阀门直通固定球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113874发布日期:2023-02-01 02:33阅读:41来源:国知局
阀门直通固定球体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阀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阀门直通固定球体。


背景技术:

2.阀门时工业生产管路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控制结构,其密封性和控制响应速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控制精度,而电动阀门在这两个方便的表现通常都比手动控制的阀门更好。
3.而电动阀门中电动球阀应用又是最为广泛,但是电动球阀存在一个问题,就是阀芯为球体,需要通过转动改变阀门的开启或关闭状态,需要在光滑的球体表面设置受力点,并需要额外的施力结构与受力点接触,这就导致电动球阀的内部结构较为复杂,加工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更加简单的适用于电动控制的阀门直通固定球体。
5.为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阀门直通固定球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通过紧固件连接在一起,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的内腔连通,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的内腔除相互远离的端面为半球状、其余部分为等直径的圆柱形,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构成的壳体结构上设置有与内腔连通的进水端和排水端,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在所述进水端与排水端之间设置有导向条,所述导向条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的轴线平行,用于约束位于壳体内的阀芯结构的运动自由度。
6.作为一种优选,所述上壳体内壁设置的导向条为上导向条,所述下壳体内壁设置的导向条为下导向条,当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对接时,所述上导向条与下导向条的端面接触,保证导向条在壳体内壁的连续性。
7.作为一种优选,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在相对的端面开设有连通内腔的密封槽,所述导向条跨过所述密封槽,所述密封槽内设置有密封圈,是整个壳体的主要密封结构。
8.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密封圈具有中空腔,所述密封圈的外侧面具有一体的凸缘,用于夹紧在两个壳体之间的缝隙,保证密封圈的安装稳定性。
9.作为一种优选,所述上壳体的下端具有上对接板,所述上对接板的下表面开设有契合凹环,所述下壳体的下端具有下对接板,所述下对接板的上表面具有嵌合凸环,适于与所述契合凹环配合,在组装时起到很好的定位作用。
10.作为一种优选,所述上对接板的下表面还开设有与所述契合凹环同轴的阻水凹环,所述契合凹环与所述密封槽连续,所述阻水凹环位于所述契合凹环之外,所述下对接板的上表面具有与所述阻水凹环对应的阻水凸环,适于与所述阻水凹环配合,提高上下两个壳体对接端面之间的密封性能。
11.作为一种优选,所述上对接板和下对接板上均开设有上下贯通的连接件孔,适于供所述紧固件穿过将所述上对接板与所述下对接板固定连接在一起,既具有足够的连接强度,又方便拆卸和安装。
12.作为一种优选,所述进水端和排水端均设置在所述上壳体上,所述进水端与排水端分别位于所述上壳体的相对侧且具有高度差,适配通孔交错的阀芯结构。
13.作为一种优选,所述进水端的内壁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位于靠近所述上壳体内壁的一端、位于靠近所述下壳体的一侧,迫使阀芯表面的凸起结构对向壳体的进水端孔,迎向水压方向。
14.作为一种优选,所述进水端和排水端与所述上壳体为一体式结构,且远离所述上壳体的端部均具有直径扩大的连接结构,方便将整个阀门接入到管路中。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16.(1)通过给壳体内壁设计导向条结构,来约束内部安装的阀芯,使得相对于壳体运动的阀芯结构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将旋转运动转变为滑移来实现阀门开启和闭合状态的转变,运动方式更加简单;
17.(2)利用电磁力推动阀芯运动,无需在光滑的阀芯表面开设受力点、更无需在壳体内部设置施力组件就能实现电动控制,降低了阀门的结构复杂度,从而降低了阀门的加工成本。
附图说明
18.图1为该阀门直通固定球体的整体构造第一视图;
