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向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02809阅读:3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方向开关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多方向开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方向开关,尤其涉及一种带有发光体的多方向开关。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申请公开第CN 1849681 A号涉及一种设有光源的开关设备,此设备包 括外壳,多条导电轨道固定在其内;操作件,被设置成可在外壳内平移;导电圆顶状件,设 置在外壳内且可在操作件的移动作用下在第一整流状态与第二整流状态之间弹性变形;光 源,以及至少两条用于光源的供电轨道。光源与操作件固定连接,该操作件设有至少两个接 触件,该接触件在操作件于所述壳体内的整个轴向行程上连接光源与各条供电轨道。所述 开关设备是一种单向按压开关,通过单向运动使所述接触件连接着光源与各条供电轨道。 然而,随着开关结构的复杂化和多功能化,业界开始考虑在多方向开关上安置光源,以满足 市场的需求。现今市场上有一种多方向开关,其包括顶部具有操作孔的箱形的壳体、在壳体 内组装着的第一、第二旋转元件、插入壳体内部对第一、第二旋转元件进行操作且部分结构 自操作孔突伸出壳体外以方便进行操作的操作元件、位于第一、第二旋转元件下方的复位 机构,以及连接着第一、第二旋转元件端部的一组信号检测元件。所述第一、第二旋转元件 在壳体内上下设置且可在操作元件的操纵下沿垂直相交的两方向自由旋转,信号检测元件 相对于各个旋转元件之旋转角度而输出信号。多方向开关与所述单向按压开关在结构上和 操作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单向按压开关在所述轴向行程上通过接触件连接光源与各条供 电轨道的模式就不能复制在多方向开关上。这样,为了在上述多方向开关上安置光源,就有 必要设计一种新的光源导通模式来达到目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安置有发光体的多方向开关。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方向开关,其包括具有操作孔的
箱形的壳体、在壳体内组装的第一、第二旋转元件、插入壳体内部对第一、第二旋转元件进
行操作且部分结构自操作孔突伸出壳体外以方便进行操作的操作元件、位于第一、第二旋
转元件底部的复位机构,以及连接着第一、第二旋转元件端部的一组信号检测元件。所述第
一、第二旋转元件在壳体内上下设置且可在操作元件的操纵下沿垂直相交的两方向自由旋
转,信号检测元件相对于各个旋转元件的旋转角度而输出信号。所述多方向开关还包括设
置于操作元件内的发光体和至少两条用于所述发光体的供电轨道,所述供电轨道固定在所
述壳体上,而发光体与所述供电轨道之间由软性导电线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多方向开关内安装有发光体和供电轨道,并通过软 性导电线连接着发光体和供电轨道,软性导电线具有柔性,多方向开关在多方向旋转时,软 性导电线的柔性使其很好的连接着发光体和供电轨道。


图1是本实用新型多方向开关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多方向开关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图2所示多方向开关部分元件的组装图。 图4是图1所示多方向开关的俯视图。 图5是图4所示多方向开关沿A-A的剖视图。 图6是图4所示多方向开关沿B-B的剖视图。 图7是图2所示多方向开关第二旋转元件的放大俯视图。 图8是图7所示多方向开关第二旋转元件沿C-C的剖视图。 图9是图2所示多方向开关第一旋转元件的放大俯视图。 图10是图9所示多方向开关第一旋转元件沿D-D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多方向开关100的具体实施方式
。 请参阅图1至图IO,为本实用新型多方向开关100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其包括 具有操作孔10的箱形的壳体(未标示)、在壳体内组装着的第一、第二旋转元件3、4和由 弹簧收容机构5和盘簧6构成的复位机构、部分插入壳体内部对第一、第二旋转元件3、4进 行操纵而另一部分自操作孔10中突伸出壳体外部以方便进行操作的操作元件8、连接于第 一、第二旋转元件3、4端部的一组信号检测元件7,以及发光体91和供电轨道92。 壳体由位于下部的绝缘底板2和扣持于绝缘底板2上并与其一起形成收容室101 的铁壳1。铁壳1包括构成收容室101顶部的顶板11及自顶板11向下垂直折弯的四侧板 12。所述顶板11的中央开设操作孔10。自侧板12的底端中间位置处向上延伸开设有开口 部120,所述开口部120由位于下端的矩形部分121和与矩形部分121相连并位于上端的第 一圆弧部分122组成。侧板12包括至少两个安装信号检测元件7的安装面13,在安装面 13上,位于开口部120的两侧至少设有一对安装口 130。自其中一对侧板12的底部两侧分 别向下延伸一对纵长的定位脚123,自另外一对侧板12的底部两侧分别垂直弯折延伸一对 固持部124。铁壳1的底部为开放的,绝缘底板2用来封闭铁壳1的底部,铁壳1的固持部 124扣持于绝缘底板2底端,二者结合形成壳体。