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力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83792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增力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增力装置,属于杠杆和齿轮机构,主要用于需要增力和需要由来回旋转半圈带动旋转整圈的装置。
现有技术中尚无此种结构的增力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填补本领域的空白而提供一种增力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本实用新型由主动机构、支承机构和从动机构组成,主动机构包括主轴、曲柄、套筒、主动杆、正向齿轮传动副、反向齿轮传动副和电机,主轴上固定有曲柄,曲柄另端和套筒铰接,主动杆一端伸入套筒内,另端固定于支承轮上,支承机构包括飞轮结构的支承轮、支承轮轴、正向齿轮传动副和反向齿轮传动副,从动机构包括从动杆和曲轴,从动杆固定于主动杆延长线上的支承轮上,曲拐外有套,从动杆上有套筒,套和套筒固定连接。
主动机构的正向齿轮传动副由驱动齿轮、中间齿轮和主齿轮构成,驱动齿轮装于驱动轴上,驱动轴和电机轴连接,主齿轮装于主轴上。
主动机构的反向齿轮传动副由驱动大齿轮和从动大齿轮构成,驱动大齿轮装于驱动轴上,从动大齿轮装于主轴上。
支承机构的正向齿轮传动副由驱动齿轮、中间齿轮和从动齿轮构成,驱动齿轮装于支承轮轴上,从动齿轮装于曲轴上。
支承机构的反向齿轮传动副由驱动大齿轮和从动大齿轮构成,驱动大齿轮装于支承轮轴上,从动大齿轮装于曲轴上。
附图的图面说明如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总图;图2为
图1的A向视图;图3为
图1的俯视图;图4为图3的B向视图,表示正向齿轮传动副的结构;图5为图3的B向视图,表示反向齿轮传动副的结构;图6为图3的C向视图,表示正向齿轮传动副的结构;图7为图3的C向视图,表示反向齿轮传动副的结构。
附图件号表示1、主动机构 2、主轴 3、曲柄 4、套筒5、主动杆 6、正向齿轮传动副 7、反向齿轮传动副8、电机 9、支承轮 10、支承机构
11、驱动轴 12、驱动齿轮 13、中间轴 14、中间齿轮15、主齿轮 16、驱动大齿轮17、从动大齿轮 18、支承轮轴19、正向齿轮传动副 20、反向齿轮传动副 21、从动机构22、从动杆 23、曲轴 24、套 25、套筒26、上死点 27、下死点28、驱动齿轮 29、中间轴30、中间齿轮31、从动齿轮 32、驱动大齿轮 33、从动大齿轮34、飞轮35、曲柄端点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
图1-图3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总体结构。主动机构1由主轴2、曲柄3、套筒4、主动杆5、正向齿轮传动副6、反向齿轮传动副7和电机8组成,主轴上固定有曲柄,曲柄另端和套筒铰接。主动杆一端自由伸入套筒内,另端固定于支承机构10的支承轮9上。为了确保主动臂(即曲柄外端点35至支承轮中心点)的足够长度,而使曲柄绕主轴只做远离支承轮中心点的半圈来回旋转(如
图1实线和箭头所示)。为实现上述目的而在电机后设置了两套齿传动副,即与电机转向相同的正向齿动传动副6和与电机转向相反的反向齿轮传动副7。正向齿轮传动副6的结构参见图3和图4,由装于驱动轴11上的驱动齿轮12、装于中间轴13上的中间齿轮14和装于主轴2上的主齿轮15构成,驱动齿轮12为全齿(图上阴影区为齿),中间齿轮14和主齿轮15均为半齿。反向齿轮传动副7的结构参见图3和图5,由装于驱动轴11上的驱动大齿轮16和装于主轴2上的从动大齿轮17构成,大齿轮16和大齿轮17均为半齿,使用前,按图4和图5装配。使用时,启动电机8,主轴前半圈按图5所示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后半圈按图4所示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实现了上述半圈来回旋转的目的。支承机构10由支承轮9,支承轮轴18、正向齿轮传动副19和反向齿轮传动副20构成,支承轮9支撑于支承轮轴18上,支承轮为飞轮结构,即只能单向转动,另向打滑而不转动。支承机构另端固定有从动机构21,从动机构由从动杆22和从动轴构成,从动杆固定连接于主动杆延长线上的支承轮上。从动轴的结构为曲轴23见图2,曲拐外有套24,从动杆后端外有套筒25,套筒25固定连接于套24上。为了在主动杆摆动时确保从动杆22在上死点26和下死点27继续向前(按
