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435545阅读:676来源:国知局
盘簧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盘簧。
【背景技术】
[0002]盘簧广泛应用于例如内燃机中用于从曲轴接受旋转动力而驱动凸轮轴旋转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等的各种用途。
[0003]所述气门正时调整装置,具备被工作连结于曲轴的壳体和被工作连结于凸轮轴的叶片转子,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由所述叶片转子中的叶片划分为滞后角室以及提前角室,通过向所述滞后角室或所述提前角室的一方供给工作油且从另一方将工作油排出,由此能够使所述叶片转子相对于所述壳体的旋转相位变化。
[0004]在这里,在所述气门正时调整装置中,为了将所述叶片转子相对于所述壳体的旋转相位保持为最滞后角侧的位置与最提前角侧的位置之间的中间相位以谋求提高内燃机的起动性,进一步具备盘簧。
[0005]所述盘簧,介于所述壳体与所述叶片转子之间,使得在所述叶片转子位于比中间相位靠滞后侧的位置时能够向中间相位向提前角侧对所述叶片转子施力,由此,将内燃机起动时的所述叶片转子的旋转移动保持为中间相位,能够提高内燃机的起动性。
[0006]盘簧是将长尺寸的线材在大致同一平面内卷绕成螺旋状而成的部件,成为通过缩径方向上的内端部以及外端部在周向上相对移动而具有保有弹性的状态。
[0007]图4中表示以往的盘簧的俯视图。
[0008]图4(a)?(C)分别表不盘簧的自由伸长状态、初始转矩产生状态(盘簧从自由伸长状态在缩径方向上弹性变形以产生预定的初始转矩的状态)以及最大转矩产生状态(盘簧从初始转矩产生状态在缩径方向上弹性变形以产生最大转矩的状态)。
[0009]如图4(a)所示,以往的盘簧构成为,在自由伸长状态下,随着从位于径向内方的内端部朝向位于径向外方的外端部,曲率半径以大致一定的比例变大(半径以大致一定的比例变大)。
[0010]在该结构的以往的盘簧中,如图4(b)以及(C)所示,在置于初始转矩产生状态和最大转矩产生状态等具有保有弹性的状态时,从位于最内方的第I卷绕部分到位于径向最外方的第η卷绕部分(在图示的方式中为第3卷绕部分)的所有卷绕部分,仅在周向上的大致同一位置(以下,称为周向第I位置)的一个部位与在径向上相邻的其他卷绕部分接触。
[0011]即,在所述以往的盘簧中,在所有卷绕部分,除所述周向第I位置以外的周向全区域,成为不会受与在径向上相邻的其他卷绕部分的摩擦接触、能够自由弹性变形的区域,因此,存在盘簧整体的固有频率变低这一问题。
[0012]因此,盘簧例如在用在所述专利文献I所记载那样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中的情况下,若内燃机的输出转速增加、施加于盘簧的振动的频率接近固有频率,则产生共振、在盘簧上施加较大的载荷。
[0013]进一步,位于径向中央的卷绕部,在所述周向第I位置以接触状态被位于径向内方的卷绕部以及位于径向外方的卷绕部夹压,在弹性变形动作时应力集中于所述周向第I位置,恐会导致该部分损伤。
[0014]现有技术文献
[0015]专利文献
[001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 - 1808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7]本发明是鉴于所述以往技术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使固有频率上升且能够防止或降低弹性变形动作时的局部的应力集中的盘簧。
[0018]本发明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提供一种盘簧,是长尺寸线材实质上在同一平面内卷绕成螺旋状而成的盘簧,且被卷绕成具有作为端部磨平圈部而作用的固定卷绕部与从所述固定卷绕部的终端部接续的多个可动卷绕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可动卷绕部中至少位于径向最内方的第I可动卷绕部构成为,在该盘簧从自由伸长状态向缩径的方向弹性变形了的保有弹性状态下,在周向同一位置不同时与在径向内方侧相邻的所述固定卷绕部以及在径向外方侧相邻的第2可动卷绕部这两方接触,并且,在沿周向移位后的多个位置仅与所述固定卷绕部或所述第2可动卷绕部的任一方接触。
[0019]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盘簧,在保有弹性状态下,多个可动卷绕部中至少位于径向最内方的第I可动卷绕部,在周向同一位置不同时与在径向内方侧相邻的固定卷绕部以及在径向外方侧相邻的第2可动卷绕部这两方接触,并且,在沿周向移位后的多个位置仅与所述固定卷绕部或所述第2可动卷绕部的任一方接触,所以与一个卷绕部与在径向内方相邻的其他卷绕部以及在径向外方相邻的另外其他的卷绕部两方在周向一个部位接触的以往结构相比,能够有效防止弹性变形动作时局部的应力集中,同时使固有频率有效上升。
[0020]在一个方式中,所述第I可动卷绕部具有曲率半径比周向两侧小的多个小曲率部;所述第2可动卷绕部,在周向上分别与所述多个小曲率部对应的位置,具有曲率半径比周向两侧大的多个大曲率部;在所述保有弹性状态下,所述多个小曲率部与对应的多个所述大曲率部接触。
