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驱动桥中桥过滤和润滑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154419发布日期:2023-02-03 23:27阅读:52来源:国知局
一种驱动桥中桥过滤和润滑机构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驱动桥中桥用过滤和润滑机构,属于汽车润滑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目前国内外重型卡车中,驱动桥中桥的润滑均采用齿轮飞溅润滑,中桥的输入轴及轴间差速器齿轮布置在车桥上方,由于布置的高度较大,造成高位齿轮的润滑困难且易产生过热现象而导致齿轮磨损过快、烧蚀甚至烧死等故障发生,而传统解决方式为提高齿轮的润滑而加注润滑油加注量从而提高油面高度,但加大润滑油量会造成整桥效率降低,同时导致油温升高过快而导致其他问题的出现。同时由于润滑油的铁屑没有经过过滤直接进入相互啮合的齿轮,也极易损坏齿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驱动桥中桥用过滤和润滑机构,提高润滑效果,延长零部件的使用寿命。
4.为解决这一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驱动桥中桥过滤和润滑机构,包括油泵、油泵进油管、主减壳盖、油滤器、输入轴、输入轴轴承、主动圆柱斜齿轮和轴间差速器,所述主减壳盖内壁上设计有油泵出油道、油滤器出油道、油泵座和油滤器安装孔,所述油泵固定在主减壳盖的壳体上,油泵的定子通过油泵紧固螺栓固定到主减壳盖内壁的油泵座上,其转轴端部装配有油泵转子齿轮和油泵进油口;输入轴上设有输入轴油槽、油道和花键,油泵转子齿轮通过花键与输入轴啮合;所述油泵进油管包括粗过滤油管和主油管,主油管一端直接和油泵进油口相连并通过螺栓固定在油泵上,另一端通过螺栓固定在主减壳盖内壁上;主减壳盖底部设有放置滤油管的粗过滤油管孔,粗过滤油管依次穿过主减壳盖底部的粗过滤油管孔、主油管底座后深入到主减壳盖底部的润滑油里,主减壳盖底部的粗过滤油管孔通过螺栓固定;主减壳盖内壁铸造有油泵出油道和油滤器出油道两个油道,油泵出油道作为油滤器进油道直接连通油泵出油口和油滤器进油口,油滤器出油道作为油滤器的出油道,直接连通到主减壳盖输入轴座处。
5.所述粗过滤油管包括过滤网和径向出油孔,所述径向出油孔位于过滤网一端,径向出油孔一端与主油管3连接。
6.所述主油管包括主油管固定架、主油管座、紧固螺栓孔和粗过滤油管连接孔,所述主油管一端固定有主油管固定架,另一端为主油管座,所述粗过滤油管连接孔设置在主油管座上、其孔径与粗过滤油管径向出油孔适配;所述主油管一端通过主油管固定架与油泵上的油泵进油口连接并通过o形圈密封,另一端使用螺栓通过紧固螺栓孔固定在主减壳盖内壁上的主减壳盖上主油管固定座处。
7.所述主减壳盖包括油泵座、油泵出油口、油泵出油道、油滤器安装孔、油滤器出油道、输入轴安装孔、输入轴进油口和主油管固定座,油泵固定在主减壳盖油泵座上,主减壳盖油泵座上设有油泵出油口;所述油泵出油道和油滤器出油道铸在主减壳盖的内壁上,所
述油滤器出油道直接连通到输入轴座上。
8.所述输入轴上油道设有一个轴向油道及多个与轴向油道贯通的径向油道;所述油槽与轴向油道贯通。
9.所述主减壳盖顶部设计加工一个安装油滤器的油滤器安装孔,所述油滤器设有油滤器座孔、油滤器进油口和出油口,油滤器通过螺纹安装到主减壳盖上的油滤器安装孔上,油滤器进油口和出油口分别与主减壳盖上的油泵出油道和油滤器出油道相连接。
10.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润滑机构能有效提高驱动桥中桥的输入轴齿轮、圆柱齿轮、减速器等相对运动件的润滑,同时通过自带的双重过滤装置有效过滤润滑油中的铁屑,并且能够定期检查根据需要更换滤芯,更有利于提高润滑效果,延长零部件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1.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主视图;
12.图2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剖视图;
13.图3为本发明主减壳盖的结构示意图;
14.图4为本发明油泵的结构示意图;
15.图5为本发明主油管的结构示意图;
16.图6为本发明粗过滤油管的结构示意图;
17.图7为本发明油泵、主油管和粗过滤油管的安装位置示意主视图;
18.图8为本发明油泵、主油管和粗过滤油管的安装位置示意侧视图;
19.图9为本发明输入轴的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油泵;11、油泵转子齿轮;12、油泵进油口;2、粗过滤油管;21、过滤网;22、径向出油孔;3、主油管;31、主油管固定架;32、主油管座;33、紧固螺栓孔;34、粗过滤油管连接孔;4、油泵紧固螺栓;5、主减壳盖;51、油泵座;52、油泵出油口;53、油泵出油道;54、油滤器安装孔;55、油滤器出油道;56、输入轴进油口;57、输入轴安装孔;58、主油管固定座;6、油滤器;7、输入轴;71、油槽;72、油道;8、轴承;9、主动圆柱斜齿轮;10、轴间差速器。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做具体描述。
