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筒外接式阻尼可调减震器及控制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887898发布日期:2023-01-12 22:14阅读:42来源:国知局
单筒外接式阻尼可调减震器及控制阀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单筒外接式阻尼可调减震器及控制阀。


背景技术:

2.减震器广泛应用于汽车上,以提高驾驶舒适度。在汽车的悬挂系统中,弹性元件受到冲击产生震动,于是在悬挂系统中设置与弹性元件并联的减振器,以衰减震动。现有汽车的减震器多为单筒减振器,当车架与车桥之间由于振动产生相对运动时,减振器中的活塞上下运动,减震油在活塞分割成的两个腔之间上下往复流动,减震油与减震器腔壁之间,以及减震油之间的摩擦形成阻尼力,衰减震动的能量。然而,阻尼可调减震器需要增加装置去实现对阻尼力的控制且对零部件精密度有很高的要求从而导致其产品价格较高,而且减震器的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使得维护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单筒外接式阻尼可调减震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价格较高,而且减震器的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使得维护不方便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了单筒外接式阻尼可调减震器。所述单筒外接式阻尼可调减震器,包括:
5.减震组件,所述减震组件用于对阻尼力进行调节;
6.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设置在所述减震组件的外侧;
7.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设置在所述连接件上,所述调节组件与所述减震组件通过所述连接件连接。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减震组件包括:
9.贮液筒;
10.活塞组件,所述活塞组件设置在所述贮液筒内;
11.导向器,所述导向器安装在所述贮液筒的上端,用于对所述活塞组件的位置进行导向。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通过调节活塞组件的位置向上伸张时使得阻尼液可以由贮液筒上方流入贮液筒的下方,当活塞组件向下压缩时贮液筒的下方的阻尼液通过连接件会流入贮液筒上方,从而实现对减震器的阻尼值进行调节,同时通过调节组件可以对阻尼液的流量进行控制,从而可以更容易实现控制减震器阻尼力,实现阻尼力大小与位置变化的自适应调节,提升了阻尼力调节的灵敏度,安装便捷、故障率低、维护方便,成本低。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减震组件还包括:
14.浮动活塞,所述浮动活塞设置在活塞组件的下方,所述浮动活塞与所述贮液筒的内壁滑动连接。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浮动活塞将所述贮液筒分隔成氮气室和阻尼液室。
16.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所述浮动活塞可以将所述贮液筒分隔成氮气室和阻尼液室,使得阻尼液在阻尼液室内流动,同时氮气室内的氮气可以对浮动活塞的位置进行限制,避免阻尼液室的压力过大导致整个阻尼液室内的阻尼液发生泄漏,从而对整个减震器进行保护,使用时更加安全可靠。
17.本实施例中,当需要调整车身时,可通过调节组件向减震器内部充油致使氮气室压力增大并作用于活塞组件,可以间接向车身施加作用力进而使得车身的高度升高。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活塞组件包括:
19.活塞杆,所述活塞杆插接在所述导向器上,所述活塞杆的下端延伸至所述贮液筒内;
20.第一活塞,所述第一活塞设置在所述活塞杆的下端,所述第一活塞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贮液筒内;
21.限位器,所述限位器设置在所述第一活塞的上方,用于对所述活塞杆的位置进行限制。
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通过向下移动活塞杆,使得第一活塞对阻尼液进行挤压,进而使得阻尼液从第一活塞的下方通过连接件转移至第一活塞的上方,反之,通过向上移动所述活塞杆,使得第一活塞上方的阻尼液通过连接件转移至第一活塞的下方,从而达到调节阻尼力的效果,从而实现对减振器阻尼力大小的连续调节和控制,调节直观方便,生产成本低,维修容易,可靠性高,有利于广泛推广应用。
2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阻尼液室的外侧对称开设有连通孔,所述连接件通过连通孔与所述阻尼液室相通。
2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节组件包括:
25.调节阀体,所述调节阀体安装在所述连接件上,用于对阻尼液的流量进行调节,所述调节阀体两侧对称开设有油液连接孔,所述调节阀体的中部对称开设有阻尼孔,所述油液连接孔与所述阻尼孔相通,所述调节阀体的两端还开设有导向套孔,所述导向套孔分别与对应的所述阻尼孔相通;
26.旋钮导向套,所述旋钮导向套插接在所述导向套孔内,所述旋钮导向套与所述导向套孔的内壁螺纹连接;
27.控制旋钮,所述控制旋钮插接在所述旋钮导向套内,所述控制旋钮与所述旋钮导向套螺纹连接;
28.弹簧,所述弹簧套设在所述控制旋钮上,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旋钮导向套和所述控制旋钮连接。