[0021]例如,所述多个小曲率部包括:设置于在周向上从所述固定卷绕部的终端部离开的位置的第I小曲率部;设置于在周向上从所述第I小曲率部离开的位置的第2小曲率部;以及设置于在周向上从所述第2小曲率部离开的位置的第3小曲率部;所述多个大曲率部包括被设置于在周向上分别与所述多个第I?第3小曲率部对应的位置的第I?第3大曲率部。
[0022]优选,所述第I可动卷绕部,在所述保有弹性状态下,其周向上的所述第2小曲率部与第3小曲率部之间的中间在与所述第2可动卷绕部之间存在间隙且与所述固定卷绕部接触。
【附图说明】
[0023]图1(a)?(C)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盘簧的俯视图,图1(a)?(C)分别表示自由伸长状态、初始转矩产生状态以及最大转矩产生状态。
[0024]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所述盘簧被设为初始转矩产生状态时的圈数与曲率的关系的线图。
[0025]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所述盘簧被设为最大转矩产生状态时的圈数与曲率的关系的线图。
[0026]图4(a)?(C)是以往的盘簧的俯视图,图4(a)?(C)分别表示自由伸长状态、初始转矩产生状态以及最大转矩产生状态。
[0027]图5是表示图4所示的以往的盘簧被设为初始转矩产生状态时的圈数与曲率的关系的线图。
[0028]图6是表示图4所示的所述盘簧被设为最大转矩产生状态时的圈数与曲率的关系的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以下,关于本发明所涉及的盘簧的优选实施方式,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进行说明。
[0030]图1中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盘簧I的俯视图。
[0031]图1(a)?(C)分别表示所述盘簧I的自由伸长状态、初始转矩产生状态(从自由伸长状态在缩径的方向上弹性变形使得产生预定的初始转矩的状态)以及最大转矩产生状态(从初始转矩产生状态在缩径方向上弹性变形使得产生最大转矩的状态)。
[0032]如图1(a)?(C)所示,通过将长尺寸部件100在实质上的同一平面内卷绕成卷螺旋,所述盘簧I具有:固定卷绕部10,其位于径向最内方,作为端部磨平圈部(座卷?部)而起作用;和从所述固定卷绕部10的终端部接续的多个可动卷绕部20。
[0033]所述固定卷绕部10,其始端侧的一端部1a形成所述盘簧I的内端部,且,另一端部1b从所述一端部1a延伸成螺旋状而形成与所述可动卷绕部20相连的终端部。
[0034]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所述盘簧I的内端部起大致1.25圈区域作为所述固定卷绕部10发挥作用。
[0035]另外,在所述盘簧I的内端部(所述固定卷绕部的始端部)形成有内端侧安装钩
2β ο
[0036]所述多个可动卷绕部20具有:以位于所述固定卷绕部10的径向外方的方式从所述固定卷绕部10的终端部1b延伸的第I可动卷绕部20(1);和以位于所述第I可动卷绕部20 (I)的径向外方的方式从所述第I可动卷绕部20 (I)的终端部延伸的第2可动卷绕部20(2)。
[0037]如图1(a)?(C)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盘簧I中,所述第2可动卷绕部20(2)的终端部形成所述盘簧I的外端部,在所述外端部(所述第2可动卷绕部20 (2)的终端部)形成有外端侧安装钩2b。
[0038]另外,当然,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方式,所述可动卷绕部也可以具有3个以上的卷绕部。
[0039]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所述盘簧I中,在从自由伸长状态(图1 (a)所示的状态)向缩径的方向弹性变形而设为保有弹性状态(图1(b)以及(c)所示的状态)时,所述第I可动卷绕部20 (I)构成为,在周向同一位置不同时与在径向内方侧相邻的所述固定卷绕部10以及在径向外方侧相邻的所述第2可动卷绕部20 (2)这两方接触,且,在沿周向移位后的多个位置仅与所述固定卷绕部10或所述第2可动卷绕部20(2)的任一方接触。
[0040]具体地说,如图1 (b)以及(C)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I可动卷绕部20 (I),在所述保有弹性状态下,在从始端部向周向外方离开预定角度的第I位置25a在沿径向离开所述固定卷绕部10的状态下仅与所述第2可动卷绕部20(2)接触,在从所述第I位置25a向周向外方离开预定角度的第2位置25b在沿径向离开所述固定卷绕部10的状态下仅与所述第2可动卷绕部20 (2)接触,且,在从所述第2位置25b向周向外方离开预定角度的第3位置25c在沿径向离开所述固定卷绕部10的状态下仅与所述第2可动卷绕部20(2)接触。
[004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所述保有弹性状态时,所述第I可动卷绕部20(1),进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