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水分配比例调节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87311发布日期:2022-11-15 21:00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浓水分配比例调节阀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净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浓水分配比例调节阀。


背景技术:

2.在净水系统中,通常在滤膜件的浓水侧的出口的下游设置流量调节阀(或浓水分配比例调节阀)以用于将从浓水侧流出的浓水按一定的比例分成两路,一路作为废水排放,另一路回流与自来水混合后重新供入滤膜件。
3.在对浓水进行大比例分配时,现有技术中的流量调节阀对浓水分配比例的控制精度较低,其主要原因在于:流量调节阀为满足大比例分配要求,需要将用于分配浓水的两个阀孔的截面之比设置的很大,即,使浓水分别通过截面面积比很大的大孔和小孔,然而,由于浓水中的颗粒物附着于小孔处对小孔所限定的通流截面的大小影响程度更大,这导致所要求的浓水分配比例越大,实际浓水分配比例与预设浓水分配比例(预设分配比例依照流体力学,基于两个阀孔所限定的通流截面计算获得)相差越大,因此,现有技术中的流量调节阀对大比例浓水分配控制精度较低。
4.为提高大比例浓水分配控制精度,现有技术中提供了一种浓水分配比例调节阀,该调节阀将控制浓水分配比例的孔系开设在柱状腔的端壁的阀板上,该孔系中的阀孔按照截面大小周向排布,调节阀的进水口以切向方式贯通至柱状腔中,进而使得来自浓水侧的浓水以切向方向进入到柱状腔中而做旋转运动,利用旋转运动的浓水对孔系中的阀孔的外端进行冲刷,进而在一定程度阻止了颗粒物在阀孔(尤其在小孔上附着)上附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比例浓水分配的控制精度。
5.然而,现有技术中的浓水分配比例调节阀在对阻止小孔附着颗粒物方面仍存在不足,其原因在于:
6.可以理解地,在进行浓水大比例分配时,由于小孔处于打开状态而有浓水经过小孔,颗粒物几乎不会在此刻附着于小孔,而颗粒物附着小孔的时机主要发生在非大比例分配期间,在此期间,控制部件通过封堵小孔的内端而关闭小孔,此时,小孔相当于具有一定深度的盲孔,虽然做旋转运动的浓水对小孔的外端进行冲刷,然而,由于小孔的内端被封堵,小孔的内端以及靠近小孔的内端的区域几乎不存在液体流动,进而导致颗粒物在小孔内端的区域附着,进而影响在进行大比例分配时,浓水的分配比例精度。


技术实现要素:

7.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浓水分配比例调节阀。
8.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9.一种浓水分配比例调节阀,包括:
10.阀体,其内形成有柱状腔,所述阀体具有切向导入至所述柱状腔的进液口、用于使浓水回流的第一出液口、用于使浓水排放的第二出液口;
11.阀板,其设置在所述柱状腔的端部;
12.阀孔系,其包括不同通流截面的多个阀孔,多个所述阀孔周向间隔排布的开设在所述阀板上;
13.阀芯控制机构,其包括贴附于所述阀板的盘状阀芯以及用于驱动所述盘状阀芯转动的驱动部件,所述盘状阀芯上开设有镂空部,通过转动所述盘状阀芯而使镂空部择一性地与其中一个阀孔相对而使该阀孔打开;其中:
14.所述盘状阀芯与所述阀板相对的盘面上开设有导流槽,使得:
15.在镂空部将所述阀孔系中任意一个阀孔打开后,所述导流槽至少将其余的阀孔中的若干阀孔的内端进行连通。
16.优选地,在镂空部将所述阀孔系中任意一个阀孔打开后,所述导流槽将其余所有阀孔的内端进行连通。
17.优选地,所述导流槽为周向延伸的弧形槽。
18.优选地,所述阀孔系的阀孔螺旋排布,且阀孔的截面均随到所述柱状腔的中心距的减小而增大。