2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旋钮靠近所述阻尼孔的一端安装有卡簧,所述卡簧的一端与所述导向套孔的侧壁贴合连接。
3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通过将所述控制旋钮插接在所述阻尼孔内,再由所述旋钮导向套与所述导向套孔螺纹配合,对所述控制旋钮的位置进行调节,从而实现对所述阻尼孔的横截面大小进行调节,同时所述弹簧可以对所述旋钮导向套的位置进行限位,避免旋钮导向套出现向外弹出的问题,同时可以提高调节所述控制旋钮位置的精确性和稳定性,提高了工作人员对阀体阻尼力的调节效率。
3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所述阻尼孔上还分别安装有控制阀。
3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对称安装在所述控制旋钮的外侧壁上;
33.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安装在所述旋钮导向套的外侧壁。
34.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用于阻尼可调减震器的控制阀,其特征在于,适用于单筒外接式阻尼可调减震器;
35.所述控制阀包括:
36.控制阀体,所述控制阀体设置在所述阻尼孔上,两个所述控制阀体的安装位置相对;
37.阀片,所述阀片设置在所述控制阀体的两侧;
38.调整垫,所述调整垫设置在所述阀片的外侧。
3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阀体、阀片、调整垫三者通过铆接的方式固连,所述控制阀体与所述调节阀体固定连接,所述阀片与所述调节阀体的内侧贴合连接形成单向密封,从而保证两个所述阻尼孔在工作时可以互相不受影响。
40.以上实施例所提供的单筒外接式阻尼可调减震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4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通过调节活塞组件的位置向上伸张时使得阻尼液可以由贮液筒上方流入贮液筒的下方,当活塞组件向下压缩时贮液筒的下方的阻尼液通过连接件会流入贮液筒上方,从而实现对减震器的阻尼值进行调节,同时通过调节组件可以对阻尼液的流量进行控制,从而可以更容易实现控制减震器阻尼力,实现阻尼力大小与位置变化的自适应调节,提升了阻尼力调节的灵敏度,安装便捷、故障率低、维护方便,成本低。
4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通过向下移动活塞杆,使得第一活塞对阻尼液进行挤压,进而使得阻尼液从第一活塞的下方通过连接件转移至第一活塞的上方,反之,通过向上移动所述活塞杆,使得第一活塞上方的阻尼液通过连接件转移至第一活塞的下方,从而达到调节阻尼力的效果,从而实现对减振器阻尼力大小的连续调节和控制,调节直观方便,生产成本低,维修容易,可靠性高,有利于广泛推广应用。
43.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通过将所述控制旋钮插接在所述阻尼孔内,再由所述旋钮导向套与所述导向套孔螺纹配合,对所述控制旋钮的位置进行调节,从而实现对所述阻尼孔的横截面大小进行调节,同时所述弹簧可以对所述旋钮导向套的位置进行限位,避免旋钮导向套出现向外弹出的问题,同时可以提高调节所述控制旋钮位置的精确性和稳定性,提高了工作人员对阀体阻尼力的调节效率。
44.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阀体、阀片、调整垫三者通过铆接的方式固连,所述控制阀体与所述调节阀体固定连接,所述阀片与所述调节阀体的内侧贴合连接形成单向密封,从而保证两个所述阻尼孔在工作时可以互相不受影响。
附图说明
4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4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4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48.图3为调节组件的立体图;
49.图4为调节组件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5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51.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52.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或者“及/或”,其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53.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了单筒外接式阻尼可调减震器,包括:
54.减震组件1,所述减震组件1用于对阻尼力进行调节;
55.连接件2,所述连接件2设置在所述减震组件1的外侧;
56.调节组件3,所述调节组件3设置在所述连接件2上,所述调节组件3与所述减震组件1通过所述连接件2连接。
57.请参阅图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减震组件1包括:
58.贮液筒11;
59.活塞组件12,所述活塞组件12设置在所述贮液筒11内;
60.导向器13,所述导向器13安装在所述贮液筒11的上端,用于对所述活塞组件12的位置进行导向。
