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钢与高密度聚乙烯复合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81098阅读:51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玻璃钢与高密度聚乙烯复合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管道工程中的管子,属于刚性管中的组合管,具体而言是一种玻璃钢与高密度聚乙烯复合管。
随着管道工程领域的不断发展,各种刚性组合管已相继出现,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金属管做基材,内衬或外包非金属材料,构成多层结构复合管;另一类是用几种不同的非金属材料制成的多层复合管。经检索专利文献,这两大类刚性组合管至少有几十项专利。前一类具有代表性的有“钢、玻璃钢复合管”(专利号91203227 )、“金属塑料复合防腐管”(专利号96242528.1)。后一类最有可比性的有“抗静电阻燃玻璃钢塑料复合管”(专利号92243657),由表面层、强度层、过渡层、内衬层和活套法兰组成。还有一种“高密度聚乙烯聚氨酯复合管材”(专利号94246548),由三层构成,内层为耐磨材料聚氨酯,中间层为铁粉与石英砂混合物,外层为高密度聚乙烯。这些复合管结构特征各不相同,应用场合也不一样,各有所长,也各有不足之处。有的制造工艺较复杂,或者生产成本较高,或者现场连接补口技术不令人满意,或者应用领域比较窄。
本实用新型属于上述刚性组合管中的后一类,主要由两种非金属材料制成。其目的是适合油田污水的特定条件,满足污水管道的特殊要求,并且容易制造,成本较低,重量较轻,现场连接补口施工比较简便。
上述目的是由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该复合管由内层、外层和中间过渡粘合层三层组成。内层采用高密度聚乙烯做为基体管材。外层采用玻璃钢作为加强护层。内层与外层界面处采用粘合剂作为中间过渡粘合层。
该复合管的两端各留有3-5厘米长的一段不包覆玻璃钢层,管与管互相连接时,先将高密度聚乙烯管对口焊接,然后在焊口处涂敷上过渡粘合剂,再包覆上玻璃钢加强护层补口。
上述复合管中间过渡粘合层采用的过渡粘合剂,是保证不饱和聚酯树脂或环氧树脂在包覆高密度聚乙烯管过程中不滑脱、不错位、涂敷均匀并有一定粘结力的环氧树脂类粘合剂。过渡粘合剂涂厚0.2-0.5毫米。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制成的刚性复合管,由于其内层为高密度聚乙烯管材,具有无毒,耐盐、碱、酸腐蚀,耐磨损,耐湿性,可焊性,管件配套,低摩阻,不结垢,不渗透,不易导热等特点,所以特别适合输送油田污水这样的介质,也可用于自来水干线。由于其外层为玻璃钢材料,具有热稳定性好,蠕变性小,持久强度稳定,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都比塑料高许多倍,能承受较高压力,所以特别适用作外加强防护层。这种结构的复合管,其现场焊接补口都在地面上操作,非常简便,摆脱了钢管道现场焊接和内外补口一系列技术难题。能保证管道工程的整体性能和严密性,能平直下沟,并且便于修复。小口径复合管工程总价低于钢管,φ300毫米以上大口径复合管工程总价比钢管略高,但其使用寿命却比钢管道延长至少20年。工作温度可达70℃,承受压力可达25kg/cm2以下,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油田污水管材。
附图
是该复合管连接焊口处的结构示意图。
结合附图对其实施例阐述如下;图中,1是高密度聚乙烯管,2是中间过渡粘合层,3是玻璃钢加强护层,4是玻璃钢补口加强护层,5是高密度聚乙烯管对接焊缝。
高密度聚乙烯管1采用定型产品管,按直径和壁厚的不同,有若干规格。可根据输送介质的流量、工作压力、温度等选用某种规格的高密度聚乙烯管,作为基材。在其外表面涂上过渡粘合层2。然后再包覆上玻璃钢加强护层3。如果高密度聚乙烯管1选用φ160×3,则玻璃钢层3的计算厚度为2.4毫米,选用厚度为5毫米,在70℃温度条件下最大承受工作压力为25kg/cm2。补口处的玻璃钢层4厚度应适当加厚。
权利要求1.一种玻璃钢与高密度聚乙烯复合管,由内层、外层和中间过渡粘合层三层组成,其特征是内层采用高密度聚乙烯管做为基体管材,外层采用玻璃钢做为加强护层,内层与外层界面处采用过渡粘合剂作为中间过渡结合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钢与高密度聚乙烯复合管,其特征是每根管的两端各留有3-5厘米长的一段不包覆玻璃钢层,在高密度聚乙烯管对口焊接之后再包覆玻璃钢层补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钢与高密度聚乙烯复合管,其特征是中间过渡粘合剂采用环氧树脂类粘合剂,过渡粘合剂涂厚0.2-0.5毫米。
专利摘要一种玻璃钢与高密度聚乙烯复合管。其结构特征为三层,内层是高密度聚乙烯管,外层为玻璃钢加强护层,内外层之间为粘合层。以高密度聚乙烯管为基材,涂敷过渡粘合剂并外包覆玻璃钢加强护层。内管无毒、耐腐蚀、摩阻低、隔热好、不易开裂、可焊性好;外层强度高、刚性好、热稳定性好、承压能力强;现场焊接补口非常简便并易于修复,能保证管道施工质量,满足污水介质要求,使用寿命较长。特别适合做为油田污水管道。
文档编号F16L9/00GK2332863SQ9822120
公开日1999年8月11日 申请日期1998年5月15日 优先权日1998年5月15日
发明者王学敏, 苏焕荣, 李乃文, 葛百强, 戴元良 申请人:山东胜联实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