槽12,凹槽12的内壁处固定连接有弹簧13,弹簧13远离凹槽1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缓冲垫14,可以实现在对止回阀使用时,当阀板4由于进口压力过大而被顶起时,由于内外压强差,使得气流冲入到密封圈9的内部,密封圈9鼓起发生形变,对移动杆5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避免移动杆5受到撞击而损坏,延长了止回阀的使用寿命。
30.请参阅图1,移动杆5与移动槽3的相互接触处设有密封垫,移动杆5顶端与移动槽3内顶壁之间的距离小于滑槽6的竖向长度,通过将移动杆5与移动槽3的相互接触处设有密封垫,避免移动杆5与移动槽3的内壁之间留有空隙,通过将移动杆5顶端与移动槽3内顶壁之间的距离设为小于滑槽6的竖向长度,避免因滑槽6长度过短而限制移动杆5的移动,滑槽6与滑块7的相互接触处设有抛光层,滑槽6与滑块7构成滑动结构,通过设置抛光层,可使得滑块7在滑槽6内移动顺滑,避免卡顿,且通过滑槽6与滑块7之间构成的滑动结构,可对移动杆5的移动进行限位,防止偏移。
31.请参阅图2-3,进气槽8与滑槽6相连通,且滑槽6的内部为真空环境,通过将滑槽6的内部设为真空环境,可使得滑块7在滑槽6内部移动时,通过将进气槽8与滑槽6设为相连通,滑块7在滑槽6内移动产生的压强差可使得气流通过进气槽8进入到连接槽11的内部,便于撑开密封圈9,密封圈9的材质为hnbr氢化丁腈橡胶,密封圈9内连接槽11的截面为环形,通过将密封圈9的材质设为hnbr氢化丁腈橡胶,可使得密封圈9具有极佳的抗腐蚀、抗撕裂和抗压缩变形特性,避免因气体充入密封圈9内部时导致密封圈9被撕裂。
32.本实用新型中,相关内的技术人员在使用该装置时,当阀体1内进口压力过大时,阀板4被顶起,阀板4带动移动杆5移动,移动杆5带动滑块7在滑槽6的内壁处移动,滑槽6的内部为真空环境,可使得滑块7移动时通过内外压强差带动气流通过进气槽8、开口槽10进入到连接槽11的内部,使得密封圈9被撑开发生形变,抵住移动杆5的外壁,同时移动杆5的顶端与缓冲垫14相接触,弹簧13压缩,可对移动杆5的移动起到一个缓冲减震的作用,当移动杆5向下移动时,密封圈9恢复原形,避免密封圈9长期使用影响其弹性,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在对止回阀使用时,当阀板4由于进口压力过大而被顶起时,由于内外压强差,使得气流冲入到密封圈9的内部,密封圈9鼓起发生形变,对移动杆5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避免移动杆5受到撞击而损坏,延长了止回阀的使用寿命。
3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