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通阀阀芯、阀体及多通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28598发布日期:2022-10-05 01:16阅读:70来源:国知局
多通阀阀芯、阀体及多通阀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车辆热管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通阀阀芯、阀体及多通阀。


背景技术:

2.为了保证车辆电池以及乘员舱等回路的具有合适的工作温度,通常车辆需要通过热管理系统将电桥、电池、乘员舱等回路循环流通,并通过冷媒流体实现热量的交换,最终使各功能区域处于目标温度范围内。
3.然而,该热管理系统需要覆盖众多的流道回路,相关技术通常采用多个阀门和执行器以分配、控制或限制冷媒流体在不同流道回路之间流动,这种方案容易出现接头较多、漏气风险大、使用不便,以及操作复杂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多通阀阀芯、阀体及多通阀,可以解决相关技术容易出现接头较多、漏气风险大、使用不便,以及操作复杂的问题。
5.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所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多通阀阀芯,所述多通阀阀芯包括:
6.盖板,所述盖板包括相对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
7.阀芯侧壁,所述阀芯侧壁设于所述盖板的周缘处,且向所述盖板的第一侧面朝向方向延伸;所述盖板与包围所述盖板周缘的阀芯侧壁形成一侧开口的工作腔;
8.所述工作腔包括腔体中部,和包围在所述腔体中部外周的腔体周部;
9.在所述腔体周部的位置处形成多个外流道腔体,在所述腔体中部的位置处形成一中心流道腔体,所述中心流道腔体向外延伸至所述腔体周部的位置处;
10.相邻的两个所述外流道腔体之间,以及所述外流道腔体与所述中心流道腔体之间形成阻流隔断。
11.可选地,所述阀芯侧壁的延伸端还形成一圈密封缘;
12.所述密封缘沿着所述工作腔开口的径向方向,向外延伸。
13.可选地,所述腔体周部包括多个外流道工作位;
14.所述多通阀阀芯还包括设于所述盖板的第二侧面上的旋转轴,所述旋转轴带动所述多通阀阀芯,以所述外流道工作位为转动步长进行转动。
15.可选地,在所述盖板的第二侧面上形成至少一圈限位环,所述限位环与所述旋转轴同轴设置。
16.可选地,所述腔体中部包括一个中心流道工作位;
17.所述中心流道工作位与至少一个所述外流道工作位连通形成所述中心流道腔体。
18.可选地,任意一个所述外流道腔体包括至少两个所述外流道工作位。
19.可选地,在所述腔体周部的位置处形成第一外流道腔体、第二外流道腔体和第三外流道腔体;
20.所述腔体周部包括:沿着所述腔体周部周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外流道工作位、第二外流道工作位、第三外流道工作位、第四外流道工作位、第五外流道工作位、第六外流道工作位、第七外流道工作位和第八外流道工作位;
21.所述腔体中部包括一个中心流道工作位;
22.所述第一外流道工作位和所述第二外流道工作位连通形成所述第一外流道腔体;
23.所述第三外流道工作位和所述第四外流道工作位连通形成所述第二外流道腔体;
24.所述第六外流道工作位和所述第七外流道工作位连通形成所述第三外流道腔体;
25.所述中心流道工作位与所述第五外流道工作位以及所述第八外流道工作位连通,形成所述中心流道腔体。
26.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所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阀体,所述阀体包括流道连接器,以及如本技术第一方面所述的多通阀阀芯;
27.所述流道连接器包括:连接器侧壁和连接座;
28.所述连接器侧壁包围形成两端开口的连接腔,所述连接座设于所述连接腔的一端开口处;
29.所述多通阀阀芯设于所述连接腔的另一端开口处,且所述多通阀阀芯能够在所述连接腔中相对所述流道连接器转动;
30.所述连接座包括座体中部,和包围在所述座体中部外周的座体周部;
31.所述座体中部对应所述腔体中部,在所述座体中部位置处形成中心流道连接口;
32.所述座体周部对应所述腔体周部,在所述座体周部位置处,沿着所述连接座的周向设有多个独立的外流道连接口;
33.所述中心流道连接口连通所述中心流道腔体,向所述腔体周部延伸的所述中心流道腔体至少连通一外流道连接口;
34.其余所述外流道连接口对应连通所述外流道腔体。
35.可选地,所述连接座的外流道连接口,与所述多通阀阀芯的外流道工作位一一对应。
36.可选地,所述连接座的中心流道连接口,与所述多通阀阀芯的中心流道工作位对应。
37.可选地,所述连接座与所述多通阀阀芯之间设有密封垫;
38.所述密封垫将所述多通阀阀芯的工作腔与所述流道连接器的连接腔之间密封。
39.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所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多通阀,所述多通阀包括如本技术第二方面所述的阀体。
40.本技术技术方案,至少包括如下优点:本技术能够方便不同流道的流体切换,且操作简单,避免相关技术出现的接头较多、漏气风险大、使用不便,以及操作复杂的问题。
附图说明
