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桥箱体润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933067发布日期:2023-11-05 11:15阅读:25来源:国知局
一种后桥箱体润滑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拖拉机,尤其是一种后桥箱体润滑结构。


背景技术:

1、在现有技术中,目前,国内拖拉机传动系的轴承润滑主要采用油浴润滑、飞溅润滑、压力供油润滑等方式。对于传动系箱体内支撑轴系的轴承,其本身润滑可以通过箱体内部旋转件的拍击而飞溅起来的润滑油及油沫实现;对于半封闭齿轮轴端头或嵌入齿轮内部支撑的轴承(大马力传动系),仅通过箱体内部转动件的拍击而飞溅的润滑油及油沫,对其润滑作用较弱,无法起到减少轴承内部的摩擦和磨损,延长轴承使用寿命的作用。针对此类情况的各厂家一般采用压力供油润滑的方式解决,通过箱体外部的油泵向其供油润滑。此方式不仅可以为轴承提供润滑减摩,也能为对应的齿轮及轴系提供润滑和降温,但此类方式对只有较少轴承或齿轮需提供润滑时,其实用性和经济性就会大打折扣。

2、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后桥箱体润滑结构,以克服上述中存在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后桥箱体润滑结构。

2、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后桥箱体润滑结构,包括:

3、壳体,所述壳体内包括轴承支持墙,所述轴承支持墙将壳体的内部分隔为靠近变速箱安装侧的第一腔室和靠近动力输出端的第二腔室,所述轴承支持墙内设有连通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储油腔;

4、动力输出轴,所述动力输出轴设于所述壳体内且穿过所述储油腔,并且被所述轴承支撑墙所支撑;

5、锥齿轮轴,所述锥齿轮轴穿过轴承支撑墙且设于动力输出轴的下方。

6、优选地,所述轴承支持墙包括靠近第一腔室的第一侧壁和靠近第二腔室的第二侧壁,所述储油腔位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且位于所述锥齿轮轴上方,所述动力输出轴通过第一轴承支撑在第一侧壁上、通过第二轴承支持在第二侧壁上。

7、优选地,所述第二侧壁上开设有与第二腔室连通的进油口,所述进油口位于储油腔的上部且位于第二轴承的上方。

8、优选地,所述第一侧壁上开设有与第一腔室连通的排油孔,所述排油孔分布于所述第一轴承的外围且位于储油腔的下部。

9、优选地,所述壳体的一侧固定有齿轮泵安装壳,所述齿轮泵安装壳上安装有用于驱动壳体内油液循环的齿轮泵,所述第一腔室所在一侧设有用于驱动齿轮泵转动的齿轮传动副,所述齿轮传动副包括安装在动力输出轴上的主动齿轮、与主动齿轮啮合的第一惰齿轮、与第一惰齿轮啮合的第二惰齿轮以及与第二惰齿轮啮合且直接带动齿轮泵转动的被动泵齿轮。

10、优选地,所述第一腔室内靠近齿轮泵侧设有齿轮安装座,所述齿轮安装座自壳体的内壁向远离齿轮泵的一侧延伸且与轴承支持墙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惰齿轮通过固定轴设于齿轮安装座与轴承支持墙之间,所述固定轴的一端穿设固定在齿轮安装座上,所述固定轴的另一端穿设固定在轴承支持墙上。

11、优选地,所述第二腔室内设有差速器,所述差速器的外围固定有环形锥齿轮,所述锥齿轮轴在前端变速箱的带动下转动,从而驱动所述环形锥齿轮并驱动所述差速器。

12、优选地,所述壳体的外侧设有第一过滤器、第二过滤器和安全阀,所述第一过滤器设于齿轮泵的下方且与壳体固定并与壳体的底部连通,所述第二过滤器和安全阀均通过支架与壳体固定,所述齿轮泵通过第一管道与所述第一过滤器连通,并通过第二管道与第二过滤器连通,所述第二过滤器通过第三管道与所述安全阀连通。

13、优选地,所述第二腔室的底部设有对差速器一侧的湿式离合器进行润滑的喷油管,所述喷油管通过第四管道与所述安全阀连通,所述安全阀通过第五管道将润滑油输送至后端的动力输出总成,所述动力输出总成通过第六管道连通至设置在壳体顶部的散热器、齿轮泵安装壳的顶部和第一腔室顶部。