6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通过调节活塞组件12的位置向上伸张时使得阻尼液可以由贮液筒11上方流入贮液筒11的下方,当活塞组件 12向下压缩时贮液筒11的下方的阻尼液通过连接件2会流入贮液筒 11上方,从而实现对减震器的阻尼值进行调节,同时通过调节组件3 可以对阻尼液的流量进行控制,从而可以更容易实现控制减震器阻尼力,实现阻尼力大小与位置变化的自适应调节,提升了阻尼力调节的灵敏度,安装便捷、故障率低、维护方便,成本低。
6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减震组件1还包括:
63.浮动活塞14,所述浮动活塞14设置在活塞组件12的下方,所述浮动活塞14与所述
贮液筒11的内壁滑动连接。
6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浮动活塞14将所述贮液筒11分隔成氮气室15和阻尼液室16。
65.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所述浮动活塞14可以将所述贮液筒11分隔成氮气室15和阻尼液室16,使得阻尼液在阻尼液室16内流动,同时氮气室15内的氮气可以对浮动活塞14的位置进行限制,避免阻尼液室16的压力过大导致整个阻尼液室16内的阻尼液发生泄漏,从而对整个减震器进行保护,使用时更加安全可靠。
66.本实施例中,当需要调整车身时,可通过调节组件3向减震器内部充油致使氮气室15压力增大并作用于活塞组件12,可以间接向车身施加作用力进而使得车身的高度升高。
6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活塞组件12包括:
68.活塞杆121,所述活塞杆121插接在所述导向器13上,所述活塞杆121的下端延伸至所述贮液筒11内;
69.第一活塞122,所述第一活塞122设置在所述活塞杆121的下端,所述第一活塞122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贮液筒11内;
70.限位器123,所述限位器123设置在所述第一活塞122的上方,用于对所述活塞杆121的位置进行限制。
7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通过向下移动活塞杆121,使得第一活塞 122对阻尼液进行挤压,进而使得阻尼液从第一活塞122的下方通过连接件2转移至第一活塞122的上方,反之,通过向上移动所述活塞杆121,使得第一活塞122上方的阻尼液通过连接件2转移至第一活塞122的下方,从而达到调节阻尼力的效果,从而实现对减振器阻尼力大小的连续调节和控制,调节直观方便,生产成本低,维修容易,可靠性高,有利于广泛推广应用。
7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阻尼液室16的外侧对称开设有连通孔4,所述连接件2通过连通孔4与所述阻尼液室16相通。
73.请参阅图3-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节组件3包括:
74.调节阀体310,所述调节阀体310安装在所述连接件2上,用于对阻尼液的流量进行调节,所述调节阀体310两侧对称开设有油液连接孔31,所述调节阀体310的中部对称开设有阻尼孔32,所述油液连接孔31与所述阻尼孔32相通,所述调节阀体310的两端还开设有导向套孔33,所述导向套孔33分别与对应的所述阻尼孔32相通;
75.旋钮导向套34,所述旋钮导向套34插接在所述导向套孔33内,所述旋钮导向套34与所述导向套孔33的内壁螺纹连接;
76.控制旋钮35,所述控制旋钮35插接在所述旋钮导向套34内,所述控制旋钮35与所述旋钮导向套34螺纹连接;
77.弹簧36,所述弹簧36套设在所述控制旋钮35上,所述弹簧36 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旋钮导向套34和所述控制旋钮35连接。
7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旋钮35靠近所述阻尼孔32的一端安装有卡簧37,所述卡簧37的一端与所述导向套孔33的侧壁贴合连接。
7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通过将所述控制旋钮35插接在所述阻尼孔32内,再由所述旋钮导向套34与所述导向套孔33螺纹配合,对所述控制旋钮35的位置进行调节,从而实现对所述阻尼孔32的横截面大小进行调节,同时所述弹簧36可以对所述旋钮导向套34的位置
进行限位,避免旋钮导向套34出现向外弹出的问题,同时可以提高调节所述控制旋钮35位置的精确性和稳定性,提高了工作人员对阀体阻尼力的调节效率。
8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所述阻尼孔32上还分别安装有控制阀。
8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节组件3还包括:
82.第一密封圈38,所述第一密封圈38对称安装在所述控制旋钮35 的外侧壁上;
83.第二密封圈39,所述第二密封圈39安装在所述旋钮导向套34 的外侧壁。
84.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用于阻尼可调减震器的控制阀,其特征在于,适用于单筒外接式阻尼可调减震器;
85.所述控制阀包括:
86.控制阀体5,所述控制阀体5设置在所述阻尼孔32上,两个所述控制阀体5的安装位置相对;
87.阀片6,所述阀片6设置在所述控制阀体5的两侧;
88.调整垫7,所述调整垫7设置在所述阀片6的外侧。
8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阀体5、阀片6、调整垫7三者通过铆接的方式固连,所述控制阀体5与所述调节阀体310固定连接,所述阀片6与所述调节阀体310的内侧贴合连接形成单向密封,从而保证两个所述阻尼孔32在工作时可以互相不受影响。
9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