绝缘底板2的顶端形成圆环形的凹陷部 21用来承接复位机构,承接台22位于凹陷部21的中央,自承接台22的中央设有弧形凹部 220。绝缘底板2的外侧对应于铁壳1开口部120的位置处设有突出部23,突出部23的顶 端形成第二圆弧部分230,第二圆弧部分230的直径与铁壳1第一圆弧部分122直径相同。 请参照图4至图6,复位机构、第二旋转元件4、操作元件8和第一旋转元件3按照 自下至上的次序迭放在收容室101中。 所述复位机构由弹簧收容机构5和盘簧6构成。弹簧收容机构5为底部设有开口 (未标示)的环形;盘簧6为自上而下直径渐縮的弹簧,其上部收容于弹簧收容机构5的开 口中,底部由绝缘底板2承接。 第二旋转元件4组装于复位机构之上,请参图7至图8,其底部靠近两端的位置处 设有卡接弹簧收容机构5的凹部40。第二旋转元件2设有大致为长形的基体41,基体41 的底部中央向下凸出弧形突出部410,而基体41的顶部中央为拱形。 一对挡止部42设于基体41的两端,在挡止部42的外侧凸设圆盘形的第一转动部43,且自第一转动部43的中央向外凸伸第一安装凸块44。长槽45自基体41的顶部向下开设,且上宽下窄,包括位于底端的弧形底451及自弧形底451的两顶端切线方向外延伸的承压壁452。[0022] 操作元件8包括位于上端的大致为方形的操作部81、位于操作部81之下的圆柱形的操纵部82、位于底端的驱动部84,以及位于操纵部82和驱动部84之间的凸出部83。凸出部83位于操作元件8的中部,凸出部83为超出操纵部82、驱动部84的侧面设置的薄板状。凸出部83为与第一旋转元件3、第二旋转元件4相配合的拱形面。驱动部84位于长槽45中,具有与长槽45的弧形底451相匹配的弧形旋转部840和位于弧形旋转部840上端的支撑部841,支撑部841具有矩形的横截面,其长度方向与长槽45的长度方向一致;驱动部84可转动地卡持于长槽45中时,弧形旋转部840与弧形底451恒接触,驱动部84能够以弧形旋转部840的圆心为旋转中心在长槽45中摆动,第二旋转元件4的承压壁452限制驱动部84的最大摆动角度,当驱动部84摆动至最大位置时,支撑部841的侧边(未标示)与承压壁452接触,所以,驱动部84与长槽45的接触为面接触,保证了操作元件8与第二旋转元件4的相互作动过程中所需的摩擦强度。 第一旋转元件3大致呈弓形,自其顶端开设长口 30。操作元件8的操作部81穿过长口 30,而操纵部82可转动地卡持于长口 30中,且薄板状的凸出部83被保持于第一旋转元件3和第二旋转元件4之间。第一旋转元件3的两端分别设圆盘形的第二装动部31,且自第二转动部31的中央向外凸伸第二安装凸块32。 当复位机构、第二旋转元件4、操作元件8、第一旋转元件3组装至壳体中,请参图4至图6,第一旋转元件3和第二旋转元件4正交设置;盘簧6的底端被绝缘底板2的圆环形的凹陷部21承接,第二旋转元件4弧形突出部410可转动地放置于弧形凹部220中。第一旋转元件3的第二转动部31、第二旋转元件4的第一转动部43被夹持于铁壳1第一圆弧部分122和绝缘底板2第二圆弧部分230之间,第二转动部31、第一转动部43直径相同,小于或等于第一圆弧部分122、第二圆弧部分230的直径,以确保第二转动部31、第一转动部43可在其中转动,驱动部84与长槽45的弧形底451亦是一样;第一旋转元件3的第二安装凸块32、第二旋转元件4的第一安装凸块44突出于壳体的侧面。第一旋转元件3的顶部突出壳体操作孔IO,操作元件8的操作部81穿过第一旋转元件3的长口 30突伸出壳体外。[0025] 发光体91在多方向开关100组装前就安装在操作元件8上,其包括光源911和自光源911处向下延伸的管脚912。发光体91是要安装在操作元件8上的,因此,在操作元件8的顶端还设有容置光源911的安置部86和由安置部86处延伸并用于卡持管脚912的沟槽87,光源911是用来实现多方向开关100在旋转运动或者垂直方向运动时发光的元件,所以光源911要高于操作元件8的顶端。发光体91为了实现电路导通,还需要可与电路板(未标示)连接的供电轨道92,由于本实用新型是多方向开关100,为了使多方向开关100在旋转运动或者垂直方向运动时能够发光,本实用新型采取了通过软性导电线93连接着发光体91的管脚912末端和供电轨道92的设计,软性导电线93具有柔性,多方向开关100在多方向旋转时,软性导电线93的柔性使其很好的连接着发光体91和供电轨道92。另外,为了节省软性导电线93的材料,供电轨道92设置在所述管脚912末端的正下方,并一体成型于绝缘底板2上。 信号检测元件7安装于壳体的安装面13上。信号检测元件7的两侧凸伸安装脚
573使信号检测元件7卡扣至安装面13的安装口 130处;信号检测元件7的中央位置处设有圆形的旋转部74,旋转部74分别安装至第一旋转元件3的第二安装凸块32、第二旋转元件4的第一安装凸块44上,若干信号端子71凸伸出信号检测元件7的底部并向下延伸。[0027] 组装多方向开关100至电路板上后,拨动操作元件8的操作部81,露出操作孔10的操作部81可在操作孔10范围内任意角度转动,第一旋转元件3和第二旋转元件4可在操作元件8的操作下沿正交的两方向自由旋转,具体地说,请参图3,因为第一旋转元件3的第二转动部31、第二旋转元件4的第一转动部43分别被可转动地夹持在壳体中一对相对的侧板12上,所以,第一旋转元件3只能在X方向上旋转,第二旋转元件4只能在Y方向上旋转。操作元件8转动时,操纵部82带动第一旋转元件3转动,驱动部84带动第二旋转元件4转动;因而,第二转动部31、第一转动部43分别在壳体中转动,安装至第二安装凸块32、第一安装凸块44上的信号检测元件7的旋转部74则分别随之转动,从而,旋转部74中的区别操作经由信号端子71输出,进行排列组合后传达电路执行多种多样的指令。当转动操作元件8带动第一旋转元件3、第二旋转元件4转动时,位于第一旋转元件3、第二旋转元件4底部的复位机构被压縮,当松动操作元件8时,复位机构反弹,推动第一旋转元件3、第二旋转元件4和操作元件8回归初始状态。