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脑轴体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段开合转轴。
背景技术:2.现有的笔记本电脑或ipad等电子设备,为便于收纳携带,多设计为屏幕能够相对于键盘转动启闭的结构,因此用于连接屏幕及键盘的转轴已经成为电脑外壳加工生产的重要一环。
3.普通的电脑转轴大多采用通过弹性元件之间的摩擦或者插接结构来实现电脑开合角度的调整,一方面,在长期反复的挤压摩擦过程中,弹性元件极易产生松弛,从而限制产品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普通电脑转轴均不涉及在特定工作角度进行角度锁定的问题,因此对于一些触屏显示器,当用户点击滑动屏幕时便会造成角度的改变,导致用户需要在使用时反复调整其开合角度,严重影响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4.为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电脑转轴使用寿命短,不能固定工作角度的问题,提供一种多段开合转轴。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段开合转轴,包括:
6.主轴体;副轴体,所述副轴体平行于所述主轴体设置;功能组件,所述功能组件包括沿所述主轴体延伸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配合件、切换止挡组件以及第二配合件,其中,所述切换止挡组件包括套设于所述主轴体上的第一轮体、套设于所述副轴体上的第二轮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轮体与所述第二轮体之间的阻挡块,所述第一轮体与所述第一配合件接触一侧设有带有斜面的阻力凸块,所述第一配合件上设有与所述阻力凸块斜面配合的阻力凹槽,所述第一轮体与所述第二配合件接触一侧设有第一限位块以及带有斜面的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轮体与所述第二配合件接触一侧设有第三限位槽,所述第二配合件上设有容纳所述第一限位块的第一限位槽、与所述第二限位块斜面配合的第二限位槽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三限位槽内的第三限位块;所述第一轮体侧面设有第一切换槽,所述第二轮体相对的两个侧面分别设有第二切换槽及第三切换槽,所述阻挡块与所述第一切换槽、所述第二切换槽及所述第三切换槽中的至少一个形成避让间隙。
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配合件的中心设有第一连接槽,所述第二配合件的中心设有第二连接槽,所述切换止挡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槽及所述第二连接槽之间。
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阻挡块包括相互垂直连接的连接部及止挡部,其中,所述连接部沿所述主轴体的延伸方向设置,其两端分别于所述第一连接槽及所述第二连接槽内移动。
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止挡部的两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切换槽或所述第二切换槽或所述第三切换槽形状相配合的止挡端。
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功能组件还包括分别套设于所述主轴体及所述副轴体上的两个钝点片,两个所述钝点片分别连接所述第二配合件,且两个所述钝点片与所述第二配合件接触的一侧均设有带有斜面的钝点凸块。
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配合件上设有与所述钝点凸块斜面配合的钝点凹槽。
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配合件设有四个顿点凹槽,其中两个所述顿点凹槽为一组,分设于所述第二配合件的两端,每一组顿点凹槽均沿第二配合件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四个所述顿点凹槽设置于同一直线上。
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其还包括弹性紧固机构,所述弹性紧固机构设置于所述主轴体及所述副轴体的端部,且与所述钝点片挤压连接。
