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蒸汽冷凝水排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308880发布日期:2022-08-30 22:36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一种蒸汽冷凝水排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蒸汽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蒸汽冷凝水排放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在工业生产中,蒸汽系统中的冷凝水通常是通过专门的阀门进行排放的,以在将蒸汽系统中的凝结水排出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防止蒸汽的泄漏,其中,该专用阀门的具体结构及工作原理,请参阅专利cn201621169161.4中公开的一种热静力双金属片式蒸汽疏水阀。
3.现有的疏水阀虽然能够满足日常使用,但其存在一定的缺陷,即疏水阀会因其内部的结构较为复杂,且在排放的过程中会导致部分蒸汽逸出,而存在容易失效以及会耗损蒸汽的问题。
4.故亟需一种蒸汽冷凝水排放装置,以解决现有的疏水阀存在的容易失效以及会耗损蒸汽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蒸汽冷凝水排放装置,以解决现有的疏水阀存在的容易失效以及会耗损蒸汽的问题。
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蒸汽冷凝水排放装置,包括罐体、控制模块以及电控阀门;
7.所述罐体开设有进料口、第一出料口以及第二出料口,所述第一出料口位于所述第二出料口的上方,所述进料口用于通入蒸汽和冷凝水的混合物,所述第一出料口用于排出混合物中的蒸汽,所述第二出料口用于排出混合物中的冷凝水,所述电控阀门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二出料口处;
8.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电控阀门电连接,当液面处于所述第一出料口和第二出料口之间,且到达第一设定高度时,所述控制模块会发出第一控制信号至所述电控阀门,以使所述电控阀门打开,当液面处于所述第一出料口和第二出料口之间,且到达第二设定高度时,所述控制模块会发出第二控制信号至所述电控阀门,以使所述电控阀门关闭。
9.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模块包括控制器、计时模块以及液位传感器,所述液位传感器固定设置于所述罐体的内部,以用于感应所述罐体中液面的高度,所述控制器与所述计时模块、液位传感器以及电控阀门电连接;
10.当液面到达第一设定高度时,所述液位传感器会发出第一触发信号至所述控制器,以使所述控制器分别发出控制所述电控阀门打开的第一控制信号以及发出控制所述计时模块开始计时的第一计时信号;
11.在所述计时模块计时结束后,所述计时模块会发出第二计时信号至所述控制器,以使所述控制器发出控制所述电控阀门关闭的第二控制信号以及发出将所述计时模块重置的第二触发信号。
12.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器为stc89c51。
13.进一步的,所述液位传感器为音叉液位传感器。
14.进一步的,所述蒸汽冷凝水排放装置还包括滤网,所述滤网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二出料口处。
15.进一步的,所述蒸汽冷凝水排放装置还包括排污管以及排污阀,所述排污管的进料口与所述罐体的底部连通,所述排污阀固定安装于所述排污管的出料口处。
16.进一步的,所述罐体包括罐体本体、外壳体以及若干个支撑件,所述外壳体设置于所述罐体本体的外部,并通过若干个所述支撑件与所述罐体本体固定连接,以在所述罐体本体和外壳体之间形成一隔热间隙。
17.进一步的,所述罐体本体的内壁上设置有内保温层。
18.进一步的,所述外壳体的外壁上设置有外保温层。
19.进一步的,所述外保温层为复合纤维保温层。
20.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蒸汽冷凝水排放装置的有益效果为:
21.一方面,与疏水阀相比,该排放装置中的电控阀门的结构更加简单、更难失效;
22.另一方面,该排放装置中设置有控制模块以及自上而下分布的第一出料口、第二出料口,该控制模块可使罐体中的液面始终保持在第一出料口与第二出料口之间,从而使得该装置在将冷凝水由第二出料口排出的过程中,不会将蒸汽一同排出。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蒸汽冷凝水排放装置一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蒸汽冷凝水排放装置中,控制模块一优选实施例的结构框图;
25.图3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结合附图来具体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其中,附图构成本技术一部分,并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阐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7.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蒸汽冷凝水排放装置,该蒸汽冷凝水排放装置包括罐体1、控制模块2以及电控阀门3。
