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净化功能的电热龙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235890发布日期:2022-08-23 22:52阅读:38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净化功能的电热龙头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水龙头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具有净化功能的电热龙头。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日常生活用水中,既需要有热水满足洗漱要求,又要有净化水来满足烹饪用水的安全。
3.当前市面具备加热模块和净化模块的水龙头均会在底部设置集成式的水路板,此种水路板结构复杂、模具制造困难、生产成本较高、相应的维护成本也高,而且容易导致水路较长有较高的漏水风险。并且不能很好的兼顾净水模块及加热模块各区域对于产品材料的安全性要求。
4.在本技术方案中第一开关为浙江赤心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c28d2-p3”的水阀,为现有技术,故不再本技术方案中详细展开描述。
5.在本技术方案中第二开关为浙江赤心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cx-g1/2kj-sc120(sl)”的水阀。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采用具备两个水龙头,一个出烹饪用净水,另一个出洗漱热水、洗漱冷水,可有效避免水质相互污染,同时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的具有净化功能的电热龙头。
7.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有净化功能的电热龙头,包括第一壳体,第一壳体内设置有第一容置腔,第一容置腔底部设置有底座,底座上设置有净水机构和热水机构,净水机构与热水机构之间存在间隙,底座上设置有一第七通孔,在第七通孔内同时插设有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第一进水管与净水机构连通,第二进水管与热水机构连通,第一进水管远离净水机构一端与外界水源连通,第二进水管远离热水机构一端与外界水源连通,第一壳体上设置有出热水或冷水的第一水龙头和出纯净水的第二水龙头,第一水龙头和热水机构连通,第二水龙头与净水机构连通,第一壳体上设置有控制热水机构出水的第一开关,第一壳体上设置有控制净水机构出水的第二开关。
8.本技术方案相比于现有的水龙头,本技术方案采用了双水龙头的方式,在原有电热水龙头的基础上单独加装了一个净水机构,和单独流出过滤后纯净水的水龙头。从而有效避免了各种水之间的相互污染,满足了当前厨房环境中洗漱热水、洗漱冷水以及烹饪用纯净水的需求。
9.同时采用单独的净水机构设计可以有效避免因滤芯堵塞而导致加热机构工作不正常的现象。
10.传统加装有净水结构的水龙头底部均加设有集成水路的水路板,而本技术方案中,在达到同等供水前提下,用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取代了原有生产成本较高的水路板。因此本技术方案,生产成本较传统含有净水结构的水龙头生产成本更低,结构更简单,
安装更便捷。
11.当前同时具备加热模块与净水模块的水龙头,均是将净水模块与加热模块同时固定设置在水路板上。而且加热模块与净水模块间距较近,再加上两个模块均设置在水路板上,此种安装方式使得加热模块容易将热量通过水路板传导至净水模块上,进而使净水模块各个部件存在安全隐患。而本技术方案中由于净水机构与热水机构之间留有间隙,而且净水机构通过第一进水管单独连接外部水源,热水机构通过第二进水管单独连接外部水源,因此在本技术方案中热水机构和净水机构不会出现通过水路板连通的现象,从而使得本技术方案中净水结构与热水机构相分离,兼顾了净水机构和热水机构对于其自身材料安全性的各项指标要求,安全性更高。