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轮体的中心设有与所述主轴体的杆体形状相配合的通孔,所述第一轮体随所述主轴体同步转动,所述第二轮体中心设有与所述副轴体的杆体形状相配合的通孔,所述第二轮体随所述副轴体同步转动。
1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轴体及所述副轴体上均设有连接板。
16.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7.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段开合转轴,通过功能组件实现了轴体之间的切换、旋转角度的固定以及在特定位置产生工作钝点的功能,其中,切换止挡组件两侧分别设置为与第一配合件和第二配合件相配合的结构,并且第一轮体与第二轮体也分别设置为与阻挡块相配合的结构,以此实现其综合功能,本多段开合转轴在两个转轴分别能够旋转半周的同时,于特定工作角度产生钝感,使转轴的使用更加稳定,并且避免了用户在点压触摸屏时角度难以固定的问题。
附图说明
18.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多段开合转轴的立体示意图;
20.图2是图1中多段开合转轴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1.图3是图1中主轴体旋转90
°
时多段开合转轴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2.图4是图3中副轴体旋转180
°
时多段开合转轴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3.图5是图4中主轴体旋转180
°
时多段开合转轴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4.图6是图1中第一配合件的立体示意图;
25.图7是图1中第二配合件的立体示意图;
26.图8是图1中第二配合件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27.图9是图1中第一轮体的立体示意图;
28.图10是图1中第二轮体的立体示意图;
29.说明书附图标记说明:100、主轴体;110、连接板;200、副轴体;300、功能组件;310、第一配合件;311、阻力凹槽;312、第一连接槽;320、切换止挡组件;321、第二轮体;3211、第一切换槽;3212、第一阻力凸块;3213、第一限位块;3214、第二限位块;322阻挡块;3221、连接部;3222、止挡部;1、止挡端;323、第二轮体;3231、第三限位槽;3232、第二切换槽;3233、
第三切换槽;330、第二配合件;331、第二连接槽;332、第一限位槽;333、第二限位槽;334、第三限位块;335、钝点凹槽;336、第二阻力凸块;340、钝点片;341、钝点凸块;400、弹性紧固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31.参见图1至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段开合转轴,包括:主轴体100;副轴体200,副轴体200平行于主轴体100设置;功能组件300,功能组件300包括沿主轴体100延伸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配合件310、切换止挡组件320以及第二配合件330,其中,切换止挡组件320包括套设于主轴体100上的第一轮体321、套设于副轴体200上的第二轮体323以及设置于第一轮体321与第二轮体323之间的阻挡块322,第一轮体321与第一配合件310接触一侧设有带有斜面的阻力凸块,第一配合件310上设有与阻力凸块斜面配合的阻力凹槽311,第一轮体321与第二配合件330接触一侧设有第一限位块3213以及带有斜面的第二限位块3214,第二轮体323与第二配合件330接触一侧设有第三限位槽3231,第二配合件330上设有容纳第一限位块3213的第一限位槽332、与第二限位块3214斜面配合的第二限位槽333以及设置于第三限位槽3231内的第三限位块334;第一轮体321侧面设有第一切换槽3211,第二轮体323相对的两个侧面分别设有第二切换槽3232及第三切换槽3233,阻挡块322与第一切换槽3211、第二切换槽3232及第三切换槽3233中的至少一个形成避让间隙。