22.如图1-图9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驱动桥中桥过滤和润滑机构,包括油泵1、油泵进油管、主减壳盖5、油滤器6、输入轴7、输入轴轴承8、主动圆柱斜齿轮9和轴间差速器10,所述主减壳盖5内壁上设计有油泵出油道53、油滤器出油道55、油泵座51和油滤器安装孔54,所述油泵1固定在主减壳盖5的壳体上,油泵1的定子通过油泵紧固螺栓4固定到主减壳盖5内壁的油泵座51上,其转轴端部装配有油泵转子齿轮11和油泵进油口12;输入轴7上设有输入轴油槽71、油道72和花键,油泵转子齿轮11通过花键与输入轴7啮合,输入轴7带动与其啮合的油泵转子齿轮11转动来带动油泵1泵油;所述油泵进油管包括粗过滤油管2和主油管3,主油管3一端直接和油泵进油口12相连并通过螺栓固定在油泵1上,实现主油管一端的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螺栓穿过主油管座紧固螺栓孔33将其固定在主减壳盖5内壁上;主减壳盖5底部设有放置滤油管的粗过滤油管孔,粗过滤油管2依次穿过主减壳盖底部的粗过滤油管孔、主油管底座后深入到主减壳盖底部的润滑油里,主减壳盖底部的粗过滤油管孔通过螺
栓固定;工作时,动力通过输入轴7上的花键带动油泵转子齿轮11泵油,油泵1通过油泵进油管从主减壳盖5底部泵来的润滑油依次通过粗过滤油管2、主油管3、油泵出油道53、油滤器6、油滤器出油道55送往主减壳盖上的输入轴油道71,进而进入到输入轴油道72分别进入输入轴轴承8、主动圆柱斜齿轮9和轴间差速器10上实现润滑;主减壳盖内壁铸造有油泵出油道53和油滤器出油道55两个油道,油泵出油道53作为油滤器的进油道直接连通油泵出油口和油滤器进油口,油滤器出油道55作为油滤器的出油道,直接连通到主减壳盖输入轴座处,泵送的过滤润滑油可以直接到达需要润滑的齿轮和轴承等部位。
23.所述粗过滤油管2包括过滤网21和径向出油孔22,所述径向出油孔22位于过滤网21一端,径向出油孔22一端与主油管3连接。
24.所述主油管3包括主油管固定架31、主油管座32、紧固螺栓孔33和粗过滤油管连接孔34,所述主油管3一端固定有主油管固定架31,另一端为主油管座32,所述粗过滤油管连接孔34设置在主油管座32上、其孔径与粗过滤油管径向出油孔22适配,主减壳盖5底部的润滑油经过粗过滤油管21、粗过滤油管径向出油孔22后可直接进入主油管3中而实现润滑油进入油泵1内,实现润滑油的首次过滤和泵送;所述主油管3一端通过主油管固定架31与油泵1上的油泵进油口12连接并通过o形圈密封,另一端使用螺栓通过紧固螺栓孔33固定在主减壳盖5内壁上的主减壳盖上主油管固定座58处。
25.所述主减壳盖5包括油泵座51、油泵出油口52、油泵出油道53、油滤器安装孔54、油滤器出油道55、输入轴进油口56、输入轴安装孔57和主油管的固定座58,油泵1固定在主减壳盖油泵座51上,主减壳盖油泵座51上设有油泵出油口52;所述油泵出油道53和油滤器出油道55铸在主减壳盖5的内壁上,所述油滤器出油道55直接连通到输入轴座上。
26.所述输入轴7上的油道72设有一个轴向油道、及多个与轴向油道贯通的径向油道;所述油槽71与轴向油道贯通;油泵1将主减壳盖5底部的润滑油依次通过粗过滤油管2、主油管3、油泵出油道53、油滤器6、油滤器出油道55后泵送到输入轴油槽71处,然后泵送的润滑油通过输入轴油道72分别进入输入轴轴承8、主动圆柱斜齿轮9和轴间差速器10上,这样泵送的润滑油经过两次过滤后就直接送往齿轮和轴承等需要润滑的部位而实现良好的润滑,同时润滑油经过两道过滤网,能够有效过滤掉润滑油中的铁屑等异物,进一步降低齿轮的损伤,延长齿轮和轴承的使用寿命和提高整桥的高可靠性,大大延长了车桥的使用寿命。
27.所述主减壳盖5顶部设计加工一个安装油滤器的油滤器安装孔54,所述油滤器6设有油滤器座孔、油滤器进油口和出油口,油滤器6通过螺纹安装到主减壳盖5上的油滤器安装孔54上,油滤器进油口和出油口分别与主减壳盖5上的油泵出油道53和油滤器出油道55相连接。
28.本发明的油泵通过粗过滤油管和主油管抽取主减壳盖底部的润滑油,输入轴的转动来带动油泵转子齿轮转动来实现油泵泵油。油泵泵出的润滑油然后依次通过主减壳盖上油泵出油道、油滤器和主减壳盖上的油滤器出油道后,直接连通到主减壳盖输入轴座处并进入到输入轴油槽和油道,这样润滑油经过两次过滤后就直接送往主动圆柱斜齿轮、轴间差速器、轴承等部位而实现良好的润滑,同时润滑油经过两道过滤网,能够有效过滤掉润滑油中的铁屑等异物,油泵泵出的润滑油然后通过主减壳盖上的油道及油滤器二次过滤后,直接连通到主减壳盖输入轴座处并进入到输入轴而实现润滑,进一步降低齿轮的损伤,延长齿轮和轴承的使用寿命和提高整桥的高可靠性,大大延长了车桥的使用寿命。
29.本发明通过润滑机构能有效提高驱动桥中桥的输入轴齿轮、圆柱齿轮、减速器等相对运动件的润滑,同时通过自带的双重过滤装置有效过滤润滑油中的铁屑,并且能够定期检查根据需要更换滤芯,更有利于提高润滑效果,延长零部件的使用寿命。
30.本发明上述实施方案,只是举例说明,不是仅有的,所有在本发明范围内或等同本发明的范围内的改变均被本发明包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