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电安装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27743发布日期:2023-01-20 20:00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一种机电安装支架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机电安装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机电安装支架。


背景技术:

2.机电设备一般指机械、电器及电气自动化设备,在建筑中多指除土工、木工、钢筋、泥水之外的机械、管道设备的统称。它不同于五金,多指能实现一定功能的成品,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是建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3.相关技术中,在机电设备使用之前,需要将机电设备安装在支架上,目前机电设备所使用的支架大多数为固定台式。但支架在安装结束,机电设备投入到使用中后,当机电设备在运转时会产生震动,从而经过长期的运转后,震动容易造成机电设备松动。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改善现有的机电设备在运转时会产生震动,从而经过长期的运转后,震动容易造成机电设备松动的现象,本技术提供一种机电安装支架。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机电安装支架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机电安装支架,包括方形的箱体,所述箱体的顶部呈开口设置,所述箱体内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可升降地设置有用于安装机电设备的安装座,所述箱体内设置有用于对所述支撑板进行减震的减震组件,所述减震组件包括两块平行设置于所述箱体内的受力板以及两个分别向两块所述受力板提供弹力的空气弹簧,两块所述受力板滑动设置于所述箱体的箱底,两个所述空气弹簧分别位于两块所述受力板相互背离的一侧,所述空气弹簧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箱体的内壁,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受力板,所述受力板与所述支撑板之间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支撑板的连杆组件。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机电设备投入使用时,将设备放置于安装座上,从而安装座对设备进行支撑。当设备在运转时发生震动,从而设备对安装座产生作用力,进而安装座将作用力传递给支撑板,从而支撑板通过连杆组件将作用力传递给受力板,以通过空气弹簧的弹力对作用力进行抵消,从而使得机电设备在震动时,减少了机电设备与支架的作用力,从而不易造成机电设备松动。
8.优选的,所述连杆组件包括两块分别一一对应与两块所述受力板连接的铰接杆,所述铰接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受力板,另一端铰接于所述支撑板。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设备在运转时发生震动,支撑板通过两根铰接杆将作用力传递给受力板,以使得受力板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同时铰接杆对支撑板进行支撑。
10.优选的,所述箱体的底部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沿所述空气弹簧的长度方向开设,两块所述受力板的底部均一体成型有滑块,所述滑块与所述滑槽滑移配合。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设备在运转时发生震动,受力板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滑槽用于对两块受力板向相互远离的方向滑动时的最大行程进行限位,从而防止受力板滑动距离过大以致于拉簧断裂或损坏。
12.优选的,两块所述受力板之间设置有拉簧,所述拉簧的两端分别一一对应连接于所述受力板。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受力板受到铰接杆的压力时,受力板向相互远离的方向滑动,拉簧对两块受力板进行拉扯,从而对受力板受到的作用力进行抵消,从而使得机电设备在震动时,减少了机电设备与支架的作用力,从而不易造成机电设备松动。
14.优选的,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安装座之间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安装座的伸缩杆,所述伸缩杆呈竖直设置,所述安装座与所述支撑板之间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安装座升降的升降组件,所述升降组件为两组,两组所述升降组件分别位于所述支撑板的两端。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伸缩杆对安装座增大稳定性,以防止机电设备的重心不稳而导致安装座倾斜,从而导致螺纹套损坏,进而损坏升降组件,以不能实现安装座的升降功能。
16.优选的,所述升降组件包括固定设置于所述支撑板上的支撑架、设置于所述安装座朝向所述支撑板的一侧的螺纹套以及设置于所述螺纹套和所述支撑架之间的螺杆,所述螺杆竖直设置,所述螺杆的底端与所述支撑架转动连接,所述螺杆的顶端与所述螺纹套螺纹连接,两组所述升降组件之间还设置有用于驱动两组所述升降组件的螺杆同步转动的传动组件。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机电设备根据所需环境的限制需要升降时,通带动两根螺杆同步转动,以使得螺纹套与螺杆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从而安装座可相对螺杆上下移动,以使得机电设备实现上下升降。
