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升机减速器以及直升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54724发布日期:2022-10-12 00:01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一种直升机减速器以及直升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高速直升机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直升机减速器以及直升机。


背景技术:

2.主减速器是直升机传动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传统直升机采用单旋翼带尾桨布局,主减速器构型较多,且技术较成熟;但共轴双旋翼直升机则不同,由于采用双旋翼结构,因此主减速器结构较单旋翼主减速器复杂,设计难度更大。且因动力输出需求,一般需要设置两个发动机进行动力输出,常规的减速器,采用多级锥齿轮进行多次换向实现旋翼轴和尾桨的同步传动,但锥齿轮传动效率低,且易损坏,另外的为满足锥齿轮的传动,往往需要两个发动机的轴间距足够大,这久导致了直升机结构不紧凑,空间不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紧凑的直升机减速器,以解决现阶段直升机空间不足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直升机减速器,包括:
5.内旋翼轴;
6.外旋翼轴,所述外旋翼轴与所述内旋翼轴同轴设置,且所述外旋翼轴套设于内旋翼轴外侧,所述内旋翼轴与外旋翼轴反向旋转;
7.内旋翼并车齿轮,所述内旋翼并车齿轮与所述内旋翼轴固定连接用于驱动内旋翼轴;
8.外旋翼并车齿轮,所述外旋翼并车齿轮与所述外旋翼轴固定连接用于驱动外旋翼轴;
9.第一减速传动组,所述第一减速传动组用于为内旋翼轴和外旋翼轴传输动力,所述第一减速传动组包括:
10.第一动力输入组,所述第一动力输入组用于提供动力,
11.第一内旋翼传动组,所述第一内旋翼传动组包括用于驱动内旋翼轴的第一内旋翼组件,
12.第一外旋翼传动组,所述第一外旋翼传动组包括用于驱动外旋翼轴的第一外旋翼组件,所述第一内旋翼组件与所述第一外旋翼组件连接,
13.第一换向传动组,所述第一换向传动组同时与所述第一动力输入组件和所述第一内旋翼齿轮组件连接,
14.所述动力自所述第一动力输入组输入至所述第一换向传动组,再由所述第一换向传动组输入所述第一内旋翼组件,最后由所述第一内旋翼组件输入所述第一外旋翼组件。
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内旋翼传动组还包括与第一内旋翼组件相对设置于第一换向传动组两侧的第二内旋翼组件,所述第二内旋翼组件与所述第一内旋翼组件结构一致,所述第二内旋翼组件连接第一换向传动组,并将动力自第一换向传动组传输至内旋翼轴;
16.所述第一外旋翼传动组还包括与第一外旋翼组件相对设置于第一换向传动组两侧的第二外旋翼组件,所述第二外旋翼组件与所述第一外旋翼组件结构一致,所述第二外旋翼组件连接第二内旋翼组件,并将动力自第二内旋翼组件传输至外旋翼轴。
1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动力输入组包括:
18.动力输入轴,所述动力输入轴用于输入动力;
19.第一齿轮组;
20.第一传动轴,所述第一传动轴通过所述第一齿轮组与所述动力输入轴连接进行动力传输。
2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换向传动组包括:
22.第二齿轮组;
23.第一换向轴,所述第一换向轴通过所述第二齿轮组与所述第一传动轴连接进行动力传输;
24.动力由第一传动轴通过第二齿轮组传输至第一换向轴。
25.进一步地,第一内旋翼组件包括:
26.第二传动轴,
27.第一内旋翼齿轮,所述第一内旋翼齿轮设于第二传动轴上,
28.第二内旋翼齿轮,所述第二内旋翼齿轮设于第二传动轴上,所述第二内旋翼齿轮与所述内旋翼并车齿轮啮合;
29.所述第一换向齿轮组件还包括设于第一换向轴上的第一分扭齿轮,所述第一内旋翼齿轮与所述第一分扭齿轮啮合;
30.动力在第一换向轴、第一分扭齿轮、第一内旋翼齿轮、第二传动轴、第二内旋翼齿轮、内旋翼并车齿轮上依次传输,最终传输至内旋翼轴上。
31.进一步地,第一外旋翼组件包括:
32.第三传动轴,
33.第一外旋翼齿轮,所述第一外旋翼齿轮设于所述第三传动轴上,并且与所述第一内旋翼齿轮啮合,
34.第二外旋翼齿轮,所述第二外旋翼齿轮设于所述第三传动轴上,所述第二外旋翼齿轮与所述外旋翼并车齿轮啮合;
35.动力在第一内旋翼齿轮、第一外旋翼轴、第三传动轴、第二外旋翼齿轮、外旋翼并车齿轮上依次传输,最终传输至外旋翼轴上。
3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换向轴、第二传动轴、第三传动轴、内旋翼轴以及外旋翼轴均平行设置;所述第一传动轴与所述动力输入轴平行设置。
3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齿轮组包括相互啮合的设于第一传动轴上的动力输入齿轮以及设于动力输入轴上的动力输出齿轮;所述第二齿轮组包括相互啮合的设于第一传动轴上的第一锥齿轮以及设于第一换向轴上的第二锥齿轮。