19.图2为该阀门直通固定球体的整体构造第二视图;
20.图3为该阀门直通固定球体的平面剖视图;
21.图4为该阀门直通固定球体的图3的a处局部放大图;
22.图5为该阀门直通固定球体的图3的b处局部放大图;
23.图6为该阀门直通固定球体的上壳体的立体结构剖视图;
24.图7为该阀门直通固定球体的图6的c处局部放大图;
25.图8为该阀门直通固定球体的下壳体的立体结构剖视图;
26.图9为该阀门直通固定球体的图8的d处局部放大图;
27.图10为该阀门直通固定球体的密封圈的立体结构剖视图。
28.图中:1、上壳体;101、上导向条;102、契合凹环;103、上对接板;104、连接件孔;105、限位槽;106、密封槽;107、阻水凹环;2、下壳体;201、下导向条;202、下对接板;203、嵌合凸环;204、阻水凸环;3、进水端;4、排水端;5、紧固件;6、密封圈;601、凸缘;602、中空腔。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3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
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技术的具体保护范围。
31.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32.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33.如图1-10所示的阀门直通固定球体,包括上壳体1和下壳体2,上壳体1与下壳体2通过紧固件5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球阀壳体结构,上对接板103和下对接板202上均开设有上下贯通的连接件孔104,适于供紧固件5穿过将上对接板103与下对接板202固定连接在一起,既能确保连接强度,又比较地进行方便拆卸和安装。
34.上壳体1的下端具有上对接板103,上对接板103的下表面开设有契合凹环102,下壳体2的下端具有下对接板202,下对接板202的上表面具有嵌合凸环203,适于与契合凹环102配合,在两个壳体组装时起到很好的定位作用,上对接板103的下表面还开设有与契合凹环102同轴的阻水凹环107,契合凹环102与密封槽106连续,阻水凹环107位于契合凹环102之外,下对接板202的上表面具有与阻水凹环107对应的阻水凸环204,适于与阻水凹环107配合,在两个壳体的对接端面之前形成台阶结构,可很好的阻碍水分沿着拼接间隙进入或排出壳体,提高了壳体的隔水性能。
35.上壳体1与下壳体2的内腔连通,形成球阀的内部空间用于安装阀芯结构,上壳体1和下壳体2的内腔除相互远离的端面为半球状、其余部分为等直径的圆柱形,与同样两端为半球状、中间为圆柱状的球阀适配,上壳体1与下壳体2构成的壳体结构上设置有与内腔连通的进水端3和排水端4,作为阀门进出液体的通道,由于进水端3与排水端4存在结构差异,所以反接不可使用,进水端3和排水端4均设置在上壳体1上,这样下壳体2的结构就会更加简单,组装时固定上壳体1操作就会更加方便,进水端3和排水端4与上壳体1为一体式结构,通常上壳体1铸造完成后,进水端3与排水端4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一起,可降低铸造难度,确保结构强度和密封性,且远离上壳体1的端部均具有直径扩大的连接结构,方便将阀门接入到管道中,进水端3与排水端4分别位于上壳体1的相对侧且具有高度差,交错的设置方式是为了与阀芯上同样交错的通道适配,进水端3的内壁开设有限位槽105,限位槽105位于靠近上壳体1内壁的一端、位于靠近下壳体2的一侧,用于与阀芯上位于进水端3的凸起配合来限制阀芯在壳体内运动的最大行程。
36.上壳体1和下壳体2在进水端3与排水端4之间设置有导向条,导向条的延伸方向与上壳体1和下壳体2的轴线平行,用于限制壳体内阀芯的运动自由度,上壳体1内壁设置的导向条为上导向条101,下壳体2内壁设置的导向条为下导向条201,当上壳体1与下壳体2对接时,上导向条101与下导向条201的端面接触,保证导向条在壳体内壁的连续性,上壳体1与下壳体2在相对的端面开设有连通内腔的密封槽106,密封槽106内设置有密封圈6,是上下两壳体之间主要的密封组件,通常为橡胶或硅胶等软性耐腐蚀材料制成,导向条跨过密封槽106,可对密封圈6起到一定的约束和形状保持作用,密封圈6具有中空腔602,可提高密封圈6的形变能力,在与阀芯接触摩擦时通过自身变形在保持阻水作用的同时降低了与阀芯
之间的摩擦,密封圈6的外侧面具有一体的凸缘601,卡紧在上下两个壳体之间的缝隙用于保证整个密封圈6的安装稳定性。
37.该阀门直通固定球体的结构功能:安装时将两端为半球形中间为圆柱形的阀芯通过导向槽结构与插接到上下两壳体之间,插接前确认阀芯方向与上壳体1内壁的限位槽105结构适配,垫好密封圈6之后就可以用螺栓等紧固件5将壳体固定密封,最后在上壳体1或下壳体2预设的励磁线圈安装槽内固定安装励磁线圈结构,就能将这个电磁控制的高密封性阀门结构通过两个连接端接入到需要管路中使用了。
38.以上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内。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