18.优选的,所述转动组件包括转动承载于所述支撑板上的传动杆以及设置于所述传动杆与所述螺杆之间的锥齿轮组,所述传动杆与螺杆之间通过锥齿轮组传动连接。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当机电设备根据所需环境的限制需要升降时,通过转动传动杆,从而带动两个锥齿轮组转动,以带动两个螺杆沿同一方向同步转动。
20.优选的,所述传动杆的一端穿出所述箱体,且穿出所述箱体的一端设置有把手。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当机电设备根据所需环境的限制需要升降时,通过转动把手从而带动锥齿轮组转动,这使得方便人为控制安装座的升降。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3.1.当机电设备投入使用时,将设备放置于安装座上,从而安装座对设备进行支撑。当设备在运转时发生震动,从而设备依次对安装座、伸缩杆、支撑板、受力板产生作用力,以通过拉簧以及空气弹簧的弹力对作用力进行抵消,从而不易造成机电设备松动;
24.2.当机电设备根据所需环境的限制需要升降时,通过转动把手从而带动传动杆转动,以带动锥齿轮组转动,从而带动两根螺杆同步转动,以使得螺纹套与螺杆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从而安装座可相对螺杆上下移动,以使得机电设备实现上下升降。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箱体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28.附图标记说明:1、箱体;2、支撑板;3、安装座;41、受力板;42、空气弹簧;5、铰接杆;
6、滑槽;7、滑块;8、拉簧;9、伸缩杆;101、支撑架;102、螺纹套;103、螺杆;111、传动杆;1121、主动锥齿轮;1122、从动锥齿轮;12、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0.一种机电安装支架,参照图1和图2,包括方形的箱体1,箱体1的顶部呈开口设置,箱体1内设置有支撑板2,支撑板2上可升降地设置有用于安装机电设备的安装座3,箱体1内设置有用于对支撑板2进行减震的减震组件。在本实施例中,减震组件为两组。具体的,减震组件包括两块平行设置于箱体1内的受力板41以及两个分别向两块受力板41提供弹力的空气弹簧42,其中,两块受力板41滑动设置于箱体1的箱底,两个空气弹簧42分别位于两块受力板41相互背离的一侧,且空气弹簧42的一端连接于箱体1的内壁,另一端连接于受力板41。每块受力板41均连接有铰接杆5,铰接杆5的一端铰接于受力板41,另一端铰接于支撑板2。两个传动杆111形成八字形结构,从而对支撑板2进行支撑。
31.参照图2,箱体1的底部开设有滑槽6,滑槽6沿空气弹簧42的长度方向开设,两块受力板41的底部均一体成型有滑块7,滑块7与滑槽6滑移配合,从而对两块受力板41向相互远离的方向滑动时的最大行程进行限位。
32.参照图2,两块受力板41之间设置有拉簧8,以使得支撑板2受到来自安装座3的作用力而下压,并驱动受力板41向相互远离的方向滑动以压缩空气弹簧42时,拉簧8对两块受力板41进一步提供弹力,以克服传递至受力板41的作用力,从而减小受力板41的滑动距离,以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
33.参照图2,支撑板2与安装座3之间设置有用于支撑安装座3的伸缩杆9,伸缩杆9呈竖直设置。在本实施例中,伸缩杆9的数量为四根,四根伸缩杆9分别一一对应于支撑板2的四个角。安装座3与支撑板2之间设置有用于驱动安装座3升降的升降组件。本实施例中,升降组件为两组,两组升降组件分别位于支撑板2的两端。
34.具体的,参照图2和图3,,升降组件包括固定设置于支撑板2的上表面的支撑架101、设置于安装座3朝向支撑板2的一侧的螺纹套102以及设置于螺纹套102和支撑架101之间的螺杆103,其中,螺杆103呈竖直分布,螺杆103的底端与支撑架101转动连接,螺杆103的顶端与螺纹套102螺纹连接。
35.参照图2和图3,两组升降组件之间还设置有传动组件,传动组件用于驱动两组升降组件的螺杆103同步转动。具体的,转动组件包括转动承载于支撑板2上的传动杆111以及设置于传动杆111与螺杆103之间的锥齿轮组。
36.参照图2和图3,传动杆111的两端均通过锥齿轮组分别一一对应与螺杆103传动连接。具体的,锥齿轮组包括固定套设于传动杆端部的主动锥齿轮1121以及固定套设于螺杆103远离安装座3的一端的从动锥齿轮1122,主动锥齿轮1121与从动锥齿轮1122啮合连接。传动杆111的一端穿出箱体1,且穿出箱体1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供人为转动的把手12,以通过转动把手12带动传动杆111转动,从而通过两个锥齿轮组带动两个螺杆103沿同一方向同步转动。
37.本技术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当机电设备投入使用时,将设备放置于安装座3上,从而安装座3对设备进行支撑。当设备在运转时发生震动,从而设备对安装座3产生作用力,
进而安装座3通过伸缩杆9以及升降组件将作用力传递给支撑板2,从而支撑板2通过铰接杆5将作用力传递给受力板41,以通过拉簧8以及空气弹簧42的弹力对作用力进行抵消,从而使得机电设备在震动时,减少了机电设备与支架的作用力,从而不易造成机电设备松动。
38.当机电设备根据所需环境的限制需要升降时,通过转动把手12从而带动传动杆111转动,以带动锥齿轮组转动,从而带动螺杆103转动,以使得螺纹套102与螺杆103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从而安装座3可相对螺杆103上下移动,以使得机电设备实现上下升降。
39.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