32.本实用新型的多段开合转轴,通过功能组件300实现了轴体之间的切换、旋转角度的固定以及在特定位置产生工作钝点的功能,其中,切换止挡组件320的两侧分别设置为与第一配合件310和第二配合件330相配合的结构,并且第一轮体321与第二轮体323也分别设置为与阻挡块322相配合的结构,以此实现其综合功能,本多段开合转轴在两个转轴分别能够旋转半周的同时,于特定工作角度产生钝感,使转轴的使用更加稳定,并且避免了用户在点压触摸屏时角度难以固定的问题。
33.参见图6所示,第一配合件310的中心设有第一连接槽312,第二配合件330的中心设有第二连接槽331,切换止挡组件320连接于第一连接槽312及第二连接槽331之间。本实施例中,第一配合件310设置为一扁平钢制元件,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一圆形通孔,用于套设在主轴体100及副轴体200上,第一连接槽312为一矩形通槽,设置于两个圆形通孔之间,此外,围绕着套设主轴体100圆形通孔的外围相对设置有两个阻力凹槽311,以圆形通孔为中心向外呈扇形辐射延伸,进一步地,两个阻力凹槽311均为盲槽,在两个阻力凹槽311的两侧均设置为由下至上逐渐向外倾斜延伸的斜面。
34.参见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在第一轮体321相对的两侧设有两个第一阻力凸块3212,两个第一阻力凸块3212分别与两个阻力凹槽311相配合,在第一阻力凸块3212与阻力凹槽311相接触的两个侧面,均设为与阻力凹槽311形状相配合的斜面,从而当第一阻力凸块3212设置于阻力凹槽311中时,二者能够紧密贴合,当用户继续施力时,两个斜面能够相互挤压运动,直至二者完全脱离,从而实现特定角度的初步锁定,在其他实施例中,阻力凹槽311及第一阻力凸块3212的数量和位置可以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本实用新型不作具体限制。
35.参见图7所示,沿主轴体100的延伸方向,第一限位块3213及第二限位块3214分别位于不同水平高度上,且第一限位块3213始终位于第一配合件310内部,其中,第一限位块3213的外围设置为半周凸出元件,第二限位块3214共设有两个,相对设置于第一轮体321的外围,两个第二限位块3214均设置为垂直第一轮体321表面向上逐渐收缩的台状凸起。
36.参见图7所示,第一轮体321的中心设有与主轴体100的杆体形状相配合的通孔,第一轮体321随主轴体100同步转动。本实施例中,主轴体100的截面设置为跑道型,相应地,第一轮体321中心设有同样尺寸的跑道型通孔,故,主轴体100与第一轮体321之间不发生相对转动,主轴体100与副轴体200的形状相同,同样地,第二轮体323中心设有与副轴体200的杆体形状相配合的跑道型通孔,第二轮体323随副轴体200同步转动。
37.参见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三限位槽3231于第二轮体323的表面沿其外围设置,且第三限位槽3231的开口方向与第二切换槽3232的开口方向相同。
38.参见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轮体321及第二轮体323相互配合用以确保转轴开合时仅有一根轴体处于旋转状态,其中第一切换槽3211设置在第一轮体321的一侧,由其外围朝向圆心方向凹陷,同样地,第二切换槽3232及第三切换槽3233以同样的结构设置在第二轮体323相对的两个侧面。
39.参见图2至图5所示,阻挡块322包括相互垂直连接的连接部3221及止挡部3222,其中,连接部3221沿主轴体100的延伸方向设置,其两端分别于第一连接槽312及第二连接槽331内移动,进一步地,止挡部3222的两端设置有与第一切换槽3211或第二切换槽3232或第三切换槽3233形状相配合的止挡端1。本实施例中,连接部3221设置为具有一定厚度的跑道型元件,其相对的两端分别设有与第一轮体321或第二轮体323相贴合的止挡端1;连接部3221由止挡部3222的中心与其垂直连接,并且连接部3221的两端均凸出于止挡部3222的表面,进一步地,其一端插设于第一配合件310中,连接部3221能够在第一连接槽312内沿其延伸方向滑动,从而使阻挡块322整体与第一轮体321或第二轮体323之间形成避让间隙,以完成转轴切换。