4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42.图1a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多通阀阀芯的正面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43.图1b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多通阀阀芯的背面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44.图2示出了图1a所示多通阀阀芯的工作位分布示意图;
45.图3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阀体爆炸结构示意图;
46.图3a示出了该流道连接器第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7.图3b示出了该流道连接器3第二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8.图3c示出了图3a和图3b所示连接座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9.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5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5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气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无线连接,也可以是有线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52.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53.图1a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多通阀阀芯的正面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b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多通阀阀芯的背面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54.从图1a和图1b中可以看出,该多通阀阀芯100包括:盖板110、阀芯侧壁120和旋转轴130。
55.该盖板110包括相对的第一侧面111和第二侧面112。
56.该阀芯侧壁120设于该盖板110的周缘处,且向该盖板110的第一侧面111朝向的方向延伸,以图1b为例第一侧面111朝向左下方,该阀芯侧壁120向该盖板110的左下方延伸。该盖板110与包围该盖板110周缘的阀芯侧壁120形成一侧开口的工作腔。
57.该旋转轴130立设于该盖板110的第二侧面112上,用于带动该多通阀阀芯100转动,通常该旋转轴130与该多通阀阀芯100同轴设置。可选地,在所述盖板110的第二侧面112上形成至少一圈限位环,所述限位环与所述旋转轴130同轴设置。在旋转轴130带动该多通阀阀芯100转动时,该限位环起到限位作用,防止多通阀阀芯100在转动过程中脱落。
58.继续参照图1a,该工作腔包括腔体中部141,和包围在所述腔体中部141外周的腔体周部142。
59.在该腔体周部142的位置处形成多个外流道腔体152,在该腔体中部141的位置处形成一中心流道腔体151,该中心流道腔体151向外延伸至该腔体周部142的位置处。
60.相邻的两个外流道腔体152之间,以及所述外流道腔体152与所述中心流道腔体151之间形成阻流隔断153。
61.本实施例通过旋转轴130带动多通阀阀芯100转动至一特定工位,从而使得各个外流道腔体152以及中心流道腔体151对应连通不同的流道,由于相邻的两个外流道腔体152之间,以及所述外流道腔体152与所述中心流道腔体151之间形成阻流隔断153,从而在该特定工位时,对应同一流道腔体中的不同流道之间通过该流道腔体连通,进而能够进行流体交换,而对应不同流道腔体中的流道之间无法进行流体交换。
62.在需要切换流体交换的流道时,仅需要使得多通阀阀芯100转动到其他工位,从而原先对应同一流道腔体的流道发生切换,进而能够切换进行流体交换的流道。
63.另外,在旋转轴130带动多通阀阀芯100转动时,对于中心流道腔体151,其腔体中部141对应的中心流道始终不变,而其延伸至腔体周部152位置对应的外流道随着多通阀阀芯100的转动而变换,因此中心流道腔体151能够实现一特定中心流道与任意外流道之间的流体交换。
64.继续参照图1a和图1b,该阀芯侧壁120的延伸端可以形成一圈密封缘160,该密封缘160沿着所述工作腔开口的径向方向,向外延伸。
65.该腔体周部142包括多个外流道工作位,该旋转轴130带动该多通阀阀芯100,以外流道工作位为转动步长进行转动。
66.参照图2,其示出了图1a所示多通阀阀芯的工作位分布示意图,从图2中可以看出,图1a所示的腔体周部142包括如图2所示的第一外流道工作位1421、第二外流道工作位1422、第三外流道工作位1423、第四外流道工作位1424、第五外流道工作位1425、第六外流道工作位1426、第七外流道工作位1427和第八外流道工作位1428。
67.上述八个外流道工作位,沿着该腔体周部142的周向依次设置。
68.其中,第一外流道工作位1421和第二外流道工作位1422连通形成第一外流道腔体1521。第三外流道工作位1423和第四外流道工作位1424连通形成第二外流道腔体1522。第六外流道工作位1426和所述第七外流道工作位1427连通形成第三外流道腔体1523。
69.继续参照图2,腔体中部141包括一个中心流道工作位1411,该中心流道工作位1411与第五外流道工作位1425以及第八外流道工作位1428连通,形成中心流道腔体151。
70.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阀体,图3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阀体爆炸结构示意图。该阀体包括如图3a和图3b中任意一幅图所示的流道连接器300,和图1a、图1b、图2中任意一幅图所示的多通阀阀芯100。