38.进一步地,所述直升机减速器还包括第二减速传动组,所述第二减速传动组包括:
39.第二动力输入组,所述第二动力输入组与第一动力输入组结构一致,
40.第二换向传动组,所述第二换向传动组与所述第一第二换向传动组结构一致,
41.第二内旋翼传动组,所述第二内旋翼传动组包括结构一致的第三内旋翼组件和第
四内旋翼组件,所述第三内旋翼组件与第一内旋翼组件结构一致,
42.第二外旋翼传动组,所述第二外旋翼传动组包括结构一致的第三外旋翼组件和第四外旋翼组件,所述第三外旋翼组件与第一内旋翼组件结构一致,
43.所述第二减速传动组与第一减速传动组结构及原理一致。
44.进一步地,所述直升机减速器还包括尾部传动组,所述尾部传动组包括:
45.尾传输出轴,所述尾传输出轴用于尾部动力的输出;
46.尾传组件,所述尾传组件连接尾传输出轴、第一动力输入组件、第二动力输入组件,将第一动力输入组件和第二动力输入组件输入的动力传输至尾传输出轴;
47.所述尾传组件包括:
48.第一尾传齿轮,所述第一尾传齿轮设于第一传动轴上,
49.第二尾传齿轮,所述第二尾传齿轮与所述第一尾传齿轮啮合,
50.尾传并车齿轮,所述尾传并车齿轮设于所述尾传输出轴上,并与所述第二尾传齿轮啮合,
51.第三尾传齿轮,所述第三尾传齿轮,设于第二动力输入组上,
52.第四尾传齿轮,所述第四尾传齿轮同时与所述第三尾传齿轮以及所述尾传并车齿轮啮合;
53.所述第二尾传齿轮与所述第四尾传齿轮间隔设置。
5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直升机,包括上述的直升机减速器。
5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直升机减速器以及直升机能够实现以下有益效果:
5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直升机减速器有效降低了两个动力输入端间的轴间距,进而使直升机减速器的结构紧凑,有效解决直升机空间不足的问题。
附图说明
57.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5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传动原理简图;
59.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60.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61.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62.图5为图3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6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64.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在本文中,“一个”不仅表示“仅此一个”,也可以表示“多于一个”的情形。
65.还应当进一步理解,在本技术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 /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66.在本文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67.另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6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
69.参见图1至图5所示,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直升机减速器,其包括:内旋翼轴 1、外旋翼轴2、内旋翼并车齿轮7、外旋翼并车齿轮8、第一减速传动组、第二减速传动组以及尾部传动组9。
70.所述外旋翼轴2与所述内旋翼轴1同轴设置,且所述外旋翼轴2套设于内旋翼轴1外侧,所述内旋翼轴1与外旋翼轴2反向旋转;所述内旋翼并车齿轮与所述内旋翼轴固定连接用于驱动内旋翼轴;所述外旋翼并车齿轮与所述外旋翼轴固定连接用于驱动外旋翼轴;所述尾传传动组9同时与第一减速传动组以及第二减速传动组连接;所述第一减速传动组和第二减速传动组用于为内旋翼轴1和外旋翼轴2 传输动力,所述第二减速传动组与第一减速传动组结构及原理一致。
71.所述第一减速传动组包括:第一动力输入组3、第一内旋翼传动组4、第一外旋翼传动组5以及第一换向传动组6;所述第一动力输入组3用于提供动力,所述第一内旋翼传动组4包括用于驱动内旋翼轴1的第一内旋翼组件41,所述第一外旋翼传动组5包括用于驱动外旋翼轴2的第一外旋翼组件51,所述第一内旋翼组件41与所述第一外旋翼组件51连接,所述第一换向传动组6同时与所述第一动力输入组3件和所述第一内旋翼齿轮412组件连接,所述动力自所述第一动力输入组 3输入至所述第一换向传动组6,再由所述第一换向传动组6输入所述第一内旋翼组件41,最后由所述第一内旋翼组件41输入所述第一外旋翼组件51。
72.所述第一动力输入组3包括:动力输入轴31、第一齿轮组32、第一传动轴33,所述动力输入轴31用于输入动力;所述第一传动轴33通过所述第一齿轮组32与所述动力输入轴31连接进行动力传输;所述第一齿轮组32包括相互啮合的设于第一传动轴33上的动力输入齿轮321以及设于动力输入轴31上的动力输出齿轮322。