在上述多方向转动中,由于上述供电轨道92是与多方向开关100的输出电路连接,因此,当操作元件8旋转时,信号检测元件7的电路导通也使供电轨道92的电路导通,从而使发光体91在操作元件8旋转时发光。[0028]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和技术特点已揭示如上,然而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仍可能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教示及揭示进行种种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替换和修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不限于实施方式所揭示的内容,而包括各种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替换和修饰,均为本专利申请权利要求所涵盖。
权利要求一种多方向开关,包括壳体,其为顶部具有操作孔的箱形;旋转元件,安装于壳体内;操作元件,其一部分插入壳体内部并与旋转元件连接,另一部分自操作孔突伸出壳体外部以方便进行操作,所述操作元件在外力作用下可向周围任意方向运动而使旋转元件旋转;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方向开关还包括设置于操作元件内的发光体和用于所述发光体的供电轨道,所述供电轨道固定在所述壳体上,而发光体与所述供电轨道之间由软性导电线连接。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方向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体具有光源和由光源处沿 着操作元件向下延伸的管脚,所述软性导电线连接着管脚的末端和供电轨道。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方向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轨道设置在所述管脚末端 的正下方。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方向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位于下部的绝缘底板和扣持于绝缘底板上的铁壳。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方向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轨道安置在上述绝缘底板上。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方向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元件包括在壳体内上下设置并垂直相交的第一旋转元件和第二旋转元件,两旋转元件可在操作元件的操纵下沿垂直 相交的两方向自由旋转。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方向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元件包括位于上端的操作部、位于底端的驱动部,以及位于中部的具有超出操作部和驱动部的薄板状的凸出部,操作 元件的凸出部位于第一、第二旋转元件之间,驱动部可摆动地组装于第二旋转元件中。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方向开关,其特征在于自所述第二旋转元件的顶部开设有长槽,驱动部位于长槽中,驱动部在沿着长槽的长度方向转动时可带动位于第二旋转元件 之上的第一旋转元件转动。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方向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长槽上宽下窄,具有弧形底和自 弧形底的两顶端切线方向延伸的承压壁;驱动部具有与长槽的弧形底相匹配的弧形旋转部 和位于弧形旋转部上端的支撑部;当驱动部的支撑部转动至与长槽的承压壁相接时达到操 作元件在长槽中转动的极限位置。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方向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第一旋转元件顶端开设有长 口 ,其与长槽相互垂直;操作元件穿过且部分可转动地卡持于长口中,当操作元件沿着长口 的长度方向转动时可带动第二旋转元件转动。
专利摘要一种多方向开关,其包括具有操作孔的箱形的壳体、在壳体内组装的第一、第二旋转元件、插入壳体内部对第一、第二旋转元件进行操作且部分结构自操作孔突伸出壳体外以方便进行操作的操作元件、位于第一、第二旋转元件底部的复位机构,以及连接着第一、第二旋转元件端部的一组信号检测元件。所述第一、第二旋转元件在壳体内上下设置且可在操作元件的操纵下沿垂直相交的两方向自由旋转,信号检测元件相对于各个旋转元件的旋转角度而输出信号。所述多方向开关还包括设置于操作元件内的发光体和至少两条用于所述发光体的供电轨道,所述供电轨道固定在所述壳体上,而发光体与所述供电轨道之间由软性导电线连接。
文档编号H01H25/04GK201498418SQ20092030163
公开日2010年6月2日 申请日期2009年3月26日 优先权日2009年3月26日
发明者吴标, 孙亮, 胡永辉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