14、优选地,所述轴承支持墙上开设有多个过气孔,所述过气孔分布于锥齿轮轴的四周,所述轴承支持墙的底部开设有过油口,所述过油口位于锥齿轮轴的下方且延伸至壳体下表面。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后桥箱体润滑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6、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巧妙、成本低廉的优点,通过在轴承支撑墙内设置储油腔、第二侧壁上开设连通储油腔和第二腔室的进油口以及第一侧壁上开设连通储油腔和第一腔室的排油孔,使得第二腔室内的油汽以及飞溅的油液能由进油口进入储油腔润滑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并由排油孔排出,使油液可以循环流动;进油口由外向内倾斜设置,倾斜的方向为由外到内自上而下的倾斜,方便油液进入腔内;排油孔排出的油液会随着主动齿轮的转动而四处飞溅,进而对齿轮传动副进行润滑降温;本润滑结构在强度允许的条件下巧妙的解决了内部轴承润滑难的问题,同时此结构还具备存油及油路循环的功能。



技术特征:

1.一种后桥箱体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桥箱体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支持墙包括靠近第一腔室的第一侧壁和靠近第二腔室的第二侧壁,所述储油腔位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且位于所述锥齿轮轴上方,所述动力输出轴通过第一轴承支撑在第一侧壁上、通过第二轴承支持在第二侧壁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桥箱体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壁上开设有与第二腔室连通的进油口,所述进油口位于储油腔的上部且位于第二轴承的上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桥箱体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上开设有与第一腔室连通的排油孔,所述排油孔分布于所述第一轴承的外围且位于储油腔的下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桥箱体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一侧固定有齿轮泵安装壳,所述齿轮泵安装壳上安装有用于驱动壳体内油液循环的齿轮泵,所述第一腔室所在一侧设有用于驱动齿轮泵转动的齿轮传动副,所述齿轮传动副包括安装在动力输出轴上的主动齿轮、与主动齿轮啮合的第一惰齿轮、与第一惰齿轮啮合的第二惰齿轮以及与第二惰齿轮啮合且直接带动齿轮泵转动的被动泵齿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桥箱体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室内靠近齿轮泵侧设有齿轮安装座,所述齿轮安装座自壳体的内壁向远离齿轮泵的一侧延伸且与轴承支持墙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惰齿轮通过固定轴设于齿轮安装座与轴承支持墙之间,所述固定轴的一端穿设固定在齿轮安装座上,所述固定轴的另一端穿设固定在轴承支持墙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桥箱体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腔室内设有差速器,所述差速器的外围固定有环形锥齿轮,所述锥齿轮轴在前端变速箱的带动下转动,从而驱动所述环形锥齿轮并驱动所述差速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桥箱体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外侧设有第一过滤器、第二过滤器和安全阀,所述第一过滤器设于齿轮泵的下方且与壳体固定并与壳体的底部连通,所述第二过滤器和安全阀均通过支架与壳体固定,所述齿轮泵通过第一管道与所述第一过滤器连通,并通过第二管道与第二过滤器连通,所述第二过滤器通过第三管道与所述安全阀连通。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后桥箱体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腔室的底部设有对差速器一侧的湿式离合器进行润滑的喷油管,所述喷油管通过第四管道与所述安全阀连通,所述安全阀通过第五管道将润滑油输送至后端的动力输出总成,所述动力输出总成通过第六管道连通至设置在壳体顶部的散热器、齿轮泵安装壳的顶部和第一腔室顶部。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后桥箱体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支持墙上开设有多个过气孔,所述过气孔分布于锥齿轮轴的四周,所述轴承支持墙的底部开设有过油口,所述过油口位于锥齿轮轴的下方且延伸至壳体下表面。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后桥箱体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动力输出轴和锥齿轮轴,壳体内包括轴承支持墙,轴承支持墙将壳体的内部分隔为靠近变速箱安装侧的第一腔室和靠近动力输出端的第二腔室,轴承支持墙内设有连通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储油腔,动力输出轴设于壳体内且穿过储油腔,并且被轴承支撑墙所支撑,锥齿轮轴穿过轴承支撑墙且设于动力输出轴的下方。本发明通过在轴承支撑墙内设置储油腔、第二侧壁上开设连通储油腔和第二腔室的进油口以及第一侧壁上开设连通储油腔和第一腔室的排油孔,使得第二腔室内的油汽以及飞溅的油液能由进油口进入储油腔润滑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并由排油孔排出,使油液可以循环流动。

技术研发人员:夏启翔,程少奇,王磊,杜小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常发农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