19.优选地,所述浓水分配比例调节阀还包括冲洗流道,所述冲洗流道包括开设在所述阀板的中部的第一冲洗流道以及开设在所述盘状阀芯与所述阀板相对的盘面上的第二冲洗流道,所述第二冲洗流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冲洗流道以及所述导流槽连通。
20.优选地,所述柱状腔的两个端部均设置有阀板,所述阀芯控制机构包括两个,两个所述阀芯控制机构的盘状阀芯分别对应与两个所述阀板贴附。
21.优选地,所述柱状腔的两侧均形成有过流腔;第一出液口和第二出液口分别与两个所述过流腔连通。
22.优选地,所述盘状阀芯的中部形成有中心转轴,所述中心转轴伸入至所述阀板的中心孔中,所述中心转轴上开设有缺口,所述缺口使得所述第一冲洗流道与所述第二冲洗流道连通。
23.优选地,所述进液口包括多个,多个所述进液口围绕所述柱状腔的轴线周向布置。
24.优选地,所述驱动部件为伺服电机。
25.优选地,所述阀孔的截面为圆形,所述镂空部为径向向外贯通所述盘状阀芯的边缘的豁口。
2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浓水分配比例调节阀的有益效果是:
27.1、通过在盘状阀芯与阀板相对的盘面上开设导流槽,并使导流槽连通未被盘状阀芯打开的阀孔,使得柱状腔、阀孔以及导流槽构建起连通的回路,进而使未被盘状阀芯打开的阀孔的内端始终有浓水通过,进而能够阻止阀孔附着颗粒物,尤其对通流截面较小的阀孔尽量维持设计时的通流截面极为有利,降低了在进行大比例分配时,通流截面较小的阀孔对浓水分配比例精度的影响。
28.2、由于无论在打开或未被打开期间阀孔始终有浓水经过,进而能够有效抑制细菌、杂质附着于阀孔,使得该阀孔具有更强的抗污染能力。
29.3、将通流截面越大的阀孔(大于直径为2mmm的阀孔)越靠近阀板的中心布置,有利于柱状腔内的杂质和气泡从靠近中心的较大阀孔排出。
30.4、在实施例2中,通过设置两套参与浓水分配的部件而主动的控制两路浓水的流
量,不但能够调节范围更大的分配比例,而且还能够调节两路浓水的总流量。
31.5、在实施例1中,利用一套参与浓水分配的部件主动控制一路浓水,而使另一路浓水被动控制也能够实现浓水按比例分配的效果,而该调节阀结构简单,调节过程也简单。
32.6、通过有效阻止颗粒物附着于通流截面较小的阀孔,进而能够降低在进行大比例分配时浓水黏度对分配比例精度的影响。
33.7、通过有效阻止颗粒物附着于通流截面较小的阀孔,进而能够降低在进行大比例分配时浓水压力、流速和流量对分配比例精度的影响(若通流截面较小的阀孔附着有颗粒物,柱状腔内的浓水的压力、流速、流量越小,该阀孔所参与控制的浓水分配比例越失调)。
34.应当理解,前面的一般描述和以下详细描述都仅是示例性和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35.本实用新型中描述的技术的各种实现或示例的概述,并不是所公开技术的全部范围或所有特征的全面公开。
附图说明
36.在不一定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可以在不同的视图中描述相似的部件。具有字母后缀或不同字母后缀的相同附图标记可以表示相似部件的不同实例。附图大体上通过举例而不是限制的方式示出各种实施例,并且与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一起用于对所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在适当的时候,在所有附图中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同一或相似的部分。这样的实施例是例证性的,而并非旨在作为本装置或方法的穷尽或排他实施例。
3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所提供的浓水分配比例调节阀的主剖视图。
38.图2为图1的e-e向视图。
39.图3为图1的f向视图。
40.图4为图1的g向视图。