73.所述第一换向传动组6包括:第二齿轮组61、第一换向轴62,所述第一换向轴62通过所述第二齿轮组61与所述第一传动轴33连接进行动力传输;动力由第一传动轴33通过第二齿轮组61传输至第一换向轴62;所述第二齿轮组61包括相互啮合的设于第一传动轴33上的第一锥齿轮611以及设于第一换向轴62上的第二锥齿轮612。
74.第一内旋翼组件41包括:第二传动轴411、第一内旋翼齿轮412以及第二内旋翼齿轮413,所述第一内旋翼齿轮412设于第二传动轴411上,所述第二内旋翼齿轮413设于第二
传动轴411上,所述第二内旋翼齿轮413与所述内旋翼并车齿轮 7啮合;所述第一换向齿轮组件还包括设于第一换向轴62上的第一分扭齿轮63,所述第一内旋翼齿轮412与所述第一分扭齿轮63啮合;动力在第一换向轴62、第一分扭齿轮63、第一内旋翼齿轮412、第二传动轴411、第二内旋翼齿轮413、内旋翼并车齿轮7上依次传输,最终传输至内旋翼轴1上。
75.第一外旋翼组件51包括:第三传动轴511、第一外旋翼齿轮512以及第二外旋翼齿轮513,所述第一外旋翼齿轮512设于所述第三传动轴511上,并且与所述第一内旋翼齿轮412啮合,所述第二外旋翼齿轮513设于所述第三传动轴511上,所述第二外旋翼齿轮513与所述外旋翼并车齿轮8啮合;动力在第一内旋翼齿轮 412、第一外旋翼轴2、第三传动轴511、第二外旋翼齿轮513、外旋翼并车齿轮8 上依次传输,最终传输至外旋翼轴2上。
7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向轴62、第二传动轴411、第三传动轴511、内旋翼轴1以及外旋翼轴2均平行设置;所述第一传动轴33与所述动力输入轴31平行设置,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平行设置。
7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旋翼传动组4还包括与第一内旋翼组件41相对设置于第一换向传动组6两侧的第二内旋翼组件42,所述第二内旋翼组件42与所述第一内旋翼组件41结构一致,所述第二内旋翼组件42连接第一换向传动组6,并将动力自第一换向传动组6传输至内旋翼轴1;所述第一外旋翼传动组5还包括与第一外旋翼组件51相对设置于第一换向传动组6两侧的第二外旋翼组件52,所述第二外旋翼组件52与所述第一外旋翼组件51结构一致,所述第二外旋翼组件52 连接第二内旋翼组件42,并将动力自第二内旋翼组件42传输至外旋翼轴2。
78.所述第二减速传动组包括:第二动力输入组、第二换向传动组、第二内旋翼传动组以及第二外旋翼传动组;所述第二动力输入组与第一动力输入组3结构一致,所述第二换向传动组与所述第一第二换向传动组结构一致,所述第二内旋翼传动组包括结构一致的第三内旋翼组件和第四内旋翼组件,所述第三内旋翼组件与第一内旋翼组件41结构一致,所述第二外旋翼传动组包括结构一致的第三外旋翼组件和第四外旋翼组件,所述第三外旋翼组件与第一内旋翼组件41结构一致;另外的,第二动力输入组与所述第一动力输入组的动力输入功率相同,转向相同。
79.所述尾部传动组9包括:尾传输出轴91以及尾传组件92,所述尾传输出轴 91用于尾部动力的输出;所述尾传组件92连接尾传输出轴91、第一动力输入组3 件、第二动力输入组件,将第一动力输入组3件和第二动力输入组件输入的动力传输至尾传输出轴91。
80.所述尾传组件92包括:第一尾传齿轮921、第二尾传齿轮922、尾传并车齿轮923、第三尾传齿轮924以及第四尾传齿轮925;所述第一尾传齿轮921设于第一传动轴33上,所述第二尾传齿轮922与所述第一尾传齿轮921啮合,所述尾传并车齿轮923设于所述尾传输出轴91上,并与所述第二尾传齿轮922啮合,所述第三尾传齿轮924,设于第二动力输入组上,所述第四尾传齿轮925同时与所述第三尾传齿轮924以及所述尾传并车齿轮923啮合;所述第二尾传齿轮922与所述第四尾传齿轮925间隔设置。
81.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直升机,所述直升机包括上述的直升机减速器。
82.在本实施例中提及的“空套”是指齿轮套设于轴上以实现在轴上的相对转动,所述空套可以是在齿轮和轴之间增设轴承、轴套或者其它部件,也可以是齿轮直接设于轴上。轴承、轴套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装置,因此不再进一步描述,在说明书中既没有被描述
也没有被示出。
83.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显见,可对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示例性实施例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型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因此,旨在使本实用新型覆盖落在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技术方案范围内的对本实用新型的修改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