40.参见图9所示,第二配合件330朝向切换止挡组件320的一侧设有第二连接槽331,阻挡块322连接于第二连接槽331中,第二配合件330的两端设置有与第一配合件310相同的用于套设在主轴体100及副轴体200上的圆形通孔,在第二连接槽331同一侧,围绕着套设主轴体100的圆形通孔的内圈设有第一限位槽332,第一限位块3213设置于第一限位槽332中,在第一限位槽332的外部设有第二限位槽333,第二限位槽333的两端设有两个第二阻力凸块336,任意第二阻力凸块336均设置为垂直于第二配合件330表面逐渐向内收缩的台状元件,在转动过程中第二阻力凸块336的斜面与第二限位块3214的斜面相互配合,进一步地,第二限位块3214位于第二限位限位槽内部,且第二限位槽333与第二限位块3214接触部位设有一由下至上逐渐向外倾斜延伸的斜面,在主轴体100的转动过程中,二者能够紧密贴合,当用户继续施力时,两个斜面能够相互挤压运动,直至二者完全脱离,从而实现特定角度的再次锁定。
41.参见图9所示,围绕着套设副轴体200圆形通孔的一侧设有第三限位块334,第三限位块334设置于第三限位槽3231中,从而对副轴体200转动角度进行限制。
42.参见图9所示,第二配合件330上设有与钝点凸块341的斜面配合的钝点凹槽335,第二配合件330设有四个钝点凹槽335,其中两个钝点凹槽335为一组,分设于第二配合件
330的两端,每一组钝点凹槽335均沿第二配合件330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四个钝点凹槽335设置于同一直线上。本实施例中,在第二连接槽331相对一侧,围绕两个圆形通孔分别沿第二配合件330的长度方向设有四个钝点凹槽335,每一个钝点凹槽335均以相应的圆形通孔为中心向外呈扇形辐射延伸,且均为盲槽。
43.参见图1-6所示,功能组件300还包括分别套设于主轴体100及副轴体200上的两个钝点片340,两个钝点片340分别连接第二配合件330,且两个钝点片340与第二配合件330接触的一侧均设有带有斜面的钝点凸块341。本实施例中,每一个钝点片上均设有一个钝点凸块341,钝点凸块341与钝点凹槽335之间也设置为与第二限位片及第二限位槽333相同的斜面配合结构,以进一步增强特定角度下的钝感。
44.参见图1-6所示,本多段开合转轴还包括弹性紧固机构400,弹性紧固机构400设置于主轴体100及副轴体200的端部,且与钝点片340挤压连接。本实施例中,弹性紧固机构400包括多个盘型弹性片、油槽片以及紧固螺母,且分别沿主轴体100或的延伸方向依次设置,以实现本复合转轴的组装及固定。
45.参见图1-6所示,主轴体100及副轴体200上均设有连接板110,用以将本多段开合转轴连接于显示屏与键盘和主体之间。
46.下面阐述本实施例中多段开合转轴的连接方式及工作过程:
47.连接方式:参见图1-6所示,首先将主轴体100及副轴体200的连接板110朝向同一方向,将第一配合件310带有阻力凹槽311的一端朝下,穿设于主轴体100上,另一端对应穿设于副轴体200上,之后将第一轮体321的第一阻力凸块3212朝向第一配合件310,且保持第一限位块3213朝前,然后将第二轮体323的第三限位槽3231朝上,且其开口方向朝向远离第一轮体321的一侧,接下来将阻挡块322的连接部3221插设于第一连接槽312中,至此,完成对第一配合件310和切换止挡组件320的安装连接。此后,将第二配合件330的第二连接槽331朝下,且设有第一限位槽332的一端套设主轴体100,另一端套设副轴体200,然后分别在主轴体100和副轴体200上套设钝点片340,同时确保钝点凸块341朝向同一方向连接于对应的钝点凹槽335中,最后分别在主轴体100和副轴体200上套设弹性紧固机构400,至此完成本多段开合转轴的连接。
48.工作过程:参见图2至图3所示,首先旋转主轴体100,当主轴体100由初始位置转动90
°
时,第一轮体321随主轴体100同步转动,在此过程中,第一阻力凸块3212在阻力凹槽311的一端移动至另一端,第二限位块3214由第二限位槽333的一端移动至另一端,钝点凸块341运动至钝点凹槽335中,从而在此角度产生钝点。继续转动时,第一阻力凸块3212的斜面沿阻力凹槽311的斜面运动,第二限位块3214的斜面沿第二限位槽333的斜面运动,参见图3至图4所示,当副轴体200由初始位置转动180
°
时,第三限位槽3231朝的开口方向朝向第一轮体321,第三限位块334在第三限位槽3231的一端运动至另一端,并被第三限位槽3231的侧边阻挡,从而限制副轴体200的旋转角度,相应的,副轴体200上的钝点凸块341在转动90
°
和180
°
时均位于钝点凹槽335中。参见图4至图5所示,当主轴体100由90
°
转动至180
°
时,第一限位块3213转至后方,且被第一限位槽332阻挡,且第一阻力凸块3212对应设置于阻力凹槽311中,钝点凸块341位于钝点凹槽335中,主轴体100旋转至最大角度。
49.综上,本多段开合转轴的两个转轴分别能够旋转半周的同时,还能在特定工作角度产生钝感,从而使转轴的使用更加稳定,并且避免了用户在点压触摸屏时角度难以固定
的问题。
50.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