12.作为一种优选:净水机构包括设置于底座上的第一水箱,第一水箱内可拆式连接有第一滤芯,第一水箱上设置有第二水龙头,第二水龙头与第一滤芯连通。在本技术方案中,第一水箱下端通过螺栓与底座上端面固定连接。在第一水箱内设置有可容置水的内腔。该滤芯采用陶瓷加活性炭、碳纤维、颗粒活性炭以及碳棒等铝材。
13.作为一种优选:第一壳体上端面设置有可供第一水箱上端伸出的第一通孔,第一水箱伸出第一壳体上端面一端外周壁通过螺纹可拆式连接有第一端盖,第一水箱内设置有第一滤芯,第一端盖下端面通过螺纹与第一滤芯上端可拆式连接,第一端盖上设置有第二水龙头,第二水龙头与第一滤芯内腔连通。在本技术方案中,当需要更换滤芯时,只需转动位于第一壳体上岗的第一端盖,便可将滤芯自第一水箱内取出。
14.作为一种优选:第一水箱伸出第一通孔一端外周壁周向设置有第一螺纹结构,第一端盖内周壁上设置有可与第一螺纹结构螺纹相适配的第二螺纹结构,第一端盖下端面设置有第一连接块,第一连接块下端面设有一贯穿第一端盖上端面的第二通孔,第二通孔内周壁周向设置有第三螺纹结构,第一滤芯上端面上设置有第二连接块,第二连接块外周壁周向设有可与第三螺纹结构相适配的第四螺纹结构,第二连接块上端面上设置有可供第二水龙头下端插入的第一凹槽,第一凹槽底面上设置有与第二水龙头连通的第一出水口。在本技术方案中,第一水箱采用底部进水。
15.作为一种优选:第一水箱下端设置有可供第二开关嵌入的第二凹槽,第二凹槽内设置有连通第一水箱内腔的第一进水口,第二凹槽内侧壁上设置有第二进水孔,第一水箱下端设置有可与第一进水管连通的第一进水接口,第一进水接口远离底座一端连通第二进水孔。
16.作为一种优选:第二凹槽内设置有第二壳体,第二壳体靠近第二凹槽底面一端端面上设置有第三凹槽,第三凹槽内侧壁设有连通第二壳体外侧壁的第三通孔,第二壳体与第二凹槽内侧壁之间留有可供水流穿过第三通孔进入第三凹槽内的第一间隙,第三凹槽内转动连接有第二开关。在本技术方案中第一转轴远离第三通孔和第二凹槽底面一端外周壁上周向设置有密封圈,该密封圈外周壁与第三凹槽内周壁相紧贴。
17.作为一种优选:第二开关包括转动于第三凹槽内的第一转轴,第一转轴朝向第二凹槽底面一端卡扣连接有一转向阀结构,第三凹槽底面上设置有第四通孔,第一转轴远离第二凹槽一端穿过第四通孔后伸出第一壳体外侧壁插接一可驱使第一转轴在第三凹槽内周向转动的旋钮。在本技术方案中,当第一转轴周向转动后会带动转向阀结构在第三凹槽内周向转动。在本技术方案中第一壳体外侧壁上设置有可供第一转轴远离第二凹槽一端穿
过的第六通孔。
18.作为一种优选:第一转轴远离旋钮一端端面上设置有第一限位凸起,转向阀结构包括与第一转轴卡扣连接的柱状转动块以及与第三凹槽内侧壁卡扣连接的第一固定块,柱状转动块靠近第一转轴一侧端面上设有可供第一限位凸起嵌入的第一限位凹槽,柱状转动块外周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可供水流自第三凹槽流至第一固定块的第四凹槽,第三凹槽内周壁上设置有第二限位凹槽,第一固定块外周壁上设置有可插入第二限位凹槽内的第二限位凸起,第一固定块端面上设置有可与第四凹槽连通供水流进入第一进水口的第五通孔。
19.作为一种优选:热水机构包括设置于第一壳体内的第二水箱,第二水箱内设置有加热棒,第二水箱上设置有第二进水口,第一壳体上设置有连通第二进水口的第一开关,第二水箱下端设置有可与第二进水管连通的第二进水接口。
20.作为一种优选:底座上设置有可供第一进水管穿过的第一进管口和可供第二进水管穿过的第二进管口。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去除第一壳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去除第一壳体后的正面剖视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水箱的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本实用新型横向的剖视图;