41.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浓水分配比例调节阀的主剖视图。
42.图6为图5的a-a向视图。
43.图7为图5的b向视图。
44.图8为图5的c向视图。
45.图9为图5的d向视图。
46.附图标记:
47.10-阀体;11-柱状腔;12-进液口;13-第一出液口;14-第二出液口;22-阀板;32-阀孔;321-外端;322-内端;42-盘状阀芯;421-镂空部;422-导流槽;423-中心转轴;424-缺口;52-过流腔;621-第一冲洗流道;622-第二冲洗流道;72-伺服电机。
48.10
’‑
阀体;11
’‑
柱状腔;12
’‑
进液口;13
’‑
第一出液口;14
’‑
第二出液口;21
’‑
第一阀板;22
’‑
第二阀板;31
’‑
第一阀孔;311
’‑
外端;312
’‑
内端;32
’‑
第二阀孔;321
’‑
外端;322
’‑
内端;41
’‑
第一盘状阀芯;411
’‑
第一镂空部;412
’‑
第一导流槽;413
’‑
第一中心转轴;414
’‑
第一缺口;42
’‑
第二盘状阀芯;421
’‑
第二镂空部;422
’‑
第二导流槽;423
’‑
第二中心转轴;424
’‑
第二缺口;51
’‑
第一过流腔;52
’‑
第二过流腔;611
’‑
第一冲洗流道;612
’‑
第二冲洗流道;621
’‑
第一冲洗流道;622
’‑
第二冲洗流道;71
’‑
第一伺服电机;72
’‑
第二伺服电
机。
具体实施方式
49.为了使得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50.除非另外定义,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51.为了保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以下说明清楚且简明,本实用新型省略了已知功能和已知部件的详细说明。
52.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浓水分配比例调节阀,该浓水分配比例调节阀用于将从滤膜件的浓水侧的出口流出的浓水按比例分成两路,一路最终再次回流至浓水侧以用于重新参与制水,另一路作为废水而排放。
53.该浓水分配比例调节阀包括:阀体、阀板、阀孔系以及阀芯控制机构。
54.阀体内形成有柱状腔,阀体上形成有进液口、第一出液口和第二出液口。
55.进液口自阀体的外侧切向的导入至柱状腔内,该进液口与滤膜件的浓水侧的出口连通,以使得从浓水侧流出的浓水经过进液口而切向的进入到柱状腔中,因浓水以切向进入,因而,进入到柱状腔中的浓水做旋转运动,做旋转运动的浓水对柱状腔的腔壁以及端部均产生一定的冲刷作用。
56.进入到柱状腔内的浓水借由阀孔系、阀板以及阀芯控制机构(阀孔系、阀板以及阀芯控制机构为参与浓水分配的部件)相互配合被按比例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从第一出液口流出,另一部分从第二出液口流出。第一出液口用于与滤膜件的浓水侧的进口的上游的相关部件连通,因而,从第一出液口流出的水最终通过浓水侧的进口重新进入到浓水侧以参与重新制水,而从第二出液口流出的浓水作为废水而排放。
57.阀板设置在柱状腔的端部。阀孔系包括不同通流截面的多个阀孔,所有阀孔均开设在阀板上,且周向间隔排布,该阀孔在厚度方向上贯通阀板。
58.阀芯控制机构包括盘状阀芯和驱动部件,该盘状阀芯贴附于阀板并能够相对阀板转动,驱动部件用于驱动盘状阀芯转动。
59.盘状阀芯上开设有镂空部,该镂空部随盘状阀芯能够转至与阀板的任意阀孔相对的位置,而当镂空部随盘状阀芯转至与阀孔相对时,该阀孔便被盘状阀芯打开,此时,柱状腔内的浓水流经该被打开的阀孔,而该阀孔的通流截面参与控制浓水的流量,进而参与控
制浓水分配比例。因而,通过使镂空部与不同通流截面的阀孔相对而将阀孔打开以调节浓水分配比例。
60.在现有技术中,未与镂空部相对的阀孔(或者说未被盘状阀芯打开的阀孔)以如下方式被盘状阀芯关闭:
61.盘状阀芯通过盘面封堵阀孔远离柱状腔的端口的方式而将未与镂空部相对的阀孔关闭,这使得被盘状阀孔关闭的阀孔相当于盲孔,即,阀孔朝向柱状腔的端口(不妨将该端口称为阀孔的外端)敞口,而远离柱状腔的端口不妨将该端口称为阀孔的内端)被封堵。然而,若通流截面较小的阀孔(例如,直径小于2mm的圆孔)以这种方式被关闭,该阀孔的内端以及靠近阀孔的内端的区域几乎不存在浓水流动,使得该区域容易附着颗粒物(或称结垢),而该类阀孔附着颗粒物对其通流截面的影响更大,进而影响该阀孔参与的浓水分配比例的控制精度(通常,在进行大比例浓水分配时,需要使通流截面较小的阀孔打开,而该阀孔因被关闭期间附着了颗粒物,使得该阀孔控制浓水分配比例的精度变差)。
62.本实用新型致力于阻止在未被打开期间颗粒物附着阀孔问题,尤其致力于阻止颗粒物附着通流截面的较小而影响大比例浓水分配精度的阀孔。
63.本实用新型中,在盘状阀芯与阀板相对的盘面上开设导流槽,该导流槽始终将未被盘状阀芯的镂空部打开的阀孔中的至少一部分阀孔的内端连通,如此,使得阀芯系中通流截面较小的阀孔有机会在未被盘状阀芯的镂空部打开的期间,其内端与其他阀孔连通。在结构设计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将导流槽设计成:导流槽始终将所有未被盘状阀芯的镂空部打开的阀孔的内端连通,例如,阀孔系中包括8个阀孔,盘状阀芯在通过镂空部与任意一个阀孔相对而将该阀孔打开的同时,导流槽始终将其余7个阀孔的内端连通。
64.阀孔的内端被导流槽连通会产生如下效果:
65.柱状腔、阀孔以及导流槽构建了一个连通的回路,由于柱状腔内始终存在流动的浓水,使得回路中始终有流动的浓水通过,这使得阀孔在处于未被打开状态期间其内端始终有流动的浓水通过,进而能够有效阻止颗粒物附着于阀孔的内端区域。
66.而当在先未被打开的阀孔为满足某一浓水分配比例而被盘状阀芯的镂空部重新打开时,被按比例分配的浓水经过阀孔也能阻止阀孔附着颗粒物。
67.从上述可知,通过在盘状阀芯上设置用于连通阀孔的内端的导流槽,使得阀孔无论是否被打开,因始终有流动的浓水的经过而均不容易附着颗粒,进而能够提高阀孔系对浓水分配比例的控制精度,尤其是能够提高对大分配比例的控制精度。
68.下面介绍两个实施例,实施例1中,在柱状腔与第二出液口之间构建参与浓水分配的部件;实施例2中,在柱状腔与第一出液口以及第二出液口之间均构建参与浓水分配的部件。
69.实施例1
70.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浓水分配比例调节阀包括:阀体10、进液口12、第一出液口13、第二出液口14、阀板22、阀孔系、冲洗流道以及阀芯控制机构。
71.阀体10内形成有柱状腔11,柱状腔11的右侧端部由阀体10的右侧壁提供,阀板22设置在柱状腔11的左侧端部,阀体10的左侧壁与阀板22围成过流腔52。
72.进液口12形成在柱状腔11所对应的阀体10上,该进液口12切向的导入至柱状腔11中,这使得从浓水侧流出的浓水以切向方向进入到柱状腔11并在柱状腔11内做旋转运动。
第一出液口13从柱状腔11引出,该第一出液口13与浓水侧的进口间接连通,第二出液口14从过流腔52引出。
73.阀孔系包括8个阀孔32,8个阀孔32均开设在阀板22上并在厚度方向上贯通阀板22,阀孔32朝向柱状腔11的端口为阀孔32的外端321,阀孔32朝向过流腔52的端口为阀孔32的内端322;8个阀孔32以柱状腔11的轴线为中心周向、螺旋排布,并按照通流截面的大小顺序排布,并且,通流截面越大的阀孔32越靠近中心。
74.阀芯控制机构包括盘状阀芯42和伺服电机72;盘状阀芯42贴附于阀板22的左侧,使得阀孔32的内端322朝向盘状阀芯42,盘状阀芯42朝向阀板22的盘面的中心具有中心转轴423,该中心转轴423插入至阀板22的中心孔中以使得盘状阀芯42能够相对于阀板22转动;伺服电机72用于驱动并控制盘状阀芯42转动。
75.盘状阀芯42上开设有在厚度方向贯通的镂空部421,该镂空部421贯通至阀板22的边缘,该镂空部421具有较大的宽度和径向长度,通过转动盘状阀芯42可将镂空部421转至与任意一个阀孔32相对的位置,通过使镂空部421与阀孔32相对而将该阀孔32打开。