图1箭头所示方向)转动,而设置正向齿轮传动副19和反向齿轮传动副20。正向齿轮传动副19的结构参见图3和图6,由装于支承轮轴18外的筒轴36上的驱动齿轮28、装于中间轴29上的中间齿轮30和装于从动轴23上的从动齿轮31构成,驱动齿轮28,中间齿轮30和从动齿轮31均为全齿。反向齿轮传动副20由装于筒轴36上的驱动大齿轮32和装于从动轴上的从动大齿轮33构成,大齿轮32和33均为全齿,从动大齿轮和从动轴之间有飞轮34,飞轮34和支承轮9(飞轮)反向装配。使用前,按图6和图7的结构装配。使用时,按
图1所示,套有主动杆的套筒4端点(即曲柄端点)开始沿顺时针方向摆动时,主动杆5和从动杆22均按顺时针方向摆动,由于装有正向齿动传动副19、反向齿轮传动副20、支承轮9和飞轮34,促使从动轴连同从动杆一起,按
图1箭头所示顺时针方向旋转。由于从曲柄端点35至支承轮中心的距离(即主动杆和套筒长度以及支承轮半径之和)比从动杆的相应长度(即支承轮中心至下死点27的距离)要长得多,本实施例取为二倍和二倍以上。根据杠杆定理,从下死点27所得的力量为曲柄端点35所施加力量的二倍,从而达到了增力的目的以及主动杆绕主轴中心来回旋转半圈导致从动杆可绕从动轴做整圈旋转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可同时实现增力和主动杆绕主轴中心来回旋转半圈导致从动杆绕从动轴做整圈旋转的目的。
权利要求1.一种增力装置,其特征在于,由主动机构、支承机构和从动机构组成,主动机构包括主轴、曲柄、套筒、主动杆、正向齿轮传动副、反向齿轮传动副和电机,主轴上固定有曲柄,曲柄另端和套筒铰接,主动杆一端伸入套筒内,另端固定于支承轮上,支承机构包括飞轮结构的支承轮、支承轮轴、正向齿轮传动副和反向副,从动机构包括从动杆和曲轴,从动杆固定于主动杆延长线上的支承轮上,曲拐外有套,从动杆上有套筒,套和套筒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力装置,其特征在于,主动机构的正向齿轮传动副由驱动齿轮、中间齿轮和主齿轮构成,驱动齿轮装于驱动轴上,驱动轴和电机轴连接,主齿轮装于主轴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力装置,其特征在于,主动机构的反向齿轮传动副由驱动大齿轮和从动大齿轮构成,驱动大齿轮装于驱动轴上,从动大齿轮装于主轴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支承机构的正向齿轮传动副由驱动齿轮、中间齿轮和从动齿轮构成,驱动齿轮装于筒轴上,从动齿轮装于曲轴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支承机构的反向齿轮传动副由驱动大齿轮和从动大齿轮构成,驱动大齿轮装于筒轴上,从动大齿轮装于曲轴上。
专利摘要增力装置由主动机构、支承机构和从动机构组成,主动机构包括主轴、曲柄、套筒、主动杆、正向齿轮传动副、反向齿轮传动副和电机,主轴上固定有曲柄,曲柄另端和套筒铰接,主动杆一端伸入套筒内,另端固定于支承轮上,支承机构包括飞轮结构的支承轮、支承轮轴、正向齿轮传动副和反向齿轮传动副,从动机构包括从动杆和曲轴,从动杆固定于主动杆延长线上的支承轮上,曲拐外有套,从动杆上有套筒,套和套筒固定连接。可同时实现增力和主动杆绕主轴中心来回旋转半圈导致从动杆绕从动轴做整圈旋转的目的。
文档编号F16H37/12GK2392034SQ9921105
公开日2000年8月16日 申请日期1999年5月18日 优先权日1999年5月18日
发明者李世龙 申请人:李世龙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