26.图6为图5的局部爆炸图;
27.图7为第一转轴与转向阀结构的爆炸图;
28.图8为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29.图9为图3中a处放大图;
30.图10为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31.附图标记说明:
32.1-第一壳体;2-底座;3-第一水龙头;4-第二水龙头;5-第一开关; 6-第二开关;7-第一水箱;8-第一滤芯;9-第一端盖;10-第一连接块;11
‑ꢀ
第二通孔;12-第二连接块;13-第一凹槽;14-第一出水口;15-第二凹槽; 16-第一进水口;17-第二进水孔;18-第一进水管;19-第二壳体;20-第三凹槽;21-第三通孔;22-第四通孔;23-旋钮;24-第一限位凸起;25-柱状转动块;26-第一固定块;27-第一限位凹槽;28-第四凹槽;29-第二限位凹槽,30-第二限位凸起,31-第五通孔,32-第二水箱;33-加热棒;34-第二进水口;35-第二进水管;36-第七通孔;37-第一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34.实施例1:参见图1至图9,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壳体内部的第一容置腔底部设置有底座,在底座上端面上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第一水箱和第二水箱。第一水箱和第二水箱之间留有间隙,从而防止两个水箱之间出现热传导。在第一水箱内设置有第一滤芯,第一水
箱上端伸出第一壳体上端面。伸出第一壳体上端面的第一水箱外周壁通过螺纹结构连接有第一端盖,该第一端盖下端面中心设置有第一连接块,该第一连接块的下端面设置有连通第一端盖上端面的第二通孔,第一滤芯上端面设置有可插入第二通孔内的第二连接块。第二连接块的外周壁上通过螺纹结构螺纹连接第二通孔内周壁。在第一水箱的下端设置有可供第二开关嵌入的第二凹槽,第二凹槽内侧通过第一进水口连通第一水箱下端内腔。在第二凹槽内侧壁上设置有可供水进入第二凹槽内的第二进水孔。在第一水箱下单设置有第一进水接口,在底座上设置有一个第七通孔,在第七通孔内同时插设有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第一进水管一端连接第一进水接口,该第一进水管远离第一进水接口一端连接外接水源。即本技术方案中水自底座沿着第一进水管流经第二进水孔进入第二凹槽内。
35.在第二凹槽内设置有第二壳体,该第二壳体远离第二凹槽一端外周壁上设置有柔性橡胶制成环状凸起,将第二壳体插入第二凹槽内后,环状凸起会受挤压形变,使得环状凸起外周壁与第二凹槽内周壁紧贴,从而防止水自第二壳体与第二凹槽之间的间隙流出。
36.第二壳体靠近第二凹槽底面一端设置有第三凹槽,在第二壳体外周壁上设置有连通第三凹槽内侧的第三通孔。即水流进入第二壳体与第二凹槽之间的间隙内后,会流经第三通孔进入第三凹槽内。
37.在第三凹槽内转动有第一转轴,在第三凹槽底面上设置有可供第一转轴远离第二凹槽一端穿过的第四通孔,在第一壳体外侧壁上设置有第六通孔,该第六通孔与第四通孔相连通。即第一转轴远离第二凹槽底面一端可穿过第四通孔、第六通孔伸出第一壳体外侧壁,第一转轴伸出第一壳体外侧壁一端的套设有一旋钮。使用者可通过旋转该旋钮来带动第三凹槽内的第一转轴进行周向转动。第一转轴朝向第二凹槽底面一端插接有一柱状转动块,当第一转轴在第三凹槽内周向转动时,柱状转动块会被带动进行同方向周向转动,在柱状转动块外周壁上设置有两个第四凹槽。在柱状转动块与第二凹槽底面之间还设置有第一固定块,该第一固定块外侧壁上设置有两个第二限位凸起,第三凹槽内侧壁上设置有两个可供第二限位凸起嵌入的第二限位凹槽。当将第二限位凸起插入第二限位凹槽内后,可实现第一固定块与第三凹槽之间的插接。从而防止当柱状转动块在被第一转轴带着周向转动时,第一固定块也进行周向转动。在第一固定块朝向柱状转动块一侧端面上横向设置有第五通孔。转动第一转轴驱使柱状转动块外周壁的第四凹槽与第五通孔连通时,水流会自第三凹槽穿过第四凹槽、第五通孔进入第一进水口内,在流入第一水箱内。