76.基于上述可知,当需要将柱状腔11内的浓水以某一比例进行分配时,利用伺服电机72将盘状阀芯42的镂空部421转至与该分配比例所确定的阀孔32相对的位置,该阀孔32被盘状阀芯42打开,柱状腔11内的浓水按照该阀孔32所限定的分配比例一部分通过第一出液口13流出而最终通过浓水侧的进口进入到浓水侧以重新参与制水,另一部分通过被打开的阀孔32进入到过流腔52,然后,从第二出液口14流出而作为废水排放。由于阀孔32、阀板22以及盘状阀芯42构建于柱状腔11与第二出液口14之间,打开的阀孔32用于直接控制第二出液口14的浓水的流量,而从第一出液口13流出的浓水的流量由打开的阀孔32被动的控制(或称间接的控制),因而,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浓水分配比例调节阀是利用一套参与浓水分配的部件实现对浓水分配比例的控制。
77.本实施例中,在盘状阀芯42与阀板22相对的盘面上开设导流槽422,该导流槽422为一条具有一定宽度和弧度的弧形槽,将导流槽422的宽度和弧度配置成:导流槽422的内槽壁位于最内侧的阀孔32(即,通流截面最大的阀孔32)的径向内侧,导流槽422的外槽壁位于最外侧的阀孔32(即,通流截面最小的阀孔32)的径向外侧,导向槽所占据的弧度大于7个阀孔32所占据的弧度,镂空部421位于未开设导流槽422的周向位置。如此,当镂空部421与任意一个阀孔32相对时,其余所有阀孔32的内端322均位于导流槽422所限定的区域内,进而使得导流槽422将其余所有未被打开的阀孔32的内端322连通。
78.基于上述可知,未被盘状阀芯42的镂空部421打开的所有阀孔32,其内端322始终被导流槽422连通,这使得柱状腔11、阀孔32以及导流槽422构建了一个连通的回路,由于柱状腔11内始终存在流动的浓水,使得回路中始终有流动的浓水通过,这使得阀孔32在处于未被打开状态期间其内端322始终有流动的浓水通过,进而能够有效阻止颗粒物附着于阀孔32的内端322区域。而当在先未被打开的阀孔32为满足某一浓水分配比例而被盘状阀芯42的镂空部421重新打开时,被按比例分配的浓水经过阀孔32也能阻止阀孔32附着颗粒物。对于通流截面较小的阀孔32而言,阻止颗粒物附着对提高大比例分配精度极为有利。
79.在本实施例中,将所有阀孔32以螺旋方式排布且将通流截面越大的阀孔32越靠近阀板22的中心的方式排布能够获得如下效果:
80.做旋转运动的浓水中的气泡、杂质通常会靠近柱状腔11的中心,因而,将通流截面
较大的阀孔32螺旋排布在阀板22上更有利于将浓水中气泡、杂质通过该阀孔32排出。
81.在本实施例中,冲洗流道包括开设在阀板22的中部的第一冲洗流道621以及开设在盘状阀芯42与阀板22相对的盘面上的第二冲洗流道622,第一冲洗流道621与第二冲洗流道622借由开设于中心转轴423上的缺口424连通,第二冲洗流道622延伸至导流槽422而与导流槽422贯通,这使得柱状腔11内的浓水会经过中心转轴423周围的区域,不但对导流槽422未涉及的内侧区域能够进行清洗以避免附着颗粒物、滋生细菌,而且有利于平衡阀板22与盘状阀芯42之间的压力。
82.实施例2
83.如图5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浓水分配比例调节阀包括:阀体10’、进液口12’、第一出液口13’、第二出液口14’、第一阀板21’、第二阀板22’、第一阀孔系、第二阀孔系、两套冲洗流道、第一阀芯控制机构和第二阀芯控制机构。
84.阀体10’内形成有柱状腔11’,第一阀板21’设置在柱状腔11’的右侧端部,第二阀板22’设置在柱状腔11’的左侧端部,阀体10’的右侧壁与第一阀板21’围成第一过流腔51’,阀体10’的左侧壁与第二阀板22’围成第二过流腔52’。
85.进液口12’形成在柱状腔11’所对应的阀体10’上,该进液口12’切向的导入至柱状腔11’中,这使得从浓水侧流出的浓水以切向方向进入到柱状腔11’并在柱状腔11’内做旋转运动。第一出液口13’从第一过流腔51’引出,第一出液口13’与浓水侧的进口间接连通,第二出液口14’从第二过流腔52’引出。