71.图3a示出了该流道连接器300第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b示出了该流道连接器300第二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72.从图3a和图3b中可以看出,该流道连接器300包括连接器侧壁310和连接座320。
73.该连接器侧壁310包围形成两端开口的连接腔,该连接座320设于该连接腔的一端开口处。
74.图1a、图1b、图2中任意一幅图所示的多通阀阀芯100设于该连接腔的另一端开口处,该多通阀阀芯100的工作腔与该流道连接器300的连接腔连通,且多通阀阀芯100能够在
该连接腔中相对该流道连接器300转动。
75.图3c示出了图3a和图3b所示连接座的俯视结构示意图,从图3c中可以看出该连接座320包括座体中部321,和包围在该座体中部321外周的座体周部322。
76.该座体中部321对应图1a所示的腔体中部141,在该座体中部321位置处形成中心流道连接口3211,该中心流道连接口3211连通流道连接器300的连接腔。
77.该座体周部322对应图1a所示的腔体周部142,在该座体周部322位置处,沿着该连接座320的周向设有多个独立的外流道连接口,所述外流道连接口分别连通流道连接器300的连接腔。
78.该中心流道连接口3211连通图1a所示的中心流道腔体151,从图1a中看出,该中心流道腔体151还向外延伸至该腔体周部142的位置处,向该腔体周部142延伸的中心流道腔体151还连通该连接座320的至少一个外流道连接口,其余外流道连接口对应连通图1a所示的外流道腔体152。
79.本实施例中流道连接器300的各个外流道连接口在使用时分别连接一流道,通过多通阀阀芯100转动至一特定工位,从而使得各个外流道腔体152以及中心流道腔体151,通过该流道连接器300对应连通不同的流道。在该特定工位时,对应同一流道腔体中的不同流道之间通过该流道腔体连通,进而能够进行流体交换,而对应不同流道腔体中的流道之间无法进行流体交换。
80.在需要切换流体交换的流道时,仅需要使得多通阀阀芯100转动到其他工位,从而原先对应同一流道腔体的流道发生切换,进而能够切换进行流体交换的流道。
81.继续参照图3c,沿着该连接座320的周向依次设有第一外流道连接口3221、第二外流道连接口3222、第三外流道连接口3223、第四外流道连接口3224、第五外流道连接口3225、第六外流道连接口3226、第七外流道连接口3227和第八外流道连接口3228。
82.该连接座320各个外流道连接口与多通阀阀芯100的外流道工作位一一对应。
83.在多通阀阀芯100相对于图3c所示的连接座320,转动至图2所示的工位时,结合图3c和图2所示实施例可以看出,第一外流道连接口3221对应多通阀阀芯100的第一外流道工作位1421,第二外流道连接口3222对应第二外流道工作位1422,第三外流道连接口3223对应第三外流道工作位1423,第四外流道连接口3224对应第四外流道工作位1424,第五外流道连接口3225对应第五外流道工作位1425,第六外流道连接口3226对应第六外流道工作位1426,第七外流道连接口3227对应第七外流道工作位1427,第八外流道连接口3228对应第八外流道工作位1428。
84.从而在多通阀阀芯100相对于图3c所示的连接座320,转动至图2所示的工位时,对于该连接座320,其第一外流道连接口3221和第二外流道连接口3222共同连通多通阀阀芯100的第一外流道腔体1521,其第三外流道连接口3223和第四外流道连接口3224共同连通多通阀阀芯100的第二外流道腔体1522,其第六外流道连接口3226和第七外流道连接口3227共同连通多通阀阀芯100的第三外流道腔体1523,其中心流道连接口3211与第五外流道连接口3225,以及第八外流道连接口3228共同连通多通阀阀芯100的中心流道腔体151。
85.共同连通同一流道腔体中的连接口,其所连接的流道之间能够实现流体交换。以中心流道腔体151为例,中心流道连接口3211与第五外流道连接口3225,以及第八外流道连接口3228共同连通该中心流道腔体151,从而中心流道连接口3211连接的流道、第五外流道
连接口3225连接的流道,以及第八外流道连接口3228连接的流道之间能够实现流体交换。
86.当需要使得中心流道连接口3211连接的流道、第一外流道连接口3221连接的流道,以及第六外流道连接口3226连接的流道之间能够实现流体交换,仅需使得多通阀阀芯100由图2所示工位,相对于图3所示的连接座320顺时针转动一个外流道工作位的步长,从而得以实现。
87.对于其他连接口,其连接流道之间的流体交换切换原理同上,在此不做赘述。
88.继续参照图3,为了避免连接到不同流道腔体中的连接口之间出现串流的问题,在连接座320与多通阀阀芯100之间设有密封垫330,该密封垫330配合该阻流隔断153以密封住各个流道腔体的周围,同时该密封垫330也将该多通阀阀芯100的工作腔与该流道连接器300的连接腔之间密封,从而保证仅连通同一流道腔体的连接口之间能够进行流体交换。
89.为了使得在多通阀阀芯100转动至各个工位时,各个流道腔体的周围仍能保持密封状态,该密封垫330的形状与连接座320的形状吻合,从而在该密封垫330安装到位后,该连接座320各个连接口(包括所有的外流道连接口和内流道连接口)的侧表面周围环绕一圈该密封垫330的密封部位。
90.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多通阀,该多通阀包括驱动装置和图3所示的阀体,该驱动装置连接该多通阀阀芯100的旋转轴130,从而能够根据流体交换需求,以带动该多通阀阀芯100相对于该流道连接器300旋动至特定的工位处。
91.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技术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