38.热水机构包括设置于第一壳体内的第二水箱,第二水箱内设置有加热棒,第二水箱上设置有第二进水口,第一壳体上设置有连通第二进水口的第一开关,第二水箱下端设置有可与第二进水管连通的第二进水接口。即水自底座沿着第二进水管以及第二进水接口流动至第一开关内后,当第一开关打开时,水流会进入第二水箱内被加热棒加热。当第一开关关闭时,水流无法进入第二水箱。
39.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关与第二水箱之间通过螺栓进行固定连接。
4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水箱下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于底座上,第二水箱下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于底座上,第一水箱和第二水箱为相对独立的两个箱体。
41.实施例2:在本实施例中,底座下端设置有第三连接块,第三连接块下端面设置有向底座方向延伸的第一盲孔,第一盲孔底部设置有第八通孔和第九通孔,在第一盲孔内插设有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第一进水管一端穿过第七通孔后连接第一水箱下端的第一
进水接口,第二进水管一端穿过第八通孔后连接第二水箱下端的第二进水接口。第一进水管远离第一水箱一端外周壁与第七通孔内周壁粘合,第二进水管远离第二水箱一端外周壁与第八通孔内周壁粘合。在第三转动块外周壁上周向设置有可与外接水管相连接的螺纹结构。
4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有净化功能的电热龙头,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1,第一壳体1内设置有第一容置腔,第一容置腔底部设置有底座2,底座2上设置有净水机构和热水机构,净水机构与热水机构之间存在间隙,底座2上设置有第七通孔36,第七通孔36内同时插设有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第一进水管与净水机构连通,第二进水管与热水机构连通,第一进水管远离净水机构一端与外界水源连通,第二进水管远离热水机构一端与外界水源连通,第一壳体1上设置有出热水或冷水的第一水龙头3和出纯净水的第二水龙头4,第一水龙头3和热水机构连通,第二水龙头4与净水机构连通,第一壳体1上设置有控制热水机构出水的第一开关5,第一壳体1上设置有控制净水机构出水的第二开关6。
43.本技术方案相比于现有的水龙头,本技术方案采用了双水龙头的方式,在原有电热水龙头的基础上单独加装了一个净水机构,和单独流出过滤后纯净水的水龙头。从而有效避免了各种水之间的相互污染,满足了当前厨房环境中洗漱热水、洗漱冷水以及烹饪用纯净水的需求。
44.同时采用单独的净水机构设计可以有效避免因滤芯堵塞而导致加热机构工作不正常的现象。
45.在本技术方案中,底座下端设置有可供水流流动的水路,底座下端设置有连接外界水源的进水管。
46.传统加装有净水结构的水龙头底部均加设有集成水路的水路板,而本技术方案中,在达到同等供水前提下,用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取代了原有生产成本较高的水路板。因此本技术方案,生产成本较传统含有净水结构的水龙头生产成本更低,结构更简单,安装更便捷。