86.第一阀孔系包括8个第一阀孔31’,8个第一阀孔31’均开设在第一阀板21’上并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第一阀板21’,第一阀孔31’朝向柱状腔11’的端口为第一阀孔31’的外端311’,第一阀孔31’朝向第一过流腔51’的端口为第一阀孔31’的内端312’;8个第一阀孔31’以柱状腔11’的轴线为中心周向、螺旋排布,并按照通流截面的大小顺序排布,并且,通流截面越大的第一阀孔31’越靠近中心。
87.第一阀芯控制机构包括第一盘状阀芯41’和第一伺服电机71’;第一盘状阀芯41’贴附于第一阀板21’的右侧,使得第一阀孔31’的内端312’朝向第一盘状阀芯41’,第一盘状阀芯41’朝向第一阀板21’的盘面的中心具有第一中心转轴413’,该第一中心转轴413’插入至第一阀板21’的中心孔中以使得第一盘状阀芯41’能够相对于第一阀板21’转动;第一伺服电机71’用于驱动并控制第一盘状阀芯41’转动。
88.第一盘状阀芯41’上开设有在厚度方向贯通的第一镂空部411’,该第一镂空部411’贯通至第一阀板21’的边缘,该第一镂空部411’具有较大的宽度和径向长度,通过转动第一盘状阀芯41’可将第一镂空部411’转至与任意一个第一阀孔31’相对的位置,通过使第一镂空部411’与第一阀孔31’相对而将该第一阀孔31’打开。
89.第二阀孔系包括8个第二阀孔32’,8个第二阀孔32’均开设在第二阀板22’上并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第二阀板22’,第二阀孔32’朝向柱状腔11’的端口为第二阀孔32’的外端321’,第二阀孔32’朝向第二过流腔52’的端口为第二阀孔32’的内端322’;8个第二阀孔32’以柱状腔11’的轴线为中心周向、螺旋排布,并按照通流截面的大小顺序排布,并且,通流截面越大的第二阀孔32’越靠近中心。
90.第二阀芯控制机构包括第二盘状阀芯42’和第二伺服电机72’;第二盘状阀芯42’贴附于第二阀板22’的左侧,使得第二阀孔32’的内端322’朝向第二盘状阀芯42’,第二盘状
阀芯42’朝向第二阀板22’的盘面的中心具有第二中心转轴423’,该第二中心转轴423’插入至第二阀板22’的中心孔中以使得第二盘状阀芯42’能够相对于第二阀板22’转动;第二伺服电机72’用于驱动并控制第二盘状阀芯42’转动。
91.第二盘状阀芯42’上开设有在厚度方向贯通的第二镂空部421’,该第二镂空部421’贯通至第二阀板22’的边缘,该第二镂空部421’具有较大的宽度和径向长度,通过转动第二盘状阀芯42’可将第二镂空部421’转至与任意一个第二阀孔32’相对的位置,通过使第二镂空部421’与第二阀孔32’相对而将该第二阀孔32’打开。
92.基于上述可知,当需要将柱状腔11’内的浓水以某一比例进行分配时,利用第一伺服电机71’将第一盘状阀芯41’的第一镂空部411’转至与该分配比例所确定的第一阀孔31’相对的位置,该第一阀孔31’被第一盘状阀芯41’打开;利用第二伺服电机72’将第二盘状阀芯42’的第二镂空部421’转至与该分配比例所确定的第二阀孔32’相对的位置,该第二阀孔32’被第二盘状阀芯42’打开。如此,柱状腔11’内的浓水按照第一阀孔31’和第二阀孔32’所限定的分配比例:一部分依次通过第一阀孔31’、第一过流腔51’,然后,从第一出液口13’流出而最终浓水侧的进口进入到浓水侧以重新参与制水;另一部分依次通过第二阀孔32’、第二过流腔52’,然后,从第二出液口14’流出而作为废水排放。由于第一出液口13’与柱状腔11’之间以及第二出液口14’与柱状腔11’之间分别对应构建了参与浓水分配的部件,进而使得从第一出液口13’流出的浓水与从第二出液口14’流出的浓水均被主动的控制。因而,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浓水分配比例调节阀是利用两套参与浓水分配的部件实现对浓水分配比例的控制。
