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出水管作开关的水龙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2998阅读:3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通过出水管作开关的水龙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龙头,特别是一种通过其出水管作开关及调节水流量大小的水龙头。
现有的水龙头,其出水管与开关结构是两个不同的及不相关的部件,这种水龙头结构较复杂,用料多,加工亦较困难,所以成本较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操作方便的,通过其出水管作开关及调节水流量大小的水龙头,它是通过具有出(进)水口的球体(或圆柱体)在其具有进(出)水口的包壳里的转动,使进水及出水口关闭或接通而达到目的的。
下面通过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具体的详细描述附图是实施例的中心剖视图。
如图示出水管〔1〕的上端连接着一管腔穿透其顶部的球体〔2〕,进水管〔3〕的末端连接着一管腔穿透其全壁的包壳〔4〕,包壳〔4〕的内腔也呈圆球形且紧密包着球体〔2〕,它在通过球体〔2〕球心的断面处分为上下两部份,上下两部份通过它们的螺纹〔5〕相互旋紧连接,它在近出水管〔1〕的一侧有一大于出水管〔1〕直径的圆形开口〔6〕,以保证出水管〔1〕在手的推动下能前后左右各个方向摆动及球体〔2〕在包壳〔4〕内的转动,使进出水管管腔相通或闭合。
大家知道,只要制作精良,本实用新型的密封性是可靠的,但也可在球体〔2〕与包壳〔4〕之间装上防水渗漏的胶圈〔7〕,胶圈〔7〕置于包壳〔4〕的近圆形开口〔6〕侧的内壁环槽上,这时胶圈〔7〕的弹力还有顶起球体〔2〕的作用,使其顶部紧贴包壳〔4〕的内壁,更有效地防止了水的渗漏。
推动出水管〔1〕,使其处于“A”位置时,进出水管〔3〕、〔1〕的管腔相通,即水龙头打开;当处于“B”位置时,进出水管〔3〕、〔1〕的管腔部份相通,流出的水流量减小;当处于C位置时,进出水管〔3〕、〔1〕管腔不相通,即水龙头关闭。
显而易见,本实施例的进出水管〔3〕、〔1〕可倒转过来使用,通过推动进水管〔3〕(这时是出水管)使包壳〔4〕在球体〔2〕表面转动,其效果是一样的。
上述的实施例其球体〔2〕及其包壳〔4〕的内腔也可是圆柱形,这时出水管〔1〕在手的推动下只能作左右或是前后回来摆动。
本实用新型可用金属制造,也可用塑料直接注制。组装时先将球体〔2〕置入包壳〔4〕的上半部份,后合上其内壁环槽上置有胶圈的包壳〔4〕的下半部份并旋紧固定即可。
权利要求
1.一种由出水管[1]、进水管[3]组成的水龙头,其特征是出水管[1]连接有管腔穿透其顶部的球体[2],进水管[3]连接有管腔穿透其全壁的、包裹着球体[2]的且其近出水管[1]侧有一圆形开口[6]的包壳[4],通过推动出水管[1]使球体[2]在包壳[4]内转动使进出水管[3]、[1]的管腔相通或关闭。
2.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水龙头,其特征是进水管〔3〕、出水管〔1〕倒转过来使用,通过推动进水管〔3〕(这时是出水管)使包壳〔4〕在球体〔2〕表面转动使进出水管〔3〕、〔1〕的管腔相通或关闭。
3.如权利要求
1、2所述的水龙头,其特征是球体〔2〕及其包壳〔4〕的内腔改为圆柱形,推动出水管〔1〕(或是作出水管用的进水管〔3〕)左右或前后摆动,使进出水管〔3〕、〔1〕的管腔相通或关闭。
4.如权利要求
1、2所述的水龙头,其特征是包壳〔4〕在通过球体〔2〕球心的断面处分为上下两部份,上下两部分通过它们的缧纹〔5〕相互旋紧连接。
5.如权利要求
1、2所述的水龙头,其特征是球体〔2〕与包壳〔4〕之间置有防水渗漏的胶圈〔7〕。
专利摘要
一种水龙头,出水管上端有一管腔穿透其顶壁的球体,进水管下端有一管腔穿透其全壁的、包裹着球体的且其近出水管侧有一圆形开口的包壳,通过推动出水管使球体在包壳内转动而使进出水管管腔相通或关闭。
文档编号F16K5/04GK86200696SQ86200696
公开日1986年12月17日 申请日期1986年1月31日
发明者陈永铵 申请人:陈永铵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