47.作为一种优选:净水机构包括设置于底座2上的第一水箱7,第一水箱 7内可拆式连接有第一滤芯8,第一水箱7上设置有第二水龙头4,第二水龙头4与第一滤芯8连通。在本技术方案中,第一水箱下端通过螺栓与底座上端面固定连接。在第一水箱内设置有可容置水的内腔。该滤芯采用陶瓷加活性炭、碳纤维、颗粒活性炭以及碳棒等铝材。
48.作为一种优选:第一壳体1上端面设置有可供第一水箱7上端伸出的第一通孔,第一水箱7伸出第一壳体1上端面一端外周壁通过螺纹可拆式连接有第一端盖9,第一水箱7内设置有第一滤芯8,第一端盖9下端面通过螺纹与第一滤芯8上端可拆式连接,第一端盖9上设置有第二水龙头4,第二水龙头4与第一滤芯8内腔连通。在本技术方案中,当需要更换滤芯时,只需转动位于第一壳体上岗的第一端盖,便可将滤芯自第一水箱内取出。
49.作为一种优选:第一水箱7伸出第一通孔一端外周壁周向设置有第一螺纹结构,第一端盖9内周壁上设置有可与第一螺纹结构螺纹相适配的第二螺纹结构,第一端盖9下端面设置有第一连接块10,第一连接块10下端面设有一贯穿第一端盖9上端面的第二通孔11,第二通孔11内周壁周向设置有第三螺纹结构,第一滤芯8上端面上设置有第二连接块12,第二连接块12外周壁周向设有可与第三螺纹结构相适配的第四螺纹结构,第二连接块12上端面上设置有可供第二水龙头4下端插入的第一凹槽13,第一凹槽 13底面上设置有与第二水龙
头4连通的第一出水口14。在本技术方案中,第一水箱采用底部进水。
50.作为一种优选:第一水箱7下端设置有可供第二开关6嵌入的第二凹槽15,第二凹槽15内设置有连通第一水箱7内腔的第一进水口16,第二凹槽15内侧壁上设置有第二进水孔17,第一水箱7下端设置有可与第一进水管连通的第一进水接口18,第一进水接口18远离底座2一端连通第二进水孔17。
51.作为一种优选:第二凹槽15内设置有第二壳体19,第二壳体19靠近第二凹槽15底面一端端面上设置有第三凹槽20,第三凹槽20内侧壁设有连通第二壳体19外侧壁的第三通孔21,第二壳体19与第二凹槽15内侧壁之间留有可供水流穿过第三通孔21进入第三凹槽20内的第一间隙,第三凹槽20内转动连接有第二开关6。在本技术方案中第一转轴远离第三通孔和第二凹槽底面一端外周壁上周向设置有密封圈,该密封圈外周壁与第三凹槽内周壁相紧贴。
52.作为一种优选:第二开关6包括转动于第三凹槽20内的第一转轴37,第一转轴37朝向第二凹槽15底面一端卡扣连接有一转向阀结构,第三凹槽20底面上设置有第四通孔22,第一转轴37远离第二凹槽15一端穿过第四通孔22后伸出第一壳体1外侧壁插接一可驱使第一转轴37在第三凹槽 20内周向转动的旋钮23。在本技术方案中,当第一转轴周向转动后会带动转向阀结构在第三凹槽内周向转动。在本技术方案中第一壳体外侧壁上设置有可供第一转轴远离第二凹槽一端穿过的第六通孔。
53.作为一种优选:第一转轴37远离旋钮23一端端面上设置有第一限位凸起24,转向阀结构包括与第一转轴37卡扣连接的柱状转动块25以及与第三凹槽20内侧壁卡扣连接的第一固定块26,柱状转动块25靠近第一转轴37一侧端面上设有可供第一限位凸起24嵌入的第一限位凹槽27,柱状转动块25外周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可供水流自第三凹槽20流至第一固定块 26的第四凹槽28,第三凹槽20内周壁上设置有第二限位凹槽29,第一固定块26外周壁上设置有可插入第二限位凹槽29内的第二限位凸起30,第一固定块26端面上设置有可与第四凹槽28连通供水流进入第一进水口16 的第五通孔31。
54.作为一种优选:热水机构包括设置于第一壳体1内的第二水箱32,第二水箱32内设置有加热棒33,第二水箱32上设置有第二进水口34,第一壳体1上设置有连通第二进水口34的第一开关5,第二水箱32下端设置有可与第二进水管连通的第二进水接口35。
55.作为一种优选:底座2上设置有可供第一进水管穿过的第一进管口和可供第二进水管穿过的第二进管口。
56.虽然本公开披露如上,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更与修改,这些变更与修改均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