93.本实施例中,在第一盘状阀芯41’与第一阀板21’相对的盘面上开设第一导流槽412’,该第一导流槽412’为一条具有一定宽度和弧度的弧形槽,将第一导流槽412’的宽度和弧度配置成:第一导流槽412’的内槽壁位于最内侧的第一阀孔31’(即,通流截面最大的第一阀孔31’)的径向内侧,第一导流槽412’的外槽壁位于最外侧的第一阀孔31’(即,通流截面最小的第一阀孔31’)的径向外侧,第一导向槽所占据的弧度大于7个第一阀孔31’所占据的弧度,第一镂空部411’位于未开设斗殴导流槽的周向位置。如此,当镂空部与任意一个第一阀孔31’相对时,其余所有第一阀孔31’的内端312’均位于第一导流槽412’所限定的区域内,进而使得第一导流槽412’将其余所有未被打开的第一阀孔31’的内端312’连通。
94.在第一盘状阀芯41’与第一阀板21’相对的盘面上开设第一导流槽412’,该第一导流槽412’为一条具有一定宽度和弧度的弧形槽,将第一导流槽412’的宽度和弧度配置成:第一导流槽412’的内槽壁位于最内侧的第一阀孔31’(即,通流截面最大的第一阀孔31’)的径向内侧,第一导流槽412’的外槽壁位于最外侧的第一阀孔31’(即,通流截面最小的第一阀孔31’)的径向外侧,第一导向槽所占据的弧度大于7个第一阀孔31’所占据的弧度,第一镂空部411’位于未开设斗殴导流槽的周向位置。如此,当镂空部与任意一个第一阀孔31’相对时,其余所有第一阀孔31’的内端312’均位于第一导流槽412’所限定的区域内,进而使得第一导流槽412’将其余所有未被打开的第一阀孔31’的内端312’连通。
95.基于上述可知,未被第一盘状阀芯41’的第一镂空部411’打开的所有第一阀孔31’,其内端312’始终被第一导流槽412’连通,这使得第一柱状腔11’、第一阀孔31’以及第一导流槽412’构建了一个连通的回路,由于柱状腔11’内始终存在流动的浓水,使得回路中始终有流动的浓水通过,这使得第一阀孔31’在处于未被打开状态期间其内端312’始终有
流动的浓水通过,进而能够有效阻止颗粒物附着于第一阀孔31’的内端312’区域。而当在先未被打开的第一阀孔31’为满足某一浓水分配比例而被第一盘状阀芯41’的第一镂空部411’重新打开时,被按比例分配的浓水经过第一阀孔31’也能阻止第一阀孔31’附着颗粒物。未被第二盘状阀芯42’的第二镂空部421’打开的所有第二阀孔32’,其内端322’始终被第二导流槽422’连通,这使得第二柱状腔11’、第二阀孔32’以及第二导流槽422’构建了一个连通的回路,由于柱状腔11’内始终存在流动的浓水,使得回路中始终有流动的浓水通过,这使得第二阀孔32’在处于未被打开状态期间其内端322’始终有流动的浓水通过,进而能够有效阻止颗粒物附着于第二阀孔32’的内端322’区域。而当在先未被打开的第二阀孔32’为满足某一浓水分配比例而被第二盘状阀芯42’的第二镂空部421’重新打开时,被按比例分配的浓水经过第二阀孔32’也能阻止第二阀孔32’附着颗粒物。对于通流截面较小的第一阀孔31’以及第二阀孔32’而言,阻止颗粒物附着对提高大比例分配精度极为有利。
96.在本实施中,将第一阀孔系所有第一阀孔31’以及第二阀孔系的所有第二阀孔32’以螺旋方式排布且将通流截面越大的第一阀孔31’、第二阀孔32’)、越靠近所对应的第一阀板21’、第二阀板22’的中心的方式排布能够获得如下效果:
97.做旋转运动的浓水中的气泡、杂质通常会靠近柱状腔11’的中心,因而,将通流截面较大的第一阀孔31’、第二阀孔32’螺旋排布在第一阀板21’、第二阀板22’上更有利于将浓水中气泡、杂质从柱状腔11’的两侧通过该第一阀孔31’和第二阀孔32’排出。
98.在本实施例中,两套冲洗流道分别构件在两套参与浓水分配的部件中:
99.第一套冲洗流道包括开设在第一阀板21’的中部的第一冲洗流道611’以及开设在第一盘状阀芯41’与第一阀板21’相对的盘面上的第二冲洗流道612’,第一冲洗流道611’与第二冲洗流道612’借由开设于第一中心转轴413’上的第一缺口414’连通,第二冲洗流道612’延伸至第一导流槽412’而与第一导流槽412’贯通,这使得柱状腔11’内的浓水会经过第一中心转轴413’周围的区域,不但对第一导流槽412’未涉及的内侧区域能够进行清洗以避免附着颗粒物、滋生细菌,而且有利于平衡第一阀板21’与第一盘状阀芯41’之间的压力。