28.所述罐体1开设有进料口1a、第一出料口1b以及第二出料口1c,所述第一出料口1b位于所述第二出料口1c的上方,所述进料口1a用于与蒸汽管道连通,以将蒸汽和冷凝水的混合物通入所述罐体1,所述第一出料口1b同样用于与蒸汽管道连通,以将混合物中的蒸汽重新排回蒸汽管道,所述第二出料口1c用于将混合物中的冷凝水排出,所述电控阀门 3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二出料口1c处,以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出料口1c打开或关闭。所述控制模块2与所述电控阀门3电连接,当液面到达第一设定高度时,所述控制模块2会发出第一控制信号至所述电控阀门3,以使所述电控阀门3打开,当液面到达第二设定高度时,所述控制模块2会发出第二控制信号至所述电控阀门3,以使所述电控阀门3关闭。
29.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设定高度和第二设定高度,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只要保证其位于所述第一出料口1b和第二出料口 1c之间,便可,本实用新型对此
不作限制。
30.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工作人员只需先将所述进料口1a和第一出料口1b与蒸汽管道连通,再将蒸汽和冷凝水的混合物由所述进料口1a通入所述罐体1,混合物中的冷凝水便会积蓄在所述罐体1中,混合物中的蒸汽便会由所述第一出料口1b重新排回蒸汽管道,当所述罐体1中的冷凝水积累到第一设定高度,所述控制模块2便会将所述第一出料口1b打开,以将所述罐体1中的冷凝水排出,当所述罐体1中的冷凝水下降到第二设定高度时,所述控制模块2便会将所述第一出料口1b关闭。
31.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蒸汽冷凝水排放装置的有益效果为:一方面,与疏水阀相比,该排放装置中的电控阀门3的结构更加简单、更难失效;
32.另一方面,该排放装置中设置有控制模块2以及自上而下分布的第一出料口1b、第二出料口1c,该控制模块2可使罐体1中的液面始终保持在第一出料口1b与第二出料口1c之间,从而使得该装置在将冷凝水由第二出料口1c排出的过程中,不会将蒸汽一同排出。
33.请继续参阅图2,在更为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模块2包括控制器21、计时模块22以及液位传感器23,所述液位传感器23固定设置于所述罐体1的内部,以用于感应所述罐体1中液面的高度,所述控制器 21与所述计时模块22、液位传感器23以及电控阀门3电连接。
34.当液面到达第一设定高度时,所述液位传感器23会发出第一触发信号至所述控制器21,以使所述控制器21分别发出控制所述电控阀门3打开的第一控制信号以及发出控制所述计时模块22开始计时的第一计时信号;在所述计时模块22计时结束后,所述计时模块22会发出第二计时信号至所述控制器21,以使所述控制器21发出控制所述电控阀门3关闭的第二控制信号以及发出将所述计时模块22重置的第二触发信号。
35.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计时模块22的计时时间可根据所述第二出料口1c的出水量来确定,只要在所述电控阀门3关闭时,使所述罐体1中的液面处于第二设定高度,即可,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制。
36.在更为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21为stc89c51。
37.在更为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液位传感器23为音叉液位传感器。
38.在更为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蒸汽冷凝水排放装置还包括滤网,所述滤网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出料口1c处,以对所述第二出料口1c处排出的冷凝水进行过滤,从而使得由该排放装置排出的冷凝水能够直接应用到蒸汽循环系统中。
39.请参阅图1,作为优选的实施例,所述蒸汽冷凝水排放装置还包括排污管4以及排污阀5,所述排污管4的进料口与所述罐体1的底部连通,以用于将所述罐体1中的污水排出,所述排污阀5固定安装于所述排污管4的出料口处,以用于控制所述排污管4的出料口打开或关闭。
40.请参阅图3,作为优选的实施例,所述罐体1包括罐体本体11、外壳体12以及若干个支撑件13,所述外壳体12设置于所述罐体本体11的外部,并通过若干个所述支撑件13与所述罐体本体11固定连接,以在所述罐体本体11和外壳体12之间形成一隔热间隙1d,所述隔热间隙1d 可增强所述罐体本体11的保温能力,从而使通入所述罐体1中的蒸汽液化的更少,使该蒸汽冷凝水排放装置对于蒸汽的损耗更少。
41.请继续参阅图3,作为优选的实施例,所述罐体本体11的内壁上设置有内保温层6,
所述内保温层6能够进一步的增强所述罐体1的保温能力。
42.在更为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内保温层6为锡箔层。
43.请继续参阅图3,作为优选的实施例,所述外壳体12的外壁上设置有外保温层7,所述外保温层7能够进一步的增强所述罐体1的保温能力。
44.在更为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外保温层7为复合纤维保温层。
45.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蒸汽冷凝水排放装置的有益效果为:
46.一方面,与疏水阀相比,该排放装置中的电控阀门的结构更加简单、更难失效;
47.另一方面,该排放装置中设置有控制模块以及自上而下分布的第一出料口、第二出料口,该控制模块可使罐体中的液面始终保持在第一出料口与第二出料口之间,从而使得该装置在将冷凝水由第二出料口排出的过程中,不会将蒸汽一同排出;
48.另一方面,该排放装置中的罐体是由罐体本体以及外壳体组成的,其中,罐体本体和外壳体之间形成的隔热间隙可加强罐体的保温能力,从而使通入罐体中的蒸汽液化的更少,使该蒸汽冷凝水排放装置对于蒸汽的损耗更少。
4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