100.第二套冲洗流道包括开设在第二阀板22’的中部的第一冲洗流道621’以及开设在第二盘状阀芯42’与第二阀板22’相对的盘面上的第二冲洗流道622’,第一冲洗流道621’与第二冲洗流道622’借由开设于第二中心转轴423’上的第二缺口424’连通,第二冲洗流道622’延伸至第二导流槽422’而与第二导流槽422’贯通,这使得柱状腔11’内的浓水会经过第二中心转轴423’周围的区域,不但对第二导流槽422’未涉及的内侧区域能够进行清洗以避免附着颗粒物、滋生细菌,而且有利于平衡第二阀板22’与第二盘状阀芯42’之间的压力。
101.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浓水分配比例调节阀的优势在于:
102.1、通过在盘状阀芯与阀板相对的盘面上开设导流槽,并使导流槽连通未被盘状阀芯打开的阀孔,使得柱状腔、阀孔以及导流槽构建起连通的回路,进而使未被盘状阀芯打开的阀孔的内端始终有浓水通过,进而能够阻止阀孔附着颗粒物,尤其对通流截面较小的阀孔尽量维持设计时的通流截面极为有利,降低了在进行大比例分配时,通流截面较小的阀孔对浓水分配比例精度的影响。
103.2、由于无论在打开或未被打开期间阀孔始终有浓水经过,进而能够有效抑制细菌、杂质附着于阀孔,使得该阀孔具有更强的抗污染能力。
104.3、将通流截面越大的阀孔(大于直径为2mmm的阀孔)越靠近阀板的中心布置,有利
于柱状腔内的杂质和气泡从靠近中心的较大阀孔排出。
105.4、在实施例2中,通过设置两套参与浓水分配的部件而主动的控制两路浓水的流量,不但能够调节范围更大的分配比例,而且还能够调节两路浓水的总流量。
106.5、在实施例1中,利用一套参与浓水分配的部件主动控制一路浓水,而使另一路浓水被动控制也能够实现浓水按比例分配的效果,而该调节阀结构简单,调节过程也简单。
107.6、通过有效阻止颗粒物附着于通流截面较小的阀孔,进而能够降低在进行大比例分配时浓水黏度对分配比例精度的影响。
108.7、通过有效阻止颗粒物附着于通流截面较小的阀孔,进而能够降低在进行大比例分配时浓水压力、流速和流量对分配比例精度的影响(若通流截面较小的阀孔附着有颗粒物,柱状腔内的浓水的压力、流速、流量越小,该阀孔所参与控制的浓水分配比例越失调)。
109.此外,尽管已经在本实用新型中描述了示例性实施例,其范围包括任何和所有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具有等同元件、修改、省略、组合(例如,各种实施例交叉的方案)、改编或改变的实施例。权利要求书中的元件将被基于权利要求中采用的语言宽泛地解释,并不限于在本说明书中或本技术的实施期间所描述的示例,其示例将被解释为非排他性的。因此,本说明书和示例旨在仅被认为是示例,真正的范围和精神由以下权利要求以及其等同物的全部范围所指示。
110.以上描述旨在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例如,上述示例(或其一个或更多方案)可以彼此组合使用。例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上述描述时可以使用其它实施例。另外,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各种特征可以被分组在一起以简单化本实用新型。这不应解释为一种不要求保护的公开的特征对于任一权利要求是必要的意图。相反,本实用新型的主题可以少于特定的公开的实施例的全部特征。从而,以下权利要求书作为示例或实施例在此并入具体实施方式中,其中每个权利要求独立地作为单独的实施例,并且考虑这些实施例可以以各种组合或排列彼此组合。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参照所附权利要求以及这些权利要求赋权的等同形式的全部范围来确定。
111.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